《吸引》读后感

时间:2023-12-30 08:55:18 心得体会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吸引》读后感

  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吸引》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吸引》读后感

《吸引》读后感1

  本书作者是玛利亚蒙台梭利,她是意大利第一位医学女博士。她完成学业后,开始致力于诊断和治疗儿童身心方面存在的缺陷,并创办了“儿童之家”,提出“敏感期”“精神胚胎”“有吸收力的心灵”等极富革命性的理念,为我们揭示了儿童发展的奥秘。同时,她还反思了成人对儿童的教育,指出儿童的很多问题源于成人对待儿童的错误方式以及对他们造成的压抑,向成人提出了警示。

  本书是根据二战期间,蒙台梭利在印度艾哈迈德巴德授课时的意大利语讲稿而完成的。本书体现的是蒙台梭利后期的一些教育思想,其中一些理念超前于她的教育界和心理界的同行,特别是书中第三章《成长的不同阶段》提出了人类自身的自然发展的重要作用,提出孩子的知识是通过在不同的阶段中吸取经验获得的。

  一、儿童心理发展的3个阶段

  过去的一些观点认为,人在刚出生时没什么价值,随着时间的推移价值逐渐增大。但心理学家们如今已放弃了这一成就观点,他们现在认为,在人成长的不同阶段存在着不同的心理类型,这些阶段之间的界限非常明确,并且与身体成长的不同阶段密切关联,成长是一个不断再生的过程,当一个心理个性阶段结束时,另一个阶段随之而来:

  第一阶段:出生之后到6岁,又可分为两个小的时期:0-3岁阶段,成年人无法了解儿童的心理,也没有学校会接受这一年龄段的儿童;3-6岁阶段,心理类型没有发生多大变化,但儿童开始变得容易受到成年人影响,6岁前这一阶段,儿童人格发生了巨大变化。

  第二阶段:6-12岁,从精神上讲,儿童正处于一个健康、强壮和非常稳定的时期,这种稳定性也表现在身体上。

  第三阶段:12-18岁,身体在这一阶段人的变化非常大,12-15岁,15-18岁。生理变化非常大,已经达到了完全成熟的程度。

  青少年的性格很不稳定,无纪律性,叛逆,生理上的健康相较之前来说更加不稳定,不确定。

  接下来是大学阶段。这些已经完全成熟的学生还被当成小孩子看待:他必须坐在教室里听课,服从老师的要求,只能在他们父母的慷慨允许下才可以抽烟或是乘坐电车,还要遭受考试不及格而引起的责骂。青年人没信息的现象,究其根本,是因为这些人花了几年的时间来听课,但光靠听课根本不能成就一个有用的人,只有通过实践,并积累经验才可以让一个人走向成熟。

  另一种倾向也越来越明显,许多人认识到了0-6岁这一阶段的重要性,因为人类智慧、包括人的心理定型就是在这一阶段形成的。成年人的大脑无法完成儿童大脑所完成的东西,儿童的智慧与成年人不同,他们具有一种特殊地从无到有学习的心理能力,他们通过周围的环境建立自己的精神世界,这种心理类型被称为“有吸收力的心灵”。

  本书将讨论的就是这0-6岁的第一阶段。儿童能够自然吸收知识的发现带来了一场教育革命,作为成年人,我们的工作不是教育,而是对儿童的大脑发展、心理发展提供帮助,正确对待儿童的智慧,理解他们的需要,并提高儿童的这种心理发展的潜能——这就是教育新的发展方向。

  二、重视儿童成长的不同阶段

  蒙台梭利女士认为:成年人的大脑无法完成儿童大脑所完成的东西,从无到有地学习一种语言需要一种特殊地心理能力。儿童就具有这种心理能力,他们地智慧与成年人地不同。

  在我们人成长地不同阶段存在着不同的心理类型,这些阶段之间的界限是非常明确的。在0—3岁这个阶段,成年人是无法了解儿童的心理地,无法直接对儿童施加任何影响。在3—6岁阶段,心理类型没有发生多大地变化,但这一阶段,儿童开始变得容易受到成年人的`影响。

  我们作为教育6岁之前的儿童的教育者,是儿童进行第一个转折期的影响者,儿童已经有了自主能力,可以自己思考、解决不同地问题。从0—6岁这一阶段,人类的智慧就在这一阶段形成,不仅是智慧,人的心理定性也是在这一阶段完成地。语言就是最明显的例证。儿童学习说话地时候,不但学习不同单词和单词地意思,事实上也学习了句子和句子地结构。成年人是通过大脑学习地,而儿童则是通过心理能力直接吸收知识。

  事实证明,人格形成的第一阶段是最终要的,因为“儿童的心灵具备吸收力的能力”。儿童在这一阶段更需要智力上的帮助,任何一点阻碍他创造性的工作的绊脚石都会降低他完美完成工作的概率。我们需要帮助他,不是因为他是一个微弱的小生物,而是因为他身上被赋予了强大的创造能量,而这些能量本身是脆弱的,需要我们的保护和明智的捍卫。无意识的心理会因为创造性工作以及来自外界环境的经验的影响而变得有意识起来。我们既不能口头指导,也不能直接干涉和影响这种从无意识到有意识的人类能力的形成过程。

  作为学前教育者,我们需要正确对待每一个阶段的儿童,理解他们地需要,进而延长他们具有这种吸收知识能力的阶段。教育新地发展方向——向儿童地心理发展提供帮助,向儿童地这种能力提供帮助,并提高儿童的这种潜能。

《吸引》读后感2

  今天我要跟大家介绍这本书,书名叫《吸引》,是李胜杰老师写的系列书中的第一本。为什么要跟大家介绍这本书呢?经由这多年家庭教育和相关心理学知识的学习,我深深的知道父母的语言模式和应对姿态直接关乎孩子的一生的命运,所以,走到现在,发现自己懂了不少,但是在这两点上的修为还需快速提高。于是,我读完了《非暴力沟通》,读完非暴力沟通之后,并结合自己在生活中的感悟,我发现,做到只观察不评论,精准感受、倾听需要,表达请求,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甚至是一件很难的事,当然不是说,太难我们就有理由束之高阁。我们必须要攻克它,因为小则是个人的进步、家庭的进步,往大的来讲,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乃至时代的进步。我不甘心一个人明明可以发出更大的光和热,却偏偏微如烛光甚至是萤光,还有人发射出来的是寒光。

  细细的品细细的悟,我发现还是那条万古不变的至理名言:我是一切的根源。还是那三个根本的人生哲学命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一个不停晃动的人不清明的人容易受外界干扰的人,怎么能够定下来读懂自己读懂别人?一个不定的人不清明的人是不容易做到非暴力沟通的!

  修为非暴力沟通或者说是一致性沟通,不仅仅是语言话术上的修炼,还需要在深处做功。其实至今,我还没有把这三个问题清晰搞明白。于是,我又重新开始思考自己,第六感让我回到李胜杰老师的这套7本的吸引系列丛书。吸引、催眠、潜意识、暗示、冥想、静心和幸福。我认为非暴力沟通的最终目的是保留生发生命的美好和幸福,这也是我致力追求并向往的!

  《吸引》这本书从感受爱的指引开始,一个富有爱心的人才可能愿意花费极大精力去思考这些问题,并能最终找到答案。因为一切美好梦想的源头一定是基于爱!

  第二课是身份的认定。在这一章,我停留的时间最多,反反复复回观自己。我是极为认可这样一个观念:一个没有准确界定自己身份的人,是不会有强大力量的。一个人的身份认定就划定了一个人的成就界限,决定你能吸引什么,不能吸引什么。真正的梦想是我一定要的,内心极度渴望的,充满力量,会百折不挠,不达目标誓不罢休的。否则,那都是假梦想、空梦想。界定自己,需要搞清楚四个问题;我来到这个世界的意义是什么?我今生最大的梦想是什么?我对这个梦想的感觉是什么?我准备在什么时候实现这个梦想?而且,不要将思想放在现状,而是要将思想集中在未来。简而言之,立足现实更能超越现实。

  第三课揭示了梦想成真的秘密。运用吸引力法则实现梦想有三个步骤,简单到六个字:要求、相信和接收。在这章中,我领悟到三个点,一是想我想要的,不想我不要的,将自己置身于已经拥有的感觉中,二是重视并及时调整自己的负面情绪,三是保持觉察并快速高效行动。

  第四课讲的是修炼个人磁场。思想能产生磁场,围绕三个哲学命题的内心能量从小开始逐渐形成,内在多么清晰,外在就有多么大的影响力。觉察自己的念头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静心调频,从专心专注吸引一个个小愿望开始。磁力也是从小变大的,修炼强大的气场需要长期内在修炼的努力。

  第五课,比较浅显的讲到了潜意识。吸引力的力量来自于人的潜意识。潜意识控制身心,更左右一个人的命运。改变自己,要首先改变潜意识中的信念!我深知这一点的重要性,我会关注并收集好的信念思想,有些核心的,我会每天默写,大声的读出来。尤其是人生导师班的`八大信念和唤醒课堂上学到的八大转念开关。

  第六课教会我们要合一观想,把想象视觉化,在想象中看到愿望已经实现的状态,非常仔细地感受它,体会它。

  第七课第八课讲到催眠,是影响潜意识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技术。

  第九课强调静心让心神合一,这是吸引梦想的一项重要的内心修炼。内心深处所想的和行为是一致的,心灵时刻专注在所锁定的梦想目标之上,从而达到心神合一的状态。当然,清晰的目标是前提,静心是路径。

  第十课是爱与感恩,这本书始于爱的指引,终于爱和感恩。爱和感恩如同一辆载着生命的列车。只有坐上这趟列车,才能一路可见美好和幸福!因为思想只有在爱中诞生,才能把“善”表现在外在行为中。只有“善”才能赋予永恒的力量,才会所向披靡,战无不胜!因为感恩是人类内心中最深沉、最能快速地激发出正面情绪的一股源源不绝的能量,快乐不是你想要得到什么,而是你对已经得到的一切抱有感恩之心,只有这样,你才会真正快乐起来,每天都能感恩,那么他的内心会积累一种强大的精神能量!

  以上十章是这本书的核心内容,另外一部分,是成就美好人生的六项练习,关于如何吸引健康、人脉、事业、财富、家庭和幸福的六项潜意识的练习。

  来来回回读了三遍,我更加清晰并锚定的了未来人生的奋斗目标,也知道了核心的方法。可能小时候的经历或者无意识的被植入了某个潜意识,也可能人本来有的惰性,我选择了过安逸的生活,而非我本心的这粒种子的使命,让我纠缠了小半生。未来的人生,我在锁定目标的前提下,要和自己的惰性对话和解,引领我走向人生期待的那个样子!

  闭上眼睛,我已经坐上了一列有着清晰目的地爱与感恩的生命列车,在这趟列车行进的日子里,我会时常静心祈祷观想,拥抱惰性,力争高效行动,感恩每一份得到和拥有,每一份失去和挫败,成功到达彼岸,活出自己!

【《吸引》读后感】相关文章:

《吸引力法则》读后感06-14

吸引人的自我介绍03-09

吸引人的自我介绍12-05

吸引人自我介绍12-05

吸引人的自我介绍(经典)10-21

吸引人的自我介绍12-11

《吸引力法则》的读后感范文通用09-16

幽默吸引人的自我介绍04-23

独特吸引人的自我介绍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