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钢琴师》观后感

时间:2024-03-23 07:31:13 心得体会 我要投稿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集合15篇)

  当观看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观后感了。千万不能认为观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海上钢琴师》观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集合15篇)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1

  “城市那么大,看不到尽头。”

  “我停下来,不是因为所见,而是因为所不见。你明不明白?是因为看不见的东西。”

  “拿钢琴来说,键盘有始也有终。有88个键,错不了,并不是无限的。但音乐是无限的,在琴键上,你可以奏出无限的音乐。”

  “我喜欢那样,我活得惯。”

  ……

  1900是一个被人遗弃在蒸汽船上的孤儿,被船上一位好心的烧炉工收养,然而烧炉工在男主角8岁的时候在意外中死亡。过人的天赋使他无师自通成了一名钢琴大师,但宿命也令他天然地对红尘俗世深怀戒意,纵使后来遇上了一位一见钟情的少女,他思量再三,还是放弃了上岸寻找初恋情人的冲动。他永远地留在了船上,即使到了最后,唯一的好朋友马克斯警告他废船将要被炸毁,他也不愿离开,于是从出生开始就没有离开过维吉尼亚号的1900最终与船葬于海底。

  他用音乐来表达他看到的人和事,极尽其力,鲜明又生动。也用音乐来填充自己,挥洒生命,可以放纵,像把所有的音符挤在最狭窄的指尖一泻而下的畅快,也可以享受,抒情般慢慢流逝,在最适合的时间压下那一指黑键,听旋律的优雅和轻盈。一流的钢琴家带着鄙视和嘲笑来到了船上的宴会,三曲终,他用皎洁潇洒的笑和一根琴弦点燃的烟,把钢琴家的高高在上烧得一干二净,把听者的情绪烧得澎湃激昂,把世界的.不平都抚平驱除,什么等级,什么高贵,不过如此,不堪一击。自讨没趣的人,总缺少一份内心的安宁。

  我们或许从来都不是天才,但是我们至少能做到勤恳、踏实。我们从坚硬和纯白开始,学会圆滑,学会世故,但内心深处,终究会一直记得,这一生所做的种种妥协,不过是为了在这个微尘世界,在这架上帝给予的钢琴上,创作出独属于自己的旋律与琴音。 黑白交错的琴键弹奏出一曲又一曲清脆悦耳、沁人心脾的旋律,也弹奏出一段又一段不同人生际遇中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

  或许从某种意义上,他奏响的是自由理想主义轻灵完美的挽歌。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2

  近日心有所感,却码不出字来,发旧文一篇,抒怀解郁。

  能玩转88个琴键的无限音乐世界,却无法面对纷繁的现实生活。是对桃花源的坚守还是困顿于楚门世界,是纯粹不染尘埃不妥协的抗争还是脆弱玻璃心扛不起应负的重担?是跟从我心还是逃避认怂?不要说这是个不切实际的童话,分明看到每个人心中的那艘船,没有绝世天才,没有英姿神采,还是想远离凡尘俗世、一地鸡毛,诗和远方似乎近在眼前。然而大多数人还是会下船,也应该下船。下船是这个世界赋予我们的宿命,无法推却的重担。

  彩云易散琉璃脆,困守在自我小世界,在现实中只会一地破碎。钢琴师这样的人格很难成就爵士大师的世俗成功,大概率会成为落魄的小号手,即使他是天才。所以不下船是对的,不下船成就一世传奇,下船就是世俗悲喜剧。

  如果不是在现实中遇到同样灵魂的`人,我对影片的理解将会是不同的。也是用键盘构筑世界,有才华有颜值,无担当无胆气,一手好牌困于心魔堕入凡尘。

  什么是真正的勇气?人们终于学会接受外界事、物、人的不完美,归根结底是接受自己的不完美。不是消极承受,改变能改变的,适应能适应的,放手无法忍耐的,学会与不完美和谐共存而且不放弃成长。太多的人在离开学校之后就已经不再成长,让人喟叹的是某些人原本资质不错让人艳羡,但在随后的岁月里把一手好牌打的稀烂。他还能搬出各种有理有据的借口,让人无法反驳,成功的搬起石头堵住了最后一丝成长的空间,不敢选择,不敢承担,不敢面对真实的内心需求,不敢追求,只因为惧怕失败,究其心理,始终无法接受并面对自己的不完美,只能像驼鸟样拒绝世界,也拒绝了自我改善的可能性。

  现实中没有钢琴师,你只会看到一个怨天尤人,精神崩塌,甚至无法自立的真正的loser。

  奉劝在影院泪水涟涟的妹子,在现实生活中碰见钢琴师这样的人最好远离,否则你的整个人生将充满泪水。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3

  主角1900是一个被遗弃在蒸汽船上的孤儿,被一个好心的黑人烧炉工老丹尼收养了。可惜好景不长,在一次意外中,老丹尼不幸死亡,七岁大的1900再度成为孤儿。当美国警察上船搜查欲将他带往州立孤儿院时,他躲了起来。直到几天后的深夜中,人们才发现,1900满身煤灰地在钢琴上弹奏着不知名的美妙音乐!原来,从小被钢琴所吸引的1900凭借过人的`天赋无师自通练就了一身高超技艺。他的天才琴技令当时最负盛名的爵士钢琴家都甘拜下风。但由于对红尘世俗的戒备和对陆地的恐惧,1900坚持不下船,哪怕是遇到了自己一见钟情的女孩。一次次地放弃机会与犹豫导致他对陆地、对城市越发恐慌、畏惧,乃至终生没下过船,直至船被炸毁的那一刻。

  生于船,长于船,死于船,是1900的一生。不敢下船,只因为害怕陆地与城市;不肯让人刻碟发行世界,只因为不想让自己的音乐离开自己。作为音乐天才的1900的种种举动令我们十分不理解。

  但这一切又是有迹可循的。1900从小被人教育,除了那艘船上的人,其他人都是坏人,因此,1900对陆地充满好奇的同时又不得不对陆地心存戒意,以不大友好的目光去审视船上的游客;美国警察上船搜寻幼年的他时的跋扈,杰瑞钢琴师的自傲粗鲁及对他的不屑,三等舱美洲人偷人衣服、伪装成一等舱欧洲移民寻求艳遇的行径等,都令他对世俗越发恐惧。同时,1900想尽一切去了解陆地、世俗的本质意义。他对“未来”太过注重,想要因果,要尽头的执着,使他想不开也放不开。其实死,对于1900来说,未必是件坏事,或许也算是某种程度上的解脱吧。

  感慨天才钢琴师的选择。不过,如果1900能下船,有勇气去追求,也许,又是另一番光景,甚至成就一段不同的人生。我们该做的,是珍惜当下,把握机遇,不惧未来。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4

  有些电影是你看过之后心中涌现万千却无从下笔,是你思绪纷飞却不知从何整理的。《海上钢琴师》就是这样一部令人欲罢不能却欲言又止的电影。也许多年之后,人们会忘记那场惊艳的钢琴决斗,会忘记他心爱的女孩就住在莫特街27号,会忘记……但在维吉尼亚号残骸中他与麦克斯最后的对白,眼神中所流露出的孤独、决绝而温柔,始终会出没在心底,带来生息。

  这个故事的开头到结尾,始终是以倒叙的手法由迈克斯陈述而来的。所以,有人说,迈克斯和1900其实就是“一个人”,因为除了迈克斯,没有人能作证,我们并不知道1900的故事是否真的存在。所以,1900代表的是某种境界,是和外界纷扰不一样的存在状态。

  对于这样的结尾,我一开始感到的是惋惜和同情:为什么不能试着上岸迎接新的人生呢?为什么不能在喧嚣繁闹的世界中找到另外的一面美好呢?为什么非要以死来结束自己的生命捍卫一生的梦想呢?

  对于这部电影,有很多不同的角度和主题。当然,如果一部电影只能从单一的角度去分析,就不算一部经典之作。

  从追求梦想的角度来看,当时的人们都朝着美国梦不断努力,世界充满了欲望、利益和关系的.纷争,甚至很多人拼搏多年依然没有获得想要的成功,最终走向穷途末路。迈克斯为了生计可以把陪伴多年的小号卖掉,为了生存他放弃了自己的梦想;而1900一生都留在了船上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为了梦想他可以放弃一切,甚至于面对死亡,他依然无所畏惧。

  不完美才是生命的常态,如果结尾没有这么悲剧性的一幕,这部影片就没有了升华的价值,在我看来,它反映了很多现实世界与理想主义的东西。如果1900走出了大船,拥有了和平常人一样的家庭和财富,也许他就无法弹奏出在大船上那种纯净、自然的音乐了。所以,这部电影在一定程度上也歌颂了一种远离世俗喧嚣的纯洁梦想。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5

  1900的出生,似乎已注定他孤单悲凄的命运,海上钢琴师观后感: 一个囿于自己世界的天才钢琴师。成长的环境,让这名没有身份、无师便能自通的天才钢琴师与孤独相伴。88个键盘是他唯一的快乐,也是他的全部,是他演驿生命存在的形式。

  因为他的出生和成长环境,他情不自禁地囿于自己的钢琴音乐世界里,拒绝陆地常人的生活。他短暂的一生永远没能有勇气走出弗吉尼亚号,因为来自内心对未来无法掌控的恐惧,让他选择现状。最终,他安心了现状,为每次旅行的20xx人次带去快乐,消除他们旅途的乏味与不安,他认为这样的生活是有意义的,他也以此籍慰自己的.生活和人生。他认同并坚定他选择的生活方式,连他唯一的朋友通过尽力也没能改变他。

  怜悯他的身世,同情他的处境。有三次为他落泪第一次是他的暗恋,那样青涩又那样的真诚,观后感《海上钢琴师观后感: 一个囿于自己世界的天才钢琴师》。看着他在爱面前表现出的懦弱,为他同情。他心爱的姑娘甚至没有感知到他的爱怜!只差那么一小步,他丧失了成功追求人生美好恋爱的机会。只因他不能走出弗吉尼亚号,他永远地失去了他的恋人,成为孤苦的人儿,那段爱情成为一生的怀念和伤痛。第二次为他落泪,是感动的泪水,是因为他决定要走出这个禁固他的大船,开始有了追求自己心中梦想的勇气。当他与每位看着他长大的弗吉尼亚成员分手时,泪水夺眶而出。他站在舷梯中央,未来就会从他的脚下将要开始延伸,然而他却步了。再次为他的懦弱伤感。第三次流泪,是他选择与弗吉尼亚号同归于尽。他临死前的表白,让人心碎,没人疼没人关爱,又那样有才情。那伸在半空中空弹钢琴的双手,让人呜咽。可怜的人儿,选择了让人意想到又意想不到的悲惨结局。

  宿命,其实是性格所至,是成长环境在心底无形留下的轨迹,让他情不自禁的只能选择自己理想的生活方式。为1900哀伤!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6

  记得有人说,这是一个悲剧。而我却以为,没有比这更好的结局了。

  如果1900下了船,不外乎两种结局。一是彻底地被这个肮脏的世界同化;二是迷失了挚爱的方面、郁郁而终。而无论是哪一种,远没有死去幸福。

  惟有海洋这般广大的胸怀方可容得下他惊世绝艳的才华。即使陆地上有大把大把的金钱,有形形色色的美人,有灯红酒绿的生活,1900却不属于那里。不属于一个地方的人硬是待在那里,这才是个悲剧。很简单的一个道理,没有人可以说水里和地上哪个更好,鱼属于水,人属于地,只是适合不适合的问题。

  与MAX道别的时候,1900说:“原谅我,我的朋友,我不下船了”,不是不想下,而是他不知下了船该如何活下去。记得他决定下船的那一幕:1900在舷梯上站了很久,最后把帽子扔进大海,人却很坚定地走回了船。他不是没尝试过,终不能战胜他的内心,只因那里太纯净。他说他看到无数条街道,却不知道路该往哪里走。

  我看到这里,应无人再指责他的.懦弱了。所谓“不懦弱”的人们会在这个肮脏的世界上很圆滑地活着,他们或是有钱,或是有权,或是两者兼而有之。然而他们终究无法纯粹地活,因为爱而活。1900的“懦弱”令他保全了一颗完整而干净的心,令他的音乐永远流淌着纯净的气息。

  影片的末尾,1900对MAX说:“两条右臂能弹出什么音乐,希望天堂有钢琴。”我想,1900终是不属于人间,即使在这里,他获得过无数掌声。然而,他需要的不是这些。如果可以的话,他宁愿一个人,一架钢琴,就这样一直弹下去。

  天使不应在人间。正如1900最终选择与船一起炸毁,如此,海上会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曾经有个天才的钢琴师,他的音乐令所有人为之折服,他始终没有离开过大海,然而他的心却已到达了世界的每个角落。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7

  一天夜里,1900溜进了餐厅,坐在了为贵族游客弹奏的钢琴前,顾自弹了起来。就这样,艳惊四座。

  从此,1900成了弗吉尼亚号游轮上的钢琴师。他从不曾下过船,却早已声名远扬。

  在一个暴风雨的夜晚,他遇见了一生的知己麦克斯。他带着晕船的麦克斯坐在钢琴前,在倾斜摇晃的船舱里,弹奏一曲又一曲快乐的乐章。他们同钢琴一起,在地板上来回穿梭,回旋,宛若共舞一支优

  美醉人的.华尔兹。

  麦克斯鼓励1900去到陆地上寻找全新的生活,让他优美动人的琴声家喻户晓。之后自然而然的,名利双收,度过令世人所向往、艳羡的一生。然而,他却并不为之所动。

  树欲静而风不止。这时候,爵士乐的鼻祖杰里闻名来到弗吉尼亚游轮,欲与1900对决高下。1900不喜将音乐以任何一种形式划分,于他而言,音乐就是心之所在,情感之所达。毫无悬念地,他赢得了比赛。大概音乐不仅是他情感表达的出口,更是上天赋予他的一种能力,凡人所不能及。尽管天才已经被滥用,我却找不到更确切的语言来称谓他。

  每当人们尽情徜徉在1900迷人的音乐当中漫步轻舞,总有其中一个人会第一眼看见,并对着自由女神狂热的呼喊出带着他们无限向往的“America"时,所有人都蜂拥而出,迈向他们憧憬的美国梦......

  这时,1900双手搭在膝上,在这份沉静里,你却能清晰分明的感受到他内心的无限孤独。同样的心疼,包括他悄悄地拨通随便一个陌生人的电话号码,说,让我们无论聊点什么......

  后来,他邂逅了爱情。

  财富、名誉,从不曾令他有丝毫动摇。但爱情,让1900心中起了涟漪。他试图尝试用除了音乐之外的语言去交流,但最终发现,对他而言,能够出口的语言表达,相比琴键能够流露出来的情感,如此微弱,困难。他只能在三等舱去偷望她,在深夜里轻轻吻了他心中的爱情,仓皇而逃.......他销毁了因她而生的柔情似水的,可以扬名立万的原碟片。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8

  他唯一的一张胶片唱曲是因为一个在他窗口留下影子的女生而存在,他的所有灵感都来自于人类,他不会让他的音乐离他而去,本来想送给那个女生,但是最终没有成功,然后他把胶片掰坏……最终,他下定决心为那女孩子下船的时候,看到陆地上高耸的建筑时,断然断了上岸的念头,从此不再想着下船,当然并不是高耸的建筑让他怯步,而是城市街道的`无尽头,不知什么是城市的尽头,他害怕他所看不到的尽头。

  有人说,1900他看透了人生百态,为什么就看不透自己的人生,我是觉得他已经看透了一切,只不过他没有留恋并为之存在而已。

  最后的结局是他死于那艘船上……

  我并不因此而遗憾或伤心。我了解1900孩子般的纯洁和简单。完美的爱情就像纯粹的自由,永远只存在于想象。只是如你我这般平凡的人找不到像1900那样寄托他想象的载体,找不到可以让自己的梦想和灵魂如此安然而自由地栖息的港湾,于是无法永远守护着梦想中的那座空中花园,于是不得不在红尘俗世中为各种各样的负累所牵绊。想到1900的洒脱和自由,想到他的看似放弃一切,其实却在心中全部拥有,想到他的看似无根其实那么充实而丰富的生命,真觉得那是我们永远无法企及的幸福。

  1900的经历离我们的确遥不可及,而他所追求的东西,其实每个人都可以得到。那是一种平静,一种自由,一种安宁。自由和快乐,也可以不来自于与世隔绝的环境,而来自于我们的内心。而这在花花世界中源自内心的宁静,才会真正成为无法逃开现实的我们生命最大的动力,成为我们精神最温暖的家园,成为我们心灵最安全的栖身之处。所以如果我们愿意,如果我们努力,我们也可以成为1900,用我们内心的安宁,用我们内心的快乐,用我们内心的从容,play our love,play our hope,and play our whole life!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9

  艺术是有生命的,这句话在《海上钢琴师》这部电影中被表现得淋漓尽致。

  《海上钢琴师》是意大利著名导演朱塞佩·托纳托雷的“三部曲”之一。讲述了一个被命名为“1900”的弃婴在一艘远洋客轮上的传奇一生。电影是由1994年的剧场文本《1900:独白》所改编而成。

  这部电影里,音乐的运用很能够打动观众,给人留下最深刻印象的还是那个带有悲剧和传奇色彩的1900。

  在剧中,最让我感动的地方就是1900在踏上木板准备下船,但是最终还是回到了他一生生活的地方-邮轮弗吉尼亚号。在这艘船上,密集着形形色色的人,唯独有一个人,他对大海,有着始终如一的钟情。对名利,他从来没有动过心。对音乐,他是在用自己的生命在演奏。他说“拿钢琴来说,键盘有始,也有终。有88个键错不了,并不是无限的,但音乐是无限的,在键盘上,奏出无限的音乐。我喜欢,我应付得来。走过跳板,前面有无数的键盘。事实如此,无穷无尽,键盘无限大。无限大的键盘,怎么奏得出音乐?那是上帝的钢琴,我弹奏不来。”他说:“只是街道,已经好几千条。上了岸,何去何从?爱一个女人,住一间屋,买一块地,望一个景,走一条死路。太多选择,我无所适从。漫无止镜,茫茫无际,思前想后,那样的日子怎么过?”有时候,我们在尘世中感到痛苦,并不是因为我们得不到某些东西而痛苦,而是因为我们不知道该如何舍弃而痛苦。有太多的选择,就会有很多的杂念,这些往往会让我们忘记了我们最初想要的东西是什么。在1900的'心中,他只爱大海,只爱双手在琴键上飞舞。音乐和他是融合在一起的,在那艘船上,只要有音乐陪伴着大海,他的灵魂就找到了栖息的地方。

  1900用他的一生守护着大海,热爱着音乐。他最好地诠释了自由来自内心,真正的热爱是细水长流的坚守,是坚如磐石的信念。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10

  《海上钢琴师》它没有恢弘磅礴的气势,没有曲折迷离的情节,没有撕心裂肺的呐喊,但它却是一部关于内心深处最微妙弦动的灵歌。

  影片的主人公1900说过这样几句话:“城市那么大,看不到尽头。在哪里?我能看到吗?就连街道都已经数不清了,找一个女人,盖一间房子,买一块土地,开辟一道风景,然后一起走向死路。太多的选择,太复杂的判断,难道你不怕精神崩溃吗?陆地,太大了,他像一艘大船,一个女人,一条长长的航线,我宁可舍弃自己的生命,也不愿意在一个找不到尽头的世界生活,反正,这个世界现在也没有人知道我。我之所以走到一半停下来,不是因为我所能见,而是我所不能见。”

  很多观片人认为1900是命运悲剧与性格悲剧交织的受害者,他接受了自我毁灭的结局,从而也就没有以严肃的态度来对待人生,反而从中产生了荒诞感、孤独感、恐惧感和绝望感,缺乏了与命运抗争的`尊严和信心。这种观点我不予否认,但我却不赞同。

  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这个世界唯一一成不变的就是它不停的在改变。”我们的世界时刻在改变,科技、文化正飞速发展,我们的步伐也在喧嚣浮躁中驱驰,渐渐地我们的灵魂跟不上脚步,只是一身肉体匆匆来往。在这个大多数人都疯狂追逐“钱和权”的时代,亲情、友情、爱情渐渐变了质,甚至对某件物品、事物的喜欢,也是基于某些目的。而1900他就像一个孩子,一张白纸,它执着而单纯的喜爱着钢琴,美妙的旋律只取悦自己或是献给心爱的人,他知道他能拥有什么,不去渴望那些不能,或者根本没有必要拥有的东西;它知道它不了解什么,也不去让自己陷入无尽的迷惘。若是他走下船,他或许可以在陆地收获名利,却只能以遗失本真来作为代价。

  最终,他选择与巨轮一同消失在天际,不是懦弱,而是遵从自己罢了,因为生命的最后一刻,他是如此平静。1900,一位驻守在我心中的美丽。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11

  看完之后,我稍作百度想看一下别人对这个电影的评价,又怕被引导了思维而得不出自己的想法,所有我先停止了。

  可是我有些并不十分理解。

  1900,是对世界陌生感的恐惧,而不愿意踏上陆地,无尽的世界没有尽头,琴键太多所以他不知道如何去演绎音乐?

  他在对马克斯阐述他在看懂了陆地之后,又回到了邮轮上,他是开心的,这是看破看透,对吧。

  其实我也不甚懂得,鱼般的7秒记忆,总是让我难以回播记住整个过程,但是想记录这种感觉。

  那种眼神,看到女孩,似情窦初开的眼神。夜里下到船舱,找寻着并亲吻了女孩,这是一见钟情吗?那份没送出的乐盘,是他对触摸不到而又渴望爱的体现,这么形容对吧?可是这种爱,为什么又不能让他真的步下邮轮。

  他只学会了在那片空间大小的环境下演绎他的人生,甚至随着邮轮炸毁而结束自己的一生,为什么不能尝试去改变呢?

  马克斯跟我一样,但是他最后是理解了1900吗?他哭了,而且也离开了邮轮,也觉得自己很没用。

  有些疑惑,又似能理解1900一样,无尽的尽头,在清楚了解的情况下,这算是退缩的行为吧。

  为什么不能去尝试一下呢?共同奔赴毁灭却留下了自己内心最原始的追求。看完了,有些感慨文字的.力量,也很佩服别人驾驭文字的能力,以及对“思考”所做的反馈。而我还需要在点滴中慢慢积累,才能有一天可以自由随意地把看过的感悟描述出来。

  写完这个,内心的恐慌感,空虚,还是没能散去。借着看电影消磨时间,也借着记录观影感觉来锻炼文字能力,也消除内心一直惦念着的东西。

  顺道的,不明白为什么,不能更好地处理自己的情绪,可能就恰恰是需要1900对内心真实地追崇吧。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12

  今天看了《海上钢琴师》,说实话,我不是特别的理解,但就我现在的角度来讲,我觉得至少有几句台词是很有启发的:“我只能在钢琴有限的琴键上弹奏出无限的音乐,我不能在无尽的世界去弹奏”,“陆地上的人们为什么总是想那么多”,“那么大,在那么多的街中选择一条,选择一栋房子,选择一个女人,选择……那么多的选择”。抛开主人公的恐惧,单单从一方面来说,他是一个伟大的人,至少他不贪心,只选择了音乐和海,他活得简单,活着是一种修行,至少说他这种修行是我们现代人所缺失的。

  昨天看了奋斗,没有特别起伏的剧情,唯一的优点我觉得还是台词的经典,能让我记住的亮点也就是陆涛最后参加设计大赛说的一段话,不过原话我也记不起了。追求理想的同时丢掉了很多,这些真的不是我们想要的,如果说追求和欲望是人类发展的.基础的话,那么我觉得这是一种借口,是一种辩解,人活着的最终目的是什么?是幸福,本来追求幸福的道路应该是直线的,然而我们现在追求的却是享受,走的是曲线,我们错误的把空虚的享受当成了幸福。我很喜欢看爱情片,尤其是韩剧和文艺片,我觉得他们讲述的是一种很幼稚很简单的故事,但是在这些影片中我看到了唯美,那种让人相信这个世界不只是只有金钱,我们可以追求的东西有很多。人是矛盾的,即便心里是希望过简单快乐的生活,然而因为虚荣心,因为自己的欲望,让自己过得好累,可能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大部分人被称为凡夫俗子的原因吧!

  活着就是让我们的心强大起来,让我们的心找到方向,当我们找到心的方向并为之奋斗的时候,那时候应该是在享受,应该是幸福吧!

  幸福应该就是用心发现美好的事物!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13

  重温电影《海上钢琴师》,又有了些许体会,这是一部关于音乐、关于命运、关于困境中成长的影片。

  《海上钢琴师》讲述了一个被抛弃在“弗吉尼亚号”头等舱钢琴上的弃婴“1900”在蒸汽船上成长成为一名以海为家的天才钢琴师,并最终殉船于海底的故事。这看似虚构了一名悲剧的艺术家的人生,其实电影充满了对生命和存在意义的思考。他在海上出生,在陆地上却是个从未存在的人,没有亲人,没有户籍,大海便是他的摇篮。他随着弗吉尼亚号往返靠泊各个码头,逐渐长大。他有着非凡的钢琴天赋,吸引了愈来愈多慕名而来的游客。“1900”从出生到船被爆破拆除的时候至始至终未曾离开大海,一生与钢琴相伴,他认为外面的世界非常不着边际,上岸的话怕迷失了自我。

  虽然有人看过后会说,这是一个懦夫,但我不这样认为,反而被主人翁的那份信念所打动,现在社会太过浮躁,很多人忘记自己当初的梦想,能坚持信念的人是伟大并需要偌大勇气的。也许有人会觉得“1900”有点固执,不懂变通。要是他下船了,以他的'才华,肯定能有很好的生活,干嘛非得和一艘船共存亡呢,这不正是他的与众不同之处嘛?纵使外面的世界有着千千万万的诱惑,他依旧追随着自己的内心,一生都只为自己热爱的事情而活。

  “1900”宁愿离开自己的生命也要守住自己初心,带着音乐与船共存亡,让我感触万分——生命不在于长短,有的人活了一百年,但却像只活了几十年一样唯唯诺诺,可有些人,虽然只活了几十年,却勇敢的活成了一百岁的样子。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14

  而整部影片对于一九零零的刻画则大多深入内心,导演将观众带入了一个自我封闭的纯洁世界。彷佛是对这种心灵的美好希冀,但末了一九零零的与船共沉,又使人觉得这彷佛更像是导演对于这个时代之中纯洁与美好的消逝,所表现出的深深的无奈。

  要是说《海上钢琴师》是朱佩赛·多纳托雷导演对与这个时代,这个社会的认知。那么在影片中,美国便是这种充满利益与诱惑的混沌社会的具体反应。彷佛所有的乘客从欧洲远到而来,直至为映入他们眼中的自由女神而惊呼,摘下礼帽,大肆的摇臂,只为迎接那充满大概性的.美好未来。影片中的美国承载了大多人的梦想,诸如片中出现的小偷,一九零零说他总是会第一个发明美国,越是崎岖潦倒的人越是充满期待。而一九零零背道而驰。

  正如一九零零的名字,他所处的时代是这个消灭时期的开始。他将自己拘束在这艘船上,实在是对广阔世界的恐惧。正如他自己所说“使我害怕的,不是我所看到的,而是我所看不到的!”如许的几句台词,发人怜悯。

  这部片子本身也许并不想表达什么意义,就象一九零零那样漫不全心的弹奏和忧郁,他很单纯,地道,迷茫,却不需要任何支撑力,就象在风暴中他也能优雅如常的弹奏着只属于他的华尔兹乐章,一九零零不停想听听海的呐喊,却最终没有上岸。爱便爱了,忘便忘了,想往便想往了,退却便退却了,生便生了,死便死了。如许举重若轻的一生,象是从未放弃过梦想与寻求,又象是从未有过梦想与寻求。就象海一样。

  我觉得毛孔象通过了微电流,如许宿命的哲学的无法可想的对话,我们的生命也象一幅挂在墙上的画。有什么样的色彩、怎样在尘土和光影中慢慢陈腐、怎样在某一天某一时刻悄无声息的失下来,或许都有过如许一次对话。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15

  你不试,怎么知道自己不合适,怀着这样的心态不知道试过多少次了,反而更加迷茫。海上钢琴师给我的感触就是这样,我也想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但我知道,那真的不适合我。外面的世界没有尽头,有各种各样的选择,可有时候真心希望自己没得选。

  有次朋友聚会的时候,来了个陌生人,还没聊两句,就开始对我说:你应该去考公务员。当时回了句:“我们不知道别人经历了什么,所以不要轻易去建议别人做什么”。对1900,我们作为一个旁观者,他的确应该下船,去收获名利,去得到爱情,可这些并不属于他。如果我是1900,我也不会下船,船上有我的一切,离开船,世界那么大,我又是谁呢?

  第一次看《海上钢琴师》是大学的时候,很感动,眼泪止不住的流,毕业这么久再看这部电影时,已经麻木了,一个人在电影院很平静的看完这部电影。讨论电影时,有个朋友问到,你是会选择伟大而短暂的一生,还是平庸而漫长的`一生?我选择后者,我已经注定平庸,但还有很多地方我没去,很多想做的事情没有做,只有时间能给我答案。很羡慕1900这样的人,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哪怕一生短暂,对他而言已经足够了。

  记得一个科普片说过,每个人的神经系统都是不一样的,即使是同样一件事,也很难真正感同身受,所以想方设法讨好自己吧,多听听内心最真实的声音。世俗会要求你该做这做那,但没关系,我的人生我自己走,我不会去伤害任何人,所以即使我错了,也只是害了自己,我会承担一切。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相关文章:

海上钢琴师观影心得04-17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06-22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05-22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04-19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07-19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05-18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06-13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10-16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热】12-10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精】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