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导师双选会心得体会

时间:2024-04-26 08:25:15 心得体会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选导师双选会心得体会

  当在某些事情上我们有很深的体会时,就很有必要写一篇心得体会,从而不断地丰富我们的思想。你想好怎么写心得体会了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选导师双选会心得体会,欢迎阅读与收藏。

选导师双选会心得体会

  在我们学校,有着“全人导师制”的传统,即每位学生在每个学期都要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位老师作为导师,老师们也要反选,达成互选便可建立导师生关系。导师会给导生们上专修课并负责导生们的目标管理等方方面面的事情,还要和导生进行每周一次的一对一约谈,以更好地帮助导生进行个性化学习和成长。

  我从小就希望能成为一名教师,自然对教育教学有着天然的渴望和热爱,对学生也是一种本能的喜爱,可以说,跟学生相处的美好感觉,是我每天的快乐源泉,更是让我脸上时刻挂着微笑的主要原因。我会花很多时间去了解和帮助学生,在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也愿意时刻倾听和陪伴,也许正是因为这种发自内心和学生的真诚相处,学生们都很喜欢我,会亲切地叫我“博博老师”或“庞姐”。在一次导师双选会上,在每位导师平均选择10位导生,最多不可超过20位导生的机制下,24位学生选择了我,我当时内心很惊喜也很感动,但又十分纠结和难以取舍。那时,我还兼任着6个班级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也许是出自责任和使命,我并没有将一些他人眼中的“学习困难户”“管理困难户”拒之门外,一共留下了20位导生,成了导生最多的导师。这次双选,也正式拉开了我带领那些“极具个性”的学生们突破自我的故事序幕。

  他,一个上学放学常会戴着耳机,挂着墨镜,爱穿印着纹身花纹或者巨大骷髅头的深色系衣服,在家喜欢研究各种“兵器”的男孩,他的妈妈给孩子贴的标签是“偶尔任性”“懂事有主见”“懂得感恩重感情”“老师们捧手心里关注着成长起来”“成绩两极分化,喜欢的学科会拼命学,不喜欢的看都不看”“按照自己想法做事”。

  他很喜欢语文,每次学案都写得满满的,作业也会提前完成,上课积极参与讨论,小组里面也是能够带头做任务的代表,经常在课上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课后主动找老师寻求一些阅读书目,提出并探讨问题,还会额外写一些文章跟老师交流。我总是跟他的妈妈表扬他积极上进的学习状态,如此正能量的循环交流下,他越来越喜欢语文也自然学得越来越好。但令我没有想到的是,他数学的学习状态竟然跟语文天差地别——上课开小差,参与讨论不积极,有时睡觉,作业不提交,考试成绩差,甚至偶尔会顶撞老师。

  我特地找他进行了一次长达2个多小时的约谈,我们一起分析了他各科的学习状态,语文和数学无疑是两个对立的极端学科。我充分肯定了他在语文学科的突出表现,他很开心也很有成就感。也深入询问了导致他数学目前学习状态的根本原因。原来,在一次数学课上,他跟数学老师起了冲突,场面一度陷入尴尬,事后没有及时调解,师生之间就此产生隔阂,之后各种负情绪和负影响不断累加,他对数学产生了抵触情绪,甚至一点都不学了。了解这些后,我便开始不断对他的数学学习态度进行引导和帮助。

  我首先跟他分析了他与老师之间的矛盾,让他明白,老师的出发点是为了他好,也许是行为方式不能被他接受,但是其实老师根本没有恶意,并对他表明数学老师对他的关注和关心,告诉他每一位老师都是希望你学好并且愿意帮助你,你这样做数学老师也会难过。在一次次的争辩中,他渐渐妥协了。我能理解他的想法和考虑问题的角度,但他也接受了我的话,渐渐消除了这种心理隔阂。

  其次,我跟他分析“不喜欢老师就不学这门科目”的弊端,他觉得这样做是有个性有想法的体现,是对老师的惩罚。我跟他说:“最后能陪你一直走下去的,是你的学科成绩,不是学科老师,你这样做的后果不会惩罚老师,是在惩罚自己,一切都需要自己承担,你想想,未来数学成绩这样瘸腿,高考还能去理想的学校吗?”他依旧跟我争辩,但也许因为说这话的人是一位“他喜欢的老师”,他听得进去,也慢慢接受了,并开始积极努力。我深刻感受到,被学生喜欢和信任原来是一份力量和责任。

  此外,我给他打了“预防针”。我说:“现在你的这个状态,就算想学,也未必能学好,所以必须全力以赴,不能再受情绪影响了。之前决定你能不能学好的可能主要是态度和兴趣,现在你落下了这么多,基础还不够牢固,决定你能不能学好的,是知识和能力层面了,所以想补上注定会费力,不管遇到什么困难,不能放弃。你现在不及时亡羊补牢,未来欠的债更多。”他表示会努力,但事实证明,就算他真的想继续学,也发现自己有些力不从心了,这时候,迎来的是二次厌学,这个貌似更困难了,好在他并没有退缩。

  最后,为了解决“二次厌学”的问题,我有空就找他来我教室上自习,做数学题,看数学讲课视频,签订契约制定奖惩规则,时刻关注他的数学成绩,也叮嘱家长在家里对孩子的数学学习进行督促,我们一起努力。我尝试着把他对语文课和我的喜欢和信任,迁移到他的数学学习中去。终于,慢慢的,也是一点点的,他的数学成绩从个位数变成几十分,从作业看都不看到自主做数学题,从一个模块都不知道到另一个模块开始能学明白,从完全不在乎到知道着急,哪怕有一丝丝的进步和改变,我们也会庆祝一番,十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惊喜。他数学进步了第一个来告诉我,我也会第一时间肯定他,我能感觉到,他在拼尽全力抓紧一切时间补救数学,他希望我能见证他的学习成果。的确,我也坚信,他数学一定能追赶上来!那时候,好像我们时刻都因为数学连在一起,他的妈妈也十分欣喜孩子的变化,我们仨好像成为了数学战友。

  他的妈妈很惊讶,孩子难以改变的“顽疾”居然会发生巨变,但我觉得我只是尽了导师的职责,一切离不开孩子自身的努力。如果一定要从我的角度究其原因,大概就是愿意了解、帮助学生,尊重平等对待学生进而产生的“师生情”发挥了作用。就比如,当我们跟一个人产生了“信任”,明知道他说的是错的或者是不可能的,我们也可能愿意相信或追随。此外,我可能并没有改变他,只是帮他发现了另外一个自己罢了,我能帮助到他,也是我的幸运。后来由于升年级,我不再教他了,但是他还是没事就来我教室,跟我汇报他的数学情况。这种师生之间的感情和默契,是那样温暖又强大。

  写到这,我不禁眼角泛起泪光,我会感叹师生缘分竟然如此奇妙而短暂,老师的责任和使命是多么重大,自己所做的看似微不足道的事情,有可能真的会改变孩子的选择甚至是命运。对我而言,当老师的成就感、归属感,大概就是这样纯粹吧。

  我当时有幸带了20个导生,之后也会成为带导生最多的导师之一,见证了较多的案例,以下是我不成熟的经验和反思:

  一是孩子的问题千差万别,解决问题需从根源入手,找出根源是什么,对症下药,几乎没有太通用的方法和太定性的分析,总是需要结合实际调整,而且学生的改变非一朝一夕,改变更不是一劳永逸,波动上升和不断调整是常态。

  二是现在孩子很容易产生“喜欢老师才愿意学习该学科”的心理,眼光无法放长远。为解决这一问题,我尝试过最有效的方法是:第一,让孩子喜欢的老师尽自己所能在孩子面前多多肯定相关老师,化解矛盾或拉近心理距离,换位思考,引导孩子理解相关老师,进而喜欢上相关学科。第二,帮助孩子建立长远看问题的视角,以目标管理为驱动,对自己的行为和目标负责,并在日常抓住学生实际经历作为素材进行引导。第三,帮助孩子进行薄弱学科的目标管理,针对性地在行为上进行引导和帮助。

  三是跟导生之间建立信任非常重要。导师一开始就要充分信任导生,并且明确信任的边界和奖惩方式,导生得到这份“信任自由”后真的会很重视很珍惜,甚至会因为“担心自己的行为让导师失望”而产生“自我约束行为”。一旦有学生因自律性不够,违反规定打破信任纽带,可以通过签订“契约”的方式给孩子一次重新获得信任的机会。最好的师生状态是,学生喜欢你信任你但又敬畏你,你们是师生,是朋友,更是战友。

【选导师双选会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选导师自我介绍12-30

本科选导师自我介绍04-22

选导师自我介绍(精选10篇)10-19

本科选导师自我介绍6篇03-13

本科选导师自我介绍3篇06-12

本科选导师自我介绍4篇01-14

双选会心得体会11-05

双选会心得体会04-01

双选会心得体会4篇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