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意识心得体会

时间:2024-06-11 13:27:44 心得体会 我要投稿

创新意识心得体会[锦集15篇]

  我们从一些事情上得到感悟后,心得体会是很好的记录方式,这样可以记录我们的思想活动。很多人都十分头疼怎么写一篇精彩的心得体会,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创新意识心得体会 ,欢迎大家分享。

创新意识心得体会[锦集15篇]

创新意识心得体会 1

  中国共产党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行动指南。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是基础原理,我们在任何时候都要坚持,否则,我们的事业就要归于失败,这就是我们为什么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原理的道理所在。因为没有了正确的理论基础和思想灵魂,我们的政治生活就会失去方向。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动物的生存与人的生活都是生命活动的存在方式,但两者的根本区别在于人的生活是一种不断地创造新的意义和价值的高级生命活动。 作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在学习、工作、生活中要时时刻刻严格要求自己,热爱教育,热爱学校,热爱学生,爱岗敬业,以身作则,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在教育、教学、教研工作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和带头作用。除此之外,最为重要的就是让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活力,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关注教育主体的生活质量、生命价值和意义,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教师与学生进行不断发现和创新的过程,在发现和创新的过程中去展示个体生命的灵动与飞扬。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职责主要定位在知识的讲授和传递,就像是把知识从一个仓库搬运到另一个仓库,这样一来,教师就变成了知识的“搬运工”,他们的职业活动变成了一种单调乏味、简单重复的`机械“操作”,沦为了只是按照固有程序机械运行、缺乏创新意识的“教书匠”。在这种单调乏味的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体验不到自己职业生活的快乐、幸福,更感受不到自己的生命价值和生命意义。马克思曾经说过:“能给人以尊严的只有这样的职业,在从事这种职业时我们不是作为奴隶般的工具,而是在自己的领域内独立地进行创造。”对于教师而言,课堂教学从根本上来讲是教师不断进行创新和超越、体验生命律动以及实现自我生命价值和意义的过程。因此,教师必须实现从“教书匠”向发展型、反思型和创新型教师的转变,把研究和反思作为自己的专业成长与发展的基本方式,通过自由而富有创新性地对课堂教学进行积极探索和深刻反省,不断地确认自我、提升自我、完善自我,教师的生命价值和生命意义在这种创造性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得以体现,从而使自己的职业生活焕发出更加旺盛的生命活力。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上,师生才是全身心的投入。他们不只是在教和学,他们还在感受课堂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只有在这样的课堂,学生才能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教师的劳动才会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也只有在这样的课堂才不只是与科学,而且是与哲学、艺术相关,才会体现出育人的本质和实现育人的功能。 其次,一名优秀教师与其他教师的区别就在于他具有高超的教学艺术和独特的教学风格,在根本上是因为他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一个缺乏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师,是不可能形成高超的教学艺术和独特的教学风格的。教师的教学风格也直接影响着学生个性品质的发展,没有自己独特教学风格的教师,也难以培养出富有个性品质的学生。

  树立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更新那些不适应新形势的旧思想和旧观念。必须因人、因时、因势利导,因材施教,我们的教育应当是创造一种适合每一个学生的教育,而不是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

创新意识心得体会 2

  创新是指在人类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等一切领域,一切层面上淘汰落后的思想、事物,创造先进的、有价值的思想和事物的活动过程。

  所谓创新意识是人们对创新与创新的价值性、重要性的一种认识水平、认识程度以及由此形成的对待创新的态度,并以这种态度来规范和调整自己的活动方向的一种稳定的精神态势。创新意识总是代表着一定社会主体奋斗的明确目标和价值指向性,成为一定主体产生稳定、持久创新需要、价值追求和思维定势以及理性自觉的推动力量,成为唤醒、激励和发挥人所蕴涵的潜在本质力量的重要精神力量。

  第一,创新意识是决定一个国家、民族创新能力最直接的精神力量。在今天,创新能力实际就是国家、民族发展能力的代名词,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解决自身生存、发展问题能力大小的最客观和最重要的标志。

  第二,创新意识促成社会多种因素的变化,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创新意识根源于社会生产方式,它的形成和发展必然进一步推动社会生产方式的进步,从而带动经济的飞速发展,促进上层建筑的进步。创新意识进一步推动人的思想解放,有利于人们形成开拓意识、领先意识等先进观念;创新意识会促进社会政治向更加民主、宽容的方向发展,这是创新发展需要的基本社会条件。这些条件反过来又促进创新意识的扩展,更有利于创新活动的进行。

  第三,创新意识能促成人才素质结构的变化,提升人的本质力量。创新实质上确定了一种新的人才标准,它代表着人才素质变化的性质和方向,它输出着一种重要的`信息:社会需要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人、有开拓精神的人、有新思想道德素质和现代科学文化素质的人。它客观上引导人们朝这个目标提高自己的素质,使人的本质力量在更高的层次上得以确证。它激发人的主体性、能动性、创造性的进一步发挥,从而使人自身的内涵获得极大丰富和扩展。

创新意识心得体会 3

  教师的创造性主要受自身素质——知识、经验、智力、个性心理品质等因素的影响。创新即生存,创新是经济时代的根本特征,是支撑一个民族的脊梁和灵魂,知识创新源于创新教育,而体育教育将其具有的特殊性将两者结合,这是当前迫切研究的课题,必须从两者的关系说起。这对于教师来说十分重要。倘若把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作为教育的目标,那么实现的前提就是教师的创造性工作,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基础,是完成跨世纪宏伟大业的保证。

  1.创新教育与体育教育的涵义及关系

  创新教育已经成为提高素质教育的手段,而体育教育如何和创新相结合呢?体育教育为学生提供了独特的、开阔的学习和活动环境,及充分观察、思维、操作、实践的表现机会,它具有其它学科无法比拟的创新优势。因此,体育教育与创新教育的关系就是体育活动通过它所具有的社会环境和特有的功能,通过教育的过程来培养人的创新个性,开发人的创新智能。要真正体现现代体育课堂教学中创新教育的应用,体育教师也必须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从而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创新人才。在体育教育中利用创新教育存在的潜力开拓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精神,培养创新思维,培养创造能力,从而增强个性培养。

  2.现代体育课堂教学中创新教育的发展潜力

  2.1开拓创新意识。创新意识包括强烈的创造激情、探索欲、求知欲、好奇心、进取心、自信心等心理品质,也包括具有远大的理想、不畏艰险的勇气、楔而不舍的意志等非智力因素。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教育的创新意识起主导作用,是教学中获取创新成功的第一要素,教师要有创造性的工作,自觉地、积极地营造课堂民主气氛,主动地转变教育观念,转变主体角色,摆正教与学、师与生的位置,甘愿充当学生的铺路石,为学生提供民好的学习环境。我在每一节体育课堂教学上我都会激起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确立自己的教学内容的吸引力,在教学中注意根据所授内容设疑、提问和创新,激发学生向上进取的精神和创造力。对不同程度的学生给予不同的问题和练习要求,对于那些较难的`问题和练习,允许学生间相互讨论和帮助,也允许学生对答案的回答不拘泥于某一定向性结论,帮助学生寻求多元化的目标、方法,这样创新意识会更为强烈。

  2.2培养创新精神。我们所有的人,都有惊人的创造力,只不过它埋藏在人的较为深层的自我里,只有付出辛劳且常常去挖掘,才能得到它。一是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长期以来,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禁钢着各位体育教研人员,一味地遵循着“讲解一示范一分组练习一巡回指导一终结评价”的教学模式,这种以教材为中心,将教材比作“图纸”,力求把学生加工成“标准件”,使得目标单一,组织形式死板,忽视个体差异,与当前素质教育背向而驰,不利于学生的创新能力。二是改变旧的教学方法。方法是研究认识问题的途径。体育教育以学生为主体,指导学生参与知识形式,探索研究知识创新学习过程,在实践中力求达到知识的创新。三是发挥体育的自身优势。体育对创新精神与能力的培养,不但具有自身的学科优势,而且还有更广泛的空间和氛围。因此,应借助体育教学的自身优势,在传授知识与技能充分发挥体育的育体、促智、审美、益智等多功能的教育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激情。

  2.3培养创新思维。创新意识的产生最基本的要求是思维的活跃性。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在钻研教材设计教案时,要从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力的角度考虑,积极挖掘教材中的创造性因素、诱发学生的创新思维。由学生个性差异很大,教师要因人而异,引导学生大胆质疑、鼓励求异、充分发挥学生特长,训练其发散思维、启发联想想象。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因为提出一个问题是创新的开始,也是创新的动力。因此,在体育教育中,教师应尝试着教会学生不断提问来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把提问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体现教师以学生为主体的强烈意识,及时鼓励、肯定,使之爆发出理想的火花。

  2.4培养创造能力。在现代体育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要注重开展启发诱导,创造性来自个人智慧和潜能的自由发挥。现代体育课堂教学活动,向学生提供富有刺激创造的环境,诱导学生的学习兴趣,选用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创造能力发展的素材,改革教育方法。不能用硬性的教学安排把学生捆得死死的,要更多地注重学生的个人兴趣,留给时间让学生干一点自己喜欢干的事情,这样,学生才会在教学中发挥创造能力。

  3.依据创新教育的特性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1创新教育是注重智力的开发。智力就是人的认识能力和创造能力,智力是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总和。较为统一的认识是:智力是人脑功能的表现,是人的观察、记忆、想象、思维等心理活动多种能力的综合表现。人的智力发展虽然主要依靠智育来完成,但人体发育智力的器官机能却有赖于体育活动。在教学中利用图解观察、练习中因势利导,启发学生的思维。

  3.2创新教育是多样化的教学。一是教学模式的多样化。这些模式有的取向于各种模式的综合运用,有的取向于师生关系,有的取向于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有的取向于教学内容,有的取向于教学安排,有的取向于技能学习与学生心理发展。二是强调多种教学方法有机结合、灵活运用,实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和多样化。如培养形式灵活,培养层次结构多样化,以适应学生个性发展。教学形式以集体教学、分段教学、循环教学、提示教学、电化教学、分组考核、小组创编队形,以及理论教学等多样化的教学形式。教师要有意识地组织多样化的生动有趣的活动来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情感。例如,组织学生观看有关录相、电影,访问体育明星,回顾我国体育发展史等,对陶冶学生性情,激发学生情感很有好处。三是教学内容的多样性与可接受性。课程设置应由单一的普通教学课向选项课、专项提高课、保健体育课等多样化的方向发展。未来的体育教学内容,将从“以运动技术为中心”向“以体育方法、体育动机、体育活动、体育经验为中心”转移。

  总之,创新教育就是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以创新精神为核心,重点培养中小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创新思维习惯、基本的独立操作能力与实践能力。这是创新教育最为根本的目标和任务。要对学生进行创造力的培养,教师本身必须有创造力。因此,教师要依靠创新,发展自己、充实自己、拓宽自己、延伸自己、超越自己,要有高度的工作、要有强烈的创造意识热情、要有坚忍不拔、百折不挠、顽强的意志力。

创新意识心得体会 4

  通俗的讲,创新就是发现和创造新的东西。从本质上看,创新又是一个多元的、动态的概念,其内涵在不断扩充和丰富,从最初的经济学角度的创新,发展到科技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教育创新、管理创新等各个方面。创新能力是企业管理者必备的素质,也是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基础动力。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管理者的思维模式也必须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循规蹈矩、冷静有余、创新不足的思维模式,显然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创新能力是一种独立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能敏锐地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既善于观察,又能从观察中筛选出有意义的问题。二是善于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案。提出问题是为了解决问题,解决问题就要有解决问题的方案。三是能准确评审和选择解决问题的方案。有创新能力的人,能够把握方向,预测未来,选择出最佳方案。创新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特征,创新由实践提供源泉和赋予动力,由实践来检验和修正。创新能力最终取决于实践能力,要通过实践成果来体现。因此,仅有创新意识是不够的,只有进行创造性的工作,才能完成创新活动。实践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最好课堂,加强创新实践尤为重要。

  创新过程首先起始于人的创新意识,即创造性思维。人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通过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不断产生不满足感和创新的欲望,并通过创造性思维活动产生有别于现状的设想,然后将设想付诸实施,从而完成创新过程。由此可以看出,创造性思维是整个创新活动的关键,没有创造性思维就不可能有创造性想象,更不会有创造性成果。因此,创造性思维是人们进行创造性活动所必须具备的重要心理要素,是创新活动能否成功的基础。企业管理者必须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创造性思维既有一般思维的特点,又具有不同于一般性思维的优秀思维品质,表现为如下特征:

  1)创造性思维是具有广阔性和深刻性的思维

  思维的广阔性表现为善于从多方面思考问题,既抓住关键问题又不忽略个别重要的细节,既看到矛盾的一般性、普遍性,又看到矛盾的特殊性、具体性。从不同的知识领域进行思考,借他山之石,攻己之玉。有人把这种利用局外信息来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称为“侧向思维”。思维的深刻性表现为善于透过问题的现象看到本质,抓住事物的规律,预见事物的发展进程和结果。在实践中,要求企业管理者必须具备剖析复杂多变的社会经济现象,不失时机地进行正确的预测和决策的能力。

  2)创造性思维是具有灵活性和敏捷性的思维思维的灵活性表现为思维活动依据客观情况的变化而变化,善于按照事物发展变化的具体情况而提出切合实际的解决方法,不拘泥于传统习惯的束缚,克服惯性思维、定势思维的影响。

  3)创造性思维是具有求异性和独创性的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思维的高级过程,是人们在已有经验基础上在某些事物中寻找新关系、新答案的思维过程。它首先表现为思维的求异性和独立性,不囿于现有解决问题的方法,而是在吸取别人经验的基础上,独立思考,大胆想象,走前人没有走的路。美国企业家史密斯的成功之路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史密斯在继承了其父亲的遗产之后,不是投资于人们所熟悉的高利润行业,而是瞄准了一项前所未有的全新事业一创办了第一家联邦特快传递邮件公司。当时这种隔夜送信到户的特殊服务业能否得到承认,许多人持怀疑态度。但史密斯从各项调查的推断中认为这是大有前途的行业,坚持干下去,终于成为直接连接世界各地的特快传递邮件公司。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所进行的概括和间接的反映,不是天生的和一成不变的,而是在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可以通过有效途径培养和提高。

  1)敏锐的观察力是创造性思维的前提

  观察是认识的重要阶段,一切高级的.心理活动(如思维)都是在观察的基础上产生的。人们借助观察力对客观事物进行周密、系统、精确的观察,获得对研究对象的感性材料,形成表象,从而抓住问题的突破口,寻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观察能力较强的人往往能捕捉到别人尚未发现的信息,从而及时采取对策。如有一位企业经理,在气象杂志中看到一条信息,下年本地区雨量将大增,雨期持续较长,他即预测下年雨伞需要量将增大。因此,决定把外地一家公司积压的20万把雨伞全部买下。第二年果然多雨,20万把伞一抢而光,企业获得了一笔可观的利润。培养观察能力要做到耐心细致,时时注意有关的事物信息,进行丰富的联想,不然就可能熟视无睹。

  2)丰富的知识和经验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

  知识与创新密切相关,创新是建立在既有知识成果基础上的。丰富的知识和开阔的视野,是创新的基础和前提。知识越多,经验越丰富,产生创新的可能性就越大。因为思维同问题是紧密相连的,而丰富的知识和经验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前提,倘若一个人缺乏必要的知识和经验,其思维必然受到限制。一个人的知识和经验越丰富,他的思路就越宽,思维就越灵活,判断就越准确,解决问题就会越正确。古语云,“水深则所载者重,土厚则所植者蕃”。创新知识结构应该是多元化的结构,是进行创新思维的硬件系统。在以知识决策和知识管理为导向的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又是用途最广泛的控制力的来源。企业管理者必须通过学习,拓宽自己的知识领域,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提高创新思维的能力。

  3)科学的思维方式是创造性思维的实现条件

  思维方式是认识事物的方式方法。科学的思维方式就是根据思维和存在辩证关系的原理,用科学的方法去客观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注意培养系统意识。根据系统论的原理,现实生活中存在着诸多系统,每一事物作为具有独立功能系统的同时,又都是整体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任何一个要素离开整体,其机能和作用都会失去意义。因此,在观察、分析、研究和解决某一问题时,要有意识地把它作为一个整体系统来看待,并从系统相关的角度去分析认识它。企业本身是一个系统,同时又是社会经济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其每一项活动都是在相互联系中进行的。

  摆脱习惯性思维的束缚。当人们一旦习惯于从某个角度认识问题之后,便很容易在头脑中形成固定的思维模式,就会自觉不自觉地受这一思维定势的影响。必须努力摆脱这种思维的羁绊,从新的角度,用新的方法去思考。

  特别是企业发展过程中要经常进行非程序化决策,这一点尤为重要。

创新意识心得体会 5

  创新是当代社会发展中的热词,社会各方面的发展、突破都离不开创新,需要创新人才。大学理所当然要承担起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世界高等教育普遍注重对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这就需要教育为之培养具有创新性的人才,教育的培养要体现在各种课程之中。“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大学数学在创新意识培育中的作用

  创新意识指主体利用所掌握的知识、思想、方法和具有的能力,借助于其他的载体,通过自觉的调节,对客体实施某些开创性工作的心理活动。它不是对客体的被动或消极的感应,“而是折射的积极的能动的反映”。在创新意识的驱使下,形成创新能力,主体可以孕育出一些独特、新奇并具有某方面价值的成果,包括知识、方法、事物产品等。

  基于上述对创新意识的认识,大学数学的教学就是高校课程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有效载体之一。大学数学课程是一门十分系统,需要严谨推理思考的数学课程,通过教师有条理的系统讲授,使学生学习到基本的理论与方法,这个过程是培养大学生创造性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良好载体,创新意识培养离不开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践。

  在大学数学学习过程中对思维的培养是人类的共识,其中创新思维就是之一,大学数学包含的基本知识和思想方法具有普世的价值,为人类了解自然、改造自然,进而改造世界,提供了的基本知识和思想方法的来源,是承载创造性思维的不二载体。通过大学阶段大学数学的学习,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水平将得以提升,创新意识得到培育发展。

  在大学数学的教学中着力于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亦应是其职责之一,当使数学教师关注并实施。

  二、大学数学教学中阻碍创新能力培养的问题

  当下,与中学数学课程改革火热进行的情况不同的是,大学数学的教学相对平静,其中阻碍创新意识养成的现状包括:

  (1)存在于高校的大学数学教学模式依然单一,还是以教师满堂灌、学生机械接受的单向模式引领教学过程,此种现状压制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更难以发挥创造性和培养创新意识;

  (2)教学内容以结论为重,忽视思想、过程与方法,以理论与数学抽象系统为重,重视传授知识、解题技巧,专业应用轻或无视,联系学生现实相关的应用少且微,造成学生兴趣低下,产生逆反心理,完全处于被动接受的境况,阻碍学生的主动探索和创新,造成创新意识的淡漠;

  (3)组织教学中课堂提问少、互动少、不深入,基本就是教师一言堂,学生缺乏思考提出问题的'锻炼机会;

  (4)教师对教学效果的认识滞后,依然定位于学生考高分,培养学生各方面素质流于形式;

  (5)学校和人们对大学数学的认识不到位,当下,很多高校对大学数学的课时压缩很多,很多教师难以完成教学任务,当然也很难再谈创新意识等的培养和数学素质等综合的问题。为此,提出以下在大学数学教学中对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对策。

  三、创新意识培养对策研究

  笔者从以下方面来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1、数学教师在教育理念上需转变

  实践要进行,理念要先行。教育理念的转变是进行具体工作的先导。教育理念能否跟进、上位,常常是使得创新性人才培养结果的关键。这就需要确立重视创新意识培养的创新性教育理念,以现代化的教育理念为指针,持之以恒地实践、积累方能有所建树。钱学森就指出,国家提高投入搞创新工程、创新计划等是必要的,但更关键的是要培养创新性人才。如果高校、教师就不具备,缺乏这样的理念,那么提出培养创新人才就只能是空谈,亦难真正做好这件工作。

  2、建立有利于创新的氛围

  学生所处的环境会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心理、行为。那么一个为支撑创新而设的氛围对学生的培养来说是必须和有效的这样的氛围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建立。

  首先,数学教师对问题的处理讲科学。问题是创新意识生成发展的驱动器,在问题的引领下,学生去观察、分析、思考,开启探索的翅膀寻求解决的天堂。大发明家爱迪生、微积分的创立者牛顿、莱布尼茨无不是因为对问题解决的孜孜追求,才开创了一页一页的伟大发明创新。大学数学不缺问题,要利用这种优势培养学生善于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在教师的角度上,也要善于提问,善于启发,鼓励学生提问、质疑等,与学生共同面对问题、面对质疑,积极回应质疑、不敷衍。教师处理以上的方式与态度会在积极性、主动性上对学生形成直接的影响。课堂上教师要对学生多提问、多互动。对于提问,要留出适当的时间,对回答多宽容、多鼓励、多启发、多表扬,错误的回答也要肯定其有益的想法、正确的成分,避免伤害学生心灵的语言,走出培养创新意识的踏实一步。

  其次,重视数学作业布置的形式,为学生创设应用数学的场合。创新是在实践应用中培养的,大学数学的学习实践离不开运用数学知识、方法技能来解题,尤其对于大学数学课程的现实特点,几乎没有机会或者条件将其实践于实际的应用中的,最好的舞台就是做数学题了。再者由于大学的扩招,有部分学生学学数学会有不小的困难和畏难的情绪。鉴于这些因素,教师在对作业的布置上需要慎重对待,充分利用课外时间,通过做作业促进所学知识的理解巩固掌握,促使学生解决数学问题,达成教学要求;另外,对学习困难的学生也是一个鞭策和约束。但是数学作业的布置,也不能为作业而作业,通过不同形式作业提高兴趣和积极性,结合所学知识,安排通过查阅资料或是小型的数学建模题目,就是有益的尝试。

  比如:小明在妹妹的生日晚会上,买来一个边界形状任意的蛋糕。妹妹指着蛋糕上的一点P,让小明过点P切成一人一半,能否做到?

  第三,教师角色定位在创新意识培养中的重要性。高校要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的培养,那就需要具有强烈创新意识、勇于探索、善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大学数学教师。在课堂上学生创新意识的开发引领取决于教师,因为课题上的话语权为教师所掌控,为此在大学数学课堂中培养创新意识,数学教师需要拥有浓厚的创新意识功底。数学教师要在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师生互动等课堂活动方面引领创新,定位于是数学课堂和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角色,与学生民主平等相处、交流,让学生的学习充满自觉的主动性,成为自我知识结构的建构者,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发挥、创造性思维得以发展,方可为课堂创新意识的培养构筑起一个生动的平台。要在大学数学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需要高校数学教师拥有浓厚的创新意识、能够付诸创新实践的能力、乐于探索、着力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执着精神。

  3、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提升

  当前,大学数学的课堂教学是围绕着数学知识和能力的,打造的是善于学习的一代,漠视了数学素质及创新意识的养成。为此,需要将课堂教学改革,从重知识学习而桎梏其主动性、探究性的学习形式,毫无创新可言,向课堂教学的科学合理性、多样化及个性化模式转变,更需关注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使创新意识潜移默化入学生的心灵,成为他们的本能与自觉反应。例如,在教学中适时结合利用多媒体课件,可以使大学数学教学更趋于成熟,常见的如,通过多媒体制图,可以使图像更清楚更具动感,节约课堂时间。例如:

  (1)二次曲面的学习,有些图形不太好理解,能够结合多媒体的制图并展示图形的形成与结构,将是十分有帮助的;

  (2)对三重积分的学习,要定积分上、下限,需借助于较精确的图形,由教师来绘制一个较精准的图像,不仅费时而且很难将立体层次感展现好而误导解题,解题的思考进行就会想当然,学生找不到抓手如在云中。另外多媒体课件对提升课堂教学氛围的活跃度有益。这需要教师付出辛勤的努力,也需要高校的支持,离不开对学生积极性的调动参与。没有教师和学生的积极参与是难以成功的

  4、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大学生依然是教师进行工作的对象,他们将来能有何进步,也代表着教师能创造出怎样一件作品。在学生漫长的学习成长道路上,学生人格的发展形成受到教师的重要影响。而我们很多教师更加侧重的是他们的成绩和是否将所学知识掌握了,忽略了甚至是根本就没有考虑到学生的自信心需要呵护浇灌;相反,受到了很多的挑剔、批评、斥责或是心理的直接打击,如说他们笨、那些都学不会,或是都不会做、做不好等等。这样学生就难以有自信,丧失了进一步学习的勇气、胆量,本身大学数学就已经让相当一部分同学生畏了。故而,教师应该注重大学生学学数学的自信心的养成。对学习具有很强的自主动机、自信心强的学生,在学习的进程中情绪较难受意外干扰,更集中于倾听课堂教师的语言传输,更专注于大脑的思维运转,有效性高更易于完成或超额完成学习任务直至取得成果。教师与学生相处中,要善于多发掘学生的亮点,赞扬其进步,鼓励其新奇的思想,不盲目否定甚至斥责。人们都希望能够得到别人的赞扬欣赏,教师这样做会给以学生动力,包括作业的批改等,适当的评价有益于自信心的提升,为向创新意识的培养辅以心理的促进。

  5、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作用

  大学数学教学目标不能局限定位于掌握一些定理、结论、能够做一些常规性的题目,还要多触及应用,因为大学数学常常是为非数学专业的学生开设的,目的就是为学生以后在专业上的发展提供智力和数学工具服务的,最终止于如何利用大学数学。而这个利用一方面是大学数学的知识技能,另一方面是它蕴含的丰富数学思想方法,而这也是创新进行的载体和有力武器。大学数学中的思想方法很多,很有典型性和普适性,比如:

  (1)极限的思想,在求瞬时速度引入导数时、在求曲边梯形面积引入定积分时等很多地方都会用到;

  (2)定积分的应用,就是提炼出了“分割――近似――求和――取极限”的思想加以凝练而来的,在解决问题中很有用很有效。因此,大学数学的教学中不单一地强调数学课程的抽象性和严谨性,要把关注知识点、提炼思想方法与学以致用结合起来,在注重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中发展创新意识。

  总之,大学数学教师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转变教育理念,创建有利的教育环境,提升自身业务素质,激发学生的自信,为创新意识的培养注力,为大学数学教学改革与实践作出努力,为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贡献力量。

创新意识心得体会 6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同时,创新也是每一名共产党党员的历史使命,增强党员创新意识是加强我党执政基础的必然要求。

  党员干部增强创新意识,有利于从容面对日益复杂的工作环境。在过去的一年里,无论是在炎炎夏日里的脱贫攻坚,或是严肃的整顿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亦或是毫不停歇的迎接全国卫生城市复审工作等等,我区的党员干部大都经受住了检验,出色的完成了任务。然而新的历史篇章,将伴随的是新的历史任务,脱贫攻坚迎来新的阶段,政务服务一体化建设吹响新的号角,党员干部需要的是增强创新意识,用新思维、新手段、新方式来做突破固有局限,更出色完成新的'历史任务。

  党员干部增强创新意识,有利改进工作方式,提高工作效率。近期广安市委副书记、市长曾卿在“五届广安市人民政府第一次全体会议”创新提出倡导“八项工作法”推进政府工作,纵观全局,其出处的核心就在于创新,其想法在于改变旧有不合理、效率低下工作方法,通过新工作法的倡导、推广来转变政府部门工作作风,达到务实、高效、廉洁的目的。市委副书记况乎如此,作为基层的党员干部,是否更应该增强创新意识,为工作方式的改进、工作效率的提高奠定坚实的基础。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现今乃至将来,党员干部每一天面对的都是不再容易的工作,瞬息万变、根牙磬错,要增强创新意识,在新的时代、新的征程、新的挑战中乘风破浪。

创新意识心得体会 7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过程就是解放思想,不断发展的过程。实践证明,只有不断解放思想,不断创新,才能不断发展,改革创新是推动司法行政工作发展的不懈动力和源泉。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只有解放思想才能促进各项事业的发展。要打破传统思想的定势,激发工作活力,抓住机遇,寻求更大的发展。还要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增强创造力,还要加强团队精神,发挥最大的价值。我们在工作的过程中,时常面临着各种的考验,需要我们付诸实践,认真思考,破除以往的`旧思想,旧观念,集思广益,解决工作中的各种难题。

  作为一名基层工作人员,更要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在工作中多动脑,多创新,转变以往旧的工作作风,敢于解放自己的思想,敢于探索,实践。还要勤于学习,善于思考,要将学习与行动结合起来。

创新意识心得体会 8

  一、高校体育教学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高校体育教学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创新是一个民族前进的动力,是人类社会兴旺发达的灵魂,创新指的是通过科学研究不断的创新知识和创新生产技术,其对于人类社会的进步十分的重要。创新能力是指反映主体行为技巧的一个行为动作,把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转化成为精神或者是物质的一种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依靠创新教育和创新的知识等,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的一个主要途径,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其担负着一项重大的使命即培养创新型人才。体育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在体育教学中需要高度的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现代高校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将以往的“技能教育”转变成为现在的“发展基本活动能力”来作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指导思想,其要求学生能够独立的完成各种体育练习,在完成练习的过程中能够产生一些新的想法,使学生充分的发挥自身的创造潜能,进一步的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是教育的一大核心点,也是未来社会知识经济发展对人才的一个需要。

  2.高校体育教学创新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2.1创新是时展的需要

  创新意识是知识经济时代积极倡导的思想意识,创新就是创造新的事物或者产生新的想法,在旧事物不适应当今社会要求的前提下所产生的一种新的事物。任何的新发明和新创造以及新纪录的打破,都是人类创新意识的实践结果,实践证明了,创新的意识越强,探究的兴趣也就越浓,求知的欲望也会越高,同时突破旧思维的可能性也就越大。作为21新世纪高等院校的学生,肩负着建设祖国和保卫祖国的光荣使命,要求这些学生必须勇于开拓进取,敢想敢闯,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创新意识,这样才能在走向社会后,经受住种种挑战,创造出良好的业绩。

  2.2创新是终身体育的需要

  随着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时代的到来,高校体育应以终身体育为核心,以学生终身受益为出发点,着眼未来。这不考虑到了学生在校期间身体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增强了体质,同时考虑到了学生毕业走向社会之后,还仍然能够坚持锻炼。学生的未来还处于发展和变化中,选择什么样的运动项目,怎样解决运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一方面需要凭借学校所学习的知识,另外一方面则取决于自身创新意识的培养。所以,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应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只有对体育产生了学习的欲望和爱好,才能够形成良好的习惯,做到坚持不懈的锻炼。

  2.3创新是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高等院校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人才,而培养人才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于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这就要求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工作能够很好的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高校体育需要更新教学的理念,坚持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大力的发展素质教育,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激励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的创新,使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都能得到较好的发展。此外,还需深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和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最终培养出高质量的创新型人才。

  二、影响高校体育教学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因素

  1.教学观念陈旧

  传统的教学是以传授知识和技能为主要的方法,以课堂教学为中心,这样的体育教学观念已经根深蒂固的存在人们的脑海中,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高校体育教学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提高。这样的教学观念使体育在教学的过程中失去了本应该有的和谐和愉快,使学生逐渐不喜欢上体育课,严重的甚至影响到了学生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这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想法相差万里。

  2.管理方式封闭

  长时间以来,高校体育教学的方法和模式严重的与社会脱节,没有很好的.考虑未来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也没有注意去分析了解市场经济条,从体育教学的组织形式到教学的评估,大多都是由学校的主管部门统一制订的方案,没有很好的与各个高校进行调节,这样的体育教育模式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注重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

  高校体育在教学的过程中过分的强调了教师的主导地位,以教师为中心,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体育教学强制化,教学的方法十分的呆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成为了一个被动者,被动的进行练习。这种教学模式在一段时间之后会使学生对体育学习缺乏一定的兴趣,很大程度上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无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4.体育教学的内容陈旧

  目前,高校体育教学的内容十分的广泛,学生在课堂中需要学量的体育技能,并且大多数的教学内容都是中小学的教学内容是重复,不是大学生需要学习的新知识和新技术,因此,学生对于体育兴趣乏乏。兴趣是创新的基本,学生在缺乏兴趣的情况下去学习,是难以有创新思维产生的,这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

  三、高校体育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主要途径

  心理学家在经过一系列的研究之后得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和发散思维,这是国际上通用的两个创造力指标。这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应敢于独立思考,同时要求教师不仅只是单纯的传授知识,在传授知识时应尽量给学生自由想象的空间,鼓励学生大胆的探索,敢于怀疑和创新,积极的提出自己的新方法、新思路等,最终达到认知和创造。如今在我们国家高等学校传统的体育教学中,还存在着学生的学习偏于机械化的记忆,浅层次的理解和简单的应用,这就导致了在教学的过程中形成了一个简单传授标准答案的过程,这在很大程度上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长时间以来,我们习惯性的认为学生的任务就是在教师的帮助下来进行学习和掌握书本上的知识,这种认识上的偏差导致了我们国家高校体育在教学过程中不注重实践,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所以,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需要彻底的清除现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各种弊端,有针对性的采取处理的方法和措施,构建知识经济时代对于创新型人才的需求。

  1.体育教学观念的创新

  高校体育教学应该注重高层次的培养、创新能力的人才的培养,对教育理念中不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观念进行剔除,以加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培养创新人才为最终目标。这就需要改变传统的传授加知识为主的教学模式,构建新型的教育模式,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贯穿到体育教学中。创新体育教学观念应注重以下几点:第一是要坚持学生为本,倡导学生敢于探索求知、充分的发展自身潜能和个性的价值观等。第二是教师在教育教学的活动中应充分的尊重学生的创新精神,开展各种有利于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活动,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养成。第三是加强体育基础知识的教育,以思想教育为指导,树立学生正确的体育观。

  2.体育的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创新

  在这个知识经济推动着整个社会变革的时代,高校的体育教学担负着“从知识传授型转向素质教育型”的转变任务,高校体育的教学内容,应有利于学生在学习体育知识和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的同时,养成定期锻炼身体的良好的习惯。高校的体育教学应充分的考虑到高素质人才知识层次的需要,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但又不能够只单纯的去追求这种系统性和完善性,这是因为体育知识的学习具有相对的非阶梯性和跳跃性。在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应用上,应以学生的身体活动为媒介,充分的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为学生提供体育文化信息,满足学生对于知识的需求,同时,还应定期的更新体育教学的内容,提高教学的效果,使学生获得更多的体育技能和更多的关于健康的知识。在高校体育教学的发展过程中,体育创新是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通过创新项目、创新制度等来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充分的感受到运动给自己带来的快乐,使学生建立起正确的学习观念,养成终身锻炼的良好习惯,身体和心理全面的发展。

  3.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创新的基础,这一基础能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对于创造兴趣,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应是民主、平等、理解、尊重等为基础的一种合作关系,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加以正确的指导和引导,尊重学生的想法,创设一种相对自由的教学环境,培养学生的敢想、敢说和敢做的精神。

  四、结束语

  在知识经济的时代,创新在很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国家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创新离不开人才,在当今社会所说的竞争其实就是人才的竞争,高等院校的主要职责就是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具有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为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服务。在高校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应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这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当前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更是全面推进素质教学的一个必然要求。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加以正确的指导和引导,尊重学生的想法,创设一种相对宽松和自由的教学环境,从而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意识心得体会 9

  体育能力是一种特殊能力,是指由个体的体育智慧、体育知识、体育技术技能构成的个性身心品质的综合体,表现于参与具体体育活动中的各种锻炼方法和健身手段。伴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发展,大学生体育能力也将发生变化,以为通过体育能力的发展而培养和完善其它能力。

  一、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

  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是创新素质培养的重点,是创新人才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创新素质表现为发现问题、求新求变、积极探索的心理趋势和理性精神。体育活动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活动过程,它不仅可以培养人的自我完善能力,还可有效塑造人的行为方式。在体育活动中不断突出自我,完善自我,最大限度的发挥体力和智力水平的实践活动中以创造佳绩为目标,在这一过程中已经蕴含着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过程,因此,学校教育必须肩负着这一培养重任。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创新素质培养的关键。创新能力主要表现在求新求异、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等,要善于获取识,永远充满对获取知识的渴望,并具有较宽的知识面,还要具有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具体和深入,因为创新能力是一个人创新素质的最好体现,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核心。教学中要让学生独立思考,在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其创造思维的能力。教学实践中转变传统灌输式教学,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和创新性的培养,开发学生的潜能。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是造就创造型人才的首要任务。

  三、体育教学中创新能力培养的措施

  1.转变教学指导观念

  我们要树立以素质教育为基础,以培养创新精神为目的的教学理念,从单一的生物教学观转变为多维的教学观,从传统的以体育知识、技能灌输为中心转向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锻炼、发展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主。要充分相信学生,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独立性,正确处理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关系,要改变学生以住被动学习的地位,让学生树立起自理、自制、自练、自评的思想,只有让创造者独立自主地进行创造性的活动,才有可能使其创造力得到培养和发展。

  2.不断探索新的体育教学模式,保证学生培养的课内外相结合

  以往的教学形式是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书本为中心的封闭式教学,这是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及其它能力的培养,应把封闭式教学转为开放式教学。在完成教学计划后,让学生走出课堂,到图书馆及社会上去学习,寻求创新的'灵感。扩大他们的知识面和活动空间,培养他们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和发展。课堂教学是学校体育中最重要的教育形式,但仅靠每周一次的体育课就能很好的培养学生体育创新能力是不现实的。必须打破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注重体育课教学向课外体育活动延伸,向社会体育延伸。课内突出教学过程,以传授体育知识、技能、锻炼方法为主。课外突出体育实践过程,以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爱好、锻炼习惯,这些都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3.激发求知欲和创新思维,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创新活动

  求知欲和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发展紧密相关,相互制约。在教学实践中,经常鼓励和表扬,有利于学生探索精神和行为的发展。相反,如果受到不合理的惩罚和批评,则会使其丧失信心,抑制求知欲和创新思维。因此,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求知欲和创新思维讲求方法的灵活性,要使教学内容保持一定的思维价值,为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提供良好的条件,积极推动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掌握创新的方法。

  4.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现代高等教育最重要的一个办学理念就是“以人为本”,这一理念的提出是建立在深刻认识高等教育本质的基础之上的。“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重要意义在于,以时代的精神培育、升华人的主体精神,增强人的自立、自强、自信、自觉、自尊的独立意识和责任心,并以主人翁的态度对待社会、事业和人生。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目的在于唤醒人的主体意识,激发人的智慧,提高人的综合素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所以,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教师应为学生创造一个能支持或高度容忍标新立异者或偏离常规者的环境,让学生感受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善于提出问题,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寻求正确答案;要鼓励学生质疑、争辩、自由讨论,要指导学生掌握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思维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促进学生认知功能和情感功能得到充分发挥,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因此,在教学中要努力营造平等、和谐、宽松的课堂环境,把学生当作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才能充分挖掘其潜力。激发学生探索新知识的欲望,使学生在参与中领略运动与锻炼的价值,把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娱乐、休闲结合起来,促进学生乐于投身体育活动中,逐渐养成坚持体育活动的习惯,为终身锻炼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5.精心设计体育课程,多方面培养学生的体育创新能力

  体育课程在大学生体育创新能力培养中具有核心的地位,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学生体育能力发展和培养的方向。重视体育课程人文价值,多关注学生对体育人文的理解和实践,重视学生体育智能观、体育价值观、意志品质的培养,真正落实学生的全面发展;多关注学生的兴趣与经验,精选体育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和内容,更多的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和凸显,真正作到重视学生在体育运动实践过程中的心理愉悦体验,实现学生体育创新能力的多方位培养。

创新意识心得体会 10

  “创新”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国外对创新的研究起源于德伯拉爱弥顿的“知识创新论”和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进入20世纪70年代,美国、日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都主张一个人的开拓创新能力是面向21世纪的“三张教育通行证”之一。创造性思维之父爱德华特别强调“创造性努力”和“创造性态度”在创新中的重要性。这些都充分证明了创新意识与创造性、创新绩效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十六大报告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创新的关键在于人才,只有大批创新人才的涌现,创新才有可能实施,创新成果才有可能实现。20xx年7月12日,在上海举行的第三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以“创新与服务”为主题,高校如何能培养出创新人才从而更好地为社会和经济发展服务再一次成为研究的热点。近年来,国内外教育界和理论界对创新人才的培养进行了大量研究和探索,积累了大量有价值的理论成果。

  一、创新研究及其发展

  有关创新,国外从心理学的角度对个体的“创造力”或“创造性”(creativity)研究最多。最早研究它的是英国心理学家高尔顿(Galton),在他1869年出版的《遗传与天才》一书中对“创造力”进行研究,他研究了977名天才人物的思维特征。这本书的出版,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兴趣。之后,1908年弗洛伊德出版了《诗人与白日梦》以及1930年心理学家华莱士的《思维的艺术》两本著作分析了艺术创作过程中创新思维的过程。20世纪4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克劳福德、德国心理学家韦特海默通过社会调查和实验研究对“创造力”进行了分析。到20世纪50年代以后创造力研究进入繁荣阶段:以吉尔福特为代表的一些心理学家开始对“创造力”给予足够重视,认为创造力对提高国家综合国力十分重要。70年代后,创新的研究更加受到心理学界和教育学界的重视,并将创新人才的培养提升到国家的教育议程高度上来。

  我国较早关注创造性的是陶行知先生,20世纪20年代末,陶行知就发表了《创造宣言》,提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教育理念,那时他对创造性的理解还带有一些浪漫主义色彩。到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家提出“素质教育”的目标。到1999年,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我国首次明确提出要培养创新人才的教育使命,同志指出:“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新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 21世纪的研究比较关注创新人格。

  二、创新素质的核心要素

  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创新的核心因素有所不同,目前国内外的研究表明,创新人才的核心要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创新能力。主要指学生求新、求异,善于发现并提出问题的能力;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能够突破传统观念及定式思维,打破常规的束缚,善于提出新观点,运用新方法与新思路解决问题;具有善于综合与开拓新领域的能力;能够熟练掌握和运用创新方法并取得新成果的能力。

  2、创新意识。创新意识被认为是个体对创新活动的认识和态度,是个体进行创新活动的内在推动力。许多研究者将创新意识作为评估个体创新水平的重要指标。例如,创造性思维之父爱德华(Edward)认为“创造性努力”和“创造性态度”在创新中占有重要地位,并认为创新意识与创造性、创新绩效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海勒(Heller)将测量创造性态度作为评估儿童创造性水平的有效工具。Schaefer研发了一套创造力态度测量(Creativity Attitude Survey)工具,我国学者周林对此量表做了标准化修订。巴塞德(Basaduer)与华德福(Hausdorf)设计了一系列创造性态度量表来测量商业领域内个体的观念偏好、产生新思想的途径以及评价手段优劣等。另外,我国许多学者采用思辨的方法对创新意识进行研究。

  3、创新人格。创新人格是创新活动成功的关键。创新人格是创新的内在动力机制,也是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个人心理层面的积淀。创新人格是从心理、环境、教育以及个体本身等多维度体现主体创新特征的概念。其研究始发于19世纪后期,早期侧重鉴定创造成就高低者的人格特质。20 世纪中期后,研究表现为创新人格外部特征的概念式描述,乃因人本主义心理学派倡导:创造性并非特殊天赋,而是普遍人性的基本特征的观念。在现今的研究中,阿比勒(Amabile)发现缺乏社交技巧会阻碍问题解决者的创造力发展。戈登(Gordo)认为外倾性性格的管理者在创造性上的得分高于那些内倾性性格的管理者。Stein、Lingeman、张庆林等指出,幽默感、活力等相关个性品质是影响创造性潜能发挥的重要因素。

  三、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策略

  根据以上论述我们可以看出,大学生创新素质教育培育的思路应该以培育创新能力为基础,以培育创新意识为核心,以培育创新人格为目标。

  创新的成功必须具备一定的综合素质和能力。Kessler和Alok整合了创新速度理论,认为创新能力决定创新速度,从而会影响大学生作为社会创新人才的最终成功。Robert D。 Hisrich与Michael P。 Peters认为,创新能力包括创新技术技能、创新管理技能和创新个人能力技能。因此,大学生创新素质教育必须两手抓,一手抓专业技能的培养,一手抓管理技能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以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意识也就是要革新的心理准备。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成功,55%靠心理准备(即意识),10%靠积极暗示,35%靠行动。目前很多学生不能说不用功,但在创新方面却收效甚微,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可能就是习惯于做原来习惯做的事,因此创新的意识不是很强,而要培养创新意识,则需要培养学生超越自我。这就要求对自我过去的否定、现状的挑战、未来的向往。学习型组织理论倡导者彼得圣吉提出五项修炼法,认为最核心的修炼就是“超越自我”。自我超越也是创新意识的实践。还有一些学者认为,在创新教育中,应把追求自我超越与社会责任感结合起来,个人在实现成就价值的同时,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因此,培育创新意识理应成为大学生创新素质培育的核心。

  另外一些学者将创造精神称为“创造性人格”,斯坦伯格认为,创造性人格包括:忍受模糊的能力、克服障碍与挫折的意愿、敢冒风险以及自信等因素。一个人即使有创新意识,但其人格中没有忍受艰苦的耐力、克服障碍的意愿、敢冒风险的勇气,其创新能力培养往往也难有成效。当然,创造性人格特征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经过较长时间的'培养和锻炼才能逐步形成。因此,高校应将创新人格的培养作为大学生素质培养创新的目标。

  四、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策略

  创新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部门、多层次的有效管理机制来保障实施。同时,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育策略,需要有科学的培养方案和独特培养模式的设计。首先,要充分认识大学生的人格成长规律及特征,确定创新人才的类型,探讨创新成功的路径。其次,设计开发有针对性的创新教育的课程体系,在专业课程坚实的基础上,体现出多学科知识的交叉融合、创新技术与创新技能的综合把握等优势。最后,采用课堂知识传授与实践体验相结合的手段,通识教育与重点培养相结合,创新意识与创新活动相结合的开放式、体验式、互动式培养方案。

  首先,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育方案总体上注意以下几方面。一个环境:营造一个适应多学科融合、进行创新教育的良好环境。二类基地:完善大学生校内创新实验基地和校外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三种能力:培育学生灵活获取知识、综合运用知识、创新扩展知识的能力。四维结合:完善专业教育与创新素质教育的结合、创新意识培养与创新人格的结合、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的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的结合。在强化理论教学的基础上,紧紧围绕培养基本技能、综合分析与综合设计能力、研究能力和创新精神等,以内容更新和体系优化为重点,构建“一条龙、不断线”的实践教学体系。此体系包括:基础实验层、提高设计层、综合应用开发层、研究创新层,目的在于体现“发展个性、因材施教、分类培养、启发创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造条件。

  其次,宽口径、厚基础的专业基础知识培养。创新的能力需要有一定的知识积淀,而专业知识的培养为后续创新教育的培养提供了稳固的基础。如今高校所涉及的各个领域都在突飞猛进的发展,为了使学生能够适应其发展,能够在专业所涉及的各个领域都能学有所用,在课程设置上高校应注重拓宽专业口径,淡化传统专业意识。另外,还需要注重培养学生扎实的基础。当然,在有限的学时条件下,宽口径与厚基础存在一定的矛盾,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高校应根据不同的专业培养方向,对一部分课程设置不同的深度,同时开设丰富的任选课程,以备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进一步深造。与此同时,学校还可以按照“课程交叉渗透”的理念,以核心课程为重点进行课程重组与整合,包括横向整合与纵向整合,加强课程的相互衔接和统筹协调。设置总揽全貌的学科概论课、专业导论课等综合化课程,增设通识教育课程以及创新课程,拓宽学生的学科视野和创新意识,构建“大平台加多模块”高度综合化的课程体系,为学生创新能力的积淀提供一个更宽阔厚实的知识平台。

  另外,注重多学科全方位综合知识与能力的培养。高校在培养创新型人才时,要拥有国际化的视野和胸襟,这样不仅有利于博采众长,也有利于占据制高点。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学校应鼓励学生兼修一些理科和文科的课程,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有扎实的知识基础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具有善于综合、开拓新领域的能力,学习并掌握创新知识的方法论,能够熟练掌握和运用创新方法,取得新成果。

创新意识心得体会 11

  创新精神是当代社会高度推崇的一种精神品质,也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通过培养创新精神意识,我们能够不断积累新颖的思想和方法,实现个人和社会的进步。在我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培养创新精神意识的重要性,并从中受益匪浅。首先,创新精神让我敢于思考和探索。其次,它激发了我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最后,培养创新精神给予了我勇于挑战和逆境的勇气。

  首先,培养创新精神意识让我敢于思考和探索。在过去的学习过程中,我常常只满足于死记硬背,而很少有自主思考和独立探索的意识。然而,当我学会了培养创新精神后,我开始不断质疑和思考我所学到的知识,并且勇敢地提出我自己的观点。例如,在一个讨论课上,老师提出了一个问题,而我的回答与众不同。起初,我感到有些害怕和不自信,但在鼓励和支持下,我鼓起勇气说出了我的见解。结果,我的回答受到了老师和同学的肯定,并且激发了更多的思考和讨论。这次经历让我明白了,只有敢于思考和探索,才能够培养出自己独特的创新精神。

  其次,培养创新精神意识激发了我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面临各种问题和挑战,并需要找到创新的解决方法。而创新精神正是指导我们寻找、开发和应用这些解决方法的驱动力。通过培养创新精神,我开始思考如何通过创造性的思维和方法来解决问题。例如,在一个科学实验中,我们遇到了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而传统的方法不再奏效。这时,我决定运用创新的思维模式,从不同角度去理解和解决这个问题。最终,我找到了一个新的解决方案,并成功解决了实验中的难题。这个经历让我意识到,创新精神不仅仅是在思维方式上的转变,更是在行动上的具体体现,只有勇于创造和想象,才能真正培养出创新的能力。

  最后,培养创新精神赋予了我勇于挑战和逆境的勇气。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而只有具备创新精神才能征服这些困难。培养创新精神时,我跨出了自己的舒适区,敢于面对各种挑战。例如,在一个学术竞赛中,我遇到了一个我不熟悉的.话题。起初,我想要放弃,因为我觉得这个问题无法解决。然而,通过培养创新精神,我意识到,只有积极面对困难,我才能有机会找到解决方案。因此,我决定勇敢地接受挑战,并用创新的思维来应对。最终,我成功解决了这个问题,并取得了好的成绩。这个经历让我明白,培养创新精神意识不仅仅是一个个人发展的需要,更是一个社会进步的推动力,只有勇敢接受并挑战逆境,才能够不断取得成功。

  总结起来,通过培养创新精神意识,我在思考和探索、创造力和想象力以及勇于挑战和逆境方面都有了明显的提高。这些体会让我深刻认识到,培养创新精神意识是一种对自己的激励,也是一种对社会进步的贡献。只有不断培养和实践创新精神意识,我们才能够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并为社会的进步做出贡献。

创新意识心得体会 12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强调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自治区党委十届六次全会提出的四大战略,把“创新驱动”摆在首位,彰显建设创新型广西的决心和重要性所在。因此,创新发展是“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国家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也是关系我区发展全局深刻变革的首要因素。创新发展,从广西当前实际看,当务之急是强化创新意识的自觉培养。这不仅事关国家和民族的兴旺和强盛,关系到社会个体的进步和发展,更关系到广西“两个建成”目标的实现。为此,要注意把握好几个问题。

  一、准确把握创新的本义

  培养创新意识,前提在于对创新的真正理解和接受。对于创新的涵义,《现代汉语词典》中这样解释:“创新:抛开旧的,创造新的。”可见,创新至少包含以下内容:一是独创,即创造新的事物,想别人没有想到的,做别人没有做过的,独辟路径、善于发现;二是更新,即除旧布新,勇于改革、摒弃不合时宜的陈旧方法,迎接新事物;三是改变,即改换、更改,使事物变得和原来不一样,形成切合实际的新做法。总之,创新就是继承前人,又不因循守旧;借鉴别人,又有所独创;努力做到有新视角、新思路、新办法,使各项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但在实际工作中,一部分人对创新的理解存在偏差。一种是对创新的理解过于形式化。一些部门对创新理解浮于表面,把创新作为增加知名度的招牌甚至是赶时髦的手段;还有一些部门过度热衷于表面、形式创新,而不注重有效的方式方法,一味追求创新速度而忽视质量,给工作带来了负面影响。另一种是对创新的理解过于狭窄。创新应是全局的创新,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推进理论、制度、科技和文化等各方面的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可见,创新是对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全方位的覆盖,不应简单停留在将“创新”等同于“科技创新”单一的思维模式,要以全局的思维和高度,全面理解创新的内涵和范围。

  二、培育敢于创新的勇气

  常言道,不破不立。破旧立新,勇气是关键,没有敢于打破旧框架、旧体系的勇气,就难有理论和实践的创造和发展。当前,广西在国家对外开放大格局中的.地位更加凸显,处于多种机遇叠加的良好发展时期。如何抓住机遇?首先,要敢于担当。在准确把握我区发展任务的前提下,要以舍我其谁的魄力和敢于立军令状的胆识,塑造“敢想,敢闯,敢于创造,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坚定奋勇争先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冲破狭隘、大胆实践,把各项工作抓好、抓实。其次,要敢于质疑。质疑是创新的重要开端,中国有句格言:常有所疑、勇于破疑。创新鼓励勇于反思和提出问题,有疑惑才会去探索,有探索才会有发现和收获,这是创新获得成功的关键。再有,要敢于试错,试错是创新成功的法宝。当前有些部门和干部对改革创新“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导致了改革创新动力普遍不足。在创新的滚滚洪流中,有的人不敢试错,白白错过了好多发展的机遇。尤其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勇于创新、敢于试错是通往成功的前提。从我区实际看,越来越多的企业、机构和个人,尝试运用新科技与传统产业结合,开拓具有民族特色和地域优势的生产和服务新模式,因而取得前所未有的效益。反之,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潮中,抱着裹足不前、瞻前顾后的畏难思想,就错失了发展良机。因此,我们只有鼓足敢于创新的勇气,利用好时代赋予的机遇,不害怕失败和错误,努力探索开拓新产品、新业态、新领域,才能实现更好更快发展。

  三、培养善于创新的思维

  创新思维主要是指以新颖独创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要求我们突破常规思维的局限,以超常规甚至反常规的视角思考问题,提出与众不同的解决方案,从而产生独特的、具有良好社会意义的成果。首先,创新需要建立科学的思考方法。要努力摆脱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的束缚,打破与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规律不相吻合的思维方式、行为规范以及束缚思想发展的陈规陋习。墨守成规、固步自封容易僵化和框定人的思维,让想干事、敢创新的人举步维艰。其次,创新意味着必须有找准自身的定位和模式的正确思维,以科学的理念指导、选择适合自己的创新路径。包含两层意义:一方面,创新要有思维变通性。冲破思维定式,是创造力发挥的前提。因各省市生产力和经济、文化等发展水平的不一致,广西创新发展之路不能照搬而是应与其他省市的发展规划和模式有所区别。要善于转换观念、因地制宜,着力于广西特色建设,比如依托广西生态自然环境优美的突出优势,大力发展生态经济,走出一条具有广西特色的绿色发展之路。另一方面,创新要有思维敏感性。培养敏锐的发现力和感知力。比如在创新中,善于发现和运用广西区位优势和长期积累,运用邻近东盟、与东盟具有长期合作的优势,开发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资源,构建具有广西特点的开放型经济格局,着力打造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新门户新枢纽,将广西建成“一带一路”有机衔接重要门户等。再有,创新思维的培养还重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一些传统的思维方式和做法虽然是阻碍创新的原因,但是也应该善于发现和鉴别它们当中的有益成分,破茧抽丝,提取有利于创新的成分和养料,推动新常态下具有广西特色的创新道路。

  四、正视创新中遇到的困难和失败

  创新具有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因此,困难、风险和失败是创新过程中必然的经历。这就要求我们正视困难、接受风险、包容失败,要学会从困难中寻找机会,在风险中把握方向,于失败中积累经验。首先,要对创新过程的困难有充分思想准备。从国家层面来看,必须清醒看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两个百年计划是一个较为长期的过程,必然会遇到种种困难和挑战。从我区发展的实际看,我区处于可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但也面临着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严峻挑战。如转方式调结构难度较大,贫困人口较多,土地、能源等要素供需矛盾较为突出等。因此,我们必须切实增强忧患意识,做好攻坚克难的充分准备。其次,要对创新发展中的失败有足够的包容。在创新过程中,失败不可避免。良好的社会人文环境不仅要激励宣传创新成功者,但同时还要容忍理解失败者。如果我们不能容忍理解失败,或者暂时的挫折,在工作过程中大家就会都求稳,都选择最保守的方式,不敢独树一帜追求成功,创新就会变得举步维艰、难以持续。因此,营造容忍失败、善待错误的氛围,理性对待“改革失败”的责任,让更多的部门和干部“甩开膀子”谋改革、谋创新,才会使我们的社会创新越来越多,才能圆满完成“十三五”发展任务,实现“两个建成”的奋斗目标。

创新意识心得体会 13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了世界上的一切,推进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培养人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审美素养,在以培养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为目的的素质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齐白石说:“学我者生,似我者死。”他博采众长,悟出了“寻门而入,破门而出”的八字心得,这就是在告诫我们不能照搬照抄,要有所创新 。 创造性是人的本质特征。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没有创造力一切将无从谈起,只有的是反反复复、停步滞留和一味的因循守旧。所谓创造力是指产生新思想,发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它是成功地完成某种创造性活动所必需的心理品质。创造力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综合性本领,它是知识、智力、能力及优良的.个性品质等复杂多因素综合优化构成的。

  一、改变观念是实现创新意识的前提条件

  美术教育被公认为是培养学生创造力最具成效的学科之一,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但是目前在我国的美术教育中多多少少存在一些隐性的弊端,传统教育观念的根深蒂固,主课与副课无意识区分,过度的强调升学率等等,美术课教师的教学常常处于一种可有可无的尴尬境地,从而导致美术教师的积极性一点点被磨灭,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渐消退,根本谈不上什么创新意识的培养。因此,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应该彻底改变全社会的传统教育观念。

  二、开放的教学环境是创新意识的土壤

  实施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必须坚信每个学生都具有学习美术的能力。中国教育,在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之下,学习中,学生只注重描摹对象,忽视自身创造性的表现。教师思想观念、手法过于陈旧,对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其要求十分笼统,既分不清层次,也没有具体的目标和要求。因此,首先要赋于学生一个相对开放的学习空间,必须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学生的需要去创造一种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环境,营造适合培养创造能力的良好氛围。只有为学生创造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学生才会愿意参与到学习中来,才能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到教和学中,做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教师要善于积极评价和欣赏学生的作品,努力从作品的某一个方面或几个方面去发现“闪光点”,并加以肯定和延展。

  三、激发兴趣是创新意识培养的重要手段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兴趣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激发兴趣是为了启发思维,是为了实现创新。如果说创新是永恒不变的话题,那么兴趣就是创新得以实现的永恒动力。心理学认为,兴趣是学习的动机。当学生对学习材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之后,就会对学习活动产生一种积极的心理倾向,就会主动地参与和实践,那么其中就会随之迸发出难以想象的创新能力。

  老师欣赏或肯定学生作品的某些方面,学生就会对教学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实践证明,兴趣是最大的动力,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美术课感兴趣,才能吸收美术知识和培养美术技能。学生如果带着浓厚的兴趣去学习,便会由被动变为主动,由强迫变为自觉,心情也就会变得愉快,进而使注意力变得集中和持久,观察力变得敏锐,想象力变得丰富。对美术兴趣盎然的学生,思想活跃,信心十足,表现出强烈的创造欲望和热情。

  四、实践是创新能力形成的唯一途径

  《美术课程标准》强调:“应将美术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强调知识和技能在帮助学生美化生活方面的作用,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 艺术来源于生活,美术教师更应根据教育需求和学生的认识特点,让他们更多地接触实际,参与实践,为获取丰厚的创作素材、巩固所学知识、拓展想象空间并为创新奠定基础。

  美术课的学习应是一个喜欢创新、学会创新和实现创新的过程。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机会无处不在,需要我们不失时机,机智地、耐心地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当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感受到了快乐,体验到了成功时,创新之美也就得以实现了。美术教师只有在传授美术知识的同时,积极探求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有效途径,才能真正实现美术教育的独特价值。

创新意识心得体会 14

  在现代社会,改革创新是推动社会进步和个人成长的关键。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就必须掌握改革创新的核心意识,不断挖掘市场需求,并不断创新和进步。但是,如何强化改革创新意识呢?下面将从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强化对改革创新意识的认识。改革创新是实现持续进步的关键,是实现个人职业生涯的重要途径,也是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因此,我们要深刻认识到改革创新的重要性,增强对创新和变革的紧迫感和动力感。

  其次,找到自身创新动力。人人都可以创新,但创新要有动力,这个动力来源于自身的要求和目标。因此,要有明确的个人发展目标,要坚定追求更高水平的信念,还要认真分析个人独特的优势和优点,找到更多的.自我激励。只有发挥自身潜力,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个人成功和价值创造。

  再次,要保持敏感度,关注市场需求。市场需求是改革创新的源动力,我们要密切关注市场变化,了解客户和消费者需求的变迁和数量变化,认真分析市场瓶颈和发展机遇,并据此作出相应的策略和决策。只有与市场同行,才能保证创新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此外,要拥有一流的团队。强大的团队是创新和变革的关键所在。团队成员之间要有良好的沟通协作和协调能力,在共同的目标和使命指引下,共同解决问题,发挥各自的长处和优势。团队的凝聚力和团队成员的机智和智慧都需要不断地增强,这可以通过内部交流、学习和外部资源的整合和利用来实现。

  综上所述,要强化改革创新意识,应该从多个方面入手,提高对改革创新的认识和意识,找到个人创新动力和源动力,保持敏感度,关注市场需求,拥有一流团队的推动和支持。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胜出,取得更进一步的成功。

  改革创新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只有不断地改革和创新才能够不断地进步和发展。作为个人和企业,我们必须时刻牢记这一点,不断完善和优化自身的能力,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和目标。只有在不断地学习和进步中追求自我,才能在改革创新的路上不断前行,实现更高的发展和更大的成功。

创新意识心得体会 15

  一、创新能力的内涵

  通俗的讲,创新就是发现和创造新的东西。从本质上看,创新又是一个多元的、动态的概念,其内涵在不断扩充和丰富,从最初的经济学角度的创新,发展到科技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教育创新、管理创新等各个方面。创新能力是企业管理者必备的素质,也是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基础动力。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管理者的思维模式也必须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循规蹈矩、冷静有余、创新不足的思维模式,显然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创新能力是一种独立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能敏锐地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既善于观察,又能从观察中筛选出有意义的问题。二是善于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案。提出问题是为了解决问题,解决问题就要有解决问题的方案。三是能准确评审和选择解决问题的方案。有创新能力的人,能够把握方向,预测未来,选择出最佳方案。创新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特征,创新由实践提供源泉和赋予动力,由实践来检验和修正。创新能力最终取决于实践能力,要通过实践成果来体现。因此,仅有创新意识是不够的,只有进行创造性的工作,才能完成创新活动。实践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最好课堂,加强创新实践尤为重要。

  二、创造性思维的特征

  创新过程首先起始于人的创新意识,即创造性思维。人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通过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不断产生不满足感和创新的欲望,并通过创造性思维活动产生有别于现状的设想,然后将设想付诸实施,从而完成创新过程。由此可以看出,创造性思维是整个创新活动的关键,没有创造性思维就不可能有创造性想象,更不会有创造性成果。因此,创造性思维是人们进行创造性活动所必须具备的重要心理要素,是创新活动能否成功的基础。企业管理者必须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创造性思维既有一般思维的特点,又具有不同于一般性思维的优秀思维品质,表现为如下特征:

  1)创造性思维是具有广阔性和深刻性的思维

  思维的广阔性表现为善于从多方面思考问题,既抓住关键问题又不忽略个别重要的细节,既看到矛盾的一般性、普遍性,又看到矛盾的特殊性、具体性。从不同的知识领域进行思考,借他山之石,攻己之玉。有人把这种利用局外信息来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称为“侧向思维”。思维的深刻性表现为善于透过问题的现象看到本质,抓住事物的规律,预见事物的发展进程和结果。在实践中,要求企业管理者必须具备剖析复杂多变的社会经济现象,不失时机地进行正确的预测和决策的能力。

  2)创造性思维是具有灵活性和敏捷性的思维

  思维的灵活性表现为思维活动依据客观情况的变化而变化,善于按照事物发展变化的具体情况而提出切合实际的'解决方法,不拘泥于传统习惯的束缚,克服惯性思维、定势思维的影响。

  3)创造性思维是具有求异性和独创性的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思维的高级过程,是人们在已有经验基础上在一些事物中寻找新关系、新答案的思维过程。它首先表现为思维的求异性和独立性,不囿于现有解决问题的方法,而是在吸取别人经验的基础上,独立思考,大胆想象,走前人没有走的路。美国企业家史密斯的成功之路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史密斯在继承了其父亲的遗产之后,不是投资于人们所熟悉的高利润行业,而是瞄准了一项前所未有的全新事业—创办了第一家联邦特快传递邮件公司。当时这种隔夜送信到户的特殊服务业能否得到承认,许多人持怀疑态度。但史密斯从各项调查的推断中认为这是大有前途的行业,坚持干下去,终于成为直接连接世界各地的特快传递邮件公司。

  三、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路径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所进行的概括和间接的反映,不是天生的和一成不变的,而是在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可以通过有效途径培养和提高。

  1)敏锐的观察力是创造性思维的前提

  观察是认识的重要阶段,一切高级的心理活动(如思维)都是在观察的基础上产生的。人们借助观察力对客观事物进行周密、系统、精确的观察,获得对研究对象的感性材料,形成表象,从而抓住问题的突破口,寻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观察能力较强的人往往能捕捉到别人尚未发现的信息,从而及时采取对策。如有一位企业经理,在气象杂志中看到一条信息,下年本地区雨量将大增,雨期持续较长,他即预测下年雨伞需要量将增大。因此,决定把外地一家公司积压的20万把雨伞全部买下。第二年果然多雨,20万把伞一抢而光,企业获得了一笔可观的利润。培养观察能力要做到耐心细致,时时注意有关的事物信息,进行丰富的联想,不然就可能熟视无睹。

  2)丰富的知识和经验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

  3)科学的思维方式是创造性思维的实现条件

  摆脱习惯性思维的束缚。当人们一旦习惯于从一些角度认识问题之后,便很容易在头脑中形成固定的思维模式,就会自觉不自觉地受这一思维定势的影响。必须努力摆脱这种思维的羁绊,从新的角度,用新的方法去思考。特别是企业发展过程中要经常进行非程序化决策,这一点尤为重要。

  1月3日,我有幸参加了由教学处组织的关于工作过程课程体系的创新培训。本次培训内容丰富,系统介绍了课程体系的要求,先进的教学理念,并列举了国内最早进行课程的学校,作为一名一线教师受到很大教育,感受很深,对自己的职责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同时也思考针对我们学校目前的条件,我们应该怎样使自己的专业建设跨上一个高度,办出自己的特色,以促进课程的全面进行,确保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现结合培训来谈谈自己的学习体会与对课程的一些思考。

  一、我对工作过程导向课程体系的认识

  通过这次培训,使我认识到工作过程导向课程体系的基本思路是“以企业调查为前提,加强专业建设;以岗位目标为目标,找准人才培养定位;以岗位能力要求为依据,确定教学内容;以工作项目和任务为载体,开发“理实一体化”的新课程;以技能为核心,整合对应知识;并在职业情景中把“学会做事”的工作标准落实为“把事做好”的教育标准。

  二、我校在课程上存在的不足

  通过这次培训,使我意识到国家为什么把职业教育提到现在的重要地位,因为职业教育离社会最近,离经济最近,是培养社会迫切需求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途径。而且作为职业教育,目前的教育理念必须改变,要改变目前的重理论轻实践、理论和实践分离的教学模式、应该遵循人的认知学习规律,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将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采取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但是目前我们的教学方式距离教学做一体化的距离还比较远,这主要有以下原因:

  第一,教职工思想观念上还未改变,还需要广泛深入的学习和宣传教育,许多人消极观望或不愿意改变已经熟练的教学方式。

  第二,目前实训基地设备不足,设备状况完全与现有的施工技术脱节。

  第三,师资队伍素质较差,很多年轻教师没有工程实践经历,实验室缺乏先进的科研设备,科研能力不足,缺少一些与工程实践紧密结合的工程项目,教职工的实践能力得不到锻炼,更加影响教学,影响毕业生质量和产学研合作。

  第四,产学合作困难重重,要想实现合作,必须具有双赢的运行机制。因为没有先进的科研设备和过硬的科研队伍,社会影响力和认可度不足,对企业没有引力,很难实现真正的产学研合作。

  三、作为一线教师应该如何授课

  通过学习使我认识到,中职教育的教学,不是教课本,而是教做事,以及怎样把事做好,是有明确岗位能力目标,围绕项目整合对应知识,以任务为载体,在职业情景中提高职业能力,有知识的突出应用指向的教育。在实际授课中要做到以下几点:

  (1)创新教学方法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必须以工作任务为载体,进行真实的任务驱动,从而使学生在完成任务中学习知识和技能、应用知识和技能,达到形成能力的目的。这就需要我们寻求新的教学方法,真正让学生在课堂上经历一次完整、接近实战的工作过程。这就要求我们要分析每个学生的职业成长规律,找出符合人的职业成长历程,职业成长是“从完成简单工作任务到完成复杂工作任务”的能力发展过程。采用什么方法和载体,才能把学生从较低发展阶段有序、有效地带入到更高的发展阶段?如何设计符合发展逻辑规律的系列学习任务?在教学组织安排上,要尽量安排大幅度的时间集中上其中一门课,动态实施,完全按照教学项目重组教师团队,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法、教师应尽量创造真实的工作环境,让学生独立地去完成于典型工作任务较为一致的学习任务,同时要注意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监控并评估。以尽早发现问题并及时进行调整,这样学生既能学到知识又能培养和锻炼他们的社会能力,以实现职业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更好的适应企业的需求。

  (2)转变授课方式

  基于工作过程的导向课程和教学,要把教师转化为生产教练,把教材转化为训练手册把教法转化为训练方法、把课堂转化为工作现场。在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和教学中,必须以工作过程为纽带,以任务完成为目的,发挥教师的生产教练作用和教材的训练手册作用,通过合适的训练方法,在工作现场完成工作任务,从而掌握知识、习得技能、培养品得、形成素养。

  (3)转变考试形式

  即结果考试转向过程考评,从传统考场转向工作现场(模拟)。要在工作现场进行过程考试,边学边考边评,不断反馈,不断纠正,实现教学做的一体化。

  总之,通过这次学习培训,使我真正看到了自己的差距和不足,同时也开阔了视野,确定了专业建设的目标和方向。使我明白课程体系的,需要企业和学校的合作、需要学校各部门、各专业之间的相互沟通,需要我们大家的同心协力、克服重重困难,使我们的学校的专业建设跨上一个新的台阶,培养社会迫切需求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人才,努力完成历史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

【创新意识心得体会 】相关文章:

创新意识心得体会05-31

改革创新意识心得体会05-23

质量意识心得体会03-27

服务意识心得体会08-15

质量意识培训心得体会05-08

服务意识培训心得体会05-12

服务意识心得体会范文07-05

服务意识心得体会优秀11-08

创新的心得体会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