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读后感

时间:2024-06-27 11:25:41 心得体会 我要投稿

【荐】《桃花源记》读后感范文

  读完一本书以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桃花源记》读后感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荐】《桃花源记》读后感范文

《桃花源记》读后感范文1

  读了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我在心里叹道:哎,世上竟有人可以描绘出如此美好的小世界。

  陶渊明生活在政治黑暗、兵祸连年的东晋末年,他看到人民生活困苦,百姓流离失所,处处一片哀戚,心中的良心促使他哀民不幸,从而对那时黑暗的现实极为不满。因此,在他心中,渐渐形成了一个寡国小民、民风淳朴、宁静安乐、风景优美的小世界。

  文章第一段写了渔人遇见桃花林,描写了桃花林“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美丽景色,暗示渔人即将到往一个美丽的去处。

  文章第二段写渔人进入桃花源,看到宁静喜乐的景象。写老人幼童“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男女往来种作,村内鸡犬相闻,一片和乐融融之景。渔人生活在东晋末年的现实社会,亦是看到民生疾苦,自己也是穷困潦倒,如今看到眼前一片和平景象,不知心内作何感想?

  第三段写村中人与世隔绝已久,“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又写村内人“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可见村内人的热情好客,友善温情。村内人若想到放渔人离开桃花源,很可能会给桃花源内的人带来灾难,但是他们只是提醒渔人说:“不足为外人道也。”村里人也可能和乐已久,心地纯善,料不到世外人心险恶,故而纵虎归山。

  第四段写渔人背弃诺言,“处处志之”,将自己所见桃花源说与太守听。这真是可恶极了。但是时代如此,或有内里详情,渔人何辜!

  结尾写品德高尚的南阳人士刘子骥寻桃花源,“未果,寻病终”。自他以后,桃花源再无人问津了。即使是现在,世人虽然不知道桃花源如何去,也心向往之。

  中国现在是个和平的'国家,但是社会上仍然会发生让人咬牙切齿的恶事,尤其现在校园欺凌、社会欺凌事件时有耳闻,自杀者不可数之。法律也心有余力不足,而道德又不足以约束良心已经被蒙蔽的人。这种时刻,就更加向往民风淳朴、宁静喜乐的桃花源啊!

《桃花源记》读后感范文2

  《桃花源记》是一篇古代的经典古诗文,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些风气,讽刺了当时社会的腐败黑暗。

  主人公是一个打鱼的渔民,有一天外出打鱼,忘记了回去的路,便误打误撞地进了桃花林,这里芳草鲜美,有美丽的桃花林如仙境一般,渔人便十分好奇,想走到桃花林的尽头一探究竟,于是便走了几十步,发现了一处入口狭窄的洞口,仅能容纳一人通过,渔人从洞口出来,发现了一片新天地,眼前一亮。发现这里有房屋,田地和美好的池塘,在这里面有鸡鸣狗叫声,也有老人和小孩。其中男女穿着和外面朝代的人一样。

  不久,村里的人便发现了这个来路不明的外人,他们便问了他关于外界的一系列事情。渔人得知了村中的'人不属于这个朝代,他们的服装穿着都和外界一样,知道了原来是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朝时的战乱而逃到了这里,打算与世隔绝,不与外界有联系,过自己的生活,于是便到了今天,有了他们这一群后代子孙。

  随后,渔人受到村里人的热情款待,被邀请到各家住了几天,每天都有着不错的饭菜。过了几天,渔人便想要回去,村里的人告诉他这里的事不必向外界的人提起。

  随后渔人便离开了桃花源,他一路上做了标记,回到了家便告诉了太守所发生的一切,太守便派人与他同去,看看到底有没有这个地方。于是便一同前去,到了那个地方,却怎么也找不到了,又按着之前标记的地方,却也找不到。随后又一个文人雅士刘子骥听说有这样一个地方,便自己前去,但是他已身怀重病,到最后也没能到达桃花源。从这以后便再也没有桃花源的消息。

  这篇古文讽刺了当时朝代的腐败,也表达了作者向往和平而讨厌战乱的心情,文中所写的内容与当时朝代的社会现实形成了鲜明对比。

  这篇古诗文不仅十分经典,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情况与广大人民的美好心愿,所以流传至今。

《桃花源记》读后感范文3

  一片漫无尽头的桃林,桃花如雨般飘洒,林子的尽头是溪水发源的地方。前方小山林被薄雾笼罩,看不真切,其中透出一束光亮,指引人走进虚无的世界,一片安静祥和,充斥着欢声笑语,没有纷争和战乱,这,便是桃源?我有些迷惑,在我看来,这更像是一场美梦,无论梦中的景象如何的迷人,等到你一睁开眼,便是竹篮打水一场空,不过过眼云烟罢了。而比起患得患失的梦,我更喜欢眼前触手可得的美好。

  世外桃源的美好的确令人向往,即使明知是梦,也仍旧有人愿意舍身赴一场。但我不一样,我宁愿只要眼前简简单单的美好。“不求独避风雨外,只笑桃源非梦中。”

  我认为,美好可以有很多种,可以在我们的身边,不一定非要穷尽一生寻找一个如世外桃源 般的地方。美好,无处不在:美好,可以是与家人在一起放松的闲谈;美好,可以是与挚友一起开怀大笑;美好,可以是刚好买到一直想看的一本小说;美好,可以是连续几天的.大雨迎来彩虹;美好,可以是一直以来的努力被认可……美好,就在我们身边。不要等到失去后,才懂得珍惜。现实虽然没有梦境那样让人心生向往,但它真实;现实也许黑暗,但并非寻不到莹莹光亮。

  比起梦里没有纷争的桃花源,我更喜欢吵闹与欢笑并存的现实生活;比起避世隐居的桃花源,我更喜欢隐于生活中,既与世无争亦与人为乐;比起那杳不可得的桃花源,我更喜欢眼前简简单单的幸福。“身在无间,心在桃源。”只要融入生活,享受生活的美好,热爱生活,就在哪都像身处桃花源一样。

《桃花源记》读后感范文4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桃花源记》

  我踏着小碎步,吟着“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那“桃花源”不觉已呈现在我面前。

  放眼望去,满山遍野之中桃花的身影分外妖绕,沐春临风,和颜悦色,向人们展示着娇美的身姿。

  一株桃树,托起一团花瓣、像姑娘扬起的笑脸,粉红粉红,洋溢着青春的光彩。又仿佛一位位美若天仙,有点羞涩的少女,含羞绽放,使人情不自禁地想多看几眼。有了星星点点绿叶的陪衬,显得更美了。

  一朵朵美丽的粉色桃花真是千姿百态,让人看了眼花缭乱。那一朵桃花像在枝头沉睡着,这一朵桃花像在她和她身边的'一只小蝴蝶交谈;那一片桃树和桃花像一朵绯红的云;这一片桃树和桃花在唱歌"沙,沙,沙……"

  我站在丛中,任由那轻柔的春风拂过我的脸颊,任由那和煦的阳光穿过我的指缝,任由那零零星星的桃花瓣洒在我的肩上,我全然不顾。我已被这美景陶醉了,仿佛自己就是那桃花,慢慢悠悠地飘落在地上,碾作尘,化为泥。

  这美景,使人沉醉,也使蜂蝶陶醉。这不,一只只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使我不禁想起了“流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的诗句。是啊,这样的美景,蝴蝶都不愿走了。

  当夕阳的第一丝光线照耀了大地,我准备回家了,却又依依不舍,我只好在心里说:“别了,‘桃花源’”。

  我忽然悟出了什么:那花瓣娇小柔弱,一碰就掉了,可是,正是许许多多这么娇小,柔弱的花瓣,艰难地撑起了一片美丽的风景。这不正是在鼓励我们吗?

  我望着桃花,会心一笑,灿烂的笑容,如一朵绽放出笑脸旺盛的桃花。

《桃花源记》读后感范文5

  《桃花源记》是陶渊明所写的一篇文言文,通过桃花源中的景物来表现陶渊明的情感。

  《桃花源记》描写了一个东晋的渔人,一天乘船来到了一片桃花林,在那里没有别的树,只有绿草和桃花新鲜美好地生长,渔人看到这,对桃花源的景物感到惊异。渔人便舍弃船,进入了桃花源,桃花源土地平坦,房屋整整齐齐,有各种各样的东西,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有鸡狗的鸣叫声,有人在耕地,男、女衣装整齐,在那里的老人和小孩儿都很快乐。

  有一个桃花源中的人看到渔人,便把渔人邀请到家里,做了丰富的饭来款待渔人。村中的人听说后,都来打听消息,桃花源中的人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朝的战乱,来到了与世隔绝的地方,在这里的人们不知道汉朝,更不用说魏朝和晋朝了。村中的人都邀请渔人去他们家做客。渔人在桃花源中待了几天就离开了。

  在渔人离开时,处处做记号。渔人回去即给郡守说,郡守就派人去寻找,可什么也没有找到。在南阳有个高士——刘子骥,去找但不久后病死了,此后,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找到了。

  通过《桃花源记》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出桃花源是美好的',并以渔人的踪迹为线索写的,在文章中我们通过“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初即狭,才通人”中可以看出桃花源是很难被发现的,并且很偏僻。在文章上也可以看出桃花源是一个美好、令人向往的地方,在那里的人们都非常开心、快乐、幸福,并且桃花源人对渔人友好、热情,但是桃花源人并不想让外界人知道,来打破这美好的境界。

  从文章中,我还可以看出陶渊明对桃花源中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还可以看出陶渊明对黑暗腐朽社会的厌恶和不满,这样才被贬后写了这篇《桃花源记》来表现自己的情感。

  通过文章,我可以体会到当时社会的黑暗,战争不断、混乱的社会情景,我感到《桃花源记》中的桃花源是陶渊明向往安宁、美好的生活所虚构的一篇文言文。

  你感觉《桃花源记》中的桃花源是真实存在的还是虚构的呢?

《桃花源记》读后感范文6

  心中若有桃花源,何处不是水云间。

  ——题记

  翻开八下语文课本,许多精彩文章映入眼帘,有鲁迅先生富有孩童气息的《社戏》;贺敬之先生带有深深思乡之情的《回延安》;也有对黄土高原的文化习俗及后生们赞美的《安塞腰鼓》,然而令我记忆颇深的是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令我记忆颇深的原因并不是这篇文章要求全文背诵,而是这篇文章自带的神秘色彩。

  《桃花源记》所讲述的内容是:在武陵这个地方,有一个人靠捕鱼为生,有一次,他沿着溪水前进,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看到了一片桃花林,沿着溪水前走一百多步,中间没有其余的树种,渔人感到极为惊异。

  继续向前走,便看到了一座小山,山里有洞通着光,渔人便丢下船只进入小洞,小洞口非常狭窄,仅仅只容得下一个人。进去后,桃花源里的人便招待渔人,渔人呆了几日,告别辞去。

  村里人不让渔人向他人说这里的情况,但是渔人仍然告诉了太守,太守派人让渔人带路,但渔人找不到路了,这件事也就不了了之。南阳高尚闲士刘子骥听说这件事,打算前往,没有结果,不久后因病辞世。

  读了这篇文章,我深感不解,陶渊明为何要描述出一个虚构的'地方呢?我百思不得其解,熟读数遍后,我了解到了故事背后的心酸与无奈。

  陶渊明出生于东汉年间,虽然从小天华才资,满腹诗文,但因东汉年间统治者昏庸无能,朝廷腐朽,他忍受不住朝廷的黑暗,于是辞官隐居,写下了这篇千古永传的《桃花源记》。

  《桃花源记》通过描写桃花源人们幸福美满的生活,男女老少皆怡然自乐,过着男耕女织、丰衣足食的田园生活,展现出陶渊明及东汉百姓心里向往的美满生活,侧面写出了东汉的腐朽,写出了百姓的愿景。

  如今,过去的封建社会与三分九等制早已被推翻,现在人们生活美满、怡然自得,何尝不是真正的世外桃源呢?

《桃花源记》读后感范文7

  读完《桃花源记》,我被深深的吸引住了,陶渊明用淋漓尽致的词句构造了一个多么宁静,祥和,美丽的世界!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我仿佛有了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幽幽的桃花林中,桃花生机勃勃,争奇斗艳,顿时使人飘飘渺渺。花朵中透着阵阵清香,无不使人忘记烦恼与忧愁。’而“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看出桃花源中人们的热情。我仿佛看到了外人到来时桃花源中人们好奇的争先恐后的迎接他。

  陶渊明借武陵人误入桃花源,倒出了在东晋时期腐败的社会中人们期望的和平。的确,在那时桃花源是一个令人向往的地方。

  说到和平,我宁可去寻找这样的桃花源。现在这个世界中,到处是尔虞我诈,明争暗斗。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利比亚战争……贪婪蒙蔽了人们的双眼,使得多少无辜的百姓受到伤害啊!我想,恐怕更多人想去桃花源了。可是桃花源只是一个美好的幻想,必不存在。现在这个社会,自私,腐败已逐步侵蚀我们原本纯洁的灵魂。甚至有些人像征服整个世界。这些可笑的`想法,只会显示出他们的丑陋。想到这,《桃花源记》的美好感觉顿时戛然而止,似乎觉得丑陋的思想盖住了湛蓝的天空,盖住了天真的笑容,更盖住了纯洁的心灵……

  所以,我们不能让这种丑陋继续蔓延下去,我们要创造一个全新的社会,把坏思想排斥出去。我们要根生地固国家之间的友谊,继续促进国家之间的友谊,像“地球村”一样互通有无,和平共处。这样,地球就会变成一个真正的“桃花源”。

《桃花源记》读后感范文8

  《桃花源记》是东晋文人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以其细腻的笔触和深远的寓意,赢得了读者的广泛喜爱和深思。读完这篇文章,我仿佛被带入了一个与现实世界迥然不同的理想国度,感受到了陶渊明对美好生活的深深向往。

  文章开篇便描述了一个武陵的渔夫,在溪边捕鱼时偶然发现了一个隐蔽的桃花林。这里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与世隔绝,宛如人间仙境。渔夫的好奇心驱使他深入其中,终发现了一处神秘而宁静的村落。这里的居民过着祥和的生活,男女老少都衣着整齐,黄发垂髫,怡然自乐。他们与外界隔绝,不知道有汉朝,更不知道魏晋的存在。

  这个桃花源的存在,无疑是对现实社会的一种反讽和批判。在现实中,人们为了名利而奔波,社会充满了竞争和纷争。而在这个桃花源中,人们过着简单而快乐的生活,没有世俗的纷扰和束缚。这种对比,让人不禁对现实产生了深深的反思。

  陶渊明在文中,通过渔夫与桃花源居民的交往,表达了自己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渔夫作为外界的代表,他的到来打破了桃花源的宁静,但也让桃花源居民了解到了外界的存在。这种交流,虽然短暂,但却让桃花源居民对外部世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而刘子骥的出现,更是陶渊明自我情感的`投射。刘子骥作为陶渊明的化身,他寻找桃花源的过程,也是陶渊明寻找理想生活的过程。他终没有找到桃花源,也许意味着陶渊明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并未实现,但这并不妨碍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读完《桃花源记》,我深感陶渊明的胸怀大志和怀才不遇的处境。他通过这篇文章,表达了自己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这种向往,不仅仅是对个人幸福的追求,更是对整个人类社会的期望。他希望人们能够摆脱名利的束缚,过上简单而快乐的生活,享受真正的自由和幸福。

【《桃花源记》读后感】相关文章:

桃花源记教案06-06

《桃花源记》教案08-26

《桃花源记》说课稿03-11

《桃花源记》读后感11-22

桃花源记读后感11-24

《桃花源记》读后感03-18

桃花源记读后感08-11

《桃花源记》教案最新05-24

桃花源记教案范文09-25

《桃花源记》教案【合集】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