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政治教育心得体会

时间:2024-08-18 08:23:39 心得体会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学生政治教育心得体会

  当在某些事情上我们有很深的体会时,可以通过写心得体会的方式将其记录下来,通过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总结积累经验。那么问题来了,应该如何写心得体会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学生政治教育心得体会,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学生政治教育心得体会

学生政治教育心得体会1

  摘要:在学生政治教育中,教育者的外部要求与学生的内在心理总是存在着矛盾的,这个矛盾贯穿整个教育过程的始终。教育者通过使外部要求适应学生的内在心理来解决这个矛盾,并在新的基础上使外部要求“超越”学生的内在心理,促使两者之间矛盾的产生,并加以解决。如此循环往复,在每个新的阶段上又获得新的质,达到新的水平,从而使学生的思想品德沿着教育者所要求的方向不断向前发展。

  关键词:学生政治教育 “适应” “超越”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xx)28-0313-02

  学生政治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把社会所要求的主导的政治观点、思想体系和道德规范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影响学生,使之转化为学生思想品德的过程。在这里,一个完整的过程总是包括两个方面:施加影响的方面和接受影响的方面。施加影响,具体地表现为教育者向学生提出一定的社会道德要求,这是政治教育的先决条件;而接受影响则是指学生对这种外部要求的适应和接受。但学生并不是消极被动地适应并接受教育者的外部要求的,政治教育并不是简单的意识灌输和纯粹的知识传授的过程。所以教育者在向学生提出外部要求时,应考虑到学生的接受心向,考虑到学生的内在心理对其接受外部要求的影响。

  众所周知,内在心理是人行为活动的动力。但是,这种内在心理对学生来说并不一定就是道德动机,他们在此时此地想要达到的目的,不一定就是社会寄希望于他们的目标。因而学生的内在心理与教育者的外部要求之间,存在明显差异。差异就是矛盾。因此,教育者的外部要求和学生的内在心理之间的矛盾必将贯穿整个政治教育过程,从而成为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一系列矛盾中的主要矛盾。如何处理好这一对矛盾,是提高政治教育有效性的一个重要课题。笔者认为,应该从“适应”和“超越”这两个相辅相成的方面着手,来处理外部要求与内在心理之间的矛盾,从而提高对学生进行政治教育的效果。

  一、适应:教育者的外部要求要适应学生的内在心理

  教育者的外部要求和学生的内在心理的矛盾既然是客观存在的,那么,怎样解决这个矛盾以使学生顺利地接受教育者提出的外部要求呢?我认为,必须使可控的外部要求去适应学生的内在心理。我们不是成熟主义者和行为主义者。在成熟主义者看来,人的先天能力和禀性、情感和愿望必须让他们自己去发展,人的先天和内在的自我必须让他们自己去发现,一切听其自然;而行为主义则认为,人行为是各种剌激联结的直接结果,教育者只要有意识地运用行为技术学,就能控制人的行为,使它沿着人们所期望的方向发展。两者各强调一点而忽略另一点。因此,前者就不免走向自然主义,而后者则流于机械主义。这不是我们应该效仿的。笔者认为,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是由于教育的结果,而这种教育又是离不开学生的内在心理状态的,两者不能分割。所在,在对学生进行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教育者的外部要求首先必须适应学生的内在心理。

  (一)教育者的外部要求要符合学生的品德心理发展规律

  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发展是有一定规律的,即思想品德发展具有阶段性。对学生的政治教育必须根据这一品德发展过程的规律来进行,按照思想品德心理的发展顺序来确立思想品德 教育的顺序。这是政治教育内容上的适应。

  柯尔伯格用自己创立的两难故事法研究学生道德发展,把学生道德发展划分为三个水平六个阶段。(1)前习俗水平。第一阶段:服从与惩罚的道德定向阶段,这一阶段学生服从权威,避免惩罚,道德行为凭结果来判断正误。第二阶段:相对的快乐主义道德定向阶段,这一阶段学生希望获得奖赏和别人的好感,认为能满足自己和别人的需要都是对的,遵循等价交换原则,有个人主义的表现。(2)习俗水平。第三阶段:好孩子的道德定向阶段,这一阶段学生避免遭人谴责、惹人不悦,希望与别人保持良好关系。第四阶段:遵从权威与维护社会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这一阶段学生希望避免执法当局的指责及由此产生的内疚,维护法律和秩序的道德定向。(3)后习俗水平。第五阶段:民主的承认法律的道德定向阶段,这一阶段学生维护契约的道德定向,尊重公正无私的执法者,不违反大多数人的意愿和幸福。第六阶段:普遍原则的道德定向阶段,这一阶段学生坚持普遍原则的道德定向,并避免受到良心的'谴责。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要抓住关键期教育,即政治教育的实施要把握好时机,有些道德品质的教育,如诚实、守信等要及早进行,要在思想品德成长的有利时机采用特殊的教育措施,以促进良好思想品德的顺利形成。

  (二)教育者的外部要求要适应学生的品德心理结构

  从外部要求的可接受性来看,教育者的外部要求还必须适应学生的品德心理结构,因为品德心理结构也是道德功机的基础。这是政治教育方法上的适应。

  传统的政治教育往往局限于简单的灌输,在方法上,通常诉诸直接的问答式教学、规劝、说服、强迫执行、训诫、奖惩以及榜样等。这种教育实质上是一种僵化的教育形式。一方面,它无视学生的道德需要和道德情感;另一方面,它又与现实的社会生活无关,缺乏相应的道德行为实践。因此往往使这种教育归于无效。

  我认为,为了使教育者的外部要求真正让学生接受,必须从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行为三个层面进行卓有成效的工作。首先,教育者的外部要求要适应学生的道德认识水平。除了在不同的道德认识阶段提出不同的要求以外,教育者还应该发挥学生的道德主体性,即考虑学生的主观道德需要。要把学生当成一种清楚自己需要并有行动能力的“人”,而不是一种被动的、只需接受先进道德的“容器”。教育者的所有的外部要求,都应该以道德主体的确立为首要前提。政治教育应该从只注重迫使学生接受、服从具体的道德规则,转移到重视学生主体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上来,提高他们的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选择能力。与此同时,在政治教育过程中,向学生传授的道德价值,应当是有用的、与他们生活有关并能指导他们的生活、有助于解决所面临的道德问题。其次,教育者的外部要求要适应学生的情感特点。就是说,教育者在向学生提出外部要求的同时要注意方式和方法,使学生对教育者的外部要求有良好的感受和情感状态,并通过这种感受和情感状态来提高外部要求的可接受性,加强学生的内在的道德动机。

  总之,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过程中,教育者要尽量使外部要求具有可接受性,真正能为学生所理解、所认同,否则,再好的要求也会归于元用。

  二、超越:教育者的外部要求要超越学生的内在心理

  教育者的外部要求适应学生的内在心理,就能解决两者之间存在的矛盾,使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有了基础和可能。然而,仅仅承认适应原理还是远远不够的。政治教育过程不应只是被动地适应学生内在心理的过程。从积极的主动的意义上说,政治教育过程也应是教育者的外部要求“超越”学生内在心理的过程。就是说,教育者应在高于学生内在心理水平的基础上来提出外部要求。笔者认为,在政治教育过程中,“超越”比“适应”更有教育意义,作用也更大。

  (一)外部要求超越内在心理的意义

  首先,由外部要求“超越”内在心理而产生的内部矛盾是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动力。只有当出现这种内部矛盾时,一种体现道德价值的强烈愿望才会迫使学生去努力创造条件,克服困难,最终消除这种矛盾,达到教育者所期望的要求。从教育者的角度看,只有“超越”才能激发这种内部矛盾。其次,“超越”符合学生动机发展的非等稳性规律。我们知道,人的正常状态是积极活动、积极追求新而又新的成就的状态。人在满足了自己的基本动机之后,还会去寻找和获得愈来愈新的高级的动机、需要、目的和理想,而不会停留在原来的水平上。这就是动机的非等稳性规律。消极满足的状态,“高枕无忧”,这只是相当短暂的时刻。当然,动机的内容可以是积极的或消极的,但整个动机却很少服从于等稳性的基本规律。也就是说,动机是处于不断变化、不断上进的过程之中的。尽管具有一定稳定性的动机对于形成学生的良好的思想品德是必要的,但是它只是在相对于次要的和不道德动机的情况下才有意义,并且这种稳定状态也只是暂时的。外部要求对内在心理的“超越”顺应了人所特有的动机对活动、对认识、对创造的不断需要,促进了动机的不断发展。所以,它对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发展起着积极作用。

  总之,无论从哪一方面看,“超越”总是必要的,而且它对学生思想品德发展所起的作用也是巨大的。教育者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性特征来确定这个“基限”,并设计“超越”学生内在心理的合理的教育要求。

  (二)外部要求超越内在心理的具体要求

  在向学生提出“超越”内在心理的外部要求时,教育者还必须做到以下两点,以提高学生的接受心向。

  首先,要采取多种措施,提高学生的志向水平。志向水平作为影响学生内在心理的一个重要因素,决定学生道德行为能达到什么程度,也决定教育者外部要求能“超越”到何种程度。因此,为提高学生的志向水平,保护他们的自尊心,激励他们的上进心,建立一个坚强的有远大目标的学习集体或劳动集体是必要的。其次,对一些比较复杂的自然和社会现象作出正确合理的解释,使学生能正确地认识。尤其是在青春前期,学生有一定的思考和分辨能力,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等有了一定的认识,对教育者的要求也有了一定的评价。因为对许多复杂的自然和社会现象的不能正确认识会影响到学生对某些教育要求的正确理解,以至给学生在接受“超越”其内在心理的外部要求时增加困难,使政治教育难以奏效。

  综上所述,在学生的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教育者的外部要求与学生的内在心理总是存在着矛盾的,这个矛盾贯穿整个教育过程的始终。教育者通过使外部要求适应学生的内在心理来解决这个矛盾,并在解决矛盾之后,又在新的基础上使外部要求“超越”学生的内在心理,促使两者之间矛盾的产生,并加以解决。如此循环往复,在每个新的阶段上又获得新的质,达到新的水平,从而使学生的思想品德沿着教育者所要求的方向不断向前发展。

学生政治教育心得体会2

  一个人最重要的其实不是这个人的财富,也不是他的文化,而是他的思想品质。试问,如果一个人道德败坏却腰缠万贯,这样的人会造福社会吗?很明显,他们只会打乱社会的秩序,因此,我们要学习思想政治教育,让自己成为一个道德的人。下面的是一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习心得体会,大家要是有兴趣的话,不防看一下!

  本学期的思想政治教育让我了解了很多基础知识,思想上收获很多。所以对很多事也要重新定位,毕竟学习让我们变“深”了。……现在如果有人问你,“思想政治教育”课后,你的思想收获是什么?我的回答是:在对一般事物有了更深层次的认知的同时,我学会了如何看待一个问题、一件事,如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如何正确的成为社会人。具体感想如下:

  1、授课教师积极参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通过举办多种形式的学生培训班,帮助学生提高思想认识,为学生工作培养了一支高素质的学生干部队伍;在学院组织的学生各项活动中,基础课教师身先士卒,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指导人、以高尚的心灵感染人、以模范的作用引导人,以他们高尚的师德和过硬的专业技能起到了示范和指导作用。

  2、“思想政治教育课“这门课很实际,在生活中处处可用,不像有些课程必须在特定的领域,特定的环境下,才能施行。……“思想政治教育这门课很生动,很吸引人。以前的政治课教师总是没忘没了的板书和知识要点,课后死死地背诵,好不痛苦。而现在老师的授课方式很轻松,愉悦,她不会把课本翻来覆去的朗读,她不会强迫我们记忆,更重要的是,她口中的故事总是娓娓动听,变幻无穷。好吸引我们的注意力呀!

  3、人之贵,贵在思想;人之美,美在心灵,心灵美也就是行为美,思想美。可以说,“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学习,让我深受美学的启发。人无完人,而学了“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后,让我自身有了一种对美的渴望。让自从第一次上此课程开始,我们便从大学开始的做人的基础上能够明白了做人不仅是生理上的健康,更重要的是心理上的健康。在以后的课程中,更是针对我们大学生的信念、爱国精神、人生价值、道德修养、社会公德、职业道德、法律意识上进行全面剖析。大学生不仅要成才,但更重要的是成人。就象我们在学期末举行的诚信考试,更是对我们思想政治教育的进一步实践考查。……明白了做人不仅是“君子以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也是这就是我学学完后最深的感悟。己不断的去追求美,而且这种美不单局限于外在美,更是深入到了心灵行为。

  学习此课程后,我们一定不忘加速自己的步伐,无论是学习,还是思想上紧跟时代的发展,继续深入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用科学先进的理论武装我们的大脑,不说为四化建设出一份更大的力,也许该向家乡的人们证明点什么,或者更好为自己以后的学习和工作做准备。

【学生政治教育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消防员政治教育心得体会01-11

政治教育教学反思04-11

学生心得体会11-22

学生军训的心得体会09-27

培训学生心得体会11-12

学生课堂的心得体会02-25

学生普法心得体会01-29

学生暑假心得体会12-21

植树学生心得体会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