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读书心得

时间:2024-10-18 09:38:13 心得体会 我要投稿

资本论读书心得

  当我们受到启发,对学习和工作生活有了新的看法时,应该马上记录下来,写一篇心得体会,从而不断地丰富我们的思想。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资本论读书心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资本论读书心得

  《资本论》也许我们当中很大一部分人从来都没有读过,但是这并不代表着我们对里面的内容完全一无所知。当我们为高考浴血奋战,淹没在知识包围的海洋之中,其实《资本论》里面的一些内容已经像幽色精灵一般,紧紧贴着我们,陪伴我们走过“黑色六月”……

  进入大学已经两年时间了,但是我想,关于剩余价值这些理论内容,我们不会忘得一光二净吧,至少头脑中还会隐隐约约留下一些印象。拜读了马克思的《资本论》节选之后,那些知识再一次闯入脑海中,令人不得不慢慢体会,为之深思。

  《资本论》节选中除开了两篇序言,就是下面这样一些内容:“货币转化为资本”、“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剩余价值率”、“所谓原始积累”。鉴于时间和所要讲的内容之间的关系,故本文只是有选择的进行解读。因此,在本文中本人将对剩余价值方面进行重点解读。不过要注意的是,剩余价值与资本、劳动力等方面的内容是紧紧相连的,因此在文章中也会进行一定程度的阐述。

  那么,究竟什么是剩余价值呢?我们来看一下马克思的《资本论》里面的一段话“其中的G′=G+△G,即等于原预付货币额加上一个增殖额。我把这个增殖额或超过原价值的余额叫作剩余价值。”(注:G′为最后从流通中取出的货币;G为起初投入的货币;△G为增殖额或超过原价值的余额)这段话运用公式把剩余价值的定位说了出来,有助于我们了解剩余价值与货币之间的关系。从马克思的话里,我们可以看到剩余价值是在货币流通中产生的,并是作为货币增值额出现。那么我们再进一步思考,剩余价值是如何在货币流通中产生,这有助于我们了解剩余价值的形成。

  在讲剩余价值的形成之前,让我们先了解一下货币和资本之间的关系。如果货币只是掌握在手里而没有什么运作的话,那么货币能不能称作资本呢?答案是不能。我们要区别货币和资本之间的关系,那么首先就要它们的流通形式。马克思是这样说的,“商品流通的直接形式是W—G—W,商品转化为货币,货币再转化为商品,为买而卖。但除这一形式外,我们还看到具有不同特点的另一形式G—W—G,货币转化为商品,商品再转化为货币,为卖而买。

  在运动中通过这后一种流通的货币转化为资本,成为资本,而且按它的使命来说,已经是资本。”这段话通过货币和资本不同的流通方式,从而把货币和资本区别开来。然而我们要进一步认识到的是,这只是在形式上的区别,而不是内容上的区别。但我们把目光投向货币和资本内容上的区别时,我们就能够明显看到隐藏在它们后面的剩余价值。正是货币在流通中,出现了剩余价值,从而促使货币羽化为资本。这也就从侧面反应了剩余价值出现在货币的流通过程中,并以资本的出现确立自己的地位。

  不管是商品形式或者货币形式,都在流通领域中体现出一定程度的价值,这为剩余价值的出现做了铺垫。因为不管是商品形式或者货币形式,其价值都是具有一定的量,而在流通中,新增加的量就是剩余价值。

  我们再来看马克思的一段话,“剩余价值的形成,从而货币的转化为资本,既不能用卖者高于商品价值出卖商品来说明,也不能用买者低于商品价值购买商品来说明。”这段话及一些相关的论述,出现了这样一种说法,流通或商品交换不创造价值,也就是说剩余价值不是在流通中产生的。那么说,“剩余价值的形成上,必然有某种在流通中看不到的情况发生在流通的背后。”剩余价值的形成这种特殊的状况,也导致资本的产生有着特殊之处。正是剩余价值与资本密切相关,从而导致“资本不能从流通中产生,又不能不从流通中产生。它必须既在流通中又不在流通中产生。”看到这些文字,使人产生了一定模糊的幻觉。其实,这也昭示着我们,要把眼光从流通领域移开,从而把进入生产领域中来。只有将流通之外的背后状况挖掘出来,我们才能更深层次了解剩余价值的形成。

  转入到生产领域,这涉及到劳动力、生产商品必要的社会劳动时间等方面。由于在这些方面我们都曾经一一学过,因此也就不展开阐述。通过高中的学习及观读《资本论》节选,我们可以很清楚看到,剩余价值其实在生产领域中产生。而在生产领域,最为人关注的事务之一就是劳资关系。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认为剩余价值是由出卖劳动力的劳动者创造出来的,这也在我们脑海中留下了根深蒂固的印象。

  马克思认为,“劳动过程的第二段时间,工人超出必要劳动的界限做工的时间,虽然耗费工人的劳动,耗费劳动力,但并不为工人形成任何价值。这段时间形成剩余价值,剩余价值以从无生有的全部魅力引诱着资本家。”马克思这里的“第二段时间”,是指必要劳动时间之外的,即剩余劳动时间。马克思又进一步论述,“把价值看作只是劳动时间的凝结,只是对象化的劳动,这对于认识价值一般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同样,把剩余价值看作只是剩余劳动时间的凝结,只是对象化的剩余劳动,这对于认识剩余价值也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使各种经济的社会形态例如奴隶社会和雇佣劳动的社会区别开来的,只是从直接生产者身上,劳动者身上,榨取这种剩余劳动的形式。”在这话里,很明了地将剩余劳动时间与剩余价值挂钩起来,从而得出资本家通过榨取剩余劳动时间来获得剩余价值。这种深入透切的分析,使人清楚了解到资本家是如何榨取剩余价值,即剥削工人。此外,在《资本论》里还出现了“剩余价值率”这一概念,用来描述马克思这样的一种看法,“剩余价值率是劳动力受资本剥削的程度或工人受资本家剥削的程度的准确表现。”

  上面阐说了许多,下面就提出自己的一点质疑。首先,生产领域可以创造剩余价值,这一点相信绝大部分人都不会有什么问题,但是流通领域难道就不能创造出剩余价值吗?其实,目前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就很好回答了这个问题。其实,在流通领域,价值不过是以货币形式或者商品形式,都自动改变了价值。在自动改变中,增加的无疑是剩余价值。在货币羽化为资本的流通过程中,生产领域创造出来的剩余价值固然保存下来,但是由于在流通领域又注入了不同程度的劳动时间,从而也就再度创造出另外的价值来,流通领域创造出来的剩余价值无疑也隐藏在其中。正是因为流通领域可以创造出剩余价值来,才有第三产业和商品贸易等方面的兴盛。或者这样说吧,其实流通领域作为生产领域的延续,流通领域本身就是生产领域的一种体现。只不过,两者在生产资料方面有着差异,这也只是我们概念上对生产资料的认同造成的。

  其次,在生产领域,剩余价值就完全是由工人创造出来的吗?在马克思的《资本论》里面,关于剩余价值的形成有这样的阐释,一是在剩余价值在货币流通中产生,并以货币增值额出现;二是由工人在必要劳动时间之外的剩余劳动时间的凝结。那么,按照马克思的说法,在货币羽化为资本的过程中,货币增值额完全是来自于工人的剩余劳动时间。这种论调,除开明显对生产领域也可以创造出剩余价值否认之外,那就是对货币占有者(资本家)在生产领域时所付出的劳动。

  而事实上呢,资本家绝非仅仅投入资本之后,就在榨取剩余价值。资本家除开投入资本之外,其在经营管理等方面一样付出了大量劳动时间,从而保证工人能够在足够的条件之下进行生产。因此,在货币羽化为资本的过程中,货币增值额绝非仅仅来自于工人的剩余劳动时间。联系到现在,资本家已经不仅仅参与到生产领域,并且也进入到流通领域。这也就是说,资本家在生产领域和流通领域都付出了必要的投入,包括资本、劳动时间等必要因素,从而在生产领域和流通领域都创造出剩余价值来。

  不过应该承认的是,资本家尽管自己也在创造剩余价值,但是这并不排除资本家对工人剩余劳动的榨取。也就是说,不管是在流通领域或生产领域,资本家都在最大程度地获取剩余价值,包括自身创造的和他人创造出来的。很明显,资本家在生产领域和流通领域处于主导地位,掌握着在这些领域的话语权。在资本家处于如此有利的优势之下,自然在获取剩余价值上面做出了最大程度的“唯利是图”。因此,劳资关系的调整是必要的,只有这样才能使剩余价值不完全流入到资本家的口袋中。

  由于资本家把工人创造出来的那部分剩余价值完全占为自有,从而奠定了资本家在榨取工人剩余劳动时间,形成了剥削。但是,这也并不能掩盖资本家其实在生产领域和流通领域都创造出剩余价值来。正是由于生产领域资本家和工人互相依存,从而共同创造出了剩余价值来。资本家既然可以创造出剩余价值来,那么就要给予承认。也正是在这种状况之下,刘同志才会抛出“剥削有功”这种说法。

【资本论读书心得】相关文章:

《资本论》的读书心得06-08

《资本论》读后感03-15

阅读资本论心得体会04-10

资本论读后感范文10-12

资本论读后感范文06-30

资本论读后感优秀11-07

资本论读后感10篇04-01

读书日读书的心得04-06

读书的心得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