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教育》心得体会

时间:2022-01-20 10:09:06 心得体会 我要投稿

《生命教育》心得体会五篇

  我们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启发后,往往会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能够给人努力向前的动力。那么问题来了,应该如何写心得体会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生命教育》心得体会5篇,欢迎大家分享。

《生命教育》心得体会五篇

《生命教育》心得体会 篇1

  今天,我有幸欣赏了塔河四小安波老师的《爱在地动山摇后》,和松岭一小张琳琳老师的《吃出健康来》两节生命教育观摩指导课,这二节课,让我感受颇深,受益匪浅。这次观摩指导课为我们生命教育教师提供了一次不可多得的学习机会,尽管学生水平不一,两位教师教学风格各异,但每一节课都有很多值得我学习借鉴的东西,下面谈一谈自己的听课心得:

  首先,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这是新课标的重要特点,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两位老师既注重学生主体参与又重视了学生个性健康和谐的发展,最大限度激发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和参与意识。听课时,我特别注意了两位老师在教学实践中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了不同的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方式,而且,互动模式多样,采用看图、看动画的模式或创造一情境,让学生展开联想,激起了学生对生命教育学习的兴趣,营造了宽松,民主,和谐的教与学的氛围。

  其次,两位老师自身的良好素质是上好一堂课的重要前提和基本保证。听课中我发现两位老师基本有以下几个共同特点:1、口语流利,发音准确。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保证学生对课程的理解从而学到正确的知识,地道的语言;2、善于利用多媒体等多种手段辅助教学,使学生接触到的知识更立体,更直观,更生动;3、教态亲切,表情丰富,充满激情。在课堂上能轻松,活泼,潇洒地进行授课,富有艺术性;

  通过这次听课,我对自己也提出了相应的问题去思考,联想自己的课堂教学,我想了很多:

  1、教学备课未达精细巧妙。对于备课,我感觉到了它的重要性,二位老师之所以课堂上运用自如,就在于她充分挖掘了教材的宗旨和理念,掌握了教学内容的`要旨,而我平时备课还达不到这种严谨的态度,今后我会尽力做到极致。

  2、尊重学生的不同需要与兴趣。要充分了解学生,理解学生,实事求是地分析学生的学习现状。在教学中要激发学生兴趣、求知欲、好奇心、上进心,善于找出学生的进步点,提供好的学习方法,创设成功的机会,激发学生向上的动机与行为。两位老师的确有许多值得自己学习和借鉴的东西,相信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一定能拉近距离,不断进步。

《生命教育》心得体会 篇2

  在24个教师节的座谈会上,温总理强调“要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动手,学会动脑,学会生存,学会和别人共同生活,这是整个教育改革的内容”。温总理的讲话和“三生教育”不谋而合,这说明三生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内容。它贯穿人的一生的教育,与生命实践活动同步,是生命活动的终身教育,它具有社会性、连续性、持续性。

  一、三生教育的内涵与意义

  何谓三生教育,就是要通过教育的力量,使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生活观的主体认知和行为过程。具体内容是:珍爱生命就是要树立正确的生命观,领悟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促进生命的和谐发展;学会生存就是要学会生存知识,掌握生存技能,保护生存环境,强化生存意志,把握生存规律,提高生存的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学会生活就是能正确认识生活的意义,热爱生活,奋斗生活,幸福生活,提高生活能力。

  二、三生教育与人的实践活动同步

  三生教育不是空洞的理论,它贯穿于每个人一生的实践活动中。从出生开始,生命个体的实践活动便开始了。作为独立的生命个体,哭喊着来到世上,生命伊始,就有了生存的意识,生命的实践活动就开始了。虽然只是本能的表现,但这是生命的抗争,是生命活动的.尝试,是生命活动的开始,用哭泣表达了珍贵生命的到来,呼唤父母或社会给予生命生存的条件和权利。相对应的是父母或社会做出的反应,如:给予喂食、穿衣、交流等等。这是生命早期的对话活动,生命的本能就有生存的意识。所以,我们的三生教育应该从生命的实践活动开始,也就是需要食物、衣服、学会语言、走路、认识周围的一切……三生教育就在我们的身边,就是我们生活、活动的行为,而不是遥不可及的东西。

  三、三生教育的连续性与持续性

  教育学生认识生命的美好。就要让他们去感受身边美好的一切,去领会、感受世间的一切。诸如太阳、月亮、星星的灿烂;山川、江河海洋的壮观;花草树木,飞禽走兽的鲜活多样;自然界的风雨雷电,充满了神秘;动植物都有生命,都会长大衰老死亡……大千世界,千姿百态。

  让学生知道生命的珍贵。就要让学生认识到,我们每个人都如一颗星星一样的灿烂,又似鲜花的美丽,都有各自特殊的亮丽和使命。在这个美丽光明的世界上,每一个鲜活的生命就是一个奇迹,每一个生命就是一个“小宇宙”,又是那样的神奇。教师可用身边的意外事故、死亡的案例教育学生,使他们认识到:生命只有一次,一旦逝去,将永不再来。所以,我们要珍爱生命。

  让小孩有这样的感受,接受这样的教育,应该从生命活动开始就开始了。有父母的呵护,他感到满足、安全。伴随着生命的成长,生命就要融入社会环境之中,接受的教育面越来越大,生命教育将会是家庭、社会、学校的共同教育。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生命的生存条件和要求会越来越高,并且在不断发展变化,人要适应生存,就必须不断的学习生存所必需的一切。所以,三生教育始以生命开始,终以生命结束,它具有连续性和持续性。

  四、开展三生教育不应是空洞的理论化

  通过“三生教育”的开展,就是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人是群体动物,是社会化的动物,要适应于社会,人的认识以及生命活动的行为就要正确、规范。人的成长过程是实践活动的过程。从吃奶开始,到学说话、走路……逐渐的在认识周围的世界。再就是系统的在学校里的学习认识,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参加工作,人生的一条路就这样在延伸。生命活动在进行,三生教育存在。所以,“三生教育”就是正确的生命活动的教育,就在各科的教学中,就在我们的一切活动中,它和我们一起同行,三生教育就是生命之路的路标。三生教育就是教人如何做人,它离不开良好的行为习惯,传统的道德标准,诸如: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尊重他人,团结同学,尊老爱幼,孝敬父母,尊重生命,学会劳动,遵守纪律,热爱祖国等。所以,脚踏实地的认识好每一件事,学会做好每一件事,是三生教育的关键。不能只是重视理论性的东西。

  五、三生教育的社会性

  鉴于三生教育的重要性,还有它的连续性、持续性。作为社会化的实践性的教育,三生教育不但要在学校开展,应该在整个社会开展,开展好!所以,开展三生教育就是要让学校、家长、社会,共同认识到“三生教育”的重要意义,共同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教育和引导,建设人的主体价值,让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幸福的生活。

《生命教育》心得体会 篇3

  今天我们学习了周节老师的关于《生命教育》的讲座,短短一个小时的学习,让我对生命有了更深的思索与感悟。生命,玄妙的东西,两个肉眼所不能见的细胞结合而诞生的我们,真是世界上最难以描述与研究的。在我看来什么奇迹的诞生,都没有一个婴儿的孕育来的这般震撼人心。自人有思想以来,由远古时对自然的崇拜,到对神的崇拜,再到自我精神的.觉醒,这几千年的时间对宇宙来说不过是瞬间,但对我们来说却是近乎永恒的磨难。因为生命的最终结果只有一个,也是唯一的一个:死亡。人死之后,所有的一切都化为了云烟!于是很多人开始迷惘,开始痛恨,开始自我堕落!

  诚然,生命的最终结果是死亡,但是,我们绝不能因为死亡而放弃生命。谁给了我们生的权利?是我们自己!谁又能把我们生的权利夺取?只有你自己!哪怕是生我们的父母,哪怕灾难与疾病,哪怕是所谓的神佛,都没有权力夺取你的生命!我们要学会享受生命,享受生命中的七情六欲!无论是幸福甜蜜、辛酸浪漫、成败荣辱、生离死别,我们都应该去享受它,因为我们是这世界唯一能享受这些感觉的生命体!我们应该骄傲,骄傲我们能经历这些事,这些情。所以我们要学会享受生命,享受生命带给我们的一切,欢乐抑或不幸。其实,生命就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是丰富多彩的,是令人神往的!因此,有人不断发出“活着,真好!”的赞叹!有故事云:苏格

  拉底和一个朋友相约到一个很远的地方去游览一座大山,据说那里的风景如画,犹如仙境。几年以后,两人相遇了。他们都发现,那座山实在是太遥远了,他们就是走一辈子也难以到达那个令人神往的地方。朋友十分沮丧地说:“我用尽精力奔跑过来,却什么也没有看到,真是太叫人伤心了!”苏格拉底掸了掸身上的灰尘说:“这一路上有那么多美丽的风景,难道你都没有看到?”朋友说:“我只顾朝着遥远的目标往前奔跑,哪里有心思欣赏沿途的风景啊?”“那就太遗憾了。”苏格拉底说:“当我们追求一个遥远的目标时,要知道沿途处处有美景!”人生何尝不是如此呢?只有认识到生命的短暂、一起不复返,才会想到珍惜生命。只有意识到生命属于自己且只有一次,才渴望抓紧每一个现在、重视每一个过程!只有了解生命的真实过程,才会让人们更加尊重和热爱生命,甚至能够更加平静地面对死亡。

  生命教育体现了人权的基本理念——生存权。如果没有生存权,其他的权利无所依附,“皮之不存,毛将附焉”?实施生命教育,就是让学生关爱生命,更加注重提升生命质量,更注重实现生命价值。

  生命教育也有成功经验,从去年底开始,成都的石室中学率先把中学的生命教育纳入学校德育总规划,开展生命教育课堂教学和综合实践活动。其内容为三维生命教育,包括生存意识教育、生存技能教育和生命价值升华教育三个层次,就是从活着、到活好、再到活出价值。这是值得赞赏的,生命教育,不仅关爱生命,更注重实现生命价值,把生命观、价值观观和实践观结合起来。

  今天的生命教育讲座,让我明白了对于自己的终极真理,热爱生命,珍惜现在,好好为了自己的梦想而奋斗。

《生命教育》心得体会 篇4

  20xx年11月,林校长带领我们一行8人来到山水甲天下的桂林,参加生命化教育大问题教学研讨会。本次活动由生命化教育的倡导者张文质和大问题教学的倡导者实践者黄爱华老师共同组织,来自全国一千多名老师参加了此次研讨会。

  我们徜徉在桂花的海洋中,沐浴着桂花的阵阵芳香;漫步在漓江的两岸边,欣赏着漓江的夜色风光,顿觉神清气爽,为此次学习增添了风采。此次活动共聆听了9堂问题教学观摩课,7场学术报告。其中有黄爱华老师的《较复杂的平均数》,还有他和美国老师詹妮弗.格里芬同课异构上《认识方程》,还有一些全国优质课比赛一等奖获得者、教学新秀如:关少清、王开杰、胡治国、郑熔虹等人上的课,让人耳目一新,深刻地领略到大师独特的教学魅力,感受到大问题教学的课堂吸引力。

  下面我先向大家介绍大问题教学的'特点和步骤:

  一、大问题教学的特点是

  1、问题让学习发生,以问题为导向,从高到低落实。

  2、课堂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在台前展示并主持,教师在后面适时引导点拨。

  3、紧扣教学本质,思考并提出这节课的核心问题、基本问题,逐步细化、解决。

  二、大问题教学的步骤是:

  第一、建立老师与学生、学生与新知识之间的关系。第二、通过多种形式,师生共同提出并整理出大问题,整体呈现。第三、学生依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课本内容自主合作学习。第四、展示研究成果,学生互动分享,师适时追问引发深层次的对话和碰撞。第五、师生共同参与,梳理和提炼,得出结论。第六、提出后续研究的问题,对知识技能进行巩固深化延伸。我们觉得它和我校的四步主体教学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第一步建立关系可以归结为预习反馈,第二步提出问题和第三步尝试探究归为自学交流,第四步展示分享和第五步共同概括可以归结为展示点拨,第六步问题延伸可以归结为练习迁移。它和我校的四步主体教学都充分地体现了新课程以学生为中心、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完全按照大问题教学模式来上课,我们觉得没有必要,因为我校的四步主体教学和它大体一致,而且步骤上更精简些,但是一些本质上方法是值得学习的,表现在: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黄爱华老师在课堂上常对学生说,同学们要学会倾听,这是一种尊重和礼貌,也是课堂交流学习的前提,光听还不够,还要积极思考,才会有更多自己的想法。

  二、培养学生的开放意识和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是教学的灵魂,开放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前提。黄爱华老师非常善于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和开放意识。他在课堂上常常鼓励学生、启发学生,提出质疑。例如:他在上《较复杂的平均数问题》时,当同学们都认同用男生平均身高加上女生平均身高,再除以2来求这10人的平均身高时,经过他风趣的调侃,幽默的启发,就有好几个学生提出总身高还不确定,10人总身高是多少?的疑问,由此引导点拨,建立3种猜想:(1)男生女生各5人,平均数刚好141厘米;(2)男生多于5人,平均身高在141厘米到142厘米之间;(3)男生少于5人,平均身高在140厘米到141厘米之间。再具体展开列式,验证:份数对平均数的产生的影响,最后得出结论并应用。

  三、让学生走上讲台,展示并主持,让学生主动探究,教师在后,深度点拨。 每一堂课,我们都可以看到在展示分享环节,老师让学生走上讲台,展示汇报,并这样主持:

  1、请大家听我说,

  2、我要特别强调的是,

  3、大家有什么问题要问我吗?

  4、感谢大家听我的分享,并和下面同学互动。教师在台下主动倾听,积极互动,适时重复观点,迂回对话,适时追问,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在后面环节中,师生共同梳理、归纳,完善建构。美国老师詹妮弗.格里芬上的《认识方程》,内容很开放,是商场购物的情景题。她用单词的第一个大写字母代表这件商品的单价,由此列式产生多元一次方程,学生学得兴趣很高。

  生命化大问题的教学崇尚开放,有意识地让学生超越已有的知识经验,在潜移默化中学生会萌生一种大智慧,开阔一种大视野,产生一种大境界。问题让学习发生,让课堂灵动,此次赴桂林学习,不虚此行!

《生命教育》心得体会 篇5

  生命实践教育心得体会,对当前语文教学来说,构建充满生命力的语文课堂,对学生进行有效生命教育,已是刻不容缓的事。

  世界儿童基金会有句名言:“这个世界是儿童借给我们的”,我们的教育应一切为了学生。生活现实告诉我们:一个人生活在缺乏尊严、权利和自由的环境下,是不可能有充分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的。二期课改和“两纲”提出:让学生在人格上获得健全的发展,养成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爱护生命的意识。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适时调整自己的角色,树立适应素质教育需要的教育观,树立开放的、综合的课程观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建构知识的教学观。对当前语文教学来说,构建充满生命力的语文课堂,对学生进行有效生命教育,已是刻不容缓的事。

  一、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

  1、树立正确的生命教育理念,首先要求老师树立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在教育过程中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以关怀人的成长为目的,使学生身心得到和谐发展。同时要尊重学生生命个体差异这一客观事实,尊重生命的不同成长节奏,宽容地对待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失误,用生命教育的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工作,并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例如,当有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要耐心地帮他分析问题,让他真正理解——用诚心的帮助代替毫无意义的指责;当学生考试不理想时,可以引导他们寻求改进的对策——用卓有成效的工作方法来代替埋怨……,用心呵护学生的自尊心,让学生在感受到尊重和关爱之后去尊重和关爱他人,由“内省”进入“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境地。

  2、树立正确的生命教育理念,要求教师确立知识与价值融合的语文课程观。在教学中要将知识的传授与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紧密结合,让学生的认知学习过程伴随着积极的情感活动。在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孤立地传授知识,结果出现学生考前背知识点,考后全还给老师的现象。在与学生的交流中,我们不难发现:真正被学生理解的、融入在他们生命主体之中的“不是知识本身,而是知识当中的意义”。这就要求老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能够借助各种手段、利用丰富的文史资料或影象资料等课程资源,创设语文教学情景,将知识学习放在特定的语文情景之中,使学生在学习中理解知识的意义。要真正落实将学习活动与学生的生活与经验密切联系,让学习过程成为积极的情感体验过程,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体会知识对生命的意义;正如朱小曼教授所说 “知识是和人的生命息息相关的”“作为一种智慧的知识,它必然是渗透了人的生命,与此相应,由这种知识所创造的财富就不只是物质的或精神的,它同时也包含了本体的人的生命的丰满与提升”

  3、树立正确的生命教育理念,要求教师确立符合时代发展的语文教学观。所谓有“生命的语文”就是体现在语文知识生成所蕴涵的“进步的真理”和“活生生的社会精神、社会能力”等方面,体现在“面对语文,我们可以哭,也可以笑;可以追思,也可以戏说;可以唱歌,也可以怒骂。语文给了我们宣泄情感、升华体验、升华认识的处所”;语文“给了我们尽情地展开想象的翅膀的广袤的空间,给了我们的心灵自由地舞蹈的宽阔舞台”。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的语文教学所要教给学生的,就必须也必然是“有思想”的语文、“有情感”的语文和“有生活”的语文。而思想、情感和生活的交融,才有可能使我们感受到“人”在文本和生活之中真切“跃动”的生命。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充分感受到强劲跃动的生命脉搏和浓郁的人文气息。

  二、二期课改下语文生命课堂的特点

  1、语文“生命”课堂是促进全体学生发展的课堂

  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学校教育要从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素质,促进学校生动活泼的发展,办出各自的特点”。而传统教学中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教师更重视成绩优秀的学生,课堂教学中成绩优秀的学生往往有更多的机会,而另外相当一部分学生由于得不到充分的参与学习活动的机会,不得不处于“旁观”、“旁听”的被动学习状态。久而久之这部分学生就失去了学习的兴趣。语文“生命”课堂要求我们由“精英”教育到“平民”教育。我们的目光要下移。我们尽可能的采取一切方法和手段,使得全体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2、语文“生命”课堂是生活的原课堂

  语文“生命”课堂是生活的原课堂。语文教学应该为学生的成长服务,语文“生命”课堂是面向生活的教学,它谋求科学世界向生活世界的回归,努力实现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融合,使学科世界不致因遗忘生活世界而丧失其存在意义。把教育教学内容从书本里、课堂中引向学生五彩缤纷的生活世界。指导学生在生活中捕捉、观察、实验,对信息进行查找、选择、分析、加工和有效利用,提高获得、交流和创造具有各种表征形式信息的信息素养,学会在生活、生产和各学科中发现问题,完善知识建构,培养独立思考、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与实现自我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因此语文“生命”课堂要求把课堂变成学生生活的一部分。

  3、语文“生命”课堂是动态的生成性的课堂

  语文“生命”课堂反对严格控制式的师生关系和模式化的教学过程观。语文“生命”课堂要求把教学过程看作是师生为实现教学任务和目的,围绕教学内容,共同参与,通过对话、沟通和合作活动,产生交互影响,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教学活动的过程;语文“生命”课堂主张将学生的学习过程看作是学生向学习文本批判、质疑和重新发现的过程,是学生整个身心投入学习活动,去经历和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也是身心多方面需要的发展过程。因此语文“生命”课堂是动态的课堂;语文生命课堂是生成性课堂。学生在实践、体验、感悟、探索的基础上,生成新的知识和技能。

  4、语文“生命”课堂是对话式课堂

  传统教学以学生对书本知识的掌握作为教学的核心目的,最后陷入“教师教死书、死教书,学生读死书、死读书”的怪圈。 “生命”课堂是对话式课堂。它可以是学生和教师的对话,也可以是学生和学生的对话。对话的过程就是思想、真理、意义、情感潜移默化的过程,使一个人生命质量提升的过程。这种对话并不是把某种真理、意义、态度等传递给另一方的方式和手段,对话过程本身‘揭示’了真理,它使真理显现出来,从而通过学生的理解而接受。真正意义上的对话是思维与情感的流动之河,激发、碰撞出思维的火花,闪现出新鲜的见解;由此可见对话培养是学生的思品、个性、合作精神的土壤。

  三、建构语文生命课堂的实践与思考

  生命教育是一种“在生命活动中,通过生命活动和为了生命而进行的教育”。由此,我认为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思考与实践: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实施生命课堂的重要前提

  “生命”课堂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作为基础,它强调认知主体的内部心理过程,把学习者看做是信息加工的主体,并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由于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是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这有利于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能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所以要构建“生命”课堂,教师要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作为自己教学改革的指导方针。

  2、民主平等的课堂气氛是实施生命课堂的保证

  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保证,也是实施生命课堂的保证。教学是师生之间的双边活动,那种“视学校如囹圄、视师长如寇仇”的教学氛围必定会使教育失败。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平等交流、共同参与、积极交往应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中学生虽然还没有形成完备的知识体系,但他们有思想,有自己观察问题的方式,因此,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尊重他们的想法、观点,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师要真正相信每个孩子在他天赋所在的领域里优先充分地表现自己,学生就能产生自尊、自信、自豪感”。即使学生观点出现偏颇,教师也不要把自己的观点及教参中的观点强加给学生,而是要正确地加以引导,使学生时时刻刻感到自己始终是学习的主体,感到自己在学术上、人格上与老师是平等的,感到老师的可亲、可信。由此可见,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给学生一片生命的绿洲,让学生成为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应是我们每个语文教师孜孜以求的目标。

  3. 充分挖掘语文课程资源,是实施生命教育的有效途径

  印度伟大诗人泰戈尔说“教育的目的是应当向人类传送生命的气息”,所以教 育之“育”应该从尊重生命开始。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文化素质、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方面担负着重大的社会责任,具有不可替代的教育功能,所以语文教师要挖掘隐藏在语文课程和语文知识中巨大的精神财富,采取有效的手段使其变成生命教育资源,启迪学生的心灵,让学生感受到人类文化中的精神力量,使学生在学习中自觉地接受生命教育熏陶,形成具有个性的、崇高的精神品质。

  (1)、挖掘现有的文本资源,进行生命教育。

  在课堂中恰如其分的挖掘生命教育资源,并有效的运用,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了历练,从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如古文学习中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淡泊明志”、儒家思想中的“天将降大任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等内容,使学生受到修身养性、谦让、和谐等的教育。如课文《假如给我三天光明》。通过讲述传奇盲人女作家海伦凯勒的故事。引导学生学习海伦凯勒坚强地面对生命过程中的艰难坎坷,对生命的理解和珍惜,让学生感悟人的生命历程总会遇到这样那样苦难和挫折,但只要我们每一个人要勇于面对、勇于接受挑战,生命才会更灿烂。教学《秋天的怀念》时,应深入文本,圈划、朗读、品味文中描写母亲的动作、神态、语言等语句,领悟文中蕴涵的深沉无私的母爱。之后又可设计这样的问题:回忆父母为你做的点滴小事,此时此刻,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呢?你又打算怎么回报他们呢?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在拓展延伸环节中,可以设计:如果有一天,你也遇到难以接受的困难和挫折,你将如何面对?这问题的`设计,目地让学生懂得珍视生命、热爱生活。

  (2)、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资源,进行生命教育

  学生的身边充斥着鲜活的生命教育资源,各种新闻、报纸等媒体,对社会上珍爱生命、漠视生命的现象经常报道,教师要根据文本和学生实际,有效的把这些生命教育资源引入实施,从正反两方面引入学生身边鲜活的人与事,进行有效教育,以使学生在现实的感知中了解社会,在自我的感悟中增强生命意识。

  4、丰富语文教学活动,是实施生命教育的有效手段

  “人是自我教育的对象”即要“用自己的生命活动来塑造、提高自己的生命质量”。是的,“生命意识”不是教出 来的,而是在学生主体参与实际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在与他人的合作交往与思维碰撞中发展起来的,所以,教师要通过精心设计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活动,开展生命教育。可以利用每单元的活动课程,将语文学习与寻找学生身边相似的故事相结合,延伸课堂,寻找身边的人生标杆。如可以组织学生走访身边逆境成才的人,……也可以组织演讲征文等比赛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自我教育、自我提升。可以将语文学习与学生自身的成长经历相结合,开展“书写自己的成长历史”活动:可以从父母及亲友那里了解自己幼年的故事——口述史;可以从自己的照片及用过的物品 ——“文物”来反映自己的历史等等,让学生从自身的成长历史中了解生命成长不易,其中浸润着父母、亲友、师长的关爱和呵护,从而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和对生命的珍惜与敬畏之情,形成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5、改变评价手段,是实施生命教育的有效保障

  在教学中,长期受到批评或不被认可的学生,往往表现冷漠,攻击性强。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中有这样叙述:“没有什么比意识到无前途,认为自己啥也不行更使儿童受到压抑、灰心垂气和郁郁不乐…….”这告诉我们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中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不吝啬表扬,要采用多元评价及发展性评价手段,多角度、多层面地肯定学生的长处,即使学生在学习上落在后面时,我们也应该用“只要你努力,你就总能进步!进步的学生就是好学生”等等来鼓起学生的信心……使学生在老师的肯定和鼓励之中感到自己是个有用的人、一个还能进步的人!从而养成健康的心态。

  生命教育让学生在人格上获得健全的发展,养成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爱护生命的意识,为他们积累处世踏实地迎向人生打好基础。因此在我们教师努力的构建生命课堂的时候,我们应该对“伪生命”课堂说不。我们应该警惕打着“学生主体性”的旗号,弱化教师应尽的责任;打着“尊重学生个性”的旗号,放弃学生健康人格的责任;打着“快乐教学”的旗号,逃逸“双基”的学习;打着“小组合作学习”的旗号,进行“作秀”式的表演;打着“探究”的旗号,盲目探究。语文生命课堂教学是在尊重学生、重视学生主体性的前提下各得其所、各显其能,以实现最佳的整体教学效果。

  总之,让我们走出语文教学的荒漠,走进学生的心灵,构建与实践语文的“生命”课堂,实现教与学的双赢。努力使在学生得到知识与技能的同时,体验感悟生命的真谛,为自己的终生幸福奠定厚实的基础。

【《生命教育》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生命教育心得体会04-27

生命教育的心得体会03-04

《生命教育》心得体会04-24

生命化教育心得体会03-31

生命的教育心得体会6篇03-09

生命的教育心得体会5篇03-10

生命的教育心得体会(精选12篇)10-10

生命的教育心得体会(精选14篇)12-29

《生命教育》心得体会(精选11篇)03-25

《生命教育》心得体会(精选18篇)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