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记心得体会 推荐度:
- 学记心得体会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学记心得体会5篇
当我们有一些感想时,可以记录在心得体会中,这样能够培养人思考的习惯。到底应如何写心得体会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学记心得体会,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学记心得体会1
很荣幸我学习了,陈江玲,林子英教授编著的《社会学》这本本书。老师讲的很生动让我受益匪浅!这本书的内容包括:人的社会化、社会群体、社会组织、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社区、社会制度、社会控制、社会变迁、社会现代化和社会学研究方法等。
通过学习《社会学》让我明白很多以前没有学习的知识,懂的了很多关于社会学的概念。
第一,什么是社会学?
书中说: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社会学是从社会整体出发,通过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来研究社会的结构、功能、发生、发展规律的综合性学科。学科最初得名于孔德,经过K马克思、H斯宾塞、E迪尔凯姆、M韦伯等学者的不断发展,逐渐形成有独立研究对象、理论、研究方法和范式的一门社会科学。其研究对象包括与历史、政治、经济、社会结构、人口变动、民族、城市、乡村、社区、婚姻、家庭与性、信仰与宗教、现代化等领域。其方法论思想是多元的,比如以E迪尔凯姆为代表的社会唯实论,认为人存在于社会之中,其行为和思想都并非纯粹服从于个体理性的,而是受到社会的塑造、限制乃至决定。另有以M韦伯为代表的社会唯名论。
第二,社会学学说的主要理论?
社会理论当中常常用一些抽象和甚至复杂理论框架来解释和分析社会样式和宏观社会结构。社会理论总跟经典的学科有一个令人不安的关系,就是大部分的重要社会学家从未担任大学职务。现今社会理论被认为社会学分支,涉足多个科学区域譬如人类学、经济、神学、历史等等。第一种社会理论几乎跟社会学同时诞生。社会学之父-孔德创立第一社会理论-社会演化理论。在19世纪,三大社会理论分别是社会进化论、社会周期论和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虽然它们现在被认为是过时,但是它们却产生了新理论,像新进化论、现代化的社会生物学、后工业化的社会理论及多边理论。
跟客观的自然科学不同,社会理论家很少使用科学方法及其他事证方式来证明论点。反而,他们面对非常大型的社会走势时候都使用一些假说。可是,这些假说需要很长的时间来证明。这正是反对者所批评的重点。对于解构主义者及后现代主义者,他们更质疑所有的研究及方法都是错误地承袭下来。很多时候,社会理论被认定为不可证明的。
可是,社会理论是构成社会学的最大部份。客观的科学研究经常支持社会理论家的解释。建基于科学方法的统计研究发现妇女和其他人虽然执行同样职业,但是收入出现严重收入差距。这成为女权主义的复杂社会理论的大前提。总之, 特别是对于纯净的社会学的追随者,社会理论曾有这样的呼吁因为它的焦点从个体移到社会本身及一些能控制我们生活的社会力量。这社会学的洞察多年来都集中在学生和对现状不满意的人是因为它假定社会结构和样式是任意或受到具有力量社会群组所控制。这暗示了变动的可能性。这暗示了在社会底层的人士受到不该受的压迫。
第三,社会学的研究方法?
社会研究会用各种方法收集经验资料,操作化的方法主要包括问卷法、访谈、观察法及统计研究。
不同的方法所面对的困难是它们都根据研究员各自采纳的理论基础来解释及了解社会。作为功能主义者的鼻祖,艾弥尔涂尔干喜欢从宏观视角去解释被他看作是社会学研究对象的“社会事实”。如果他是符号互动者,他便专注人们如何理解别人。马克思主义者或新马克思主义者把什么都化作阶级斗争。现象学家只是思考大众对现实如何建立自己的意义。当各方都面对现实社会问题时,常常争论谁对谁错,而实际上会把不同方法学结合。
因特网是社会学家的兴趣所在,原因有四:一)它是研究工具。例如网上问卷调查代替纸张问卷。二)它成为讨论平台。三)它本身是研究课题。因特网的社会学研究网上社区、虚拟社区。四)因为因特网而产生社会组织上的改变,例如由工业社会转型到知识社会的大型社会改变。
上面是我对一些基本概念的了解和掌握,其实书中最后一章社会现代化引起我极大的兴趣。我谈谈我学习的一些想法。
社会的现代化大约自17或18世纪起,人类社会经历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巨大变革。这场变革首先发源于英国、法国等国家,然后以各种方式逐渐扩展到其他国家或地区。人们将在这之前的社会称为“传统社会”,将这之后的社会称为“现代社会”,并将从“传统”向“现代”转变的过程称为“现代化”。
一、“现代化”的.涵义;
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的不同涵义。广义的“现代”一词,是被用来当作“目前”、“现在”、“今天”的代名词,被用来泛指人们正在经历的任何一个当前的时间阶段。在这种含义上来理解的“现代”概念,具有一种相对的意味。
二、“现代化”的内容;
穆尔认为,“现代化”就是传统社会像西方先进国家那样向经济富裕、政治稳定的社会的总体过渡。这种过渡是以工业化过程为基础的。除了工业化过程之外,它还包括以下一些方面:(1)在价值观念上,由亲属优先(任人唯亲)的思想方法过渡到业绩优先(任人唯贤)的思想方法;(2)在制度上,建立能够为经济生产而动员土地和资本的可转让的所有制,以及是劳动力能够自由流动的劳动市场制度和促进流通的商品交换系统;(3)在组织上,建立专业化、金字塔式统治的科层制组织和得当的国家财政组织;(4)在个人动机上,培养有创造精神的个性、业绩主义志向、向上的积极性以及对教育的渴求和活动热情(5)在经济政治方面,拥有高水平的技术和受过高度训练的专家,广阔的市场和相互依存的组织结构;(6)在人口结构方面,过渡到低出生、低死亡、老龄型的人口结构;(7)最后,在社会结构方面,是亲属群体和家庭功能的缩小与解体,个人主义化的进一步加强,妇女地位提高,社会控制减弱等。
列维也比较了“现代化社会”与“非现代化社会”在社会结构方面的特点,将二者的区别归结为以下九个方面:
(1)现代化社会的政治组织、经济组织、教育组织等诸单位的专业化程度高,而非现代化社会的专业化程度则比较低;
(2)在现代化社会,由于专业化程度较高,各单位是相互依存的,功能是非自足的,而在非现代化社会,亲属群体和近邻共同体的自足较强,缺少功能分化;
(3)在现代化社会,伦理具有普遍主义性质,而在非现代化社会,由于家庭、亲属关系比较密切,伦理具有个别的性质;
(4)现代化社会的国家权力是集权但不是专制,而非现代化社会的国家权力则主要是专制的;
(5)现代化社会有发达的交换媒介和市场,而在非现代化社会,交换媒介和市场尚未发展起来;
(6)现代化社会的社会关系是合理主义、普遍主义、功能有限和感情中立,而非现代化社会的社会关系是传统的、个别的、功能无限和具有感情色彩的;
(7)现代化社会具有高度发达的科层制组织,而在非现代化社会,即使有科层制组织也是建立在个别的社会关系之上的;
(8)现代化社会的家庭是向小家庭发展,功能也不断缩小,而非现代化社会的家庭结构是多样化的,家庭功能也是多重的;
(9)现代化社会的成员多数是生活在城市,从事非农业生产,而非现代化社会的多数成员则是生活在农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
1960年欧美与日本学者在日本箱根举行国际学术讨论会。这次会议为“现代化”确立了八项标准:(1)人口相对高度集中于城市之中,城市日益成为社会生活的中心;(2)较高程度地使用非生物能源,商品流通和服务设施的增长;(3)社会成员大幅度地互相交流,以及这些成员对经济和政治事务的广泛参与;(4)公社性和世袭性集团的普遍瓦解,个人社会流动性的增加和个人活动领域的日益多样化;(5)广泛普及文化知识,(6)一个不断扩展并充满渗透性的大众传播系统;(7)大规模的制度,如政府、商业和工业等的存在,以及在这些制度中科层管理组织的不断增长;(8)在一个单元(如国家)控制之下的大量人口不断趋向统一,在一些单元(如国际关系)控制之下的日益增长的互相影响。
人们通常所说的“现代化”,它实际上包含着人类思想和行为一切领域的变化,其组成部分至少包括工业化、城市化、专业化、高水平的社会分化和社会流动、科层化、参政范围的扩大、文化的世俗化、行为的理性化等等,是一个全面的、系统的、普遍发生的社会变迁过程。
三、现代化的主要特征,现代化过程至少具有以下一些基本特征:
(1)现代化是一个剧烈的转变过程;
(2)现代化是一个系统的变革过程;
(3)现代化是一个由于某些偶然的因素而首先在西方国家发生的以各种方式不断地扩散到全世界的过程。
(4)现代化是一个全球化的过程。它通过向世界各个地方扩散而逐渐将整个世界的各个国家、各个地区都卷入到这场全面而又深刻的变革过程中来,并将它们联结成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整体;
(5)现代化是一个趋同化的过程;
(6)现代化是一个功过并存的过程。
后发展国家及中国的现代化,分析现代化社会与非现代化社会的区别?
作为一个集中的论题,现代化是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随着许多民族国家的独立而提出的。或者说,现代化是指发展中国家(或后发展国家)的现代化。
一、“后发展”国家现代化过程的特点美国社会学家列维曾经对“后发展”国家在进行现代化时相对于“早发展”国家所具有的优势与劣势做过详细的论述。他把“早发展”国家称之为“内源发展者”,把“后发展”国家称之为现代化的“后来者”。(※5.试分析后发展国家在现代化过程中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
“后来者”具有五个方面的优势:(1)他们不是在未知领域内探索,因而对于自己的行动方向能够具有更为明确的概念。(2)有可能直接采用和借鉴早发现代化国家已经形成的计划、技术、设备和组织模式。(3)存在着跳跃性发展的可能性。(4)后来者国家的领袖可以通过展示其他国家或地区已达到的成绩而加强其领导。(5)可以从已经实现现代化的国家中获得资本和技术上的帮助。
“后来者”也面临着许多不利的因素: (1)为了进入现代化过程,后来者必须一开始就在相当大的范围内从事许多事情。(2)为了缩短与已现代化国家的在发展程度上的距离,后来者们往往需要使自己的生产能源、材料、技术等在短时期内发生巨大的转变,使之能够接近早发现代化国家已有的水平。(3)迅速赶上已现代化国家的高期望,与后来者同早来者之间实际上可能始终存在的发展距离,很容易在后来者国家的人民中引发失望情绪。
2.“后发展”国家的经济特征
美国经济史学家格申科伦从经济发展的角度论述了落后国家现代化过程所具有的特点。
先发展国家工业化具有渐进性,资本积累的问题不突出,后发展国家资金供求差距扩大,因而需要国家承担筹措资金,组织工业化的任务。
3.“后发展”国家的政治特征
早发展国家的政治系统相对稳定、有效。而后发展国家普遍存在政治不稳定的问题,以及各种问题,如中央集权化、国家整合、社会动员、经济发展、政治参与、社会福利等问题同时出现,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高度有效的中央政权存在。
中国的现代化
中国的现代化,包括中国现代化的阶段、现代化的迟缓乃至挫折等方面的研究。自19世纪中叶始,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大致经历了四个大的发展阶段。第一个大阶段是从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初,即从洋务运动经维新变法到立宪运动,大约半个世纪。这是中国现代化的初始阶段。第二个大阶段是从1911年辛亥革命到1949年革命。这是中国内忧外患不断加深的时期,国家的实效统治断裂,现代化处于自发的游离状态。
第三个大阶段是从1949年到1979年改革开放。这是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走向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时期。在这一时期中中国开始逐渐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工业经济体系,初步实现了以工业化为内容的现代化。第四个大阶段是从1979年迄今。这是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时期。在这一阶段上,中国的工业化开始逐步进入罗斯托等人所说的“起飞”阶段,以工业化为内容的现代化进程得到更进一步的推进。
陈江玲,林子英教授编著的《社会学》这本本书给我很大的启发,我就谈谈我的自己一点的理解。在这个社会,很多人都是ideas的奴隶。这是我读社会学吸收的一个重要信息。事实上也是,活了那么久,我自己有多少个ideas,不知道,你呢,又有多少个?想到还是没用,实现了么?没有吧,有的话,那ideas已经变成了rules了,而每个人都开始慢慢地,慢慢地跟着这些rules走了。
细心想一想,小时候我们就跟着父母的ideas走。上学,选科,工作等等重大决定不说,小的连吃饭睡觉都没有自己的控制。某方面可以说父母为了我们好,相反,却让我们失去了一些经验,例如失眠,胃痛等等。当我们不是亲自feel到什么是坏的时候,其实世界也没有好到哪里去,是不是?不是么?作为中国人,我们有没有怀疑过马克思的ideas。没有吧。我想在年轻的中国人他的地位比起耶稣还高,因为没有相信不相信,你一直信着,没有怀疑不怀疑,因为你找不到他的问题所在。甚至乎,你已经不想了,一直用着,用着他的唯物主义,用着他的阶级分类等等。可能我小时候政治不好,所以一直没有把他的观点记下来,也没有什么根深蒂固的观念。而且,“用”总比“想”来的轻松。什么东西都只是用得话,像机器人那样,无忧无虑,无喜无欢。有点夸张了。
别人说中国缺乏creative,这个好说。技术上的创新中国没有么?不是的。思想上的创新中国没有么?不是的,只是没有权力维护思想。我赞成什么都该尝试,无论好与坏。生命就是一种积累。书上曾经说过,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人会用工具(不知道有没有记错,我先声明,我记忆不好,我一般只吸收ideas),但我觉得“人比其它动物更会把经验积累传给下一代”更具有标志性。猩猩会爬梯上拿香蕉,乌鸦会用铁丝挑瓶子里的东西,科学家不是发现很多动物会用工具的例子么?因此,我更倾向于后者的观点。经验是ideas产生,实践,成功或失败整个过程的结果。什么经验主义(国内觉得这时贬义的),更多是一种用别人ideas的另类说法,假如条件正确,其实没有错误可言,而且更加方便快捷。
学记心得体会2
《学记》继承了先秦儒家,尤其是孔子和荀子重视教师问题的光荣传统,认为教学成败的关键在教师。有了好的教师,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可以得到斧正,不科学的内容体系可以获得调整,不明确的教育目标可以被明确,被突出出来。所以教师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
关于教师的作用。《学记》用“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来形象地说明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导作用。由于人才的成长离不开教师,社会的进步亦离不开教师,所以《学记》提出了尊师的主张。
关于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一是具有很高的政治素质和道德觉悟,因为“师也者,所以学为君也”。二是要有广博的知识。“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只靠事先记诵,然后照本宣科,背诵现成的答案,是当不好老师的;做一名合格的教师,必须有广博的`知识基础,且精通自己所教授的专业知识,做到博大精深,能够随时回答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三是要懂得教育规律。知道“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的道理,“然后可以为人师也”;要灵活地运用教育原则和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做到“博喻”,即因材施教。四是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意思是说,教师在讲解问题的时候,应该做到语言简明而透彻、含蓄而精妙,举例不多但却具有典型性,能够充分地说明问题。
关于教师如何进行自我提高的问题,《学记》在世界教育史上首次提出“教学相长”的命题。《学记》说:“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教学相长”的本意是指教师自身的学习是一种学习,他教导别人的教育实践也是一种学习。由于这两种学习活动的相互推动,才使得教师不断进步,因此,《学记》提倡教师一方面必须向书本学习,只有学习才能发现自己在知识积累上的缺陷和不足,使自己不断进步,这是自我提高的重要途径;另一方面就是要在教学实践中学习,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自己还有给学生讲不明白的问题,即"知困",才能促使自己自强不息,不断提高业务水
平。“教学相长”后来也将其引申为师生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彼此激励的辩证统一关系。无论是本义,还是引申义,提出"教学相长"的光辉命题都是《学记》对世界教育史的重大贡献。
《学记》是教育科学宝库中的一件珍品,它不仅对中国古代教育史的发展产生过深远影响,而且至今仍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我们应该珍视这份教育遗产,认真研究,汲取其精华,用以指导我们的教育实践,从而构建我们民族自己的教育理论体系。
学记心得体会3
最近,在老师推荐下,我认真学习和阅读了《学记》这篇古代教育文献,感觉受益匪浅。虽然语言艰涩难懂,但通过网上查阅和查字典把原文翻译后仔细读来,平时在教育学课程中的一些原理知识有所体现。我们不得不承认《学记》不愧是我国教育史上的经典精华!
《学记》是收集在《礼记》中的一篇教育论文,是我国古代教育经验的总结,可称为我国古代的教育学,它对教育目的、学校管理、教师素质、教育原理、教学原则、教学方法等问题,都作了比较全面的系统的论述。语言非常精练,认识非常深刻。而《学记》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它关于教学方法、为师之道的阐述。它文字言简意赅,比喻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作用和目的任务,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在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关系。
开篇“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其后又指出"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这样《学记》就把教育提到首要的地位和阐述教育重要性。《学记》里还阐述了作为一名教师所应当具备的品质,里面说教师在教学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教学方法。揭示了一系列的教学原则,如教学相长原则、及时施教原则、长善救失原则、循序渐进原则、藏息相辅原则、循循善诱原则。这些对原则今天教师教学有很大启示。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学记》中的这句话教导我们教学要以学生为本,也就是以人为本。根据学生学习的动态情况去引导、督促、提高。教学的关键是要使学生懂得、明白。“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教师不是诚心的教育学生,不考虑学生才能的高低而因材施教,这样学生求学也不能顺利,所以作为教师,要按规律办事,遇到不懂的问题,要多与他人交流,这样才能解决问题,获得更多的知识。 《学记》中的第二段开头就写“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意思是:玉石不经过雕琢,就不能变成好的玉器;人不经过学习,就不会明白道理。这句话实际上是说学生的本质是好的,就像玉石一样,但需要教师"精雕细刻"才能成材,可见,教学过程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种活动组合而成的只强调教师的教就会使教师处于绝对领导的地位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造成师生关系的极度紧张.因此教育教学中要强调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做到"民主平等尊师爱生教学相长和心理相容"。
《学记》要求教师"教学相长",不断地求得自身业务的进步和教学质量的提高。要求教师具有丰富的知识和充分的修养,"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要求教师具有一定的社会理想和高尚的道德情操,能引导学生自觉地跟着自己所指引的方向前进,"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这反映了《学记》对教师有较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促进学生的知识、智慧与能力的增进,更重要的是要用社会理想与道德情操去深深地影响学生、吸引学生。
总之,《学记》所倡导的教育思想,对于今天我们仍然有着重要作用。
学记心得体会4
近来,有感于各方面对教育教学技术性探求的“日益精进”,各种国产的、舶来的教育教学理论的炫目塞听,颇觉有些华而不实,大而无当,学记心得体会。因此想到,我们的古圣先贤对教育教学也不乏精深的见解,因此,重读《学记》,希望能够作些比较,有所斩获。
《学记》是中国古代一部典章制度专著《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最早的关于教育的论文。书中在总结先秦儒家教学经验基础上提出的教学原理,教学原则与方法,以及尊师重道的思想,对中国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发展,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是中国也是世界珍贵的教育遗产之一。
《学记》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围绕教育进行了多方面的阐述。主张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课本学习和实际训练相结合;既要扩大知识领域,又要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生活习惯;重视启发式教学,重视教学的循序渐进;强调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重视因材施教;主张从了解学生学习的难易,才质的美恶,作为启发诱导的依据,主张由浅入深,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的教学顺序,并且提出了一条条积极性的教育原则,撮其扼要就是:创设良好环境,抓住教育机会,合理安排进度,达成群体协作,引导自由发挥,谋求全面发展,心得体会《学记心得体会》。
这里谨选录其中几段文字,共同参研。“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于教学,老师安闲,而教育效果却加倍的好,功劳归诸于老师;教学无方,老师很辛苦,效果仅得一半,学生反而归罪于老师。)而善学与不善学的根本原因则在于老师是否明了教育教学兴盛及失败的原因:“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预(防患于未然),当其可之谓时(适时引导),不凌节而施之为孙(循序渐进),相观而善之谓摩(促成切磋琢磨,即如当今所谓互助学习或者协作学习)。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邪念形成则难于禁止);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错失良机则增加学习的.困难);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杂乱不按进度,学习就无结果);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僻废其学(孤单怪癖,所交非人,会违背师长,养成邪癖,因而荒废学业)。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有道君子善于晓喻,强调引导,而不强迫服从;要求严格,但不抑制个性发展;加以启发,而不和盘托出。不强迫,学习的人就容易亲近;不压抑,学生更能自由发挥、充分发展。只启发而不全部说出,学生能够自己思考。
看来,好多东西先哲早有明教,只要我们本着科学的态度,合理地吸收借鉴,结合现代精神发扬光大之,必然对我们的工作大有裨益,有什么必要玩些花样,拽些洋文,故弄玄虚呢?而这种风气居然也早被我们的先哲料中且加过批判:今之教者,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拂。夫然,故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虽终其业,其去之必速,教之不刑,其此由乎!(戏译之:现在的教育者,口里念着书本,心里并不通达,却故意找难题来为难学生,讲些枯燥无味的名物制度,让人茫然无序;但求多教,不管是否切用。而且教人没有诚意,又不顾及学生的程度与能力;教导违反情理,强求让人厌烦,使得学生厌恶学习而且憎恶师长,视学习如灾难,痛失学习的兴趣与乐趣。虽然勉强完成学业,也因无所用而忘得一干二净。教育的失败,原因在此!)
本人憨实,不敢务虚,摭拾先贤明训,或可作各位同仁镜鉴。而《学记》虽简短,其意蕴丰厚,断非片言只语所能道,就以本文抛砖引玉吧!
学记心得体会5
《学记》篇幅短小,内容丰富,总结了我国两千多年前的教育经验。对教育作用、教育目的、教育制度、教育内容、教学原则和方法,以及教师和学生的关系等各个方面,都作了比较系统而精辟的阐述。《学记》是我国古代教育文献中最早、体系比较严整而又极有价值的一篇,是我国古代教育学的雏形,也是世界教育史上最早出现的自成体系的教育专著。下面就《学记》中阐述的几个教学原则谈谈我的理解:
一、教学相长原则
学无止境,教也无止境。教师应当坚持教学相长的原则。“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日:教学相长也。”可见《学记》不仅提出了教学相长的原则,而且还从教与学两个方面精辟的论述了这个原则:从教师方面讲:教的过程也就是学的过程,教与学是彼此相长、互相促进,不断提高教学的水平。教师通过教学感到困难,发现自己知识的不足,从而督促自己再努力学习提高。从学生方面讲:学生从老师的教中获得知识,但需要自己刻苦钻研、努力学习才能不断提高,不限于师云亦云。学习是一种实践活动,通过学习实践才能体会到学习的好处,获得成功的体验。
二、启发诱导原则
启发诱导原则,现在通称启发性原则。可以说它是《学记》中最基本的一个教学原则。“君子之教,喻也”,说明教学要注重启发。《学记》认为教师教学的基本特点是要善于启发诱导,并进一步说:“能博喻然后能为师”。只有善于多方启发诱导的人才能当教师。可见把启发性原则提到了很高的地位。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观而弗语、开而弗达”。就是说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经常要加以检查指点,启发诱导,但不要灌输,更不要包办代替,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
如何启发诱导?《学记》提出了三条要求:一是“道而弗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而不要牵着学生走;二是“强而弗抑”,激励学生而不要压抑学生;三是“开而弗达”,指点学生而不要代替学生作出结论。这三条就是对启发诱导原则的具体要求。这些要求说明,教师在教学中起的是引路人的作用,引路人就要善于指引,善于鼓舞,善于启发学生。所以教学必须从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出发,
教师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学生独立地进行多阶段的分析综合活动,使其生动活泼地主动学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三、藏息相辅原则
“藏息相辅”原则,就是课内与课外、劳与逸相结合的原则。《学记》认为课内是在规定的时间传授正课,“时教必有正业”;课外应有休息、游戏和作业,“退息必有居学”。正课固然重要,课外活动也是不可少的。因为课外各种有益的活动,不仅可以成为辅助正课的一种手段,而且可以引起学生对正课的兴趣,加深对正课的理解。所以《学记》指出“不兴其艺,不能乐?”如果不提倡课外的技艺,学生就会学不好正课。因此,善于学的人,学习的时候,就努力学习;休息的时侯,就尽兴地搞课外活动。"藏焉修焉,息焉游焉。"这样使学生能够“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
四、循序渐进原则
“学不躐等也”,《学记》要求教学要有系统性,教材要有一定的连贯顺序性,学生的学习是一个新知继旧知,以旧引新,循序渐进的过程。其次,教学要“不凌节而施”。要从学生的年龄和实际出发,因材施教。现在,有的学校搞突击、搞竞赛、搞题海战术,片面追求升学率,其实都是违反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我想也是不会取得较好效果的。即使偶尔见效,也决不会持之久远,不少学生通过突击升入大学后,功课跟不上,就是例证。殊不知“多则惑,欲速则不达”。
五、学习观摩原则
“相观而善之谓摩”。《学记》认为学友间要互相交往,以便互相学习、互相促进。所以视学的时候要考查“论学取友”。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只要善于“择其善者而从之”,就可以得到长进。相反的情况,便是“独学而无友”。一个人冥思苦想,有问题无处可商量,久而久之,就成为了“孤陋而寡闻”的`井底之蛙。
六、长善救失原则
《学记》对长善救失原则的论述,是积极的辩证的。它认为由于学生“心性”不同,“心之莫同也”,在学习上表现出四种不同类型的缺点:“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这段话说明两层意思:一方面,由于学生个性的差异,学习的情况也不相同。教师要了解学
生的个性特征,“知其心,尽其材”,然后才能“救其失”。另一面,对学生的缺点要全面分析,既要看到坏的方面,也要看到好的因素。好与坏,得与失是辩证的统一的。所以,教师一定要全面地看问题,不但要看到事物的正面,也要看到它的反面,要有“两点论”。这样,就可以针对不同的对象,根据他们“至学”的“难易”,资质的“美恶”,培养学生的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依靠优点,克服缺点,扬长避短,长善救失。这就是“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学记》为中国教育理论的发展树立了典范,其历史意义和理论价值十分显著。《学记》中的许多教育理论为我们后人所借鉴和采用,它的出现意味着中国古代教育思维专门化的形成,是中国教育理论发展的良好开端。
【学记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学记心得体会12-07
学记心得体会(精选5篇)03-20
学中医心得体会06-17
学论语心得体会07-12
学师德心得体会08-19
学心得体会作文09-07
学数学心得体会09-09
创业学心得体会10-04
学数学的心得体会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