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学习新课标心得体会

时间:2022-06-18 16:00:28 心得体会 我要投稿

教师学习新课标心得体会

  在平日里,心中难免会有一些新的想法,写一篇心得体会,记录下来,这样有利于我们不断提升自我。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教师学习新课标心得体会,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教师学习新课标心得体会

教师学习新课标心得体会1

  通过对新课程改革的学习,本人对新课改有了更深的认识,体会到新课程是社会发展和改革的需要,它为我们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课改是一次对传统教育的革命,它打破传统教育原有的单一、教条的教学模式,构建以人为本,百花齐放的新型教学体系,它让沉闷、闭塞的.课堂充满欢声笑语。新一轮课程改革以“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突破和超越了学科本位的观念,真正把学生作为主体确立起来。

  面对新课程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教师要成为学生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新课程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成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时间与空间。教师应从“师道尊严”的架子中走出来,成为学生活动的参与者。教师勇于蹲下来看学生,这是一种人文关怀。不仅是身体蹲下来,心灵也要蹲下来,全身心地融入到学生中间去,与学生一起合作、交流,共建有利于个性发展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有效地获取新的知识和能力。只有师生平等,才能调动起师生合作的积极性,才有利于师生的交流。

教师学习新课标心得体会2

  我们七所学校所有语文老师在多媒体教室聆听了省教科所专家__老师为我们解读《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虽然新课程走近我们已有十年的时间了,但是通过今天的学习,使我再次加深了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与体会,对自己的教学思想和行为进行了反思,对自己曾经被视为经验的观点和做法进行了重新审视,这让我在语文教学方面又有了新的体会和收获。

  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既要转变教的方式又要转变学的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的方式一转变,学的.方式也随之转变。课改实践告诉我们,没有坚定的新课程理念,真正意义上的教与学方式的转变是不可能的。

  把课标学习与教材教法研究结合起来;要钻研新教材、理解和把握新教材,用好新教材;要重视教学反思、个案研究和收集;要牢记验证课标和检验教材的实验任务。

  教学如同做人,都是一门艺术,要想做得更好,就要不断学习、反思、和总结。理论指导实践,所以要想自己在教学上能不断进步和提高,就要不停学习本专业的理论知识,用专业理论知识来指导自己的教学行为。抱着学习和进步的心态。于是在教学中,我将力求打破传统封闭、单项、机械的教学模式,落实以下几点作法:

  1、认真学习新课标,深入领会《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切实转变观念,克服以往在语文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系统的错误倾向,真正确立语文教育的新理念,通过教学任务的完成,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积极倡导、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跨学科的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语文能力?

  2、讲授新课程时应从整体上把握实验教科书,弄清其编写意图、体系特点,弄清教科书与《课程标准》、教科书各教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弄清教科书各种编辑设计的意图和着力点,比较新课程与旧教材的区别和联系,有哪些改进,教法上有那些变化,有那些独到的进步和收获,以在备课和教学活动中准确设定教学的重点,找准达到《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目标的落脚点,有效地实施语文教学。

  3、在准确把握教科书编辑思想的基础上,从本班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不同教学内容,创造性地灵活地选择和运用教科书的各种设计,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把读写听说和综合实践活动落到实处;大力改进课堂教学,提倡启发式、讨论式、师生互动等新的教学模式;积极开发课堂学习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平行学科,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丰富语言积累,掌握学?提高基本技能,接受熏陶感染,养成良好文的意识,积极参加各种课改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的学习习惯,打下扎实的语文基?鼓励学生采用各种手段扩大阅读面,增强学生在一切场合学语文用语。

教师学习新课标心得体会3

  新课程改革提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课堂教学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师生在教学中应该是平等的交流”等理念。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新课程改革不仅改变着学生的学习生活,也改变着教师的教学模式。由于新课改的许多理念最终是要通过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而得以实现的,要构建和谐、互助、愉悦的多元交流和相互支撑的鲜活课堂生活,合理有效地开发各种教学资源,教师是推进课改的最关键因素。那么,怎样在新课程标准理念下,促进高中生物新课程教学中教师教学理念的变革和教学行为的创新呢?

  我认为在教学中应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合作性以往教学中,通常看成绩,注重结果,轻过程,课堂上教师安排好一切。教师把重点、难点分析透彻,再讲解给学生,学生通常被动接受,缺少参与;教师几乎把所有的原理、概念、具体的生物知识都当作定论呈现给学生,没有给学生留下发展的空间;教师把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变成了单调刻板的条文背诵,从源头上剥离了知识与智力的`内在联系。而开放式教学可以改变过去学生“等、靠、要”的被动形势,学生在这种学习氛围中自己探索、辨析思考,自己去体验,为其终身教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现使用的新教材中设置了很多活动性栏目,为我们使用开放式教学模式提供了很好的素材。因此,在教学中我放手让学生进行探究,变老师教为真正学生动手探究,不怕学生出错。走下讲台,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让学生互相充当老师,互相学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只有创造出这样的氛围,才是学习的环境。学生讲的可能不是很圆满,应根据学生实际掌握知识的情况,对有一定难度的题进行点拨,这样既节省了时间又能根据学生情况,使学生牢固的掌握了知识。

  在新课标下教师要构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下的某些做法,但并不是完全否定接受式学习,否定教师的讲解。教和学的方式受多种因素制约,有些很难理解问题限于学生的知识水平、理解能力,即使讨论也不会有什么效果,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灵活处理,不能刻意的追求某些教学的外在形式,把课堂教学版式化。教学中只要能让学生动起来,积极思考、交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就是我们的教学目的。新课改对我们教师来说都是第一次,毕竟我们和我们的学生都是接受式教育的产物,要想一下改过来可能会遇到种种困难。因此我们应尽可能的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在课堂上给学生以参与的机会。

  以上是我实践新课改的点滴体会和看法。作为新课改的具体实践者,我坚定新课改方向不动摇,对生物学课改的过程不断进行探索,伴随着高中生物新课改的步步深入,我会一路实践一路总结,在课改中成长,当然也会在课改中收获,我坚信新课改是振兴国家教育,适应国际潮流,全面提升学生素质的唯一选择。只有改革旧课程才是教育的出路,我会继续发挥新课改教学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自己的专业素质与课改一起成长。

教师学习新课标心得体会4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一个基本取向就是要改革学校教育与社会、生产、生活实际严重脱节的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我想这就是评价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惟一标准。透过教学实践,下头谈谈自我的一点体会:

  1:创设情境,发挥最佳效果。

  在教学实践中,试图从日常生活入手,创设生动搞笑的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同时把学习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使学生亲近数学,感到学习数学的欢乐,初步体现与现时生活的联系。

  2:奖励激励,提高学习用心性。

  在教学中,充分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变化,采取用心的评价,较多地运用激励性的语言。如:说得真好!你懂得真不光少!你想象力十分丰富!真聪明等。调动了学生用心探求知识的欲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情感,让每个学生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心。

  课改:要能发挥学生主体性和用心性,有一个创新思维活动的空间,关键在于教师;教师如何引导,启发,点拨?能否真正地把学生引到这一领域?教师在平时备课中不但要吃透教材,并且要尽量地搜集,制作与教材有关的知识,教具;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心里,使学生能够与教师发生共鸣。生物学科与自然界紧密相联,和生活,生产密切相关。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熟悉的事物,现象出发,根据学生掌握的状况,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激励学生共同参与,发挥想象,用心思维来解决问题的意向。

  3:应对新课程,教师应确定更高层次的教学目标。

  对于教学课而言,不能光是知识的传授,而是包括知识与技能、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几个方面。那种追求“能够教好一节课”或“教出了几个能高分的学生”为目的的教学已经不贴合课改精神了。教会学生知识,教给学生方法,教给学生独立和生存的潜力应成为所有教师的职业追求。

  4:学生应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环顾周围,在我们的教学中还存在许多这样的.现象:一些学生在生活中早已熟悉的东西,教师还在不厌其烦地从头讲起;一些具有较高综合性和较高思维价值的问题,教师却将知识点分化,忽视了学生自主探究和知识的综合运用潜力的培养;一些本该让学生自我去动手操作、试验、讨论、归纳、总结的资料却被教师取而代之;一些学生经过自我的深思熟虑构成的独特见解和疑问,往往因为教师的“就照我教的来”而扼杀。在新课程下,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用心性、创造性,为学生带给从事活动的机会,构建开展研究的平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5:灵活使用挖掘教材

  有许多教师不适应新教材,不明白把教材与实际联系起来。实际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现有水平,在认真领会教材编写意图的同时,学会灵活、能动地运用教材,根据学生实际进行必要的增删、调整,这样才能从“有限”的教材中无限延伸。

  6:追求形式和效果统一的课堂

  此刻,一些课堂滥用讨论、合作学习的方式,不给学生足够的机会和科学的指导,使课堂流于形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组织有效的、科学的活动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问题情境务必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活动资料务必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同步。

  其次要让学生有一个独立思考的过程,让他们带着自我的观点去充分地讨论研究,发现自我的不足,构建完整全面的知识体系。

  还有对不一样层次的学生要有不一样的要求,允许学生有不一样的方法和观点,让学生在交流、探究、比较的过程中将知识优化组合,完成筛选,做出正确决定。

教师学习新课标心得体会5

  通过学习新课标,使我认识到成功的教学一定要以课标为指导,在教学中多思多想,提高教学技巧,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效率。

  一、我们教学要以“知识技能”为基础和载体,逐渐实现多层目标的整体达成。新课标明确提出:“为使每个学生都能受到良好的数学教育,数学教学不仅要使学生获得数学的知识技能,而且要把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四个方面的目标有机结合,整体实现课程目标。

  我觉得“以知识技能为载体”是在告诉我们要重视“四基”的教学。知识技能既是学生发展的基础性目标,又是落实“数学思考”、“问题解决”等等的关键。这就决定我们教师在备课时,要把“四基”作为教学的重中之重。备基础内容时要重视学生过程的体验,知识的.全面掌握,备课要精要细要关注全体学生来备,要重视课堂检测及生成;要务实,要关注全体学生。

  二、以“教学活动”为主体和主线,通过“再创作”建构起学生自己的“数学现实”。 新课标 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这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说明了“数学活动”在数学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这一条中主要再一次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也就与“关注过程,让学生经历重要的数学活动过程”实现了统一。教学过程要体现这一理念,就要建立一定的课程模型,如: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模式展开所要学习的数学主题,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要求我们教师要设计符合学生认知过程的活动,如更多地设计观察、操作、演算,以及归纳、猜测、简单推理等活动,从而获得对对象的认知。除此以外,观察、实验、抽象、探索等活动也是课堂上的重要教学形式。

  三、转变观念,注意教学中教师要充当组织者和引导者。

  苏霍姆利斯基说:“我千真万确地深信:儿童在学习中遇到困难的原因之一,就是知识在他们那里常常变成了不能活动的“货物”,积累知识好像就是为了“储备”,而不能“进入周转”,知识没有加以运用(首先是用来获取新的知识)。”从新的课程标准来看: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它实际上是一种探究性的学习,教师是探究性学习的组织者,在学习中对学生提供经验和帮助,做好组织协调工作。教师要想方设法开阔学生的视野,启发学生的思维,要善于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适当地给予一些建议,老师要向学生提供经验,帮助他们进行判断、检查自己想法的正确性,提醒他们注意探究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困难,要深思熟虑地、周全地统筹学生活动。教学中可让学生充分讨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思维会变得开阔,富有独特性和创造性,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认识水平和口头表达能力,逐步由过去的“学会”向“会学”转变。

  新的课标的提出为我们教师提出了全新的教学理念,引发我们对教学新的思考,使我们能够提高教学能力。

教师学习新课标心得体会6

  通过这次的培训学习,我认识到教师必须学习“英语新课标”才能适应教材改革的需要,才能适应新教材新教法的需要。能适应当今素质的需要,才能把握新知识体系和学生实际,提高课堂效益达到“英语新课标”设计理念的基本要求。一句话,顺应教育改革发展潮流,当一名合格的小学英语教师。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体会如下:

  一、必须把握课改方向

  通过学习,我体会到在新课改中首先转变的就是观念,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把系统的传授知识作为重点,目的在于让学生系统地掌握大量的知识,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条理性。忽视对学生实际运用语言能力的培养的倾向,把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过程。主动思维和大胆实验,提高跨文化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作为中心任务,通常会忽略掉学生能力的培养,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念的培养。但是如今社会的知识更新很快,教学的主要目的不是让学生掌握系统的知识,而且使学生具备终生获取知识的能力,所以要求教师在教学工作中首先要考虑如何使学生在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达到这一目的,运用各种方法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从而形成一定的.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其次在教学策略和方法上要转变自己的观念,也就是常说的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

  二、处理好学科之间的关系

  在教学内容上要转变观念,在教学中首先要打破学科局限,立足于英语学科,通过学科的教学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人。打破学科之间的局限,要重视知识之间的迁移。英语科学教学是整体教学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在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教学目的常常是跨学科的,各科教学目的都在于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人才。做到不仅要教书还要育人,要成才更要成人。

  三、关注学生情感,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把英语教学与情感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创设各种合作学习的活动,促使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体验集体荣誉感和成就感,发展合作精神。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需要。 注重加强与学生的沟通,重视学生学习英语兴趣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正确评价学生,帮助学生及克服情感态度方面的困难,使语言学习上的成功体验与情感态度的发展相互促进,做到与学生共成长。在英语教学中应该自始至终关注学生的情感,努力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四、运用任务型教学途径

  新的教材理念要求学生的英语科学素养是不可能单纯地依靠知识的传承、讲授、灌输来形成的,必须改变教学策略和改进教学方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把学什么变成怎么学,把被动地学转为主动地去学。任务型教学就是以具体的任务为学习动力或动机,以完成任务的过程为学习的过程,以展示成果的方式来体现教学的成就。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把知识点贯穿到自己的课堂中去,教给学生的知识让他们学会用自己的知识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所以上课时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愿意去学、感兴趣去学。通过学习,我明白了任务型教学是双边或多边的交互式活动,在活动中所学的语言是实际的工具,其价值能得到充分的体现。有利于提高学习的知觉性。它有教明确的具体目的,有利于激励学习积极性。在任务型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比较丰富,教师从全面出发,观察,控制课堂的发展。

  总之,通过这次培训使我更加清楚的认识到新课程的实施,为我们树立了正确的教育教学理念,我真是受益匪浅,从中得到了很多的启示和深深的思考。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大胆尝试新课程标准, 不断地努力与尝试,争取以更加认真的态度、全新的面貌、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去面对学生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教师学习新课标心得体会7

  前一段时间我学习了信息技术课程新课标,加上自己几年的实践教学,得到了一些新的认识:

  1、关于信息技术常规教学课应该怎样上的心得:

  “信息技术课堂怎样控制?”、“如何让45分钟学生收获的更多?”、“进行教学环节转换时怎样将学生’抓’回到课堂?”等等。这些一直是我经常遇见的问题。作为信息技术教师的我,平时课堂教学中如何做到调控课堂游刃有余呢?下面提供几种策略以供研讨:

  2、养成策略——正面强化,培养学生良好的上课习惯。

  3、以退为进策略——顺势牵引学生思路,进行教学。

  4、激励策略——利用各种手段鼓励学生,把学生的注意力带回到课堂上来。

  5、引人入胜策略——关键环节,运用截然不同的教学形式形成反差,让学生思路回到课堂。

  6 、运筹帷幄策略——提前备好课(备好学生、备好教材、备好教学准备、备好教学设备设施、备好教学中所用的教学资源),对所要发生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

  7、关于课堂教学中如何选择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突破教学重难点的心得:

  教师要深入理解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内涵,针对具体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条件,合理选用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并优化组合、取长补短,突出教学重点,突破难点,确保达成教学目标。

  下面提供几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以供研讨:

  A、以“任务驱动”贯穿教学过程

  “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计算机系统的.层次性和实用性,提出了由表及里、逐层深入的学习途径,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在信息技术课中体现“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让学生在一个个典型的信息处理“任务”的驱动下展开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从而得到清晰的思路、方法和知识的脉络,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

  B、推行小组合作学习法

  随着新一论的课改革,各学校都着尝试进行课改,我校也不例外,重点进行小组合作的方式,在信息技术课上,经过一段尝试,如果利用好了小组合作的方式,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每节课,我把重点点内容,主要是难点,利用十分左右的时间讲一讲,然后留给学生一个任务去做,小组间的同学交流合作,都完成任务才算完成,最后,每组选出一个最优秀进行展示,这样,小组的成员都很用心去完任务,不会了相互讨论,水平高的同学完成之后,会指导组内其他同学完成,当起了小老师,这样我基本就没什么事,就是到处转转,看看就行了,同学们主动学习了,都动起来了,效果真是不错!

  C、运用案例教学法

  目前我们的机房大多具备多媒体电子教室功能,我们要充分利用其展示功能,讲练结合,仅靠教师讲,学生很难理解,而利用极域多媒体电子教室软件中的广播教学,教师边讲边演示,学生就听得很明白、看得很清楚,更容易掌握;像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利用实例作品进行教学,向学生展示一些实践中做得较好的作品,让学生在欣赏作品时得到感悟,引起共鸣。同时,教师可构建信息技术教育网站,将教案、课件和操作难点做成游戏放在网站上,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掌握情况来浏览网页和选取下载内容,使课堂教学与网上教学相结合。

  网络互动教学是我们信息技术教学的必要教学手段。

  例如:采用先进的网络教学软件来辅助教学。在教学中,我们利用计算机软件或自制课件进行演示示范,并结合必要的讲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模仿能力。在练习中,教师可以运用“屏幕监看”功能来监看全体学生的操作练习情况,并针对学生的操作练习情况进行必要的辅导、提示,发现问题及时进行纠正。在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操作运用情况时,教师可以运用网络教学软件的“文件分发”功能来进行练习题的分发,让学生在自己的机器上独立完成相关习题的操作练习。学生在操作练习过程中,还可以运用“电子举手”功能来寻求同学及教师的援助。教师亦可以运用“电子举手”功能来检验学生练习的完成情况。学生还可以运用“电子邮件”功能向教师提出一些问题,让教师进行必要的释疑解惑。生生之间及师生之间亦可通过“电子邮件”功能进行相关问题的交流及讨论,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协作能力也锻炼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自主学习是我们的最终目标。

  学生的自学能力是学好信息技术的重要能力。学生在掌握了基本的基础知识和具备了必要的操作能力之后,教师的教就变得轻松了。在这儿学生才是真真正正自主学习的主人,而教师只不过是教学过程中的配角。教师注重引导学生在教学难点上突破,注重激发学生利用基础技能创新学习的过程,注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教师学习新课标心得体会8

  我从教已经30年,一直工作在语文教学的第一线,在这个似乎短暂而又漫长的教学过程中,自己对语文《大纲》有了一定的认识,尤其是近2年来,自己有幸参加了四川省中小学省级骨干教师培训,大家都在研究语文《新课标》,实施和发展素质教育,自己通过不断研修、实践、摸索,对初中语文《新课标》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下面谈一下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就是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尽管主要任务是要顽强推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但是课改是一项综合性改革。因此,在语文学科实施新课标,进行课改中,不论是思想观念上,还是具体操作层面上都发生巨大转变。大致体现在以下14个方面。

  1、树立与新课程相适应、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育观念,增强教师的服务意识。新课标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变“一言堂”为群言堂,不少时候会把教师请下讲台,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服务。与此同时,还要接受学生对教师服务质量的评判。这种角色意识和授课方式的转变是实施新课标的基础。

  2、围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注重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坚持实践性教学原则,着重培养学生8种习惯:1)、默读和“速读”习惯。;2)、圈点批注和做读书笔记的习惯; 3)、置疑和发问习惯;4)、使用工具书和看书下注释的习惯;5)、按照先指明X页X段X行再回答问题的习惯;6)、分析字结构记忆生字的习惯;7)、写完作文先读一遍和修改文章的习惯;8)、集体讨论的习惯。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阅读、探索、思考、质疑等过程。

  3、走出单一的课堂授课模式,坚持多元化教学形式。“新课标”强调:“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这将打破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外出参观、考察、实地测量、现场制作、模拟面试、辩论会、排练节目、座谈会、赛诗会和“上网”搜集有关资料等都将成为语文教学的形式。

  4、教师要站在作者的角度谈创作过程和站在读者角度谈学习过程和学习体会,给学生以示范。新课标 要求 “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能说出自己的体验”,这将使教师再不能以学生大脑为容器------一味地灌输知识,一味地把学生的认识和体验归拢到教学参考书的答案上,甚至强迫学生背答案;而应该以教师自己学习的过程为示范,使学生通过一次次模仿形成学习能力。

  5、突出教与学的互动,教学由实施预案向增加准备如何回答学生现场提出的问题转变。课上学生会主动提出的问题对语文材料的反映往往是多元的,这种现场发散式提出的问题是教师始料不及的,这就需要师生间互相尊重、欣赏,相互交流、沟通、理解和补充。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在帮助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实现教学相长。

  6、讲读和阅读教学以课文为单位和与 “教学单元”为单位相结合”设计、施教。新教材中每个单元的'课文间有较明显的内在联系,可按照教学单元组织学生进行 “求同与求异”的合作、探究式学习。

  7、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强调个性化的教学设计和个性化的教学风格。学生将围绕自己对课文中最感兴趣的部分和知识深入探讨、思考和学习。因此,教师分析课文要突破由“从头到尾抚摩一遍”的教学习惯。要注重学科间的联系和知识结构的综合性,通过指导学生首先寻找、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学习其写作手法,并强调学生个体的需求和体验指导学生的阅读和写作,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

  8、批改作文要针具体文章提出指导性修改意见。培养学生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那种“中心明确、内容具体、层次清楚、语言通顺”颠来倒去的“总批”一去不复返了。伴之而来的是增加眉批,要求教师指出学生的具体文章好在哪里、怎么个好法儿,并提出具体的修改意见。

  9、教师将自觉地完成终身学习的任务,不断更新知识,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开放式教学和探究式和讨论式学习,结束了教师凭借一本教科书和一本参考“打天下”的历史,要求教师不但要为学生解答问题,还要为学生提供寻找辅导材料的线索。因此,教师必须建立和实践终身学习思想,才能实现自我完善与自我发展。

  10、教育科研在教学中的作用更加重要、更加明显、不可替代。课改最终要体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第一决不能削弱基础知识教学、否定接受学习。第二不论是对教师和是学生的要求都更高了。作为教师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在学生时代是班里学习比较优秀的学生,面对“就近入学”的群体,不少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是教师从未体验和感受到的,“没有相同的经历,不可能有相近的感受,更很难有相互的理解”。因此,教师在实施新课标过程中一定要更加深入地研究学生,必须站到学生的立场设计、实施教学工作。否则,欲速则不达。

  11、以“生”为主,“一切为了学生,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改提出的教学理念,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对这一理念最好的践行就是从学生心理特点出发,树立与新课程理念相适应的发展教学观念,打破传统教学模式,采取有效策略,创造一种兴趣盎然、生动活泼、风采迷人的课堂教学气氛,强化语文课堂教学的人文性、趣味性,让语文课堂教学"高潮迭起",使学生在精彩纷呈的课堂学习中获得情感、能力、知识等方面的协调发展。而这一切的出发点都是为了让我们的语文课堂能有一股新兴的魅力牢牢吸引学生,只有学生“乐学“才能”“好好学”,才能发挥其主动性,积极性。一切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势必与教师不厌其烦的细讲精练、单一以课堂为主的资源、没有多大激励作用的单调评价是格格不入的。于是新课标下的以学生为主,其实累的是我们一线教师,我们不但要好好琢磨学生的心理特点,要选好教学内容,要设计好课堂环节,要定好教学手段,掌握好教学艺术,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内在的学习动机,想想觉得我们又在风口浪尖中做一个时代的弄潮儿,难啊!

  12、以“学”为主,“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学”是老师的“教”学生“学”,为了让学生的终身学

  习的,老师要把更多的时间和更多的机会提供给学生。课标中指出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要体现语文的 实践性和综合性,要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时间能力......这些要求和理念,让我不得不重新思考学生的“学”才是第一位,我想首先在课堂上多留给学生质疑的空间。“让老师闭嘴”“放手让学生质疑解疑”的新课改精神便强有力的占据了语文课堂,对文章整体的感知质疑,对部分的感知质疑,及对疑惑的解答,都需要学生自己主动探究才能真正让她们掌握知识。其次要让她们多读多思多讲。其次在课外要引导学生如何自主预习,自主复习。于是一些省市的《导学案》的使用,在某种意义上体现了培养孩子的自学能力。再其次,就是要让学生面向更广阔的语文天地中自主学习。古人云:“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所以新课标倡导多读书少做题,作业“变脸”尤其重要,只有从课业负担解放出来后学生才有更多的时间与书本接触,于是我们要善于利用课外阅读促进学生语文积累,老师要不遗余力地培养学生得阅读兴趣并给予正确积极的引导,学校和家长要给予全力支持。给学生创设广阔的阅读空间。比如定期地给他们推荐一本好书,一篇好文章然后让大家畅谈读后的心得 体会。还可以布置她们去阅览室或者图书馆等 文化中心去翻阅好书。还可以借助综合实践活动让他们从互联网、报刊等媒介上搜寻自己要的资料,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诱发他们向高层挑战的求知心里。

  13、新课程改革的目的是让学生更多、更广泛、更容易地学到终身受益的知识。那么,什么才对学生终身有益呢?除了听说读写、探究思索等 心理能力外,文化的品质和素养应是一种更加可以让人终身受益的东西。文化可以使人超越于生活的表层领域,不为技术 经验或工具理性拘检、束缚,进入人格自我完善的境域,充满睿智和灵性地观照世界,应答世界,表现世界。文化人格是人格的深层结构,是个体全部生活的精神之“根”。初中语文教学应当有这样的文化追求,应当为学生的终身 发展打下坚实的精神底蕴!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与其他学科有着本质区别的地方。如果对一篇文章的解读把“工具性”无限制的放大,那势必上成了自然科学,抹煞了语文文字的深刻内涵,摒弃了优秀文化对学生的熏陶感染,再也谈不上提高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尤其是文言文教学,有些老师存在这种情况,结果造成了学生厌学,语文课堂索然无味。相反,如果单单着眼于“人文性”,只注意分析作品里的思想情感,而不顾 语言文字运用的方法技巧,只注重文本内容对学生的影响,那又上成了思想品德课,丢弃了“语文课程也是实践性课程”这一基本理念。

  14、语文课,必须上出语文味来!它要培养人在思想情感方面的发展,培养学生提高人文素养这方面的价值,当然它也要让学生在语文课程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如阅读教学中,不光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方法技巧,而且思想情感态度也应在这个过程中发生潜移默化的演变。4月9日至13日,我们莱州市举行了语文优质课复赛,选手们分别讲授了散文、诗歌、文言文三种不同的文体,教研员刘东方老师一直对评委和选手强调,无论哪一种文体,都必须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既要让学生思想情感受到熏陶感染,又要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这种对教师的引领、导向,是完全顺应新课标的精神的。同时,她也从新课标出发,指导老师们鼓励学生自主阅读、鼓励他们自由表达,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教师只是适时的点拨引导,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这样的课堂无疑是开放而富有活力的。所以在本次比赛中,涌现出了大量的优秀课例。凡是听过课的语文老师都说,这届语文优质课评比是最有语文味的。

  只要我们领悟了新课标的内涵、精髓、实质,然后在课堂中坚定不移的贯彻实施,那我们的语文课一定会上出语文味!上出新境界!

  语文同仁们,让我们一起共同努力吧!

教师学习新课标心得体会9

  经过三天的新课标培训,本人觉得对当前实行新课标有一些疑虑,在此提供给专家参考。

  第一,新课标的很多东西是对的,特别是学科的核心素养提法体现了很先进的教育理念。课程内容以学习任务群也给人以耳目一新。但这里最令人关心和疑惑的是这十八个学习群在高中三年中如何安排。按新高考的模式,到高三第二学期应该只剩下语数的高强度高频繁的复习了,而在此之前,高一高二的学生可能主要精力放在应付六科中所选三科的学考上面了,而语文科这些学习群应该在高一高二学段来完成,可以留一点点到高三第一学期的上半阶段,这样,任务群的学习时间估计不够,而学校教学上的安排和学生的主观意愿肯定放在近阶段要考试的物化生政史地等科目上了。所以,初步估算,语文科的学习群可能走马吃花地完成,要实质性地切实地完成这些学习群估计很难。这是一个非常可以预见的.矛盾问题。

  举个例,高一语文科每周安排4~5节课的话,光第五个学习群就要十周时间,而这学习群光作文就要不少于8次,一半在课内写的话就要花去两周。所以,本人认为在语文课的课时上,高一高二肯定没有足够时间来完成这些学习群,而高三肯定以备考复习训练为主,不再搞学习群。所有学习群共432节,不包括作文,而高一高二每学期估计不到95节的上课时间,这样,完成这些学习群时间肯定不够。当然,专家们可能认为,一些学习群可以放在课外,但不同基础的学生课外学习意愿学习能力不同,也许只有极少数的重点中学学生可以完成一些。

  按新高考方案,可以预测,学生在高一特别是高二阶段,主要精力放在六科选三中的学考科目,到那时,尽管新课标很美好,上级多么重视,估计语文科很可能还是成为鸡胁,学校领导不重视,学生更不喜欢,学生可能会想:等高三再来弄这一科吧。但高三谁还有心来完成这些新课性质的学习群呢?

  第二,因各地区各学校教育不均衡,学生学习能力不同,估计对新课标的执行存在较大的差异。如张生民教授讲座中那个有关战国四君子研读的设计,可能全广东省只有那么几个重点中学能完成,因为作为三四流的中学的高一高二学生,要独立读完四君子原文,几乎不可能,如果给他们全部译文,他们就无耐心去读原文,直接读译文,毕竟人性是懒惰和喜欢走捷径的,要逼他们读,只能在课堂上,不发译文,不带手机,逼他们硬着头皮读,但估计他们很难读懂原文,至多一知半解,这样要完成探究题就很难,真的是"薄弱学生百事哀"了。

  学生基础太差,很难独立完成学习任务,小组探究的效果也就体现不出来,个别学生可能直接去上网查找现成答案,这样根本达不到课标所要求的东西。又如,第18个学习群"学术论著专题研讨"对三四流学校学生来难度较高,这些学生,普通的文本都读不好,更不用说论著类了。所以,三四流的学校执行新课标可能大打折扣。

  第三,教师可能不喜欢新课标,特别是教育不发达地区的教师。什么原因呢?教育不发达地区教师长期教育理念落后,他们的课堂比较传统,师讲生听,偶尔提一些问题让学生回答,教师不用精心进行教学设计,学生也形成你说我听的习惯,懒得开口动笔。这样的课型教师备课易,课上完就无事(当然得评改作文作业),也不管学生是否听懂,或者得到什么样的学习。这样的教师饭碗还是好端的。再加上缺乏人事竞争机制或优胜劣汰机制,教师教得好与教不好无什么差别,特别是职称评上中高的教师更是不思进取,满足于混日子,他们对教学改革肯定是很抵触的。

  第四,新高考模式与新课标的实行,势必带来学校的学科设置的变化,同时师资配置会有较大的变化。各校语文老师工作量会有较大的增加,语文老师肯定不够,而从人事方面也不可能在短短一两年时间内配齐,这是面临的一个较大较棘手的问题。正常情况下高一高二每位语文老师上两个班,而到高三复习期间每位老师只能上一个班,这样,语文老师就大缺特缺了。

  还有一个问题,新课标的实施逼使备课组老师要团结协作,共同合力完成教学设计,如果连最基本的配置都不够,那么更不用说备课组的共同战斗力了。

  第五,新课标要求学生要多阅读,要整书阅读,这个理念当然是对的,但现在觉得要让学生读课外书难度较大。首先,手机对学生来说已成为不可放弃的东西了。很多学生日夜离不开手机,他们宁可看电子书,也不读整本书。他们和当前社会xxxxxx一样,急功近利,追求碎片化快餐化。更多的学生被手机网络游戏所迷,以游戏度日。其次,一些学校图书馆藏书不多,不能满足学生阅读的需要。还有,学生并不喜欢经典文学作品,曾调查过,高一级不到十分之一学生读过《红楼梦》,至于外国xxxx就更少涉猎了。

  所以,光提高学生阅读兴趣难度就很大了,更不用说还要写读书笔记等等。

  以上是我对新课标实施的一些担忧的问题,当然,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我相信新事物是能战胜旧事物,前途是美好的,道路是坎坷的。

教师学习新课标心得体会10

  通过新课程标准的学习,我深切感悟到教师必须学习“英语新课标”才能适应教材改革的需要,才能适应新教材新教法的需要。只有不断学习才能顺应教育改革发展潮流,当一名合格的小学英语教师,才能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小学英语教学属于英语启蒙教育,学生通过听、说、动唱、玩具备一定的语言基础。并获得初步的听说能力和一定的语感。通过新课程标准的学习我更加清醒的认识到小学英语教学应该以提高兴趣为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英语有浓厚的兴趣才会愿意学,要让学生有兴趣,我们首先得让学生感到英语易学,其次让学生乐学,最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他们对英语学习的积极态度。使他们建立初步的学习英语的自信心。

  此外,我们必须变革与创新我们的因与教学方式。依据新课标的要求,新教材的教学必须根据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创建以活动课为主的教学模式。重点培养学生用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采用听、说、唱、玩、演的'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大胆表达使学生从动脑、动口、积极思维参与教学活动。如低年级学生可灵活处理教材内容,将其编成儿歌、童谣。课堂中多采用游戏教学法,加上教师灵活亲切的身体语言,使得课堂丰富多彩、轻松活跃。培养学生能在图片、手势的帮助下,听懂语速较慢的话语或录音材料。

  另外,创设情境也是必不可少的教学技巧。用自己充满激情的表情和动作去感染学生,让学生积极的参与到学习中来。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创设情景,相互交流,启发学习动机,树立学习信心。直观情景教学是小学英语教学之中一种很重要的教学技巧。教师要充分利用教科书中的课文来创设情景,如打电话、购物、生日聚会、旅游、问路等。为学生提供使用英语进行交流的机会。

  通过新课程标准的学习,我迎接了新理念新考验新挑战。我相信只要大胆运用新理念、新方法到课堂实践中,努力落实新课标,就会不断的提升自我发展空间,做一名人民满意的小学英语教师。

教师学习新课标心得体会11

  十分有幸参加了本次江苏省新课标小学数学教师网络培训,本人认真研读了《义务教育课程标准》(xxxx年版),开阔了视野,有了全新的全面的体验。《课标》修订中在继承我国数学教育注重“双基”传统的同时,突出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出了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数学思想方法是学生认识事物、学习数学的基本依据,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可以使学生自觉地将数学知识转化为数学能力,最终通过自身的学习转化为创造能力。数学活动经验需要在“做”的过程和“思考”的过程中沉淀,在数学学习活动过程中逐步积累。

  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重观察、重操作,丰富学生的表象,积累体验性经验。其次要注重结合具体的学习内容,设计有效地数学探究活动,使学生经历学生的发生发展过程,从而积累数学的'基本活动经验。下面本人就结合小学数学的日常教学进行浅淡。

  例如,数轴的认识,可以设计这样一个活动:全班分为三个大组分列排好,第一位同学举一个箭头代表方向,任意指定某位同学作为原点位置,把o写在大卡片上,挂在相应的同学的胸前。各人代表数轴上不同的整数点。由教师发出-3,1、大于2的数等指令,符合教师指令的同学要举手,比赛各个小组的正确性高低。学生通过扮演实数,合作成数轴这一游戏,既掌握了知识,对数轴的数和点有了深刻的了解,又体验到学习数学的快乐。

  再如,在教学圆的面积这节课时,本人先引导学生回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教师配合演示,给学生视觉的刺激。整个过程不是仅仅为了回忆,而是通过这一环节,渗透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那就是转化的思想,引导学生概括出:新的问题可以转化成旧的知识,利用旧的知识解决新的问题。从而推及到圆的面积能不能转化成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如果能,我们可以很容易发现它的计算方法了。让学生明白可以用剪拼法把圆转化成近似的长方形求面积的方法,从而获得新知。这样发挥了知识的迁移作用,促进知识内化,使学生不仅长知识,而且长智慧。

  多让学生参与一些数学活动的体验,远比我们老师口头说教的效果好得多,所以,我认为我们老师应给学生提供有价值的数学活动,这是获得基本活动经验的前提和核心。没有经历数学活动,就谈不上获得数学活动经验。

教师学习新课标心得体会12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深知要教好这门课,就必须对这门课程的课程标准完全了解。在现在的教学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的新课标有了巨大的变化,那现在的小学数学对于学生来说,到底是一门怎样的课程呢?新学期,通过学习了小学数学新课标,再结合具体的工作实践,我有了如下几点体会:

  一、教师要成为终身学习者。

  教师要走进新课程,实现课程目标,其自身必须有先进的、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育理念。为达成这一目标,教师首先要把自己定位成一个“学习者”。教师要在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上,学习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研究前沿的最新成果最新知识,还要学习与提高对人的认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以及教育研究等方面的知识,构建多元化的知识结构,使自己不仅会教,而且有自己的教育追求与风格。现代教师不再比喻为“一桶水”,而应当被比喻为“一条不断流动的河流”,“装满一桶水,享用一辈子”的思想已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二、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生活数学,切实提高数学素养。

  在应试教育面前,我们的数学教育工作者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抓尖子生,忽视“学困生”的现象,这即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也严重影响着整体数学素养提高,在平时的教学中,一定要面向全体学生,重心下移,从最后一名学生抓起,才能做到“水涨船高”,学生智力存在着差异这是客观的,我们要分层要求,使每位学生都能在他的原有的基础上提高,获得成功。新课标提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强调了大众数学学习的内容的应用价值——能适应未来社会生活的需要。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是应用。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生产实践,所以数学教学除了系统的数学知识的教学外,还应密切联系生活实际,调整相应的数学内容,做到生活需要什么样的数学内容,就教学什么样的数学知识,让生活中学生所必须的知识与技能成为数学教学的目标与追求,使学生感悟到数学就在日常生活中。这样,一方面学生会主动联系身边的实际问题来学习数学,另一方面也可以利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使他们认识到数学的实用性。

  三、学习模式的多元化。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在新课程中,传统意义上被认为是知识传授者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建立起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平等的朋友式的关系,营造和谐的教与学的氛围,创设师生“对话”的情境,使学生体验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同情、理解和宽容,形成自主自觉的意识、探索求知的欲望、开拓创新的激情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这就需要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形成平等而又密切合作的`关系,以达到共同合作完成知识建构的目的。创设情境,发挥最佳效果。 在教学实践中,可以从**常生活入手,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同时把学习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使学生亲近数学,感到学习数学的快乐,初步体现与现时生活的联系。

  在教学中,充分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变化,采取积极的评价,较多地运用激励性的语言。如:说得真好!你懂得真不少!你想象力非常丰富!真会动脑筋等等!调动了学生积极探求知识的欲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情感,让每个学生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心。转变学习方式,培养实践操作能力。我们体会到要实现学生学习方式转变要注意做到:既重视科学精神,又充满人文精神教育。也就是基本功要扎实,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熟练,还要关注每一个孩子,尊重学生人格,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既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又突出创新精神的鼓励。学生要好质疑问难,喜欢探究问题,好问“为什么”,能言善辩,不管对、错,都要真实地吐出心里话,产生的心理,形成运用不同策略解决问题的初步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教师要有创新的教学模式,创新的教学方法,灵活的教学内容的选择,以创新思维培养为核心的评价标准,要善于打破常规,突破传统观念,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使思维具有前瞻性和独创性。善于创设“创新的自由空间”,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园地,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式。既重视德、智、体、美诸育的整合,又强调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学生正处于人格塑造和定化时期,社会文化中的价值取向、理想和信仰、道德情操、审美情趋等都会受教师潜移默化的影响。作为数学教师的言传身教,决定了其人格对学生人格的形成有“润物细无声”的功效。

  总之,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新课程实施,而教材和教师是新课程实施中的重要角色,教材仅提供一些生活背景的素材,还要我们教者细心揣摩发现与数学背景相关的素材,使教学内容不断丰富,日渐完善,同时教师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方法充实自己,不断总结自己的课堂教学,改变教学方法,才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新课程的实施中出现一些问题在所难免,只要我们勇于实践,不断探究,我们就能克服前进道路上不断发生的问题,真正做到“用科学深思的目光、追求真理的激情去感染学生”,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做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让学生享受“快乐数学”。

教师学习新课标心得体会13

  开学初我们进行了新课标的学习,在学习中使我受益匪浅。我从专家透彻的分析教材中更加了解到新的课程标准已明确提出了要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一是主张实现教学上的主体性,一是强调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语言文字的运用,包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活动以及文学活动,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新课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学生扩大知识面,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根据语文能力实践性,致力于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与养成,初步养成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人。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中强调日积月累、长期修习、潜移默化、熏陶感染,不能急功近利。而且语文素养的方方面面是融合在一起的。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既要转变教的方式,又要转变学的方式,培养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通过认真地学习我有了一些收获:

  1、学习新课标,领会《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要转变观念,克服以往在语文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系统的错误倾向,真正确立语文教育的新理念,通过教学任务的完成,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积极倡导,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法,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跨学科的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语文能力。

  2、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选择,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我明白了教学方式的确立要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体现出来,有助于学生发挥各方面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遵循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规律,及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不同内容的教学也有各自的规律,应该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课程总目标和各个阶段目标的设立,让我们更加清晰明白了自己的教学任务,和学生在每个年级所要达到的发展。

  总之,通过本次的学习使我感受到: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应是通过师生互动、学生之间的互动,共同发展的课堂。它既注重了知识的生成过程,又注重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对教材的处理、教学过程的设计以及评价的方式都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以提高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宗旨,这才是课改的最终目标。以上是我对语文新课标浅微的认识,还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提高。

教师学习新课标心得体会14

  在学校领导的精心组织下,认真学习“新课标”我在这次学习中有了新的提高和新的认识。新课程改革对当前的教育教学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我们每一位教师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转变观念,适应新课改是我们每一位教师亟待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一、树立新的教师观

  首先,教师角色必须转变。现行大纲中指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参与者。而新课标中给教师的定位是: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组织者。因此,教师必须做到与学生平等。不能觉得自己是凌驾于学生之上的圣人,搞什么“师道尊严”,应蹲下自己的身子,成为学生生活中真正的朋友,学习中的合作伙伴。教师的组织功能也要很好地体现,因为天才的老师是一个优秀的组织者。

  二、树立终身学习观

  知识更新节奏加快,要求教育必须打破一次性学校教育向教育终身化、学习社会化迈进。“一次教育管用一生”的观念必须向终身教育转变,终身教育已成为世界潮流。现在人类社会正在经历一次由信息科学技术驱动的深刻变革,21世纪初网络将遍布世界各地,地球上十几亿人将会在互联网构筑的平台上生活、学习和工作。我们教师将如何面对?因此教师不能只为“教书匠”,应成为“学者型”、“研究型”的教师,成为真正的教育家。应该在新课程的改革中反思,研究新课程、研究学生,借助先进的教学经验研究新教法。新课程下的课堂,将打破教师“一言堂”的局面,在课堂上,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的、宽裕的课堂气氛,作为学生参与者,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和学生一起寻找真理,并能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

  三、 树立新的教学观

  传统的教学是老师教,学生学。虽然大力倡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也在这方面做了不少的努力,但效果还不太明显。现在课堂上变“满堂灌”为“满堂问”的教师也不乏其人。许多教师提出的问题也毫无价值,只是把课文中的陈述句变成了疑问句。教师教学手段单调,枯燥,大搞题海战术,以考试逼学生,把学生当成容器。

  四、是转变教学质量观

  传统的教学质量主要是看学生考试分数的高低,看学生知识掌握了多少。这种教学质量观显然不利于每位学生的发展。真正的教学质量应该体现在学生学习主动性的调动和发挥的水平上,要看有多少学生参与了教学活动,有多少学生在主动地学习。教师要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转变为关心学生的终身发展。

  作为一名专业的`教师,应该具有多层复合的知识结构。首先,要具备特定的学科知识,丰富的学科知识是好教师的必要条件;其次,要具备学生身心发展的知识、教与学的知识、学生学习评价的知识等,这些知识对教师学科知识的传授起实践指导作用,能提高教学的效果;第三,要具备特定学科知识以外的知识。广博的文化知识是好教师的重要标志,对教师传授学科知识能起到良好的辅助作用。

  五、改变工作方式

  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大多数是靠一个人的力量解决课堂里面的所有问题。而新课程的综合化特征,需要教师与更多的人、在更大的空间、用更加平等的方式从事教学工作,教师之间将需要更加紧密的合作。新课程提倡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而综合能力的培养要靠教师集体智慧的发挥。因此,必须改变教师间彼此孤立与封闭的现象,教师必须学会与他人合作,与不同学科的教师打交道。

  新课改的根本目标是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作为课改实施过程最直接参与者的教师必须转变观念,改变自己,完善自己,真正把课改的新理念内化为每日的教学行动,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发展,才能积极有效地推进课改。

教师学习新课标心得体会15

  历史新课程标准及教材实施已有好年多的时间了。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相信“课改”这一名词在我们的脑海里以不再陌生,他悄悄地走进我们的课堂,走进千万师生的真实生活.为完成这一光辉而艰巨的任务,不让自己被历史潮流 淘汰,我们教师必须转变旧的教育教学观念,改变陈旧传统的教学方法,不断学习,永远做个新老师。经过对新课改的学习,以及在教学中的运用,我对新的教学改革有了更高层次认识。

  一. 教育理念的不同。

  在课程标准中,明确讲到其总体思路是“面向全体学生,使所有学生都能达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要求”。反映到教材的编写上,则抛弃了过去的“难、繁、偏、旧”的内容和专业化、成人化的内容,真正体现了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的特点。在新课标的课程目标设置上,更加强调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要求“培养对祖国历史文化的认同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培养承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等等。要求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关心”、“学会理解、宽容和尊重”、“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把握时代的脉搏”是这次历史课改的一大特色。改革要求将知识的构建和学生的个体世界紧密相连,将历史知识和社会实际相连,提倡生活即课程、自我即课程。改变过去那种“一考定终生”的单一评价模式,转而关注对学生的综合的评价。对学生的评价不再是老师出题学生做,而是将教师的评价、小组的评价、学生的自评和家长的评价结合起来。在评价时,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但更关注的是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不仅要重结果,但更注重过程,要看到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的努力和提高,要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建立自信。让他们觉得自己“真伟大”、“很了不起”。

  二. 教学方法和观念的改变

  1.有“传授型”向“导向型”的转换

  以前课堂上的情况是:40分钟老师一个人讲完,滔滔不绝、一气呵成,还生怕学生没听够,生怕知识点没讲透,生怕考点没讲到。老师挺喜欢讲的一句话是:“只要你们跟着老师的上课、复习的步伐,你们一定能考一个好成绩”。学生则一个个无精打采,小话不断,呵欠连天。课改之后,老师的角色更多的象一个导演,在教学过程中起的是组织、引导、示范和协调的作用。我们要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引导学生学习,教会他们如何学习。将他们从被动接受知识和死记硬背中解脱出来,让他们积极、主动的学习知识,让他们改变“学历史只要背就行”的观念。

  2.变结论式教学为过程教学,寓“学法指导”于教学过程之中

  历史课本中有许多现成的结论,如“……的历史意义”“对……的评价”等,学生有的并不赞同,有的不明所然。这就要求教师将得出结论的过程、自己的思维过程尽量的暴露给学生,让他们主动参与到分析、讨论中来,引导他们主动发现和探究知识。

  3.利用课本中的活动课和学习与探究内容,有计划的开展历史课的研究性学习。

  新的历史课程改革在内容上和以前最大的不同是增加了许多的学习与探究的内容和4节活动课,这些内容不注重结果,注重的'是学生的学习过程,鼓励学生参与教学、与他人合作、共同探讨、社会实践等活动。要达到理想的目的,教师必须在“导”字上下工夫了。从别的实验区反馈的信息看,这些内容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乐于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并想办法从不同的途径力求解决问题,这就为开展研究性学习创造了条件。

  4.由“专业课”向“综合课”转变

  现代社会越来越需要复合型人才,要求能用多学科的知识来分析和解决问题。教育也必须向这个趋势转变。作为历史教师在从事历史教学的过程中也应该努力寻求历史与其他学科,如语文、政治和地理等的交叉点,突破学科的封闭,使个学科相互渗透,以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用多学科的知识来分析和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事实上,有的实验区已经开始了综合课的实践,如深圳南山区开设的《历史与社会》,就综合了各学科的知识。

  三. 学生学习方法的改变

  1.自主(参与式)学习:各种各样的调查表明,历史是学生比较喜欢的,但历史课却是学生不喜欢上的。纠其原因就是:学生的学是被动的、消极的,不是通过自己的活动和实践而是通过老师的灌输被动的来获得知识。这样的学习方式使大部分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新的课改要求这种学习方式,倡导学生的自主学习。如上课的时候让学生对某个问题进行分组或集体讨论;通过各种方式查阅资料;布置的作业是诸如观察、制作、社会调查等实践性作业;在活动课上放手发动学生,从组织、主持到课程的实施都交给学生,老师在旁边协助;让学生参与到学习评价当中等。教材第一课的活动建议:“想象北京人的一天”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精神。

  2.合作学习: 新的课改中特别提现了提倡学生的合作学习。在新的课改目标中有一点是(让学生)“乐于同他人合作,共同探讨问题,交流学习心得,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事实上增设的学习与探究课说明了这一点。在活动课中,要求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学生有明确的分工,在共同的任中有个人的责任;小组的成员要积极的相互支持、配合、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建立小组成员之间的信任等。这种合作的学习完全有别于以往的学习。

  3. 探究性(创新)学习:德国哲学家叔本华曾说:“记录在纸上的思想如同某人留在沙上的脚印,我们也许能看到他走过的路径,但若想知道他在路上看见了什么东西,就必须用我们自己的眼睛”。在新的课改中,特别强调用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去感悟。为此,新的课标提出了形式多样的“活动建议”,鼓励学生勇于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学习通过多种途径探索解决历史问题。在评价方案的制定上,也要求是有利于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的。

  在新的课程改革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在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方法都发生着根本性的转变的今天,作为一名中学历史教师,我既感到欣喜更感到压力的巨大和责任的巨大。成为改革中的“弄潮儿”不容易,成为其中的胜利者更难。但我们别无选择,只能转变观念,充实自己,迎接挑战。

  课程改革迫在眉睫,我们已开始尝试。课堂中真正落实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还需 要我们教师充分以学生为主体,体现教师的辅助作用。我们还需不断的探索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