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对象培训班心得体会

时间:2022-07-20 18:48:56 心得体会 我要投稿

发展对象培训班心得体会2000字

  有了一些收获以后,可以将其记录在心得体会中,这么做能够提升我们的书面表达能力。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发展对象培训班心得体会2000字,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发展对象培训班心得体会2000字

发展对象培训班心得体会2000字1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而课堂又是促进学生主体发展的重要阵地。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语文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让学生在综合性的语文实践活动中提高语文素养,这是当前语文教学改革中需要重点探讨的一个热点问题。在听了孙敏亚老师的《青海高原一株柳》一课后,我有以下感想:

  一、读为主线,让学生“感知——感受——感悟”

  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言语实际活动是语文课的基本任务。本课在执教时,以读为主线,让学生对课文的语言文字经历一个由“感知——感受——感悟”的过程。

  比如在导入后不久,师生交流了青海高原这株柳树是一株怎样的柳树的问题,学生回答“粗壮的”、“高大的”、“苍绿的”、“生铁铁锭”……孙老师在归纳完这些特点后,让学生再用朗读来感受这些特点,及时巩固了这株柳树在学生头脑中的印象。

  还比如在教学六、七自然段时,在感受这株柳树所受的各种考验的时候,孙老师始终坚持让学生用读来体会柳树的顽强精神,并且还让学生自己评议。一位学生在评价同学的朗读时说:“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很厉害,应该有力一些。”于是孙老师就让这位学生也来朗读一下。学生在这样的评议和朗读实践中,自然而然能真切地体会到柳树的精神。

  孙老师在教学地时候,不仅给了很多学生当众朗读的机会,还恰当地运用了默读、引读的方式。有人说,高年级的课堂,应静下心来,多一些思考的时间。而孙老师就是很好地运用默读的方式,使学生能沉下心来细细品读文本,这切实锻炼了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引读这个画龙点睛般地运用,则使学生进一步被柳树的顽强精神所感染了。

  如果教师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能给学生充分地练、讲、读,把目标不折不扣地完成,学生会有更大的收益。

  二、自主合作,让学生“参与——开放——生成”

  《语文课程标准》中特别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语文学习。为此,教师营造一个能够让每个学生都愿积极参与,都能自主选择的开放的融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自由而充分的学习活动中生成智慧,生成能力,提高素质,是很重要的。孙老师把这个学习环境就营造得很好。

  比如孙老师在引导学生学习六、七自然段的时候,就要求学生在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写写批注,然后再全体交流。交流时,孙老师也没有完全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师生在和谐的谈话氛围中把柳树不屈不挠的精神体会了出来。还比如在最后,孙老师让学生用一句话在课题旁写下自己的感受,然后师生交流。在这个环节,学生更是大谈感受,畅所欲言,教师在此时则成了一名聆听者、点拨者、鼓励者。这样,学生不仅巩固了知识,发展了能力,生成了智慧,同时在平等融洽的对话中也培养了学生积极的情感和态度。

  三、注重细节,帮学生“深挖洞”

  一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但并不能限制教师对某些细节的挖掘。孙老师在教学过程就很注重一些细节的处理。

  如在教学柳树在高原生存所受的考验时,孙老师就和学生探讨了“青海高原干旱的时间会有多长”、“青海高原最冷的时候会有多冷”等类似的话题,当学生得知青海高原干旱和寒冷的程度比自己预想的要严重得多的时候,柳树顽强的精神就又一次烙在了学生的脑海里。

  还比如在讨论“虐杀生灵的风雪对柳树的摧残”时,孙老师让学生想象柳树在风雪中会怎样挣扎?会有怎样的动作、心理?这个想象训练就抓得很到位,使学生再次用自己的想象感受柳树的顽强不屈,还训练了想象能力,训练的口语表达能力。

  再比如谈到高原“铺天盖地”的雷电时,孙老师也不忘对这个“铺天盖地”进行了一番挖掘,相当细致。

  四、注意积累,使学生“广积粮”

  孙老师的'作业很有特点,她并没有布置什么繁琐的问题,而是向学生推荐了两本书,《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与《张海迪》。学生在阅读这两本好书的时候,必定会把这些坚强的人物与青海高原的柳树有机联系起来。

  五、运用多媒体,使学生“身临其境”

  现在的公开课、观摩课,多媒体课件是必不可少的。但有时候,多媒体课件要么成为一个摆设,要么就是喧宾夺主,把一堂课搞成了一个图片、视频展。而孙老师这堂课上,多媒体课件则起到了锦上添花的作用,用得并不是很多,但却都用到了点子上。

  如当学生交流完对高原画面的感受后,孙老师就利用多媒体课件,把一幅幅青海高原的图片伴上苍凉悠远的音乐展示给学生看。展示完再问学生“这是一片怎样的土地啊”的问题时,学生都纷纷举手回答。一个遥远的陌生的青海高原,就在孙老师恰到好处地运用多媒体体课件后,真实地来到了大家面前。

  再如让学生体会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时,孙老师让学生闭上眼睛,边听那呼啸的风雪声,边感受柳树生存的恶劣环境。这个方法使学生“声”临其境。

  还有在比较平原柳树和高原这株柳树的时候,孙老师出示了两幅对比的图片,这就使学生一目了然,从而对青海高原的这株柳树更增敬佩之清。

  孙老师还运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朗读配乐,这也更使情景交融在一起了。

  六、不吝鼓励,使学生懂得“鼓励——欣赏”

  在孙老师的课上,还有一个很明显的特点,那就是有很多的“你真棒”、“你说得多好呀”等鼓励的话语,还有很多的掌声。

  如在一位学生交流完自己的感想后(该生说得的确很好),孙老师说:“这是大自然和生命的抗争。来,给这位学生掌声,也给这样的柳树掌声。”鼓励、欣赏与文本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调动了气氛,却并不显突兀生硬。

发展对象培训班心得体会2000字2

  一、导入,复习检查:

  齐读课题。

  这些字你还认识吗?开火车读。齐读。

  一朵一颗满天真好晚上数着那里最喜欢

  3 老师这有几个字宝宝找不到家了,谁来帮他们找到家?

  朵只头颗

  一()白云一()小鸟

  一()珍珠一()头

  二、学习课文

  (一)学习第一段。

  1、鲜花和星星“我”最喜欢谁?请小朋友们自己读读课文的第一小节,一边读,一边想一想课文所描绘的画面。(出示:一边读一边想)

  2、谁来展示一下自己的朗读水平。(出示这小节)

  指名读。

  3、(1)你读懂了什么?指名回答。

  你是通过哪些词看出鲜花很多?师相机在“满地、这里、那里、还”下面划线。

  谁能读出鲜花的多?

  放鲜花的课件,夏天到了,绿茵茵的草地上,盛开着朵朵鲜花,它美吗?谁想夸夸它?它美在哪里?指名说。

  看着满地的鲜花,我真想。

  【评:口语训练和想象力的丰富集合起来,有道理!】

  小朋友真会想,能不能把鲜花的美读出来呢?谁想读?

  再出示这小节(指名读,评议。)

  【评:这一步前面应该再有一个自由练读,就扎实了。】

  (你读出了鲜花的美丽!听了你的朗读,老师觉得鲜花更美了!)

  4(1)读了好多遍了,想不想把这美丽的诗句背下来呢?自己先练练。

  指名背。(你背得真流利,如果能加上动作那就更好了!)

  (2)谁能上讲台加上动作来背一背、演一演呢?(指名)(你真是一名出色的小演员!)

  (3)这么多人都想上台背诵啊?想背的小朋友一起来背吧!

  【评:指导得法,读出了层次,背诵就水到渠成了。】

  (二)、学习第二段。

  1、过渡:小朋友背得真棒,老师仿佛看到了夏天满地的鲜花,老师都陶醉了。

  刚才,我们用一边读、一边想的方法学习了第1段(出示:一边读,一边想),相信你们现在也能用同样的方法把第二段学好。自己读一读,读懂了什么跟你的同桌交流交流。

  【评:总结学法,由扶到放。】

  谁来汇报你们交流的结果?

  说明星星的多:划词:满天、这里一颗那里一颗、还多

  3、谁能读出星星的美、星星的多?(你真会读!你看,她把自己的感受通过朗读表现出来了,让星星更美了!)

  赛读,谁来跟他比比?你读出的星星也很美!

  看着满天的星星,我真想。

  【评:这时再来读读,然后背诵更扎实。事实上,下面的背诵孩子们开始不是很顺利。】

  三、背诵。

  1、这么美丽的小诗你能完整地背出来吗?如果能加上动作就更好了,自己先准备一下吧!(指名背)

  (你背得真有感情!谁来跟她比一比?你真是个出色的小演员!)

  2、师报幕。生齐背课文。(9班小朋友集体诗歌朗诵会就要开始啦!)

  四、拓展练习。

  出示蝴蝶的图片你看到了什么?老师非常喜欢这幅图画,所以仿照课文写了一首小诗。指名读。

  我最喜欢

  天空中飞翔的蝴蝶:

  这里一只,

  那里一只,

  真比海滩上的贝壳还多。

  过渡:老师说的好吗?小朋友,只要你们留心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再发挥想象说一说,能说得比老师更好呢!

  你会说吗?这里有一幅美丽的图片,请瞧!你能仿照着课文写一段小诗吗?

  我最喜欢

  天空中飞翔的小鸟:

  这里——,

  那里——,

  真比——————还多。

  【海鱼图】

  我最喜欢

  ————————:

  这里——,

  那里——,

  真比——————还多。

  4 我最喜欢

  ————————:

  这里——,

  那里——,

  真比——————还多。

  【评:说话训练从复习的数量词填空就打下基础,前呼后应,训练扎实,评价有效,学生兴趣盎然。诗歌习作内容丰富,洋溢着智慧的热情和闪光。】

  五、指导写字

  聪明的小诗人,不仅诗作得好,老师相信你们字也一定会写好,我们来记几个字吧!

  朵最真

  1、写“朵”

  (1)谁有好办法记住它?

  在“朵”这个字里面隐藏着一个偏旁:几字头。

  写这个字该注意什么?(几没有钩,木的一横很长。)

  (4)师范写。

  (5)学生描红,临写。

  2、写“真”

  (1)怎样记这个字呢?

  (2)在“真”这个字里面也隐藏着一个偏旁:十字头。

  (3)写“真”时该注意什么?(真里面有三横)

  (4)师范写。

  (5)学生描红,临写。

  评课:

  从教材的角度来看,这首诗歌是首次给孩子们现代诗的形式;从字词训练的角度来看,这课侧重于“比”的内涵;从内容来看,这课以回环往复、一咏三叹的形式告诉学生:鲜花和星星的多及美。

  我想,教材编者的意图绝不仅仅是让孩子们感知生活,还有对诗歌这种形式的热爱与贴近。因此,李老师充分领会了教材精神,让学生在充分感知课文的基础上,读通顺、读流利。接着再来抓住重点词,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力求读好。然后,教者没有局限于此,而是进一步拓展深化,训练学生对“比”的认识,进而是对诗歌句式的熟悉:由看图换词填空完成一首诗歌的创作,到看图填句子完成一首诗歌的创作,再到看图完成一首诗歌的创作,最后到自由完成整首诗歌的创作。这个过程不但是对文章主题的深化理解,也是一次扎扎实实的诗歌写作训练。事实上,孩子们在这次学习中,真正地有所得了——这表现在他们对创作过程的高度兴奋上,也表现在他们创作的结果上:他们说最喜欢满天的繁星,因为它们比夜晚的灯火还多;最喜欢五彩的鱼儿,因为它们比草原上的羊儿还多;最喜欢机灵的小海鱼,它们简直比海底的珊瑚礁还多……

  这闪烁着智慧光芒的.话语不正体现出李老师这节课的成功与精彩吗?同时,这闪烁着智慧光芒的话语更激励我们不断求索更科学、更适合孩子们的教学方法。

  当然,教学总是遗憾的艺术,这里我有一点不成熟的想法:

  背诵要在熟读的基础上进行,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节课的教学虽然对个别句子的朗读指导较多,但是整首诗歌的朗读不够,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整首诗歌的理解与感知。而加上动作朗读、背诵就更需要读流利、读熟练了。当然,这节课在这一环节上有所疏忽可能是为了后面拓展部分时间的保证。但是显然,今后的教学中,我们需要真正地把“学生本位”的理念落到实处。如果把这首诗歌真正读通、读好、读透,我想可能拓展部分的练习学生对整首诗歌的创作会更贴切。

  实际上,如果将划重点词这一步骤省略,以范读等方式直接指导朗读,可能既节省了时间,又轻易地降低了学生朗读的难度,岂不两全其美?要知道一年级语文苏教版教材的教学重点就是读书、写字呀!

发展对象培训班心得体会2000字3

  (一)关于老人

  1.老人在与男孩的谈话中,回忆了几件事?表达了老人什么感情?

  儿子“枣儿”一名的来历,儿子只顾摘枣竟尿了老人一脖子,枣儿小时候一有尿就尿到枣树下。回忆了自己小时候偷枣而长出小枣树的事、枣儿落到鬼子的钢盔上吓跑鬼子、闹灾荒时靠枣儿活命的故事。

  老人在谈话中“沉思”“心事重重”“闪着泪花”,流露出老人对儿子的思念,对以往岁月的怀念,对故土的热爱之情,有一种浓浓的失落感。

  2.老人请男孩吃枣,表达了什么?

  老人让男孩骑跨在自己肩上摘枣,老人给男孩讲故事,老人与男孩拉勾发誓,老人紧紧搂住男孩,“将枣儿塞进男孩嘴里,自己也拿起枣儿咀嚼”,这些都表现了老人对男孩的疼爱,表现出了一种不是祖孙而如同祖孙般的长辈对晚辈的关爱,也折射出他对儿子的亲情。

  3.剧中的老人有什么象征意义?

  首先是老一辈的农民形象:他一生劳作,不离乡土,如今老迈,儿子离乡外出,他继续留守家园。其次他是具有更普遍意义的老一代的长者形象:他满怀亲情,富有爱心,他关爱已成年的下一代,又疼爱尚年幼的新一代;作为过来人,他怀旧而又传统,面对生活的变化不失爱心、不失希望而又有所失落。

  (二)关于男孩

  4.剧中的男孩有什么象征意义?

  他想把枣子留给父亲吃,喜欢吃巧克力盼望父亲带巧克力回来,他蹑手蹑脚捡枣子,把枣子藏在红肚兜上的衣袋里,温顺地挽扶老人,认真听老人讲故事,和老人拉勾发誓……男孩是年幼的新生一代的形象:他思念父亲,喜爱心疼自己的老人,好奇而懂事,在他身上处处表现了儿童纯真可爱的天性。

  (三)关于老人的儿子和男孩的父亲

  5.老人的儿子,不再像老一辈那样。终身不离乡土,而是远离故乡和亲人,闯荡于外面的世界;男孩的父亲,离开乡村而定居于城里,抛弃了旧家而另成新家。这两个人物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社会的变化。

  关于枣儿

  6.全剧以“枣儿”为标题,并以“枣儿”贯穿全剧,让老人与男孩围绕“枣儿”进行对话。展开情节。老人的经历、情感乃至命运,都与“枣儿”有着不解之缘;男孩对父亲的思念。也与“枣儿”相牵连。“枣儿”是全剧情节发展的线索,是人物对白的话题。

  四、深层探究,突破难点

  1.揣摩语言,分析下列台词中加横线的句子的象征意味。

  多媒体显示:

  (1)老人 老子个儿大,儿子个儿能小吗?

  男孩 嘻,爷爷,我说枣儿个儿大。

  老人 (自豪地)我的儿子就叫“枣儿”

  (2)老人 (捏捏男孩的脸)爷爷小时候,还不跟你一样?脸皮儿像这青枣,嫩白光滑

  呢。唉!眨眼工夫,六十年过去了——快吃枣儿吧。(从匾子里挑了颗熟透晒干的枣儿)你吃这颗。

  男孩 (拿起熟枣儿放进嘴里)还是皱巴巴的甜呢。

  老人 甜是甜,不中看,谁要啊。

  (3)老人 听好,我讲完一个故事,你才能吃一颗枣。噢,慢慢吃才能吃出个甜味。

  (4)男孩 枣儿叔叔啥时候回来?

  老人 不知道。

  男孩 迷路了吧?(见老人沉默,自语)不会的。这棵树好大好大,会老远就瞧见了,枣儿叔叔哪儿会看不见?(见老人不语)爷爷,你怎么了?

  (5)男孩 爹回来会带巧克力,巧克力你吃过吗?可好吃了!

  老人 (心事重重)你有了巧克力,就不会来了。

  男孩 来呢,你的枣儿甜!

  (6)男孩 我娘说,出远门的人有时候不认识回家的路了,只要家里人天天喊,他早晚会回来的。学生思考、品味。同桌之间讨论交流。

  2.探究枣儿的象征意义,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

  教师提问:剧本采用了象征手法,“枣儿”象征着什么?如何理解作品的主题?

  学生自由发言。

  生1:枣儿象征着亲情。老人思念儿子,男孩想念父亲,枣儿凝聚着老人与男孩的情感困惑。

  生2:枣儿象征着故乡。老人喜欢怀旧,表现了老人对故土的挚爱;儿子久出未归,离开故土追寻心中的梦。

  生3:枣儿是传统生活的'象征、精神家园的象征。枣儿代表亲情、故乡,更代表一种文化传统、一种生活方式,它所牵涉的老人与儿子、男孩与父亲等人物之间的关系,是当今社会的缩影,喻示的是社会转型期人们普遍面对的现实:在剧烈深刻的社会变革中,人们的情感、心态、思想观念、生存方式、精神归宿都面临着严重的考验。

  教师总结:在剧中,枣儿是亲情的象征,是故乡的象征,也传统生活的象征和精神家园的象征。剧本巧妙地运用象征手法,赋予了“枣儿”以丰富而深刻的社会内涵,使全剧具有了深厚的思想内蕴。

  请大家谈谈对作品主题的认识。

  生1:剧本表现了感人至深的亲情,也表现了老一辈的深厚乡情。

  生2:剧本反映了当今社会家庭关系的变化,呼唤人们的温暖亲情和心灵沟通。

  生3:剧本反映了现代化进程中,青壮年离开乡土、老人孩子留守家园的农村状况。

  生4:剧本表现了社会变革时期传统的失落、精神家园的失落以及人们对传统、对精神家园的迫寻。

  生5:表现了社会的深刻变迁,企盼和呼唤人们认识和适应时代发展带来的变化,走出家园、走出封闭、走出传统而迈进现代社会的新生活。

  ……

  教师总结:优秀的剧本,其主题思想往往是多义的,给读者留下充分的想象空间。供人思考,令人遐想,让读者的想象尽情飞扬。

  五、延伸拓展,深化认识

  提示:联系现实生活,关注自己周围的老人和小孩孤独的现象,了解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想一想,你能为他们做点什么?

  六、课堂小结

  枣儿是传统生活的象征、精神家园的象征。枣儿代表亲情、故乡,更代表一种文化传统、一种生活方式,它所牵涉的老人与儿子、男孩与父亲等人物之间的关系,是当今社会的缩影,喻示的是社会转型期人们普遍面对的现实:在剧烈深刻的社会变革中,人们的情感、心态、思想观念、生存方式、精神归宿都面临着严重的考验。

  社会现实是不公的、令人心酸的、但是社会在向前发展,历史不可能倒流,人们应该认识和适应时代发展带来的变化,寻找一种新的、适应时代发展的生活状态。

  七、布置作业

  学完这篇课文,结合自身情况,写一篇读后感。

发展对象培训班心得体会2000字4

  一、课前

  1、小魔术,老师与学生一起做绕手腕的魔术,让学生百思不得其解。

  2、老师指导学生学会魔术。

  二、引入

  1、管弦乐队讲的故事,你想听吗?你要有一双音乐的耳朵。

  2、音乐响起,老师配上讲述词。

  l 这是一位怎样的魔法师?(突然强的旋律片断)

  l 哪一种乐器演奏的?(铜管乐器,很明亮的音色,震撼了一切。魔法师威力无边。

  3、这是一把怎样的小扫把?

  l 小扫把的旋律是怎样的?(活泼的)

  l 它的乐器属于哪一类?是铜管还是木管?

  l 它是大管,看一看大管的图片

  l 哼唱扫把的主题音调,用BONG来唱、

  l 看谱子中哪些音乐要素使得这段音乐显得更活泼?(顿音记号——音乐更加跳跃;休止符——音乐更加短促)老师指导:八分音符也给人短促的感觉。

  l 再唱一唱扫把主题,用人模仿小扫把的样子走步子,原地做。

  4、有一个小徒弟,偷听到了一句咒语,接下来他会怎么做?

  5、小徒弟试一试咒语,小扫把有反应吗?

  (学生根据音乐说……)

  6、听到了打水的声音,倒水的`声音 了吗?(老师指导下行音乐是倒水的声音)

  7、说一说小扫把子神情

  8、听:小扫把的主题反复了几次,请同学们用手指来表示。

  l 每次都是一样的吗?

  l 乐器?力度?(大管——小号——管弦乐;力度也是越来越强)

  l 你好像看到了水越来越?

  9、小结:这里用到的音乐表现手法是——主题反复。

  10、水越来越多,会发生什么事?(学生说)

  11、你听到水流的声音时请你做出流水的动作。(学生听并做动作)

  12、水流的声音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拉弦乐器)

  13、拉弦乐器的图片

  14、水声后来停下来了吗?再听音乐。(水声一直有,小扫把一直拎水)音乐越来越激烈,音也越来越高,越来越纱,小弟子心情?

  15、小弟子劈碎了小扫把,听一听小扫把怎样了?

  (死了———怎么又起来了,走起来了,会出现怎样的场面?学生讲一讲。)

  16、师父来了,一切归于平静。

  三、完整欣赏

  1、根据音乐,学生走一走小扫把的走步(只走主题第一次)

  2、听到水的声音做一做水的动作

  3、很多小扫把复活了,音乐的力度与速度怎样的变化?大家再走步

  四、小结

  1、在从小弟子身上学到了什么?(指名说,一两句话就行)

  2、作品简介

  3、交响诗与交响童话简介。

发展对象培训班心得体会2000字5

  一、情境导入:

  1、 师:小朋友,咱们先来听一个童话故事:

  在蚂蚁王国里有一座小桥。有一天,一阵狂风把小一个扶手给刮断了。这可怎么办呢?小蚂蚁们准备再用木头做一根扶手。小朋友,你们知道扶手有多长吗?

  生:不知道

  师:扶手到底有多长呢?我这里有一根和扶手一样长的小棒。哪位小朋友愿意用我盘子里的工具量一量扶手有多长?

  生1选用棋子,摆出来有5个棋子那么长。

  生2选用回形针,摆出来有6个回形针那么长。

  生3选用正方体,摆出来有4个正方体那么长。

  2、质疑

  师:这可奇怪了,同样长的扶手,可量出来的结果怎么不一样呢?

  生:是因为选用的工具不一样)

  师:如果我们要得到一个统一的结果,最好用什么工具量呢?

  生:尺子

  学生活动:(听故事,看大屏,用桌上的工具量长度。)

  评:一开始就以童话故事的方式引入课堂,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抓住了。然后教师充分利用身边的教学资源,比如棋子、回形针、正方体等作为测量物体的工具,让学生感受到用不同的工具去测量,标准不一样,那么产生的结果也不一样。从而引发认知冲突,产生学习新知的迫切需要。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了人们经过长期的探索才建立了统一的长度单位。)

  二、认识厘米

  1、 观察直尺

  师:下面咱们就来认识尺子。请大家拿出直尺摸一摸,看一看,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尺子上有很多数。

  师:对,你们按顺序读一读。尺子最左端的数是几?

  生:0。

  师:猜一猜,尺子上的0表示什么?

  生:表示起点。

  师:对,0对着的这根长刻度线就表示起点,咱们给它取个名字,叫0刻度。(板书)

  你们还发现了什么?

  生:尺子上有很多线,有长有短。还有“cm”。

  师:“cm”就表示厘米,厘米是一种常用的长度单位,今天咱们就一块儿来认识厘米。(板书课题)

  (评:通过学生自主观察、探究以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让学生掌握直尺的基本构造。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为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打下了基础。)

  三、用厘米量

  1、 估几厘米

  师:咱们估计一下,这座小桥大约几厘米长?(学生各自发表自己的意见)

  2、 量几厘米

  学生量,老师巡视。选取几位学生演示,并评一评谁的方法好。然后互相说说是怎么量的。

  师:蚂蚁们知道了扶手的.长度,一定能很快做好一根新扶手,你们想不想去看看?

  (评:这里的重点是让学生学会用厘米量。教师让学生之间互相说一说,在量的基础之上再用说的方式来巩固测量的方法,使学生熟练掌握这一环节的新知识。而且选取学生进行演示,那么学生容易出现的错误也就一目了然。分析了以后能让学生对这些错误有一个比较深的印象,那么自己尝试时便会有意识地去避免这些错误。)

  四、探究交流:

  1.把自学中的收获和问题与小伙伴分享、交流。

  2.请同组的小伙伴解决自己不懂的问题。

  3.小组长把小伙伴解决不了的问题记录好。

  4.小组汇报本组同学的收获。

  5.报告员把小组不懂的问题提出来,请其他小组的同学解答。

  (组内交流后再全班交流)

  精讲释疑: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教师要重点讲解让学生知道直尺上有些什么,让每个学生都认识1厘米和几厘米,建立1厘米的概念,并用直尺正确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

  五、总结

  总结本节课所知识。

发展对象培训班心得体会2000字6

  一、课前导入(1——3分钟)

  课前:播放春节联欢晚会歌曲《让爱住我家》(公开课用,家常课课用聊天导入)

  1985年的初春,南方的原野,作者全家三辈四口人在散步,就像文中所说的那样。后来,作家在与美国汉学家柯尔特先生交谈时,柯尔特赞赏,敬老爱幼是“中国文化的精髓”,又引英国哲学家培根的话说:“哺育子女是动物也有的本能,赡养父母才是人类的文化之举。”一个发达国度的人,为什么对“敬老爱幼”这份民族遗产,如获至宝、津津乐道?这使作者莫怀戚感慨不已,欲罢不能,于是《散步》便在他的笔下诞生了。(板书:敬老爱幼)

  让我们亲近《散步》这篇美文,体会文中那份浓浓的亲情。

  二、初读感知(3分钟)

  接下来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用双横线画出文中能概括文章内容的一句话。

  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三、熟读感悟(36分钟)

  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1、这句话,读起来,感觉有点别扭。我们平常写作文时一般这样写――“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在田野散步。”行不行?(1分钟)

  提醒:如果你是摄影师,让你拍摄“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的镜头,你先拍摄一个远镜头是—— 接着镜头慢慢拉近,再来四个特写镜头,分别是——

  文章开头的写法真有意思,能使人想到这样一组镜头:先是一个整体的远镜头———望无际的田野上,隐隐约约有四个人在散步,接着镜头由远拉近,来个特写——突出了散步的四个人。

  这里有个标点符号,冒号,起什么作用?突出、强调

  再读读这一句,想象画面的流动,体会“冒号”的灵动:瞧,这一家子!三代,四口,两对母子。多么可爱!

  2、我们先来欣赏文中一对年轻的母子。(5分钟)

  (1)文中这个小孩给我们留下什么印象?表现在课文中的哪句话?(2分钟)

  “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 (板书:聪明可爱)

  对孩子的最大的赏识,最大肯定,莫过于把他当时说的话,活灵活现地“克隆”一遍。来,我们一起来读一遍小孩的话。

  (2)文中妻子给你留下怎样印象?课文中是在怎样描写这位妻子的?(3分钟)

  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

  “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

  “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

  没说一句话,做了四个动作——“听、蹲、背、走”,你对这位妻子有何评价?

  (板书:贤妻良母)

  3、我们再来欣赏文中一对年长的'母子。(5分钟)

  (1)我的母亲是个怎样的人?请你按先后顺序,把写母亲的有关语句找出来读一读。

  母亲信服儿子的善举,体谅儿子的孝心,对儿子,言听计从,课文中有句说得好——

  “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小时候,孩子听母亲的话;长大了,母亲听孩子的话。话,是心声,是母子相互信赖的心声。还有一个地方写到了母亲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请你读一下。

  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对我说。

  “还是走小路吧。”母亲为什么改变了主意?

  这就是对孙子的——

  疼孙子,爱儿子!这种疼爱之情,通过怎样的动作、语言表现出来的?

  这里“摸摸”的动作,“还是走小路吧”的语言都表达了母亲对孙子的疼爱。

  “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母亲眺望的地方,正是孙子向往的路径。可见,小路有美景。

  但是,在抵达美景的小路上,相信也存在着路障,母亲是过来人,她具有前瞻的眼光,于是,母亲对我说——“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2&1&c&n&j&y

  母亲的这段话怎么读才好呢?谁来试一试?

  “变了主意”,这是一个思想转变的过程,怎样读才能表现出这个转变的过程呢?

  多么慈祥的母亲——善解人意、疼爱孙子。(板书:疼爱孙子)

  (2)说说文中的作者又是个怎样的人?(10分钟)

  “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言外之意是父母风烛残年,想孝敬,时间也不可多得。

  从课文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伴随母亲的时日已短?

  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这里用了两个“太迟”,你来读读看

  埋怨春天来得“太迟了”,是责怪冬天呆的时间太长了。严寒的冬天遏制生命,所以,有一些——

  听我读——“我的母亲又‘度’过了一个严冬。”

  “熬”与“度”,不一样吗?“熬”,写出了母亲忍受痛苦度过严冬的情景

  生命多么脆弱!严冬,对于身体羸弱的老年人,就是一个坎儿啊!珍惜生命,热爱生命的人,怎能不盼望春天,盼望春天带来新的生机,“春天总算来了”,你看那南方初春的田野一-多美的春天!多美的语句!请你读一读。

  “这南方初春的回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这段话写得真美!田野铺着新绿,枝头抽着嫩芽,水中冒着气泡,生命在复苏,生命在胎动,生命在勃发。

  生命真美啊!让我们一起来读这段话,用生命的美滋养我们的眼,用生命的美营养我们的心。

  (齐读)“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回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生命如此美好!我的母亲也战胜了严冬,来到了春天。

  “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母亲毕竟老了,身体又不好,明年的冬天,能否熬过去,还是个未知数啊!

  这次,母亲提出要“走大路”,这个愿望还能留到明年春天兑现吗?

  毕淑敏说——

  我相信每一个赤诚的孩子,都曾在心底许下“孝”的宏愿,相信来日方长……

  可惜人们忘了,忘了时间的残酷,忘了人生的短暂,忘了世上有永远无法报答的恩情,忘了生命本身有不堪一击的脆弱。……

  赶快为你的父母尽一份孝心。也许是一处豪宅,也许是一片砖瓦。也许是大洋彼岸的一只鸿雁,也许是近在咫尺的一个口信。也许是一顶纯黑的博士帽,也许是作业簿上一个红五分。也许是一桌山珍海味,也许是一只野果一朵小花。也许是花团锦簇的盛世华衣,也许是一双洁净的旧鞋。也许是数以万计的金钱,也许只是含着体温的一枚硬币。……但在“孝”的天平上,它们等值。

  只是,天下的儿女们,一定要抓紧啊!趁你父母健在的光阴。

  是呀!“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尽孝要及早啊!哪怕是满足母亲的一个小小的心愿。

  于是,在产生“走大路”与“走小路”的分歧的时候,我断然决定——我说:“走大路。”

  读出这种当机立断。

  读出这种充满孝心的当机立断。

  读出这种委屈儿子,孝敬母亲的当机立断!

  (板书:孝敬母亲)

  这一幕也很使老师感动,使我想起了一句诗:“如果爱是左右手,就该一只递给母亲,一只递给孩子。”如果爱的左手不幸受伤了,那么剩下的这只爱的右手该递给谁呢?

  “我”孝敬母亲,断然决定“走大路”;妻子夫唱妇随;母亲疼爱孙子,改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

  4、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12分钟)

  好一个“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我背上的”是母亲。“她背上的”是儿子。

  “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是母亲加儿子。母亲加儿子,就是整个世界。我背上的加她背上的,就是我们一家。“一花一天国,一家一世界。”

  我背母亲是尊老,妻子背儿子是爱幼。尊老爱幼,就是整个世界。就是中华传统美德的整个世界。

  我背上的是生命的源头,妻子背上的是生命的延续。生命的源头加上生命的延续就是整个世界。

  醉过知酒浓,爱过知情重。

  再瞧这“尊老爱幼”的一家子——

  (齐读)“我们在阳光下, 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5、这是多么美妙的一幅图画,这是多么诗意的一幅图画!能用一个字给文中的这个画面取个名字吗?(3分钟)

  背(爱、家、和、美、心、亲、加)。

  两个字呢?

  母子(春晖、示范、延续、早春、背负、责任、生命、中年、血脉、温馨、和谐、亲情、人性)。

  三个字呢?

  寸草心(三春晖、一家亲、母与子、母子情、天地人、老中幼、人性美、背世界)。

  四个字呢?

  尊老爱幼(整个世界、其乐融融、爱的延续、责无旁贷、人到中年、继往开来、和和美美、一路走好、春天来了、传统美德)。

  五个字呢?

  瞧这一家子(成熟的生命、生命的过程、三辈四口人、最美的风景、春天的故事、家和万事兴、文化的精髓、人间第一情、沉重的责任)。

  六个字呢?

  上有老下有小(背小的背老的,幼小成熟衰老)。

  四、作业巩固:(1分钟)

  1、背诵文中优美的两句句子。

  2、写一个细节,展示你家里的温馨画面

  五、课堂板书:

  母亲(疼爱孙子)

  散步 我 妻子

  以“小”见“大” (孝敬母亲) 尊老爱幼 (贤妻良母)

  儿子

  (聪明可爱)

发展对象培训班心得体会2000字7

  听课时间:xx年3月19日 星期五 第一节

  授课教师: 谢长耀老师 授课地点: 八年级四班

  授课内容:《我的第一本书》(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三课)

  授课内容纪要:

  一、 导语(深情语言,感染学生)

  二、 出示学习目标:

  1、 识记重点字词,复述课文内容,感悟作者思想感情;

  2、 体会重点语句的含义;

  3、 了解第一本书的深刻含义;

  4、 学习“双关”的修辞和补叙的写作方法;

  5、 感悟知识改变命运的深刻内涵。

  三、 背景介绍:(学生介绍,老师点评)

  四、 读课文(接力读课文)

  五、 学生复述课文

  六、 探究学习目标中的.蕴含问题

  七、 思维拓展:

  把握上学的机会,用知识改变命运

  八、 板书略

  课堂观察镜:1、老师讲解全面,结构安排合理;

  2、学生情绪不高,班级气氛不佳

  评课时间:xx年3月19日 星期五 第二节

  评课地点: 教导处

  评课人员:语文组全体教师以及听课的领导

  评课纪要:

  一、语文组组长叶青主持:

  我们本着“学习借鉴、反思感悟、总结提升”的宗旨开展听课评课活动,希望大家从各自感受最深的和认为需要修改提高的等诸多方面谈感受体会……

  二、评课

  (一)、自评:想让学生通过查资料做准备,以调动其课堂参与的积极性,可没能真正激发学生兴趣……

  (二)、他评:

  教导处王主任:课堂结构清晰完整,结尾不错;

  郑迎春老师:知识性与思想性结合比较好,值得学习;

  王梅老师:运用了符合本课的谜语,激发了学生兴趣;

  龙良玲老师:板书设计合理,但“仲永”知识点有误;

  陶喜老师:句子赏析分析深入,老师引导时细致;

  陈雅君老师:结构紧凑,字句体会到位,语言优美,若学生积极性更高一点会很好,建议背景重点处需强化;

  高伟校长:我们要做到优质课与日常上课的一致性,注重知识的传授与思想道德的教育…….

  三、叶组长总结:

  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尤其是课堂教学中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将知识性与思想性融合在一起;

  将趣味性与参与性融合在一起;

  将实用性与艺术性融合在一起。

发展对象培训班心得体会2000字8

  《月亮的心愿》是一篇优美动人的童话故事,借小女孩珍珍为了照顾生病的妈妈放弃郊游的事,赞扬了关心父母、体贴长辈的美好品质,既有童趣,有极富人情味,寓孝敬父母、体贴长辈的教育于生动感人的故事之中,进一步深化了本组关爱家中的每一个人的主题。周老师在教授本节课时,采用了等多种教学方式,使学生在完成本节课教学内容之后都能懂得一家人之间要相互关爱的美好品质。在听完周老师的这节课后,我认为这节课的最大优点在于:

  一、教师整节课教态和蔼可亲,儿童化的语言使课堂生动自然,评价奖励方式也形式多样,如:学生在自由读课文时,周老师说:“如果哪个小朋友读得有感情啊,月亮姐姐就会来到你的身边”,进而契机给学生发“小月亮”。而且板书工整大方,可以看出周老师是深得学生喜爱的好老师。

  二、抓住识字这个重点,反复多次、多形式地复现生字,达到熟练认识生字的效果!周老师这节课从个别认识,到集体出示带拼音,去掉拼音,从个别孩子,到集体读,小老师带读及结合学生自身的记字方法等,学生能在多次的复现中熟练的学习生字,扎实、有效!

  三、以课文插图为引子,理解课文

  课文的插图是有效的教学资源,周老师有效地利用了课文中的两幅插图来帮助理解课文。她先引导他们仔细观察课文的插图,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再让学生把观察到的说一说,说说图画中画了什么?这既教给学生正确看图的方法,又让学生练习了说话,是对学生进行口语训练的一种好方法。因此当孩子们看完插图后,马上便争着举手来说图意了。

  四、紧扣主线,引导质疑:

  这节课周老师抓住“月亮的心愿是什么”这个中心问题让学生根据课文插图、文本进行思考理解:月亮为什么改变主意,她的心愿是什么,能否实现。另外,为了更好地解月亮的心愿,周老师又质疑:小女孩的心愿是什么?珍珍的心愿是什么?妈妈的心愿是什么?通过这样的学习、思考,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不断掀起情感的波澜,使学生入情入境,达到心灵的'共鸣。

  这是一个童话故事,可其中蕴涵的内容却很丰富,有些词句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是比较难理解的,比如:“自言自语”,周老师让学生用上“自言自语“来说一说,让孩子们巧妙地理解了这个词语。

  评价:

  周二,听了范老师的《月亮的心愿》一课, 这是一个童话故事,可其中蕴涵的内容却很丰富。一年级语文课的重点是识字和情感朗读。这一节课范老师正确把握了重点,突出了重点,学生在乐中学,学中乐!

  1、整节课符合低年级孩子的心理特点,课堂活泼生动,对语文知识的学习扎实有效,如月亮的“亮”从笔顺到读音,引导学生书空,朗读,面面俱到。

  2、紧紧抓住低年级识字这个重点,学习生字时方法多样,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反复多次、多形式地复习生字,达到熟练认识生字的效果!这节课从个别认识,到集体出示带拼音,去掉拼音,从个别孩子,到集体读,小老师带读。多次巩固,反复记忆。

  3、注重课堂纪律,时刻维持,好的纪律是学习的保证,另外生字卡片运用较少,还应当多想些办法,提高利用率。

发展对象培训班心得体会2000字9

  活动目标:

  1、经历按数量平均分配物品的过程,感知生活中平均分配的现象。

  2、在游戏中初步感受平均分配的含义。

  3、发展目测力、判断力。

  4、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体验数学活动中的乐趣。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1、教具准备:挂图“小动物过河”;2张小猴卡片,10张桃子图片;

  2、学具准备:糖果、玩具若干。小猴、小狗、小猫、大象、桃子、骨头、小鱼、香蕉卡片若干。

  活动过程:

  一、预备活动师幼互相问候。走线,走成U形队形。玩线上游戏:听口令跳圈。

  师:小朋友们,现在我们来玩一个游戏:听口令跳圈。游戏的玩法:场地上有四个方形,当老师说:“跳圈圈,抢圈圈,三个小朋友挤圈圈”时,小朋友们开始跳进圈,每个圈中只能允许前三名小朋友留下,如果你看到圈里已经有三个人了,就不能再跳进去了。所以动作一定要快。然后数数一共圈住了多少个小朋友。

  游戏开始,反复进行三次。

  第一次游戏:三个小朋友挤圈圈。游戏前强调规则。

  第二次游戏:四个小朋友挤圈圈。

  第三次游戏:五个小朋友挤圈圈。

  游戏结束,请幼儿自选位置坐好。

  二、集体活动

  1、学习分配。 教师出示2只小猴、10个桃子的卡片,创设情境:猴弟弟过生日。

  师:小猴皮皮有一对双胞胎弟弟,今天是它们的生日,皮皮摘回了10个弟弟们喜欢吃的桃子,怎样分才公平呢?才一样多呢?我们来帮帮它。教师将2只小猴摆在黑板上,引导幼儿用你一个我一个的方法将10个桃子依次分给2只小猴。(按图示)

  教师小结:把一堆东西分成几份一样多的,叫平均分配。

  2、幼儿练习分配。

  师:现在宴会还没开始,皮皮请小朋友先玩玩具。小朋友分成四组,每组5人,每组15个玩具。要求每组中每个小朋友分的玩具一样多,看看怎么分?

  教师启发示范平均分配的方法。(先按顺序给每个幼儿发一个玩具,直到发完小组中所有幼儿,再接着给每个幼儿发一个玩具,直至发完所有玩具)看看分完后每个幼儿分得几个玩具。

  师:这个好方法就是平均分配。现在你们就用平均分配的方法来分玩具吧。

  幼儿操作,练习分配。

  教师小结、点评:先按顺序每人发一个,再接着用同样的方法继续发,直到发完为止,这就是平均分配的方法,用平均分配的方法就可以把东西分成一样多的几份。

  3、分组活动。

  师:宴会开始了,小朋友帮忙给每组客人配送不同的食物吧。

  第一组:小狗吃骨头。

  师:第一组客人是5只小狗,请用平均分配的方法,将20根骨头平均分给它们。

  第二组:大象吃香蕉。

  师:第二组客人是5只大象,请用平均分配的方法,将20根香蕉平均分给它们。

  第三组:小猫吃鱼。

  师:第三组客人是5只小猫,请用平均分配的方法,将20只小鱼平均分给它们。

  第四组:小猴吃桃子。

  师:第四组客人是5只小猴,请用平均分配的方法,将20个桃子平均分给它们。

  幼儿进行操作,教师指导。操作结束,每组请一名幼儿说说自己的分法(动物数量、食物数量、平均每个动物能分到几个)。

  教师小结:平均分配的'方法可以把各种物品平均分成一样多,我们平时也可以用平均分配的方法来分东西。

  师:小朋友帮了小猴的忙,皮皮准备了感谢的礼物——糖果。请你们用平均分配的方法来给自己分糖果吧。看看每位小朋友能分到多少颗糖果。

  4、纸面操作活动。

  教师出示挂图“小动物过河”,创设情境:宴会结束了,我们送小动物们坐船回家吧!教师示范讲解操作方法,指导幼儿完成《操作册》的活动。

  5、交流小结,收拾学具。

  活动反思:

  教师教态自然,思路较清晰,选材符合本班幼儿的发展水平。在活动过程中,教师交待游戏规则的语言不够简练,教具的准备较充分,但给幼儿操作探索的机会较少。教学活动设计需再进行修改。

发展对象培训班心得体会2000字10

  教学过程简记: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认识了很多字了,黑板上的这两个字你们认识吗?(板书课题)

  二、讲授新课

  1、请同学们把手举起来,哪只是你的左手?哪只是你的右手?它们可以帮助你做什么?

  请说出左、右手有什么作用。

  2、在我们身上,像这样分左右的朋友很多,请同学们摸一摸,说一说。

  3、游戏(机器人听指挥)。

  要求:听指挥,做动作。

  (1)伸出你的左手摆一摆。伸出你的右手摆一摆。

  (2) 跺跺你的左脚,跺跺你的右脚

  (3) 拍拍你的右腿

  (4) 左手拍左腿

  (5) 右手摸左耳朵

  4、学生互问互答

  如:我的前面是谁?后面是谁?我的左边是谁?右边是谁?

  要求自己再完整地说一遍。

  5、找朋友的游戏。

  甲学生:每排从右数第4个是我的好朋友。乙学生说:你的'朋友在这里。

  第一排、第三排向右转,和对面的同学握握手,你们握的都是右手吗?为什么?

  6、游戏(同动作和反动作)

  三、巩固练习(图片出示)

  从左数我排第三,从右数我排第四,我们这排一共有多少辆车?

  四.全课总结

  评析:这节课的内容看似简单,可是要上好并不容易。教师在教学中充分考虑到低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把“左、右”这节课的内容贯穿在一个又一个的游戏活动中,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师生平等,学生学习热情高涨。教师能大胆放手让学生主动学习,同时教师也能适时把学生的心收回来。从这节课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大朋友和一群小朋友一起游戏,一起学习的美好画面,教学效果良好。不足的是,学生在做脚下动作时,大家没法看出谁做对了,谁做错了。不能很好地进行点评。

发展对象培训班心得体会2000字1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整体感知课文:品味积累语言,提高审美情趣;锻炼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抓住关键语句精读课文,品味文章的语言美,自主、合作、探究,领悟课文深长的意味。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文字里的亲情与责任感,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品味文章语言美的特点,感受课文浓浓的亲情,学习表达生活之美。

  2.培养尊老爱幼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教学难点】

  1.揣摩文中的一些关键词、句的深层含义,学会联系语境,在动态的语境中理解语句。

  2.指导学生在阅读中如何发现美、品评美,把阅读的过程当做美感追寻的过程,逐步提高学生赏读美文的.能力。

  【教学方法】

  1.情感感染法和启发点拨法。

  2.自主--合作--探究

  3.品读法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家,一个多么温馨的字眼,它是一个避风的港湾,一个幸福的摇篮。它给了我们无尽的关爱和温情,也给了我们一个充满亲情和温暖的空间。和亲人在一起,是个幸福的时刻,更是感受温情的美好时刻。今天我们随着莫怀戚的脚步去散步,去感受他的家庭浓浓的亲情,也让我们体味亲情的可贵。(板书:散步)

  二、整体感知、把握情节

  1. 泛读课文,初步感知

  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你感到这是一个怎样的家庭?(一家祖孙三代在初春的田野上散步。和谐、友爱等)

  2.学生快速自读课文,结合问题理清课文脉络

  (1)文中写了那些人?(母亲、我、妻子、儿子)

  (2)文中写了那些景?有什么作用?(重点品读,期间处理字词)

  3.散步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分歧?结局如何?从处理分析的过程可以看出文中的四个人各是什么样的人?(重点分析)

  三、合作探析

  1.在整个散步中,你认为谁做得最好?

  2.在这个家庭中,谁的权利最大?

  生:小组讨论、汇报

  师:都做得不错,体现了亲情;其实权利和责任是不可分的,有权利,就有责任。

  四、探究感悟:就让我们带着小心,责任心齐读课文最后一段。

  (品读)

  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五、写作特色:以小见大。

  六、作业:用以小见大的手法写一件生活中的亲情小故事。

  七、板书设计

  散步

  母(慈祥) 儿(聪明)

  走大路(平顺) 分歧 走小路(有意思)

  尊老 爱幼

  责任

  我(孝顺) 妻(贤惠)

  【听课实录】

  课堂设计环节完整,能注意读在课堂中的作用,注意情感感染和启发诱导,加之教师本身的富有激情,使课堂生动活泼,体现出了自己的授课特点。导语设计紧扣课文内容,富有文采,对学生有很强的导示作用。重难点把握准确,讲课紧扣课文中心,授课中注意学生思维的培养与形成,重视泛读、分角色读。特别是紧扣家加以拓展,有启发探究,符合新课改的要求,这是本课的靓点。

  但在整个的授课过程中,我感到讲授者无论在课程设计和授课过程中,始终受结构思维的影响,脑子里有浓浓的段落学教学的痕迹,固化的思维限制了自己的激情发挥,自己将自己的思维限定在分段--主题归纳--写作特点的框子里,课堂围绕着知识传授、思想教育、文本解构的框架,按部就班,整个课堂陷入了教师设定的固化之中,影响了学生思维的发挥,限制了学生的发展。我以为能否根据散文的文体特点,以景物美、人情美、语言美为特点,设计教学时能否以阅读教学为主,将知识和思考诱导附着在阅读欣赏过程中,使课堂呈现出阅读--感悟---感知--归纳生成的课堂结构课堂形式。把学生的思维放在前面,先让学生主动思考,然后根据学生的思考情况教师再做补充强化,使课堂呈现出知识学习--熏陶感染--体悟感知--主体认知,教师在学生认知的基础上去取舍,去发挥,将教师的引导作用发挥出来。

  其次本文中的家是关键,我们的重点能否通过课文学生对课文的感知,深入挖掘一个和谐的家的`构成原因,使学生明白和谐幸福的家庭氛围需要大家共同的努力。母亲慈祥、善解人意,儿子孝顺、有责任感,妻子贤惠、达理,孙子,聪明和顺。这些因素构成了这个家庭的和谐,也构成了人情美的氛围,如果一个方面出了问题,家的和谐便会遭到破坏,这个家庭的和谐氛围就会蒙上阴影。通过对课文的阅读和体味,让学生明白一个家的幸福需要大家共同的努力。课文中的分歧,反映了家庭中的矛盾,要使学生明白任何家庭都会产生矛盾,但处理矛盾就需要有人妥协,母亲爱自己的小孙子,矛盾得到了解决,那么作为妻子和孙子呢,应该怎样?带着问题让学生思考,使学生在思维的过程中体味,从本课的语言内容感知上升到认知感知,加深学生认识水平。这会比我们告诉他们要尊老爱幼、要有责任心等概念灌输给要好。如果我们还要挖掘,我们也可围绕作品中的我和妻子去挖掘,从课文到生活体验,让孩子明白在家庭中作为男人和女人的责任和义务,认识到应有的品质和做法,这些更有意义,因为孩子未来也会成为男人和女人。课堂中我们需要语言的感悟和认识,需要生活的感悟体验,需要情感的渲染和激发,而不是简单的阐释和解构。语文的魅力在于让学生发现,在于让学生体悟到课文语言的美,情感的美,从而认识到生活的美。而不是过多的说教。在于学生去发现,我们引导学生获得正确的认知,而不仅仅是概念。

发展对象培训班心得体会2000字12

  1.教师能面向全体学生,激发学生的深层思考和情感投入,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独立思考,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阐明自己的观点和想法。能按照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的体系进行有序教学,完成知识、技能等基础性目标,同时还要注意学生发展性目标的实现。

  2..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交往互动的过程。教师能有意识地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科学合理地进行分工合作,会倾听别人的意见,能够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遇到困难能与其他同学合作、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3.新的课程观认为“世界是学生的教科书”,新教材具有开放性的特点。教师能善于用教材去教,能依据课程标准,因时因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注重联系社会变革和学生的生活实际。做到重组教材,力求让学生经历探究学习的全过程。

  4. 教师能有效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方式。.教师能够有效地组织和引导学生开展以探究为特征的研究性学习,使接受与探究相辅相成,学生的学习境界更高,学习效果更好。

  5..教师能合理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对学生的即时评价具有发展性和激励性,.教师对学生的激励既不形式化,又具体、诚恳。对于学生出现的错误,能及时以恰当的方式指出纠正。

  6.学生能够自学的内容,教师让学生自学;学生能够自己表达的,教师鼓励学生去表达;学生自己能做的,教师放手让学生去做。课堂上学生动起来了,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了,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用起来了。

  7.以新的课改理念来指导自己的教学行为,以自己的教学行为来诠释自己的教学思想。能有效的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解决自身学习、日常生活中碰到的问题。

  8.教师的一句“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让我们一起来探究。”——促成了知识的整合,体现了多元的价值取向,促进了学生认知的整体性发展。课上得很成功,给人耳目一新,无论比指导思想、课的设计都充分体现了新的理念,体现了数学学科的本质。

  9.探究活动的设计,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内化形成新知,而不能简单地通过讲授教给学生,留意指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教师不要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学生。

  10.不过早地出现结论,肯花时间让学生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探究时间和体验的机会。 课上出现了教学内容泛化的现象,教材备受冷落,学科特有的价值没有被充分挖掘,学科味不浓。

发展对象培训班心得体会2000字13

  (山师附中的教师,获得一等奖)

  教学过程:

  1、导入,引用林语堂之语。

  2、标注序号:朗读全文(默读),学生朗读一遍。(随堂评议:读音、释义共进)

  3、逐段读(找学生读错的地方)

  4、“何为其然也”,“何为”——“为何”(因为什么)

  5、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

  “渺渺乎予怀”中的“渺渺”何意?

  6、找出情感的变化。每一段的情感是不同的。

  7、情感因何而来,由何而去?找语句。

  8、第一段读出了快乐

  第二段读出乐与悲

  第三段“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挟飞仙以遨游”——渴望——失望

  9、为何转喜为悲?

  10、分享:教师30岁,学生15岁,加起来是苏轼写本文的年龄。

  11、每个学生选择文本中一两句名言,自己站起来背诵。

  过程思索:

  处处小心,点点如意,环环相扣。步步为营,符合认知规律。

  整体点评:

  这是一位纯静干练的教师,普通话很好,很标准。沉着,大气。本文成功之处有三:一曰读。默读全文;让几个学生分别读一段,逐段朗诵全文。二曰理解。抓住每一段的感情线索逐段理解:愉快---乐;悲伤----高兴。情感因何而来,因何而去?问学生:你从第一段读出了什么愉快?读“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等等。第二段谈谈乐与悲。从渴望读出失望:“挟飞仙以遨游-----”。第三,如何转悲为喜了?人可以生生不息的传承下去,一个人的生命是短暂的,从小人生到大人生。最后一段:你从文段中找出相关的句子,读出自己的体会与理解。

  这是一节好课。

  第一天听课后,召开评委会。结合第一天的课讨论。

  厉复东对优质课的评课要求:

  1、现在的问题是,教学实践跟不上新课程。

  2、刘国正,大陆与港台文化素养差距很大;提倡重视文言文学习,加强古诗文学习,高中应达百分之七十,初中百分之五十。这和我省的`实验背诵古诗文300篇(段)是一致的。

  3、目的:(1)探索古诗文规律;(2)各地市展示成果;(3)发现培养新人,新生骨干力量;(4)深化课程改革。

  4、评课标准:教得好,学得好,不怕考。

  (1)教得好:

  教:教学理念以学生为本;不是为讲得精彩而设计的;教学目标倡导三维目标,不要光用三维目标;教学目标有层次性,有递进色彩,准确、得体、得当;对教材的把握很准确;这次八篇课文都有全国或省一等奖;教师重视双基;紧扣文本;拓展,适当拓展;对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审美能力培养。

  教学方法:启发式,引导者,参与者;课堂气氛与文本基调相吻合,如《氓》的善良之心;不要用现代人的观念;语文要讲得高雅一些。

  教师课堂机智:灵活,能力;不要太生硬;不要太霸权;要文雅。

  (2)学得好:

  ①精神状态好,积极主动自觉学习;②思维活跃;③达成度要高;④在理解上诵读,在诵读上理解;⑤教学要讲逻辑性;⑥短诗一定要学生背诵过;⑦情感是高层次的。

  5、评课方式:定性、定量。先定性,再定量。

  排列顺序:

  ④ ⑤ ⑥ ③ ① ②

  优点:

  1、阅读理解,符合认知规律;

  2、在理解上读,在读中理解;

  3、基本功;

  4、有目标无落实;目标不得当。

  缺点:

  1、两个问题合二为一,学生无法回答;

  2、错误地理解了读;《氓》读平面化;

  3、理解了不诵读;“初”出现错别字;

  4、提问不周密,不该浪费时间却用时太多;

  5、《诗经》中“氓”特点一点不提?艺术性豪放派不提?

  6、形式主义的小组讨论无意义;讨论无思维价值;积极的消极的苏轼;

  7、教师素质好而无上好原因,诸葛亮;

  8、诵读的目的是什么?目的是鉴赏,但没到鉴赏;没有品位语言;语文学习积累语言;

  9、浮:对问题的设计,无准确把握。

  5.京口北固亭怀古

发展对象培训班心得体会2000字14

  一、复习导入:

  1、齐读课题。

  2、复习生字词。

  ⑴开火车读词语。(出示课件)

  ⑵课件出示一组描写小鸟的词语。

  (指名读、齐读。)

  【评:复习第一课时所学词语,由课文中的词语到描写小鸟的词语,循序渐进,为下文读词组服务。】

  二、精读课文。

  1、整体感知:这是一只什么样的小鸟?

  出示:这是一只()的小鸟。生自由读课文。

  2、学习第一自然段。

  (1)出示小鸟图,谁来说说它的样子?

  出示:绿色的羽毛黄色的嘴巴一闪一闪的眼睛

  指名读词组。

  【评:出示小鸟图,给了学生直观的感受,由读描写小鸟的词组到下文读句子,层层深入,教学环节衔接自然,张弛有度。】

  (2)课文中也有一句话写出了小鸟的样子,自由读第一自然段,找一找。

  出示:姑妈送我一只小鸟,绿色的羽毛,黄色的嘴巴,两只眼睛一闪一闪的,非常可爱。

  指名读,“非常”是什么意思?你能换一个词吗?

  再指名读。

  (3)除了可爱,它还是一只什么样的小鸟呢?(指黑板句式)再去读一读第1自然段,边读边思考。

  指名说。

  你们从第1自然段的哪一句话看出来的?

  出示:我把它放进笼子里,给它食吃,给它水喝,可他一动也不动。

  指导朗读:读出小鸟的伤心、孤独。自由练习。指名读。

  3、学习第二自然段。

  (1)我很着急,不知道怎么办才好?这时候发生了什么事呢?自由读第2自然段。

  指名说。

  (2)出示:突然,小鸟朝着窗外叫起来。我抬头看去,原来窗外也有一只鸟在叫唤,那声音听起来多焦急呀!指名读。

  “焦急”是什么意思?在课文中找出和它意思相近的词,和“着急”有什么不同呢?再读。指名说。师范读。指名说。

  (3)(出示句式:小鸟朝着窗外叫起来,好像在说。)

  (出示句式:窗外也有一只鸟在叫唤,好像在说。)

  想想如果你就是这只小鸟,离开了妈妈的怀抱,你会说些什么?妈妈会说些什么呢?

  【评:此处,创设鸟妈妈和小鸟相见的感人一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进行想像说话练习。】

  (4)学习词语:心急如焚。(板书:心急如焚)领读。

  练读,指名读,齐读。

  【评:注重课外拓展,帮助学生积累词语。】

  4、师引读第三、四自然段。

  如果此时你是那只小鸟,你会对“我”说些什么呢?你会怎么夸奖他呢?

  5、出示:

  我很着急,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我想,一定是小鸟的妈妈找孩子来了。

  我看了看笼子里的小鸟,决心放它回家去。

  轻声读读。你觉得哪一句读得最好,最能读出小男孩对小鸟的爱护,你就读哪一句。

  【评:让学生选择读其中一句,给了学生自由的空间,主体地位凸显。】

  6、他这么喜欢这只可爱的小鸟,为什么决心放小鸟呢?(指课题)

  7、这时小鸟回到了妈妈的.怀抱,飞回了广阔的天空,这时的小鸟又是一只什么样的小鸟呢?(指板书)

  8、小结:希望每个小朋友都能爱护小动物,和它们成为好朋友。

  9、齐读课文。

  三、学习生字:

  1、出示“羽、非”。认读。

  2、你们看,这两个字有什么特点?

  3、伸出小手,跟老师一起写“非”。

  非:两个竖就像母子两个在隔海相望。

  羽:自己学着写。

  4、在《习字册》上完成“羽和非”的临写。

  【评:以讲故事的形式帮助学生记忆字形,符合低年级学生的特点。美中不足的是留给学生书写的时间少了一些。】

  评课:

  这节课体现了《小语教学大纲》精神,以读为本,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教学中以“这是一只()的小鸟。”为主线,将课文内容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抓住重点,细读感悟,注重语言的积累和运用。

  一、联系学生生活经验,恰当使用多媒体,创设说话情境,进行思维训练。

  如何激发学生爱护小动物的感情是本课的一个重点。在孩子稚嫩、纯真的心灵中,天生有对弱小动物的怜悯之情,因此教师着重抓住了孩子的这个特点,选择课文中值得人为之动情的地方,创设情境再现鸟妈妈和小鸟相见的感人一幕。情境教学是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的一种十分有效的手段,它符合儿童的思维特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进行想象说话练习。把说话训练贯穿于整个教学之中,并且提供说话句式,符合低年级儿童的训练特点,易于说话训练。学生们一个个进入了角色,为小鸟的命运心焦,这既激发了爱护小鸟的情感,又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重视指导朗读,读出形、读出神、读出情。

  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去体味课文的语言,感受人物的内心。这样的读,一遍有一遍的要求,一遍有一遍的效果。利用文中空白处进行情景创设,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帮助学生在读中理解品味,体会语言的魅力,培养对语言的感受能力,锻炼说写能力,同时获得情感的体验,提高审美的情趣。

  三、关注学生的差异,抓住每一个契机。

  教学中,教师能照顾暂差生,从词、句入手,简化学生读课文、理解课文的难度;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能引领他们深刻体会课文的主题,注重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所想、所说,不断用激励性的话语加以鼓励,努力为学生营造平等、和谐、安全的学习氛围。

发展对象培训班心得体会2000字15

  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上课前,我们先来模仿中央电视台崔永元主持的《实话实说》栏目。我先代一下主持人采访一下各位同学:在你的人生历程中,肯定有一些事曾触动过你的心弦。今天,老师就为同学们提供一次一吐为快的机会。请同学们畅所欲言,说说自己的心里话。

  生1:我觉得,父母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人,我们每一个人都应热爱自己的父母。小时候,父母对我是精心呵护,给我做好吃的,记得那一次,我生病了,父母一夜未眠,第二天,又陪我去医院,直到我的病好了他们才放心。从那时起,我知道了什么是感恩。

  生2:现在,我觉得同学们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很和谐,有许多同学比较自私,不愿帮助别人,老是想着自己,记得有一次,有一道题我不会做,我问过很多同学,他们中有学习好的,也有学习差的,但没有一个人告诉我如何去做。

  生3:自从上学以来,我觉得家长与我们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了,他们不理解我们,他们只是按照自己的想法来为我们安排一切。

  生4:个别老师上课的时候,经常提问,但是他们提问的对象却是那些成绩优秀的学生,而那些成绩暂时落后的学生却经常成为老师遗忘的角落。我认为老师的这种做法有些不妥。老师应该一视同仁,公平公正的对待每一个学生。

  师:刚才我们有四位同学说出了自己的心声(板书课题)。我想告诉第一位同学,“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趁我们年轻,趁我们的父母还健在,请善待我们的父母。我想告诉第二位同学,把同学当朋友,多说说自己的心里话,或许情况就会得到改善,问题就会得到解决。我也希望同学之间能够互相团结,记住,“给别人一缕阳光,自己就可能得到一轮太阳。” 我想告诉第三位同学,“可怜天下父母心”,多做换位思考,你就会明白父母的良苦用心。我想告诉第四位同学,你很有爱心,乐于助人。大胆的说出来或者给这位老师写封信,这位老师可能就会改变自己的教学行为。毕竟教学相长。

  师:同学们,其实,当我们遭遇不平时,我们不应怨天尤人。我们不能改变环境,但我们可以改变我们自己。今天这堂课,我真心希望,我能做同学们的朋友;我更希望,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能毛遂自荐,积极发言。

  一、 出示目标,指导自学

  师:请同学们认真阅读《心声》一课。读的过程中注意借用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然后,完成下列目标:

  1、了解本文文体—小说;

  2、感悟文中的人物形象;

  3、整体感知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生读课文,教师巡回指导)

  二、 自学检测,互帮互学

  1、 扫清阅读障碍:

  窸窸窣窣( ) 恍惚( ) 蜷在( ) 簪子( )

  抽噎( ) 发窘( ) 纸捻( )

  2、师:关于小说你知道些什么?

  (生举手回答)

  生1:小说有三个要素,即人物、情节和环境。

  生2:小说按篇幅长短可分为短篇、中篇、长篇和小小说。 生3: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描写反映社会生活。

  生4: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可以多种多样,但人物描写必须具有典型性。

  3、 师:刚才大家说了那么多,看来大家对小说这种体裁并不陌生。下面我们一起来解决一个问题:本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请几个同学用简练的语言复述故事的主要内容,其他同学认真听,看他们的复述是否完整,是否有疏漏。

  生:故事的主要内容是:教育局要到校听课,程老师为了学校的荣誉,对这节课进行了精心准备。她提前安排了几个同学朗读《万卡》这篇课文。李京京很想读,可程老师却毫不客气地拒绝了他。最后,在公开课上李京京面对突然发生的变故,勇敢地举起手朗读了这篇课文。

  师:你认为这个同学对课文主要情节的复述完整吗?你觉得还有什么要补充的内容吗?

  生:小说写了李京京班上要上一节公开课,老师预先指定了六个她信任的学生朗读课文。李京京很想朗读这篇文章,因为李京京和课文《万卡》中的主人公有着许多相同的经历和感受。可老师却因为他声音沙哑,毫不客气地拒绝了京京的请求。李京京只好躲进小树林里去读这篇深深打动了他的文章;他情不自禁地为同学纠正不正确的朗读却遭到同学无端的嘲笑。公开课上,老师预先指定朗读的同学由于f去场没有站起来,京京却勇敢地举起手朗读了这篇文章,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

  师:比较两个同学的复述,我们发现有什么不同吗?

  生:有。第二个同学的复述更完整,他补充了两个重要情节,一个是李京京在小树林里读课文,另一个是李京京纠正同学的朗读遭到嘲笑。

  师:很好,大家听得很仔细。的确,经过第二个同学的补充,故事的主要情节我们就基本上整理出来了。通常我们学习;小说,可以将小说情节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哪四个阶段?

  生: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师:好!本文的开端是……?

  生:区教育局要在“我们班”组织一次公开教学课,李京京想朗读课文,可是遭到了程老师的拒绝。

  师:故事的发展是……?

  生:李京京躲在小树林里朗读课文;李京京纠正同学的朗读遭到嘲笑。

  师:故事的高潮和结局往往联系在一起,本文呢?

  生:本文的高潮和结局是:李京京勇敢地举起手,在公开课上用真情朗读课文,打动了在场的每个人。

  师:阅读结束了,同学们对于文中的各个人物有什么感受在心中油然而生?

  生1:我特别同情李京京同学的生活处境,因为我也有过类似的经历。而且他投入的学习,积极的进取也值得我学习。

  生2:我特别敬佩李京京同学。我觉得他很有自信。尤其当自己的愿望遭到别人拒绝的时候,他总努力为自己创造机会。最后他成功了。正所谓:机会总是给有准备的人!

  生3:我觉得文中程老师的做法不对。他不应该有偏见,应该相信每一位学生都是优秀的。

  生4:老师,“心声”这个题目是不是一语双关啊?我觉的这不仅仅是李京京的心声,更是普天之下学生共同的心声。

  生5:我特别讨厌像程老师这样的人!太偏心了!学习好就喜欢,学习不好就讨厌。

  生6:“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认为,李京京固然值得我们同情,但是程老师所做的这一切也是为了学校的荣誉,他们两个人都很好。

  生7:课文中有一个人物叫赵小桢的学生,他虽然是老师心目中的好学生,但在我的心中他却是一个没有勇气缺乏自信的人。

  生8:通过读这篇课文,我想对所有的老师说一句话,那就是对所有的学生都要一视同仁,不能把学习成绩的好坏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三、 质疑答疑,更正讲解

  师: 刚才听了同学们的发言,我感受很深。尤其是最后一位同学的发言让我仿佛看到了我们每一位同学的那颗渴望关爱、渴求平等的心,其实老师也有过许多失误,也曾经遗忘过学习暂时落后的同学,但今天听了同学们的发言之后,我决心改正,争取做一个公正无私的老师。

  师:同学们,我们应该如何理解标题“心声”呢?

  生1:我觉得这是李京京同学的心声。他特别思念住在乡下的爷爷,想早日见到爷爷。他渴望亲情。

  生2:我觉得这是像李京京同学一样不被老师重视的学生的心声。他们渴求得到老师的关怀和帮助。

  生3:我觉得这是作者的心声。他写这篇文章旨在告诉我们读者,我们要像李京京一样,面对冷漠,面对挫折,要自我肯定,永不言弃。

  生4:我觉得这是教育专家的心声。教育本是一块净土,不容弄虚作假。他们呼唤教育要返璞归真。

  四、 分层训练,完成作业

  1、 填空

  (1)小说三个要素,即 、 和 。

  (2)小说按篇幅长短可分为 、 、 、 (3)小说以塑造 为中心,通过 的叙述和 描写反映社会生活。

  (4)小说情节的结构 、 、 、 。

  2、任选一题

  (1)请写出最想对语文老师说的话

  (2)请以“——我想对你说句心里话”为题写一篇文章

  听课反思:

  通过本堂课的教学,我体会到学生的学习首先必须是在一种心理感到很安全,思想很自由、很宽松,乐意进取、乐意参与,情绪很高亢的状态下进行。因此,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首先就意味着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也就是说,学习方式转变首先要考察的内容,就是课堂的教育氛围、环境:学生是在什么样的状态下学习的?教师会设计什么样的教学情景,设计什么样的课堂氛围?

  进一步来说,新课程课堂该有什么样的教育氛围?学生要什么样的学习状态?我觉得要做到以下三点:

  第一,学生要自由。我们要求课堂要有规范,要有纪律,但是课堂规范和课堂纪律最核心的实质与理念就就是自由,所谓自由就是解放学生的头脑,解放学生的心理,放飞学生的心灵,让他们无拘无束,这是最基本的东西。

  第二,要有宽松的氛围。所谓宽松,我想就是允许学生说错话,说真话,把它自己的`经验、最个性化的东西充分表达了出来。日本的一所小学流行一种这样的理念,他们认为“教室就是让孩子出差错的地方”。在日本,离开了学校你就不能犯错误,但是学生在学校是允许犯错误的。我个人的理解,犯错误就是让学生打开心窗,把他心里想到的、碰到的经验和体会充分地表露出来,一时我们的教学真正进入孩子的心理。我们的课程,如果不能够将孩子的经验、孩子的认识真正整合起来,那么孩子的经验就无法完成再构,形成新的体验,更谈不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转变。

  第三,就是民主。课程就是教师帮助学生经历、体验转变的过程,教师和学生是同事、伙伴、协作者的关系,像这节课上,我写错了一个字,学生立即给我主动的指了出来,这点小事没什么大不了的,但是平时的课堂上学生和教师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那是一种感情非常融洽的同事和朋友之间的关系,它已经成为习惯,再这样既宽松、自由又很民主、感情很融洽的氛围之下,学生才敢于指出老师的过错,这也正说明了学生处于一种很有安全感的心理状态之中。我们的课堂就要达到这样的状态:学生敢想、敢说,愿意想、愿意说。只有这样的状态下才能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学习方式转变的另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学习方法的转变。

  学习方法转变的关键是提升学生学习的本质,解决的是怎么学的问题。比如说朗读,可以有学生自由读,教师领读,全班齐读;还有对课文的分析,怎么理解等等。像教读《心声》这篇文章,主要通过“阅读——解读——拓展”几个环节,第一是理解性的读,把课文读懂了;第二是探究,把课文中有可争论的东西挖掘出来进行探究,因此需要设计有思考深度的问题,但又不能过多,防止出现“蜻蜓点水”,分析布头,加讲解不透的问题。因为此前学生对课文的内容是理解性的,学生的整体感知大都一样,现在学生就要结合自己的经验进行个性化的理解,这正好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理解与思考进行解读。当然这节课还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说文章中李京京现象透视出来的有关教育的深层问题。

  但不管怎样,新课堂教学一定要秉承新课程理念中一切以发展为本的精神,一切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就是说教学的所有任务就是促进学生的发展,正所谓: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

【发展对象培训班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党员发展对象自我鉴定04-28

培训班心得体会08-22

心理培训班心得体会07-21

骨干培训班心得体会07-31

党员培训班心得体会03-24

美术培训班心得体会11-14

暑假培训班的心得体会11-17

java培训班心得体会12-16

培训班军训心得体会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