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三国演义》心得体会(精选29篇)
我们从一些事情上得到感悟后,不妨将其写成一篇心得体会,让自己铭记于心,这么做能够提升我们的书面表达能力。那么心得体会怎么写才恰当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读《三国演义》心得体会,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读《三国演义》心得体会 篇1
《三国演义》这本小说乃是明罗贯中所著,这本小说描绘的是自东汉末年历大小战乱而终分为三国,而三国又为司马氏所吞并,终演为晋朝的故事。小说中有很多的历史人物,当然也有一些添加的成分,如蒋干盗书则是虚构的,还有随关羽的周仓也是虚无的,但正是添加了这些故事和人物才使得这部小说深受读者的喜爱。
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可以分为几个党派的,大概有东汉末年的汉献帝一等人、曹操等有关曹氏的人、天子皇叔刘备的人和孙权东吴这一伙人,之所以分为这几类,因为他们不是同一伙人,他们有各自目标,只有汉献帝软弱无能,因为他早已成为曹操手中的一个木偶。刘备的远大目标就是除曹操匡大汉,而曹操、孙权这两个人则一盘心思如何打败各自的敌人,然后即皇帝位。不仅他们如此,在东汉末年时四起的诸侯亦是如此。
小说中有很多的武将,之所以先说武将是因为武将的.本领都是相当厉害的,比起那软绵绵的文人来,他们代表着威武和英雄的气质。刘备这儿的那就是五虎将了,关羽、张飞、赵云、黄忠和马超了,其中最多都写了关张赵三人了,黄忠和马超很少提到,马超只提了一次,最后连他怎么死的都没交代。曹操那边的则是张辽、许诸和曹仁等了,他们无疑也很厉害。孙权那有黄盖、周瑜、甘宁等人。
刘备这个人胸有大志,很注重有才能的人,他三顾茅庐,感动了诸葛亮;他将阿斗扔在地上,换得了赵云的忠心。他又很善良,对兄弟手足情深。曹操虽挟天子,但他一生没有废汉,所以说并不可恶。孙权则处于它们二者之间。
诸葛亮,南阳人,人称卧龙,一生极有才华,出谋划策了不得,不然总是打败仗的刘备又怎么能成为三国中的一个强国呢。
读这部小说让人感触很多,要想关羽那样忠义,对父母要孝顺,但给人最多的是风云的变换。
读书要认真,有些书还要反复读,这样理解的才透彻,懂得的才更多。
读《三国演义》心得体会 篇2
《三国演义》可是人人都知道呀!《三国演义》里有许多人物,如英勇善战的关羽,张飞。料事如神的诸葛亮,阴险狡诈的周瑜,武力高强的吕布
里面的人物数不胜数,个个武力高强。就比如说关羽他在众将面前斩华雄,颜良和文丑。关羽很重情面的性格让我很佩服,他一开始投靠了曹操,但是所谓身在曹营心在汉最后又回到了刘备身边,孙权虽抓到关羽,但关羽绝不投降,孙权最后下令把关羽给斩了。真是的假如是我的话我一定会投降,等孙权和刘备交战时我立刻在战乱中拿一把箭向孙权射去。这样的.计谋不是很好吗?这样吴国不久就能被占领。正所谓作战还是要靠大脑不能硬闯呀!吕布,一听这名字你们就知道一个成语:有勇无谋,最后还是被刘备在曹操面前说了几句话给害了。还是当年程宫说的好一山容不下二虎。《三国演义》的故事能让我们明白许多道理,取胜要靠的就是大脑!
读《三国演义》心得体会 篇3
读了《三国演义》一书,使我受益匪浅。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部重要的文学名著。《三国演义》刻划了近200个人物形象,其中最为成功的有诸葛亮、曹操、关羽、刘备等人。《三国演义》以三国时期魏、蜀、吴三个统治集团相互斗争为主要描写内容。它讲述了从东汉末年时期到晋朝统一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为读者生动活现地演义了一个历史故事,也让我从中学到了一些为人处世之道。不论是曹操还是刘备,他们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非常注重人才,曹操失了一个吕韦,祭奠时他不哭自己曹家的人,独哭吕韦。他的谋臣郭嘉死后,他也十分痛心。刘备则更重视人才了,起初赵云并不是刘家的将军,但他十分器重赵云,几次留他,后来终于归到了刘门下,才使得那个扶不起的阿斗两次脱险。徐庶被曹操“拐骗”到那边,在送别时,刘备哭着送别,还要砍掉挡在前面的.竹林,后来徐庶才又回来推荐了诸葛亮。刘备三顾茅庐更是成为聘用人才的典范。总的来说,读过这本书之后我大开眼界,而以上几人也给了我很深的感受,他们很值得我学习。
读《三国演义》心得体会 篇4
闲来无事,捧起一卷《三国演义》,阅读之余被描写的已经很熟悉的情节再次吸引,决定重温那一段脍炙人口的风云故事。数天之后感慨颇深,记录下来,也算是收获。
《三国演义》写了三个国家的兴衰史,从桃园三结义至三国归晋共经历了五大时期,便是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割据(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分天下和天下归晋。下面我最想谈谈自己对三国演义的一些认识和看法。
在三国中,我最佩服的人是关羽,他不但武功好,而且人也好。在跟曹操打仗时,他因带着二嫂,所以才假装投降。其实他还是一心想找到刘备,保护好二嫂的。等到他得到一匹“赤兔马”时,便立即骑着这匹“赤兔马”又去找刘备了。在山下遇见二嫂,他也不忘把二嫂带回去,真是一名当之无愧的好汉。他降汉不降曹、秉烛达旦、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后来又在华容道义释曹操。他忠于故主,因战败降敌,但一得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万里往投。我认为虽降了敌,但最后还是回来了,他不但忠,而且还要算一种难得可贵的忠。
在《三国演义》中,我最欣赏的就是曹操了,虽然为了突出刘备的仁义,他被写成奸诈之人,但是他的军事才能仍然没有抹杀。他在几年的东征西战中,占领了长江以北的大片土地,连少数民族都臣服于他,他是三位郡主中最有才干的,魏也是三国中最强盛的,他奠定了魏国的基础,后来晋国才能统一天下,所以他是一位真真正正的英雄。
对于人才的求贤若渴,也是曹操值得欣赏的地方,曹操为了选拔更多的人才,打破了依据封建德行和门弟高低任用官吏的标准,提出了“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于公元210、214和217年连续下了三道《求贤令》,反复强调他在用人上"唯才是举"的方针。他要求人事主管部门和各级地方官吏在选拔人才上,力戒求全责备,只要有才能就予以重用。
最值得我欣赏,是他那豁达的胸襟和广阔的胸怀.在赤壁的惨败之后,曹操并未一筹莫展,而是笑着说了一句“今北方仍由我所据”,并且三次大笑展现出他对待挫折的乐观态度。曹操同时也是个很有文学情趣的人,喜欢作文赋诗,即使大战在即也情趣不改,他的许多诗作都是乐府中的名篇。
如果说魏国在三国里智谋最强,一点也不为过。曹操的用兵堪称举世无双,司马懿就更是用兵如神。但是两个人都有自己致命的弱点:曹操多疑,司马懿太过阴险。再说蜀国,首当其冲的必定是伏龙:诸葛亮。他那过人的机智,娴熟的兵阵,无不让后人叹为观止。还有像凤雏:庞统、姜维、徐蔗等等一些人物,但是我认为都不如孔明。吴,一个占据三江六郡的国度,能算得上是有谋略的,也就是周瑜了,少年时期的周瑜就熟读兵书,精通布阵。
这些人物和国家我们不难看出人的性格的重要性。性格关系着成功。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要忠义,也应该要有诚信吧。如果一个人把现实生活中最为宝贵的诚信也丢掉了,那这个人还有什么呢?金钱、地位、官职?这些都是次要的。诚信是一个人的永久身份证,如果没有了诚信,大家都不信任你,而且又在你背后指指点点,你不会难过吗?这些又岂是金钱、地位、官职能弥补的?我相信,你也不想做一个缺点多的不胜枚举的人吧!所以,让我们打开诚信的大门,用我们永久的身份证去面对人生吧!
读《三国演义》心得体会 篇5
怀着激动的心情,我第一次翻开了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
曹操的诡诈,刘备的谦逊,孔明的谨慎,周瑜的心胸狭窄,每一个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作者刻画的淋漓尽致,细细品味,让读者仿佛进入了一种境界.
故事的主要内容是以智和勇来依次展开的,但是我认为智永远是胜过勇的.比如:在西城,孔明用空城计吓退了司马懿率领的十五万大军.此种例子举不胜数.可是在故事中也有"智不划谋,勇不当敌,文不拿笔,武不动枪"的.像汉室刘禅,整日饮酒作乐,不理朝政,心甘情愿的把蜀国献出,最后竟然上演了让天下人耻笑的事情,乐不思蜀.谁会想到一个国家的统治者能做出这样的时移俗易的事情来呢?
有勇无谋,大敌当前,只能拼死征战.吕布,颜良都是典型的例子:如果吕布在白门楼听从谋士的计策,又怎么会被曹操吊死在城门上呢如果颜良把刘备在河北的`事情和关羽说清楚,哪至于被义气的关羽所杀呢?
再谈谈国家,魏,曾经煊赫一时;蜀,曾经功成不居;吴,曾经名震江东.这么来看,从国家就可以反映出国君的性格.曹操,欺压百姓;刘备,爱民如子;孙权,称霸江东.
如果说魏国在三国里算得上是最强了,一点也不为过.曹操的用兵堪称举世无双,司马懿就更是用兵如神.但是两个人都有自己致命的弱点:曹操多疑,司马懿太过阴险.再说蜀国,首当其冲的必定是伏龙诸葛亮.他那过人的机智,娴熟的兵阵,无不让后人叹为观止.还有像凤雏庞统,姜维,徐蔗等等一些人物,但是我认为都不如孔明.吴,一个占据三江六郡的国度,能算得上是有谋略的,也就是周瑜了,少年时期的周瑜就熟读兵书,精通布阵.经过一番刻苦的努力,终于当上了水军大都督,总统水兵.不过他太过于嫉妒,死正中年时.从这些人物和国家我们不难看出人的性格的重要性.性格关系着成功.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目标,只要踏踏实实,仔仔细细地走好追求成功过程中的每一段路,相信成功一定会不远的.
读《三国演义》心得体会 篇6
利用在家的这一段时间,我认认真真地读完了《三国演义》的文言文完整版。因为这一次读的是毛评版《三国》,有点评的内容,所以我更能发现一些东西。阅读之后,我有以下几点感受:
一、在《三国》中很多的事情都是有相同点的。
曹操在夺取汉献帝的皇位和司马懿夺取曹氏权位时用的套路、伎俩都如出一辙,所以他们二人的方法也都是不得人心的。我还发现甚至于《三国》中的刘备和《水浒》中的宋江的拉拢豪杰的套路也是一样的。宋江的让敌将降服的办法主要很简单,在军师吴用的计谋下生擒一个人。敌将被宋江的手下五花大绑,解至宋江帐前,宋江定会慌忙下迎,亲自解绑并对擒敌将的人说:“吾叫汝去请将军,为何如此无礼?”又对敌将说:“吾将不知礼节,让将军受惊了,不知可愿做此山寨之主乎?”那人刚逃死罪,却又被如此抬高,定会效忠宋江。刘备亦是如此。可难道真的不是他们让去抓那人的吗?他难道不知道吗?他又真的想让他当寨主吗?如果答案都与事情相反,他难道没有违背诚信吗?他又与奸雄的拉拢人心法何异耶!
二、在《三国》中,很多的人物塑造并不完美。
在《三国》中,刘备说话的顺序总是这样的:百姓、关张、将士、家人。这足以说明刘备重百姓将士而轻家人。可虽然这样,有时未免显得太过了。在赵子龙长坂坡七进七出救出阿斗后,刘备不见喜色反见愠色。却做出这样的反应:掷之于地,曰:“为汝这孺子,几损我一员大将。”作为父亲,见到儿子绝处逢生,却不喜,而且还想要把儿子摔了。此乃仁德乎?有点太冷血了吧。就算刘备真的这样想,好歹赵云拼了命救出来,要真摔死了,赵云的功夫岂不白费了?就不怕寒了赵云的心?何况他也不一定真的`这样想,一个不大的婴儿,真要一摔非死即伤,岂能无事?所以我认为民间的俗语也是很有道理的:刘备摔孩子——收买人心。
另外,我觉得诸葛亮在刘备托孤之后感觉理性的思考不像以前那么好了。总是很多时候以感性用事。比如在诸葛亮最后一次伐魏时,他本能观天象,那次明明是对于蜀星不利,却硬要北伐,结果不但没成功还死在中途。刘备本想通过托孤激发将士们的斗志和忠心,却使诸葛不能理性,是助蜀呢?还是害蜀呢?
在我之前的印象中,刘备和诸葛亮都是完美的人物,但这次通读之后就会发现他们也并不完美。
三、阅读中的疑问
在阅读《三国》的过程中我依然有一些疑问。比如在蜀军五虎大将中,关张反而立的战功不是很多,是有功也有过。但赵云和黄忠反而有功而无过。难道赵云和黄忠在关张之上?另外还有司马徽在荐诸葛时说:“伏龙凤雏得一人可安天下。”刘备两人皆得,却没有安天下。难道只能得一人?得二人就不行了?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阅读时产生的这些疑问和感受让我在此次阅读中更加有收获,更有乐趣。
读《三国演义》心得体会 篇7
身为四大名著的《三国演义》正可谓是一部经典之作。它以东汉末年为时代背景,当时官宦弄权,天下大乱,群雄并起。而后以魏、蜀、吴三国为主。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占据天时,孙权凭借长江天险,占据地利;刘备仁德广布,占据人和。三分天下,成鼎立之势。在百年战争中,谋士斗智,波澜壮阔, 悲壮惨烈,景象万千。
在这部巨著中,作者塑造了上百个性格各异的人物:刘备的仁德;曹操的奸诈;孙权的聪颖;董卓的残暴;诸葛亮的智慧超群;周瑜的气量狭小;吕布的反复无常;刘表的无能;关羽、张飞、赵云、许诸、典韦、张辽、孙策、甘宁……的勇猛,以及许许多多流星般划过历史天幕的谋臣武将,无不栩栩如生。 在这三方中我最偏爱蜀国一方,因为曹操阴险奸诈,是个不折不扣的奸臣,吴国孙权又太自私,只为自己着想,惟有刘备仁德广布。而在蜀国一方的人物中,我喜欢的并不是刘备,因为他心太软,也不喜欢关羽,因为他太意气用事,该斩不斩,华容道放走曹操最终铸成大错。更不喜欢张飞,因为他四肢发达,头脑简单,该想的不想。我最喜欢的是常山赵子龙,他英勇可比张飞,又像关羽那样遇事镇定冷静,他千里寻明君,对刘备那可是忠心不二。自古城相会之后,便死心塌地的跟随刘备打天下。他单骑救主就是最好的证明,在当阳县与刘备失散,他寻来幼主,在曹军重重包围中,怀揣后主,杀退重围,砍倒大旗面面,夺槊三条,杀死曹营名将五十余名。也赛过关羽那过五关斩六将。虽说刘备虎将众多,但最终三国还是归了晋,不免有些遗憾。
《三国演义》给我的印象就是“精彩”,故事结构紧凑,情节跌宕起伏,人物血肉丰满,在战争的描写那更是生动形象,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久远的中国,慷慨激昂,人才辈出的大时代,义盖云天的刘备,耍弄权术的曹操,预谋天机的.诸葛亮,还有大叹时不我予的周瑜……即使千百年后的今天,依然令人悠然神往。
《三国演义》是一本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古典名著。该书将天下奇才诸葛亮,一枭雄曹操,勇者张飞 、许褚,庸主献帝、刘禅等人物,描写得淋漓尽致,无不各极其态。而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美髯公”关羽,他的忠、义、勇、气,很令我感动。
关羽,字云长,河北解良人,身长九尺,髯长二尺,人称“美髯公”。书中描写为: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唇若涂脂,手提青龙偃月刀,胯下千里追风赤兔马。可谓气宇轩昂、威风凛凛。关羽文武双全:他读过很多书,知春秋,明大义;他武功盖世,斩大将颜良、文丑,三战吕布不下……。
关羽的忠,惊天地,泣鬼神。“身在曹营心在汉”流芳千古。书中记载:“曹操素爱云长武艺人才,欲得以为已用,所以待之甚厚。”虽如此,仍未能关羽之心。后有人叹曰:“奸相枉将虚礼待,岂知关羽不降曹。”
关羽的义,惊天动地。“华容道,捉放曹”众所周知。关羽为了报答曹操款待之恩和放行之情,不惜违背军令状,以身家性命当代价,在华容道捉放曹。当初若不是如此,可能就不会有后来的晋朝了。
关羽的勇,惊世骇俗。“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闻名遐迩。关羽为见刘备,保护着刘备的两位夫人,一路拼杀,所到之处,无人可敌,无人可挡;“单刀赴会”,只身入敌深境,无人敢言,无人敢害。
关羽的气,惊心动魄。“刮骨疗伤”时的非凡气概,万代传颂。书载:“华佗用刀刮骨,悉悉有声。帐上帐下者,皆面失色。关公饮酒食肉,全无痛苦之色。”虽然华佗医术高超,但能忍受这种痛楚而不显形于面的,实属罕见。
古人云:“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关
羽为人忠孝,所以事于刘备;关羽为刘备之弟,所以事于刘备;关羽仁慈勇猛,所以帐下百万雄兵,千员虎将,都听使于他。因此到后来,关羽不单是人,他已经被神化,而且历代加封,直封到“盖天古佛”。
当然,我们要用现代的观点去理解、学习古代著作,“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我们的忠是忠于师长,忠于工作;我们的义,是守道义,讲信誉;我们的“勇”,是勇于面对困难和挫折,敢见义勇为;我们的“气”,是骨气,是凛然之气。 曹操的诡诈,刘备的谦逊,孔明的谨慎,周瑜的心胸狭窄,每一个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作者刻画的淋漓尽致,细细品味,让读者仿佛进入了一种境界。
故事的主要内容是以智和勇来依次展开的,但是我认为智永远是胜过勇的。比如:在西城,孔明用空城计吓退了司马懿率领的十五万大军。此种例子举不胜数。
可是在故事中也有“智不划谋,勇不当敌,文不拿笔,武不动枪”的。像汉室刘蝉,整日饮酒作乐,不理朝政,心甘情愿的把蜀国献出,最后竟然上演了让天下人耻笑的事情,乐不思蜀。谁会想到一个国家的统治者能做出这样的时移俗易的事情来呢?
有勇无谋,大敌当前,只能拼死征战。吕布,颜良都是典型的例子:如果吕布在白门楼听从谋士的计策,何必被曹操吊死在城门上呢?如果颜良把刘备在河北的事情和关羽说清楚,哪儿至于被义气的关羽所砍呢?古人云:大勇无谋,祸福占其,祸居上,福临下,入阵必中计,死无不目。
再谈谈国家,魏,曾经煊赫一时;蜀,曾经功成不居;吴,曾经名震江东。这么来看,从国家就可以反映出国君的性格。曹操,欺压百姓;刘备,爱民如子;孙权,称霸江东。
如果说魏国在三国里智谋最强,一点也不为过。曹操的用兵堪称举世无双,
司马懿就更是用兵如神。但是两个人都有自己致命的弱点:曹操多疑,司马懿太过阴险。再说蜀国,首当其冲的必定是伏龙;诸葛亮。他那过人的机智,娴熟的兵阵,无不让后人叹为观止。还有像凤雏;庞统、姜维、徐蔗等等一些人物,但是我认为都不如孔明。吴,一个占据三江六郡的国度,能算得上是有谋略的,也就是周瑜了,少年时期的周瑜就熟读兵书,精通布阵。经过一番刻苦的努力,终于当上了水军大都督,总统水兵。不过他太过于嫉妒,死时年尽二十六岁。 从这些人物和国家我们不难看出人的性格的重要性。性格关系着成功。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目标,只要踏踏实实,仔仔细细地走好追求成功过程中的每一段路,相信成功一定会不远的。当我们羡慕地看着别人成功时,往往忽略了他在成功的道路上付出的艰辛。就像冰心说的:
成功的花。人们只惊幕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这,就是我读此书的最大感想。
读《三国演义》心得体会 篇8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神威能奋武,儒雅更知文。天日心如镜,春秋义薄云。的确,关羽自始至终都不失一个英雄的本色。
关云长单刀赴会,水淹七军,刮骨疗伤,都将关羽的忠义之举,智勇之能,一展无遗,其虎牢关的英勇,白门楼上的恩义,令赤兔马都为之殉命,何况人乎?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麦城之战失利,关羽面临着心与血的生死抉择,以他的才能,一旦受降,富贵权力会一涌而至,玉可碎不可损其白,竹可破不可毁其节他背负着忠君的沧桑与巍峨,透着不尽的壮烈与苍凉,留给世人一个从容赴死的背影,赤诚,隽永
其实在当时,见风使舵已成气候,哪国强大就降哪国的亦不少见,像马超,姜维,张松或许在当时会威名远扬,但当历史沉淀到今日,他们也就暗淡无光了。一臣侍二主可以长安乐,但关羽宁死不降,蜀国的'耻辱就是关羽的耻辱,这时,体面的义无反顾是唯一的。因为,我们不仅活在生命的百年里,还要注重活在千年的历史中。
余秋雨说过:没有悲剧就没有悲壮,没有悲壮就没有崇高关羽的悲剧,又蕴含着多少沧桑的感伤和无尽的苍凉!都说胜者为王,我却一直在心里称他为失败了的英雄,不管定语为何,他依然盈满炎黄脉搏的英雄本色。
关羽,演绎了千年不变的精魂,演绎了荡气回肠的凝重。
忠义永存,
英雄无愧!
读《三国演义》心得体会 篇9
《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当我读了它之后,学到了许许多多的知识,也明白了许许多多的人生哲理。
在《三国演义》中我最喜欢的人物要数号称武圣的关羽了。关羽,字云长,三国中一位比较出名的武将,五虎上将之首,曾在沙场上建立过无数的功绩:曾温酒斩华雄,过五关斩六将,在历史上建立了不少功绩。但是,最令人敬佩的却是他那种讲义气的精神,无论谁帮助过他,他一定会回报。
记得曹操在赤壁之战后大败而归,被吴国的军队逼进了华容道,眼看就要被擒,这时候,正把守华容道的关羽因为念在曹操旧日曾有恩于自己,所以放了他走,结果差点被斩首。由此可看出关羽不是一个忘恩负义的人。读到这里,我不禁 想到了自己。是啊,长这么大,帮助过我的人数也数不清,可我记住了吗?回报了吗?
我敬佩关羽那种讲义气的'精神,更喜欢刘备那种渴贤求才为君之道。刘备,不能说是一个枭雄,只能说是一个明主,他能成为三国鼎立的一份子是因为他有一颗爱贤的心,要是他没有这一份心,恐怕就不会得到诸葛亮这个大贤人的帮助了,也不可能当皇上了,最多只能在家喝喝茶,织织帽罢了。
可以说,刘备的天下几乎全都是诸葛亮打来的,而诸葛亮为什么甘心情愿为他打天下呢?那是出于对刘备的爱贤的心的感激。读到这里我又想到了班长钟金献,他从一年级到四年级,尽心尽力为班级做出了不少好事,是老师的好帮手,就有如刘备和诸葛亮的关系一样,因为老师相信他,放心地把事交给他,他为了不辜负老师的关爱,工作自然就尽心尽力了。
《三国演义》,教会了我许许多多的道理,让我爱不释手。
读《三国演义》心得体会 篇10
古往今来,无数佳作从文人墨客的笔下,缓缓出现。《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水浒传》……但要说在这茫茫书海之中,我最喜欢的是哪本,我会毫不犹豫地说:“非《三国演义》莫属!”
我的妈妈也是一个“三国迷”,受她的影响,我很小就开始看《三国演义》的电视剧。三国时期的那些人物,文韬武略、个性鲜明。如:礼贤下士、三顾茅庐的刘备,过五关斩六将的关羽,大大咧咧的张飞,足智多谋的诸葛亮等等。
书中的经典故事,更是不胜枚举。《三英战吕布》,看得我瞠目结舌,《草船借箭》令我连连赞叹……我始终搞不明白,为什么诸葛亮如此有智慧,做梦都想问问他是怎么想到这样一个法子,不费一兵一卒,竟从曹操的手里弄到十万之箭。我是由衷地敬佩诸葛亮。小的时候,我缠着妈妈问,诸葛亮为什么这么聪明。她总是摸摸我的头说:“因为诸葛亮刻苦学习呀!哪里像你们这一代,不是吃、就是玩的。有几个是热爱学习的啊!”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真是太牛了!在《孔明借东风》中,我又一次领略了他的神奇!好好的刮着西北风,忽然就变成了东南风。那一刻,我觉得诸葛亮简直是活神仙。当然,他并不是神仙,他是凭借自身丰富的'天文地理知识得出的精准判断。
同学们,在诸葛亮指点江山的本领背后,则是他深居卧龙,日夜苦读。他不是真的神仙,靠的是真才实学。同学们,如果你想变成一个像诸葛亮的人,那么,你就要努力学习,不能痴心妄想,不能不劳而获。丰富的学识不是凭空而来,我们不要害怕吃苦,正所谓“学海无涯苦作舟”。让我们一起努力吧!
读《三国演义》心得体会 篇11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提起这首词,人们都会想到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全名是《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明代文学家罗贯中编著而成的。由题目可知,这部小说是依据《三国志》写的,但是不向正史那样庄重,而是古代的白话文小说。与《三国志》相比,《三国演义》变得艺术性更强了。下面,我就从几个方面来点评一下这部66万字的名著。
一、真实与虚构
演义与正史的最大区别就是,演义不是全部真实的,演义是小说。人人都说《三国演义》是七分史实,三分虚构,的确是这样。但是虚构,使用艺术的手法进行虚构,而不是随便那段史实就可以拿来虚构的。比如,关公温酒斩华雄,史书上并没有写这件事。又如,关于单刀赴会见鲁肃,史书上写的是鲁肃单刀赴会见关羽。类似的例子当然是数不胜数。读过之后,稍做分析,可知这些虚构的情节,大部分是为小说描述的一个个人物作铺垫的。因为,如果仅仅是象正史中所说的塑造真实的.人物,有些人物就和作者的政治思想观相违背了。而且,作者在虚构的同时,还注意到了情节的合理性、连贯性,而不是生硬的去虚构,这也就是为什么读过之后,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总之,作者在这方面的写作是相当成功的,而且这些情节也表现了作者的一部分主观愿望。
二、神化与丑化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并不完全是真实人物,而是正史经过加工后的人物,这其中就有被神化的人物和被丑化的人物。
被神化的人物的典型代表就是诸葛亮和关羽了。诸葛亮被神化的地方是"未卜先知",关羽被神化的地方则是"忠""义"。下面,我想简单比较一下作者为什么着重的神化这两个人。
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朱熹,认为三国之中蜀汉是正统。而朱熹以前的观点,从陈寿开始大部分都是以曹魏为正统。自朱熹之后,君王、大臣、百姓也开始接受朱熹的观点,原因就是这种观点是符合儒家思想,并能被统治阶级所接受的。罗贯中也是同意朱熹的观点的。所以他神化的人物大多是忠于"汉室"的。这其中,作者又把诸葛亮写成了"智"的化身,把关羽写成了"忠""义"的化身。这也就是为什么受《三国演义》的影响,道光年间的统治者曾给关羽长达三十余字的谥号了。
至于丑化,基本是对神化而言的。比如周瑜,历史上是英雄早逝,《三国演义》却把他描述成了一个忌贤妒能的人。丑化大部分都是为神化作映衬的。
三、人物与线索
《三国演义》的一大成功便是成功地塑造了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比如:足智多谋的诸葛亮、义胆忠肝的关羽、粗中有细的张飞、忠厚老实的刘备、勇谋兼备的赵云、狡诈多疑的曹操、忌贤妒能的周瑜、恃才狂傲的祢衡等等。而作者正是用对细节的刻画,来体现人物鲜明的特点。如,写张飞,第七十回中,作者对张飞使了一个小心眼智败张郃的战例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刻画与描写,与此同时又加入了一段诸葛亮与刘备的对话,更显出了诸葛亮的智谋高超。
《三国演义》能够把繁多的人物以及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处理的恰到好处,就是因为作者在用笔上不仅有实写、虚写、详写、略写、插叙、倒叙,还有作者采用了沿线索来记叙的文学手法。《三国演义》的主线索就是蜀汉政权的建立以及灭亡直至三分归晋的过程,其中有穿插有支线索。如,赤壁之战时期,作者是从刘备、孙权、曹操三条线索来展开叙述的。而这三条线索有互有联系,不会在一个章节之中只叙述一条或两条线索,这样交织进行,就会让读者感到很连贯,而不是只读一条线索的冗长与乏味。
读《三国演义》心得体会 篇12
在我失败的时候,在我难过的时候,在我委屈的时候,有一本书永远激励着我,那就是四大名著中人人皆知的《三国演义》。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淘尽英雄……”历史已经过去,只留下后人在笑谈古今,批评前人的过错,表扬前人的功劳,吸取前人的教训,学会去勇敢的面对失败。
曹操被耻笑为白脸奸臣,刺杀董卓失败,二打张绣险失性命,官渡之战差点被袁绍打败,赤壁之战更是被孙刘联军打的落花流水,狼狈不堪。而刘备呢?卖草鞋不知受了多少耻笑,多少白眼;徐州之败,他投靠曹操,每日施肥种菜,为的就是海阔天空、天高鸟飞的出头之日。他们虽然受到了不少耻辱,但他们还是没有放弃称霸一方、一统天下的霸气,他们遇到困难不退缩,不屈服。相反,如果一个人昏庸无能,胆小如鼠,他怎么能成为一代霸王呢?即使这样,他们到最后也会被消灭,最后成为别人的阶下奴,蜀国的.刘阿斗就是一个这洋的人。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会受到许许多多的挫折,比如我就是几次考试的失败者,在我难过的时候,我想起了韩信胯下之耻,张良捡鞋之辱……与他们相比,我这一点失败算得了什么?
读了《三国演义》之后,我下决心要把失败当成一次次的磨炼,认认真真的做好每一件事,证明自己的价值。我相信,只要在困难挫折面前永不退缩,绝不低头,才会最终成功。
读《三国演义》心得体会 篇13
这个假期我读了《三国演义》,它是中国的四大名著之一,从这本书中我认识了许多人物,有关羽、周瑜、刘备、张飞、诸葛亮、赵云、曹操等等,其中我最佩服的就是诸葛亮,他的智慧、渊博的学识深深的打动了我。
诸葛亮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并熟知敌人的作战心理,一次次打败了敌人,使自己转危为安,他辅佐刘备建立了蜀汉,成就了一番事业。在故事《草船借箭》中,因为周瑜心胸狭窄,嫉妒诸葛亮的聪明才智,让他三天内造出十万支箭,而且还不给诸葛亮造箭的.材料。其实诸葛亮早就知道三天后会有大雾弥漫,就向鲁肃借了20艘船,船上放上稻草人假装士兵,命人擂鼓呐喊,让曹军认为是东吴的的兵打过来了,曹操怕中埋伏,就让士兵往江上射箭,结果全射在稻草人身上了,诸葛亮就用这个办法“造”出了十 万支箭。
诸葛亮不仅能草船借箭,还可以借东风。在周瑜和曹操大战前,诸葛亮向周瑜献计用火攻,诸葛亮用自己熟知天文“引”来东风,帮助周瑜打败了曹操。并想到周瑜会杀死他,在引来东风后就坐小船逃走了,诸葛亮引来东风又保全了自己的性命,成就了世界闻名的经典战役——火烧赤壁。
我也要努力学习,博览群书,使自己成为一名现实中的诸葛亮。
读《三国演义》心得体会 篇14
翻开历史的长卷,多少英雄人物为我震撼,多少历史事件使我诧异。
有人说,一本书是一片叶,一叶知秋;有人说,一本书是一场戏,一戏人生;有人说,一本书是一杯水,一杯沧海。就像《三国演义》一样,它作为一本书,可知三国时期的战乱纷争,也像是在演义一场戏,让人着迷。
站在历史的海岸上看着那一道道历史沟渠:楚大夫沉吟泽畔,九死不悔;魏武帝扬鞭东指,壮心不已;他们选择了永恒,纵然谄媚诬蔑视听也不随其流扬其波,这是执着的选择;纵然马革裹尸,魂归狼烟,也要仰天长笑,这是豪壮的选择;纵然一身清苦,终日难饱,也愿怡然自乐,躬耕陇亩,这是高雅的选择,如陶渊明悠然南山,饮酒采菊在一番选择中,帝王将相成其盖世伟业,贤士迁客成其千古文章。
在读完《三国演义》之后,总的说来应该是开卷有益吧!我读到了刘备,关羽,张飞桃园三结义的友谊董卓祸国殃民的奸毒;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智慧;曹操赋诗的奸诈,但又有雄才大略的心怀。我还读了草船借箭,蒋干中计,曹操赋诗,借东风,七擒孟获等精彩的历史事件。
在《三国演义》所有的人物和事件中,我最喜欢诸葛亮和草船借箭。
诸葛亮草船借箭,不战而胜,为什么诸葛亮不费力地轻而易举得到十万只箭呢?我想,罗贯中把诸葛亮塑造成一个有智慧的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他向周瑜保证三天之内必定造出十万只箭,这在当时的情况下是不可能做到的,这只是周瑜想故意找诸葛亮的茬。但是,诸葛亮却能运用三天中雾最大的一天来借箭。是敌人万万没有想到,让曹操以失败而告终。在当时,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且有计谋与智慧的人可以说几乎没有,而诸葛亮作为这一种人物形象让人回味无穷。
大家都知道在三国纷争的背景下,刘备代表了蜀国,曹操代表了魏国以及孙权代表了吴国,他们展开了三国鼎立,三方角逐的场面。在历史上,人们都有拥刘反曹的倾向,这一倾向导致了后来刘备胜利为王的结果,我在想,为什么人们要拥刘反曹呢?在我看来三方争霸,各自都有优劣,都应该有公平的机会去争霸,应该体现当今的奥运精神:公平、公正、公开。可是人们却单一的拥刘反曹。我认为曹操和刘备他们各自有各自的优点,对于评价任何一个人,即使是他们天差地别,也应从好与环,优缺点去考虑。正如曹操亲帅大军征战,为争取民心,下令军队沿途不得践踏百姓的庄稼,违者格杀勿论。可偏偏就是曹操自己的坐骑受惊吓后进了老百姓的田地,他虽经众将苦劝没有取下自己头,但也割下了自己的头发以示惩罚,中国古代,视发如首,把头发割掉,在当时已算是一种不轻的刑罚,曹操能割发,以示自刑,体现出他纪律严明和体裇百姓所以说人是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的。所以说人们都是有自己的.优点,评价一个人应全面评价。
诸葛亮是在三国中的一个亮点人物,三国时期,诸葛亮领兵评定了南方部落(云南一带的少数民族)的叛乱后,想要任命当地的土人担任官吏来管理。有人进言反对诸葛亮说:如果留下外地人在这里当官就要留军队,留下了军队,军粮无法解决,这就是一难我们刚刚打败夷人他们有的父兄死在战场,留下外地人而没有军队保护,必然会有仇杀之恨之类的祸患发生,这是二难。以前夷人常有废除或杀害朝廷官员的事,他们自己感到罪孽深重,他们留下外地官员,也是始终不会得到他们拥戴的,这是三难。现在,我打算不留官员,不留军队,不远送粮食,是考虑到各种典章制定已基本制定社会次序已得到初步整顿,夷汉王间大致可以相安无丰了。
总之,在《三国演义》这本书中,有多少英雄人物,各有各的特色,我从书中学到了诸葛亮的智慧智绝。关羽的义绝。曹操的雄才大略,豪放。
盈盈月光,我掬一杯最清的,落落余晖,我拥一缕最暖的,灼灼红叶,我拾一片最热的;萋萋芳草,我摘一束最灿的;漫漫人生,我要采世最重要的义气,百万史书,我选择了经典的一本《三国演义》。
若人生是一片土地,那么读书便是耕耘,想收获生活的人,要学会读书;若人生是一个海洋,那么读书便是舟楫,想到达生活彼岸的人,要学会读书。因为一本书,是一种人生。人生即沧海。
书是精神的食粮我想这句耳熟能详的话妇孺皆知,但若要领悟其中的真谛,唯有到书中去领悟,亦要坚持读书!
让我们一起坚持读书,让书融入我们的机体吧!
读《三国演义》心得体会 篇15
《三国演义》是由明朝文学大家罗贯中根据当时所流行的话本收集而成的,主要是介绍东汉末年,群雄四起,争霸天下的野心为背景,故事是由魏、蜀、吴这三国交织而成。
《三国演义》是我国的四大奇书之一(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亦是章回小说之一,所以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很重的地位,也得到了很多的评价,其中,有许多故事都使很多人拍案叫好,包括:三顾茅庐、草船借箭、死孔明吓退活仲达等,其中我最感兴趣的有。
一、过五关斩六将:当时关羽因为要保护二位嫂嫂及侄儿的情况下,不得已只好屈服于曹军之下,但关羽虽处在曹营下,却无时无刻地挂念的大哥,时时打听大哥的下落,直到有一天关羽终于知道大哥现处在河北袁绍那里,他赶快提刀跨马护送着两位嫂嫂及随行的女眷们乘车,到了东岭关口,因偏将孔秀执意要请示曹丞相之后,此时,关羽已怒火上升,就把孔秀劈成两半,消息传到洛阳 ,虽洛阳守将韩福和孟垣商量对策,但哪里是关羽的对手,两人都被关羽所劈死,像这样,关羽一连闯过五个关口,杀了六员守将, 才渡过黄河,他虽然感到有些愧对曹操,但此时的他只想赶快和大哥碰面,杀了这么多人,也是没有办法的事。
二、的卢救主:此时,刘备虽然对刘表的召请,心里感到疑惧,但又不得不去,所以,刘备便带着赵云,跨着的卢,向襄阳出发,蔡瑁装得非常恭谨,到了第二天早上,荆襄九郡四十二州县的文武官吏,开始参加刘备代替刘表主持的丰年大宴,赵云非常小心的跟在刘备身旁,于是,蔡瑁又设下计策,把赵云支开,等到酒过三巡之后,伊藉执着酒杯,个人总想走近刘备席前,悄悄地向他说过:蔡瑁想要杀你,你赶快从西门逃走吧!于是,刘备立即跨上的卢向西门逃出去,但没想到走不到几里路,前面有一条又深又急的河,此时,刘备只好向急流中跨下去,这时,刘备嘴里喃喃地念道:的卢,你要救我!的卢好像是听懂他话似的,奋力窜起来,使刘备脱离了险境。
这二则故事使我受到了启发,(一)是让我感受到关公的`重义气,即使大哥在天涯海角,只要有消息,也要把两位嫂嫂平安的送到大哥手上,把自己的生死置之身外,一切以两位嫂嫂的安全为重。
(二)是让我感受到人不可只注重外表,认为它是坏的而舍弃它,就像是的卢一样,纵使它是会克主的,但刘备却不在意它,可能是刘备的仁心感动了的卢马,所以,在主人最危急之时,它无克主反而是救了主人一命。
看完三国演义,才感觉到中国文学的博大精深,也感受到作者的写作能力,罗贯中把所有人物都描述得栩栩如生,如:关羽的义、张飞的直、诸葛亮的忠及曹操的奸等,让读者都与故事的剧情融合为一体,随着故事剧情的高潮而起伏,《三国演义》因为属于章回小说,故事具有连续性,让人有一直想看下去的心理,而且不会觉得枯燥乏味,故事编排得宜,紧张刺激,使人有一种深陷其中,好像自己也处在东汉末年,群雄割据的乱世之中,《三国演义》不仅是在当时有一种象征的功用,也是令一种体制的创新,更是研究明清小说的典范之一,所以,《三国演义》真是一本值得在再看的好书,每阅读一次,就感觉多了一次不同的体验,文学素养也提升了许多。
返回查字典首页 购买相关教材
读《三国演义》心得体会 篇16
中国是一个文学历史悠久的国家,文学作品也很多,著名的在世界上都很有名气。我最近一个月抽空拜读了中国四大名著中的《三国演义》,其中的人物和故事情节深深地打动了我。
书中有几个人我对他们印象非常深刻。
曹操,东汉末年,天下大乱,他挟天子以令诸侯,对内消灭二袁、吕布、刘表、马超、韩遂等割据势力,对外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统一了中国北方。曹操给我的印象就是奸诈,狡猾,多疑,可又不失聪明。“望梅止渴”这个故事,就是他“哄骗”战士,谎称前面有梅林,从而激发战士行军的动力。书中称他为奸雄,有人觉得他太过奸诈,可是“兵不厌诈”不是吗?
刘备,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刘备我觉得他就像唐僧一样,太过心软了。刘备心肠太软,太善良。诸葛亮几次劝他夺掉他世兄的城他就是不听,宁可带着十几万老百姓一起逃亡也不听诸葛亮的话。差点害死里面的魏严,但他也很聪明,如果他非好汉,诸葛亮又怎么选择他?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当时盛传“卧龙凤雏”得一人即得天下。我认为诸葛亮是《三国演义》中最聪明的人了,无论多么棘手的问题他都能迎刃而解,逢凶化吉。草船借箭就是一个例子,谁会想到向敌军借箭?这足以说明他的智慧。不过我觉得他一生的最大的错误就是辅助刘禅,刘禅不是一个好皇帝,诸葛亮完全可以去辅助其他更有才华的人,可他却将自己的一生寄托在了刘禅这个毫无希望的人身上,真是遗憾。
赤壁之战,是东汉末年,奠定三国鼎立基础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这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争之一,也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中最为著名的一场。孙刘联军最后以火攻大破曹军,曹操北回,孙、刘各自夺去荆州的一部分。如果不是曹操的大意,我想,他就不会输的这么惨了。这也是我印象中这本书里最深刻的故事片段,
其中,我最喜欢的人物便是曹操。
有些人可能会问,三国中如此多仗义侠气的人物,为何我偏偏要喜爱曹操?
这是一个矛盾的心理。曹操的性格太多重,令人难以捉摸,而这正是历史带给我们的感觉——神秘,像是蒙上一层朦朦胧胧的长纱,隐隐约约勾勒出一个轮廓,触手可及之时却又突然消失不见。远看而不知其彩,近看而不知其形,这正是这部作品带给我的震撼,也是曹操带给我的震撼。
人人都有黑色的另一面,我认为曹操也不是例外。他独领千军,虽尚有威严,却压力倍增,曾经被热血砌起的肩膀又被这千斤的担子压了下去,这是多少人所感叹的沧桑?
《三国演义》没有用更多的笔墨着重描写某一个人物,但是我可以想象出来:他可能拥有灰白的眉毛,枯黄的面颊,布满岁月痕迹的发丝,原本高昂的眼神被时光转换成了另一种东西,变得深不可测。曹操的眼底有什么?隔着几千年的历史,我看不清他的眼神,但是那是深邃的,不可捉摸的,我感受到了这部文学作品中的超然魅力。
罗贯中在怎样的环境中,书写出这一段荡气回肠的.故事,刻画出一个个跃然纸上的人物?我赞叹着他的艺术精神。每一部作品都是作者呕心沥血的成品,更不用说流传千古的名著。我想象不出他写作的思想,但是我能从现在人们的所作所为看出来,他的这种精神影响了千百年后的今天的人的思想。
若是穿越过去,作者能否知道自己的作品会如此引人入胜?也许他只是想写一段抛洒青春热血的故事,在这段故事中融入他的人生遗憾,而创造出了一部不朽的传奇。
读《三国演义》心得体会 篇17
以鄙人有限的历史以及文学知识来看,《三国演义》在中国文化史上绝对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这种地位是别的小说无法撼动的,虽然一般人眼中的中国四大古典名著,《红楼梦》居于首要地位,但是就从小说在大众中的普及率以及影响率来说,《三国演义》无疑是压倒性的击败《红楼梦》的。就中国最广大的劳动群众来说,贾宝玉,林黛玉的名字也许不会陌生,但是两人的故事他们又知道多少?但是对于诸葛亮,关羽,恐怕三岁小孩也能给你讲出一段“空城计”或是“过五关斩六将”等一干事迹的。对于我个人而言,《红楼梦》我小学就开始尝试性的阅读,不过可惜读了两回就实在读不下去了,可能当时年纪过小,文言功底以及思想造诣实在太低,不过也就是在当时,《三国演义》和《水浒传》这两本小说,我却是看完的了,或许这两本书的故事性之强是吸引我的主要原因吧。
其实,就算是到了现在,《红楼梦》也是我未敢涉足的禁区,在多如牛毛的红学研究者和汗牛充栋的红学研究书籍的恐吓下,我望而却步,如果一本书前后铺垫的如此完美,前面的每一句话后文都有照应,甚至连人名都有如此多的学问,譬如甄士隐其实是真事隐,贾雨村其实是假语存,OH,MY GOD,我看小说本来就为了消遣,倘若看个几千字就把你整成半死,那还有什么意义。
毋庸赘述,鄙人这次选择《三国演义》作为暑期读书的对象,起原因有三,其一就是最好选一本名著小说,这样才比较有意义。其二,就是上面所讲的,《红楼梦》文学性太强,读不来,也分析不来。而《水浒传》这本小说又太低俗,满篇的宋元时期的口语,文学性又太弱,而《西游记》明显是志怪小说,对于光明向上的大学生来说,这种封建文化“集大成”的东西最好不要看,三国演义恰好走了一条中庸的道路,既不失小说的故事性,又不失名著的文学性,作为一本半文言小说,对其研读是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的。其三则完全是追求时尚了,殊不知现下文化界叫的最响的名字是谁?易中天先生是也,此君在央视百家讲坛一品成名,刮起了一阵品评三国的旋风,关于此君我不想做过多评价,虽然最近批评的声音很多,说他在央视侃大山,误导了广大无知的青少年。误导不误导不好说,不过我认为,引发孩子们的读书热,读史热总比让孩子们天天做在电视机旁看那些酸溜溜的日韩偶像剧要好的多,如果单从这一点来看,我们应该感谢易先生。
说了这么多,其实一句也没有说到正题上,应该转一转了。
这次暑期品评三国,鄙人参考的唯一一本书就是罗贯中老先生的《三国演义》,至于陈寿的《三国志》,抑或是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我连见都没见过,更别说参考了,不过这篇文章确实借鉴了部分文学普及参考书以及网上的某些观点,这里事先说明。
《三国演义》是一部小说,正因为是小说,它绝对不能作为正史来读的,但是正史却没有小说那种塑造人物形象的强大功力。所以我们在《三国演义》中看到了一个又一个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奸雄曹操,忠雄关羽,智雄诸葛孔明是三个最为典型的典型。不过这三个人物我先搁置一边,我先分析一下最喜欢的赵云。
小时侯读三国,最关注的是武将的战斗力,因此赵云的形象在我心中一直是十分高大的,当阳长坂坡七进七出,单骑救主,书中描写道“赵云怀抱后住,直透重围,砍倒大旗两面,夺三条,前后枪刺剑砍,杀死曹营名将五十余员”,这一段描写何等的荡气回肠,看罢之后是何等的血脉喷张,恨不得自己就立即化作赵云,在当阳来一场轰轰烈烈的大搏杀。汉中一役,他率几十士卒镇守大寨,杀退曹操数万人马,被刘备赞誉为“子龙一身都是胆也”赵云此时的事迹达到最高潮的辉煌,这句评价也可以说是对赵云最高的评价,后期跟随诸葛亮六出祁山,赵云依然势不可挡,有过力斩五将的辉煌战役,虽然可能经过罗贯中的润色。综观三国,赵云的伟大可以说是自始至终的,无论早期还是晚期,用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来形容他,恐怕也不为过,无怪乎当闻之赵云病故的消息后,诸葛亮“跌足而哭曰:子龙身故,国家损一栋梁,吾去一臂也”言辞之伤感,由此可见一斑。
从另一点上来说,赵云的“忠”也是小说着力刻画的,有人形容赵云“尽忠刘氏,义贯金石”,还有人说他是“择贤而事,克尽职守”,总之,赵云所表现出的忠义,是不亚于关大圣人的,早期和刘备一见如故后,便立即倾心于他,后不远万里前来投靠。效忠刘备后先后两次挽救刘家的香火,长坂坡单骑救主,长江夺江截阿斗,赵云无不是赤胆忠心,置生死于度外,怀安危于胸中的,刘家的香火得以残存,绝对是应该给赵云磕一万个响头的。无怪乎赵云死后,后主刘禅大哭曰“朕昔年幼,非子龙则死于乱军中矣!”,并追赠赵云为大将军,谥封顺平侯,可见刘禅还没有昏到家,至少还知道他这条小命是谁拼了命救回来的。
不过很可惜的是赵云的`智勇双全并没有得到完全的发挥,一开始只能算是刘备的贴身保镖,后期也没有得到完全的重用。我想如果换作赵云去守荆州,或者是赵云辅佐关羽联合去守荆州,或许最后的结果不会那么坏,不过一切也只能是设想了。
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对《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作了一句十分中肯的评价“状诸葛亮智而近乎妖”确实三国中的诸葛亮已然不是泛泛之辈所能想象的强悍,神机妙算算不上什么,呼风唤雨那是家常便饭,从借东风的神乎其神到出陇上装神的鬼魅莫测,甚至死后还有定军山的显圣,诸葛孔明似乎从来都是在做我们想不到的事情,这些真可算得上罗贯中得功劳了,这个大才子将诸葛的形象无限拔高,无限扩大,虽然诸葛亮在全书大约三分之一才姗姗出场,不过他一出场则已,局面立即出现巨大转折,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整部三国,在诸葛亮出山以后,才显得风吹云动,精彩纷呈。极而言之,书中的一切人物,包括曹操,刘备,周瑜,司马懿,在后期全部成为诸葛亮的陪衬。
对于诸葛亮的伟大,我不想谈太多,毕竟这已经被千万人说烂的话题,我只想从我的感受,谈一下诸葛的失策之处,人无完人,诸葛亮再酷毕竟也是人,他也逃脱不了人类的劣根性,至少在三国中,还是可以找到他许多的不足的。
首先,《隆中对》的战略规划就有一定的失败,诸葛的规划是“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军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我认为这个规划是导致蜀汉最后失败的罪魁祸首,首先,鄙人认为荆州的战略地位要远远强于西川的,西川完全是个封闭闭塞的弹丸之地,除了物产还算丰饶,其他的一无是处,而荆州之地,非但千里沃野,更有长江之天险,且紧连洛阳,许昌。倘若不是令一上将军守荆州,而是刘备亲守,并且东面联合孙权,共成犄角,对魏国的首都形成压迫之势,同时派一上将军去取西川,从秦川之地攻取长安,则三路大军其涌向魏国,纵使曹操父子三头六臂,也难逃一死。正是因为诸葛的错误决断,命一上将军去守荆州,而这一上将军恰恰又是心高气傲的关羽,于是失败已成必然。当荆州失陷以后,诸葛苦心经营的策略也就失败了一半,于是以后六出祁山,也只能是图劳。
诸葛亮的第二个失败之处,就是在于人才的培养方面,他是该用的人不用,不该用的人偏要重用,这点可以从对魏延和马谡这两个人的使用上看出来,魏延本是一代将才,放在诸葛眼里就是一个迟早要反的料,诸葛先生,你也忒过分了点,就凭人家脑后的骨头长得明显了一点,就说人家早晚要反,你也忒主观了吧,于是你对人家从来都没有重用过,人家一代英雄豪杰,空负一腔报国热心,却无用武之地,我看他后期的反叛,全拜您老人家所赐,他是被你逼反的。马谡本为庸才,至多也就会纸上谈兵,刘备临死前千叮咛,万嘱咐不可“大用马谡”,你就是不听,派他镇守最最重要的街亭,就连司马懿也看出来说马谡“徒有虚名,乃庸才耳” 。于是,最终街亭失陷,您错过了最好的一次北伐成功的机会。
诸葛亮第三个失败之处,就是他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不足,诸葛亮是个不善于培养人才的人,只有到后期才收了一个姜唯。这一点上,诸葛亮远不如刘备。正是因为诸葛亮没有重视人才的培养,才导致了后期“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先锋”的局面,这绝对是诸葛的一大失败!
或许历史上的诸葛亮充其量智谋力也就和曹氏集团的程力,贾诩之流相当,只不过经过罗先生过分的渲染,才有了人们心中那个近乎于妖的诸葛亮,不过小说毕竟是小说,如果要追求真实,我们不如去读正史了,总体上来说,《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形象是十分成功的,十分完美的。
关于曹操这个形象,一向是充满争议的,《三国演义》中许劭的一句经典评价概括了曹操的特点“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奸雄”正是千百年来人们心目中曹操的经典写照,不过说到这里还是要感谢罗贯中老先生,是他一手塑造了曹操!
《三国演义》中的曹操,真是奸的可以,雄的可以。下面我谈一下我眼中的阿瞒。
首先就是前第四回中“捉放曹”的故事,这在京剧中似乎还有一出,曹操满腹疑心的杀掉吕伯奢全家后又把伯奢本人干掉,本来吕伯奢好心好意招待曹操,却落得如此悲惨的下场,曹操之心狠手辣,五毒俱全在这里表现的令人发指,更可恨的是,面对陈宫的斥责,他居然毫不要脸的说出那句经典的“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每每读到此时,总觉得这种人千刀万剐也不为过,这种人杀了绝对是为社会除害。写到这里我倒很想提一下陈宫这个人,说实话,这个人在我心中是相当高大的,他是一个很有社会责任感以及正义感的人,“捉放曹”一回,陈宫慧眼识英,义释曹操,放弃县令,跟随曹操,就是为了拯救倾颓的汉室,后来发现曹操如此卑劣的德行,他又毅然抛弃曹操。可悲的是天下之大,陈宫却难觅其主,虽然清楚吕布心胸狭窄,有勇无谋,但他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实在是出于一种极其的无奈。最终吕布兵败白门楼,陈宫也大义凛然的选择了就义,这种决心,这种修养,这种境界,在当时那个兵荒马乱,人人求其自保的年代,是相当的可贵的。遗憾的是陈宫选错了主子,依他的才华,碰上明主,一定会有一番作为的,但是谁能再给他这个机会呢?因为历史不能重演了。
再来就是七十回中的一个小故事,说的是“操恐人暗中谋害己身,常吩咐左右:“吾梦中好杀人;凡吾睡着,汝等且勿近前。”一日,昼寝帐中,落被于地,一近侍慌取覆盖。操跃起而拔剑斩之,复上床睡;半晌而起,佯惊问:“何人杀吾近侍?”众以实对。操痛苦,命厚葬之。”短短数言之中,曹阿瞒丑恶的嘴脸得以充分的显现,一是生性多疑,对周围的人丝毫没有信任感,而是凶狠残酷,滥杀无辜,为了自己的利益,连累无辜的士卒,还是杨修说得好:“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
曹操的奸表现在整部书中,因为本身罗贯中就以“尊刘贬曹”的中心思想来行文的。不过就算大奸也有善的一面,更何况历史上的曹操其实绝对算得上一代英雄豪杰。
曹操求贤若渴,他先后两次颁布求贤令,因此综观魏蜀吴三国,曹操帐下的谋士是最多的,武将是最广的,这也是曹魏长期压制其他两国的根本所在。曹操有时也会表现出宽广的胸襟,陈琳本来是袁绍的部下,曾经替袁绍起草檄文,骂了曹操的祖宗三代.袁绍失败后,陈琳归降曹操.曹操问他说:"你从前为袁绍写檄之,骂我一个人就可以了,为什么要骂到我的祖宗三代,陈琳连忙谢罪.曹操爱惜他的文才,不仅对他不处罪,还照样任用他。这等胸襟,这等气魄,不是凡人所能达到的,曹操达到了,所以他不是凡人。
更喜欢曹操的文采,建安七子可是文学史上响当当的名号,曹操正是建安七子中的领军人物,小时候读过曹操的《观沧海》每每读到“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之句时,总能感到一种排山倒海的气魄,大一点后读到《龟虽寿》中“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句子,又能体会到曹操处事的哲学。《三国演义》四十八回中曹操宴长江赋诗一段,鄙人认为是曹操在军事以及文学达到的最高潮,因为当时曹操坐拥八十三万大军,眼看就要扫平南方,统一中原,此可以看作军事上的最高峰,而那一首短歌行更是荡气回肠,“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踌躇满志的曹操似乎看到了美好的明天,胜利似乎已经触手可及。只可惜,他料不到,等待他的,将是他人生中的一次最大的溃败,一次另他再也抬不起头的溃败。
诚然,《三国演义》的成书年代决定了它的局限性与封建性。书中避免不了不少迷信的描写。譬如第七十七回关公显圣杀吕蒙,第一百一十六回武侯显圣定军山,就是纯粹的封建迷信了。鲁迅先生教导我们要取其精华,剔其糟粕,毕竟人无完人,书亦无完书。
不管怎么说,三国演义确实是中国文化史上一块耀眼的宝石,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有义务去继承这一瑰宝。三国演义是厚重的,我们从中不但要读出故事,更要读出哲理,所谓“读史使人明志”,“前世不忘,后世之师”。伟大的中华文化之火是永远不会熄灭的。最后我想用《三国演义》的开篇词《临江仙》来结束这篇文章。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胜利失败,千百年来不曾停息的故事,合合分分,千百年来一贯的主题。
末了,忽然想起东坡先生在《赤壁赋》中的句子了“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恐,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是啊,纵使曹操,刘备,孙权当时横行一世,而如今他们又在哪里呢?
读《三国演义》心得体会 篇18
我非常喜欢《三国演义》这本名著,书中的主人公的智慧,坚持不懈,不畏艰难的品质给我深深的启迪。
《三国演义》这本名著是罗贯中写的,这本书主要讲的.是在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各霸一方,其中魏国和吴国是比较强的,蜀国比较弱,那时,刘备因为得到神机妙算的诸葛亮的帮助,最后称霸天下得到成功的艰难历程。
《三国演义》这本书中我最喜欢的主人公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诸葛亮,其中《三顾茅庐》的故事让我感触十分深刻,也给了我深深地启迪。《三顾茅庐》这个故事讲了那时,刘备听手下的人说天下有一人十分聪明,会助刘备称霸天下,这个人就是诸葛亮,刘备得知情报后决定亲自去拜访诸葛亮。第一次,刘备准备好了礼物,就和张飞,关羽一起去拜访诸葛亮,诸葛亮的书童说:“我家先生正在睡觉,请明天再来吧,第二天,刘备继续去拜访诸葛亮,诸葛亮不在家,又没有成功,但是刘备并没有放弃,到第三天的时候,刘备仍然去拜访诸葛亮,诸葛亮知道刘备这么有诚心就答应帮助刘备,直至刘备称霸天下。
如果刘备不坚持不懈的上山拜访诸葛亮,也不会有日后的三足鼎盛,所以我得到的启迪是:做事一定要坚持,不能因为一点点挫折就放弃,我们要知难而进,要不论困难多大,我们要坚信一定可以将它突破。要像刘备一样坚持不懈,才能获得成功。
读《三国演义》心得体会 篇19
在这烈日炎炎的暑假,我坐在窗边,读着厚重的《三国演义》。在这本书里,我见证了刘备,关羽,张飞三人的兄弟结义;周瑜的心胸狭窄,忌才好胜;诸葛亮的料敌如神,决胜千里;曹操的“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还有以少胜多的`赤壁之战。
我在读了《三国演义》之后,关羽的勇敢,忠义,坚强,给我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关羽身高九尺,胸前长须飘飘,脸色好像红枣一样,一双凤丹眼,两条卧蚕眉,相貌十分威武。
关羽很了不起。在汜水关大战中,华雄打败孙坚,又连杀两员大将,联军无一人敢应战,而关羽请求出战,曹操给关羽倒了一杯热酒,关羽却说:“等斩了华雄,再回来喝这杯热酒也来得及。”在关羽把华雄的头带回来之后,那杯酒还是温热的。在关羽斩华雄的过程中,我看到了关羽的勇敢。联军中无一人敢去斩华雄,关羽却敢。
还有一次,关羽得知刘备大哥的下落,喜出望外,立刻骑上马,便往刘备所在地赶去,再去找刘备的过程中,羽分别受到了孔秀、韩福、孟坦、卞喜、王植,秦琪的阻拦,关羽被逼无奈,只好过五关斩六将,最后和刘备大哥相遇。多么好的兄弟情啊!简直都比亲兄弟都还要亲,关羽只要听到刘备的下落便。不顾一切的去找刘备,从这里我看到了关羽的忠义。
我最佩服他的坚强,有一次,他的左臂中了毒箭,需要有刀子划开肉,把骨头上的毒一刀一刀的刮下来。虽然这个手术会使病人非常痛苦,但是关羽还是坚持下来了,他一边强忍着剧痛,一边专心致志的和谋士下围棋。这种境界。既叫人惊叹,又叫人佩服。
虽然关羽在麦城一战中深陷埋伏,被敌军杀害,但关羽的勇敢,忠义,坚强,却时刻铭记在我的心中。也时刻提醒着我,要向关羽学习,做个勇敢,忠义,坚强的人,做个真正的男子汉。
读《三国演义》心得体会 篇20
69《三国演义》是我很喜欢看的一本书,在阅读之前,我还听凯叔讲过一遍。疫情期间,我终于看完了这本书,我被这本书深深吸引了。卧龙先生的足智多谋,刘备的.礼贤下士、任用贤能,关云长的义薄云天,张翼德的爱憎分明……每个人物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最喜欢的是赵云赵子龙,他不仅武艺超群,骁勇善战,而且有才智,有胆识。在刘备兵败,曹操大军紧追不舍之时,赵云七进七出救出阿斗刘婵,凭一己之力完成,武力值超群,胆识过人,让我由衷地佩服。
在赵云计取桂阳一战中,他识破赵范奸计,取得桂阳。在三十五回中,赵云发现刘备不见了,他不与蔡瑁争执,也没有回去,而是循着蛛丝马迹,耐心寻找刘备。这两个故事体现了赵云遇事沉着冷静,有独立的思考和见解。而我遇到问题的时候,总是习惯第一时间向别人求助。
有一次,我在进行编程练习的时候,程序报错,我进到程序中,将变量和循环一一对比后,仍然不能找到问题所在。于是,我想都不想就直接找老师去了,结果,老师帮忙检查,发现我只是把变量名称敲错了。得到答案后,我直接就把错误的名称修改过来了,想也没想为什么会敲错这个变量名。妈妈知道后,脸色变得很严肃,对我说:“你要去思考一下为什么会出现这个问题,不要听到答案就算了。”我在屋里认认真真地从头到尾想了一遍,终于明白,原来是格式不规范导致的名称错误。我相信经过这次思考,我以后再也不会在同一个地方犯错误了。
《三国演义》这本书让我明白了遇到事情要沉着冷静,精心思考的道理,让我受益匪浅。多读书,读好书,书籍会助力我们懂得更多的道理。
读《三国演义》心得体会 篇21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进英雄。”多少年来,有多少因岁月而逝去的英雄,又有多少被岁月遗弃的英雄。而书,是把英雄以及他的品德传承下去的最好方式,《三国演义》就是如此。
《三国演义》是一部诉说东汉末年,宦官专权,董卓劫帝,群雄割据。讲述着魏蜀吴国在其中脱颖而出,又互相斗争,最终晋夺魏权统一天下的故事。
这部小说包含着阴谋,诡计,互相猜忌,互相争夺,外强中干,笑里藏刀,还有着英雄,以及英雄们鲜为人知的另一面。这本书让我印象最深的三个人物是,有情有义的蜀国国君刘备;年少有为的吴国国君孙权;挟天子令诸侯的魏王曹操。而说到这大家可能会想,曹操这个奸臣你怎么会喜欢呢?最开始阅读时,我同样也觉得曹操挟天子令诸侯是一个坏人,再加上作者出神入化的`描写,更使我觉得曹操乃鼠辈小人,但再后来的阅读以及结合一些真实材料来看,才发现曹操是一个胸怀大志,有情有义的人。比如第十六回操为大将典韦之死大祭,重于他儿。再比如第二十七回操放关公会刘备,以及曹操至死也无称帝,这也说明他的野心还没大到吞噬自己,这都能说明他还能算得上英雄。
但英雄也会有缺点,然而缺点才会让英雄更为真实,更何况那还是在乱世中,不会有什么情义也不会有对与错。在乱世中每个人都会用自己的方法去占领土地,征服他人,捍卫自己,每个人的方法都截然不同,可都是对的。如果非要说曹操是个坏人,也没问题,但他一定是一位好君主!
“自古英雄出少年”,英雄人物读英雄书,希望听我讲完,你也能捧上这本书,成为“英雄”。
读《三国演义》心得体会 篇22
今天,我读了《三国演义》,顿时有感于怀。人们都认为三国是在公元190年到公元280年这90年里,实际上真正的三国是在“三分天下吴蜀魏”那个时候,但要是只写真正的三国,那么曹操和其他三国名人就没有出场的机会了,《三国演义》也就没有那么好看了。
在《三国演义》中,我最喜欢枭雄,也就是凶猛的英雄,但我们肯定最先想到的是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更令他威风八面,加上他平时南征北战,在人们心中自然会成为枭雄。他的基本策略是招降纳叛,因此他得到了人才和武将还有许多他想要的东西,但是,曹操随着自己的发展,野心也开始膨胀,从枭雄摇身一变成_雄,从骑都尉升到丞相,就差没当皇帝了。
当我看完曹操的事迹后,再回顾他以前的事,我不得不承认他很了不起,是一个真正的枭雄。其中,我还喜欢关羽,他一生获得了许多的战功,比如说: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华容道义释曹操等等,他为了与刘备会合,便不远千里来找刘备,斩颜良,诛文丑,结果鲁莽的张飞以为他背叛了刘备,准备要杀他,然后又看见他跟敌方打仗,这才明白。于是关羽和张飞准备一起去找刘备,最后终于与刘备会合,想象着那令人激动的场面,真为他们而高兴!
在书中描写关羽的一句话是: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手拿青龙偃月刀,还有赤兔马。这样搭配,简直是无人能敌!有很多人都说刘备是枭雄,我却不这么认为,曹操每次打仗都是冲在前面,刘备就很少出马,但他战黄巾,斗吕布时,他打的'很英勇。刘备是靠着诸葛亮和那一群大将夺得了一片天地,皇叔的称号和携民渡江的事再加上他的武将丰功伟迹,在人们心中真不知道他的人气和地位飙升到什么层度。孙权是个好皇帝,可“藉兄父之基业”这几个字使他很难堪,但他带兵打和政治方面都很卓越。在《三国演义》里孙权既没有曹操那么凶猛,也不像刘备那么懦弱,因此名声比较好,活得比曹操和刘备长,使得吴国的寿命长。曹操的诡诈,刘备的谦逊,孔明的谨慎,周瑜的心胸狭窄,每一个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作者刻画的淋漓尽致,细细品味,让读者仿佛进入了一种境界。这三国正所谓:一步走错,满盘皆输。
读《三国演义》心得体会 篇23
人们常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可是在我小时候却不这么认为,因为我是那样贪玩,不爱读书。直到上小学三年级时,我在姑姑家书柜里发现了一本《三国演义》。那时我已经知道《三国演义》是四大名著之一,出于好奇,我打看来看,才发现书中内容很精彩很有趣。尤其是红脸关公过了无光卡就斩了了曹操六员猛将,单刀赴会更是让孙权吓破了胆,实在是勇猛。不仅如此关羽还是重情重义的君子,为了感谢曹操的几天盛情款待,他居然让败走华容道的曹操离开了,为了找大哥他不惜自己的生命拼尽全力找大哥。还有那个忠心耿耿为了救主人儿子,不惜千里走单骑的赵子龙。如此惊心动魄的故事书把我深深的吸引了,我真的喜欢上读书了!
当我再大一些时,再次品读《三国演义》又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鞠躬尽瘁的精神而屈服。不出茅庐便可算三分天下的情况,草船借箭更是气死周瑜,七擒孟获,俘获人心,为了刘阿斗的天下尽心尽职。与刘备的兄弟情谊,师生关系让人感动,为了刘备临死前的几句嘱托真正做到了为了蜀国,为没用的刘阿斗鞠躬精粹,死而后已。我欣赏诸葛亮的机智以及忠心。
而在一次考试失败过后,我感到特别的失落。当我计算出自己的分数,听到那一声:“顾羽,20!”心都凉了半截!晚上睡在被子里,怎么也睡不着,半夜里想起了我一直讨厌甚至可以说憎恨的小人——曹操。曹操,一个起初只是不起眼的人物,凭借这自己的坚持,凭借着一种信念,让天下出现了三国鼎立的局面,曹操的一生经历无数次的失败,但是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并没有打到曹操,反而让他更加强大。记得他在刺杀董卓失败,却没有因此而隐居避世,躲避风险而是脱离危险之后,筹建起自己的军队他败走华容道,赤壁之战虽然让他元气大伤,但是他仍然没有放弃,一直坚持着自己的称霸大业。
有的人说曹操是一代枭雄,有的人说他是奸雄,在我的.眼里不论曹操是枭雄还是奸雄,都不得不承认曹操的才华和他的那不屈不挠的精神。他的诗句中的那一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是多么的豪气,充满这自信,充分体现了他那不拍失败,顽强奋斗的精神。再想想自己一次考试失败就让自己如此的失落,迷茫。不知所措。
曹操你教给我的是坚持,让我明白了坚持可以战胜一切。“振作起来”我不住的在心里默念,时刻牢记这曹操那不屈的故事。
读《三国演义》心得体会 篇24
在浩如烟海的中华经典文化作品中,我对《三国演义》那是情有独钟。这本书是元末明初的文学家罗贯中写的,是我国的四大名著之一。
这本书主要写了在东汉末年这个时期,出现了乱世英雄,其中最有代表性和最具有实力的是曹操、孙权、刘备、,他们分别建立魏、吴、蜀政权。公元二O八年的赤壁之战,使三国鼎立的格局初步奠定。公元二二O年,曹丕废了汉献帝,在洛陽称帝建魏。此后刘备、孙权先后称帝,魏、蜀、吴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公元二六三年,蜀国被曹魏所灭。公元二六六年,司马炎废魏称帝,建立晋朝,史称西晋。公元二八O年,晋武帝灭东吴统一南北。
这本书描写了大大小小四十多场战役。其中最让我感兴趣的一场战役是火烧赤壁。主要讲了黄盖利用假投降引诱曹军,借助诸葛亮施出的.“借东风”的方法,呼风唤雨让火船前进与曹军水寨中的船相撞,顿时,敌船着起火来,江面仿佛一片火海。书中的“火趁风威,风助火势,船如箭发,烟焰冲天”一句,把战争场面描写得活灵活现,十分壮观。
这本书还写了许多英雄人物。我最佩服诸葛亮这个人物。他熟知天文地理,足智多谋。他“借东风”、“空城计”、“八阵图”、“草船借箭”、“三气周瑜”等等,这些都是人们意想不到的。另外,他还能猜透别人的心思,真是一个神人啊!
《三国演义》这部经典之作,不仅让我知道了一段古代历史,还让我认识了许多英雄和谋略。最重要的是它让我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这些道理让我终生受益。
读《三国演义》心得体会 篇25
暑假里,我读了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这本书使我深刻的了解到三国时期三王争天下的`精彩。
这本书主要讲了东汉末年,皇帝昏庸无能,刘备、关羽、张飞桃园三结义,为朝廷效力,剿灭黄巾军,后来曹操有意加害,谋反朝廷,又夺得荆州、益州等地,渐渐成了气候,形成三足鼎立之势,但后来因为种种原因曹氏被司马家族掌握了兵权,威逼皇上下了台。于是,天下一统,政权归了司马氏,彻底改了朝换了代。
读完这本书,我既为刘备感到高兴,又为刘备感到惋惜,高兴的是他一下子从一介草民变成了一个威风凛凛、气宇轩昂的王。惋惜的是最后病死于白帝城,没有雄霸天下,儿子刘禅也是一个十足的昏君。
我由此联想到自己,如果我是刘备,我会和关羽、张飞桃园三结义吗?我会冒着风雪,三顾茅庐吗?我会一直忍着曹操吗?我不会,正因为我不会,所以我认为刘备这个人重感情,讲义气,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想到我自己,我不免惭愧,因为有一次,我的好友胡林涛打电话给我,说他明天会来我家玩,可第二天,我到大伯伯家去吃饭了。把胡林涛要来我家玩的事,早就忘到九天云雾之外了,结果他没有找到我,失望地走了。
刘备永远是我精神上的榜样。
读《三国演义》心得体会 篇26
我读过许多的书,它们让我了解真实的事件,悟出一个个道理,读《三国演义》这本书的经历让我印象最为深刻。
起初,我对这本书并不感兴趣。可当我读到关羽与他的儿子被孙权的手下抓住时,我的心里一惶:孙权不会要把关羽收做手下吧?那他们会一起把蜀国打败吗?这让我十分担心。但是,关羽的行为不禁让我钦佩,他宁可被孙权斩首,也绝不与孙权联合,最后孙权无奈,将关羽和他的儿子推出斩了。读到这,我既难过又佩服,“关羽真是一位大义凛然的.好英雄”,我感叹道。
谁知,我越读越感到有趣。《草船借箭》中诸葛亮在立下军令状后,在第三天大雾弥漫的情况下,带着十只草船来到曹军水寨。这时我便疑惑起来:咦,诸葛亮不是要去打造十万支箭吗?为什么现在来曹军水寨呢?看到后面我才知道,原来诸葛亮是要去曹军水寨“借”箭呀!这让我明白一个道理:遇到事情要沉着冷静,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关羽大意失荆州》让我明白做人不能太骄傲。
这就是我的读书感受,我悟出了许多道理,你有你的读书经历吗?跟我分享分享吧!希望看书能给你带来收获。
读《三国演义》心得体会 篇27
在当今这个时代,很多人都会追逐明星偶像,而我却崇拜《三国演义》里的诸葛亮。
诸葛亮年幼时,东汉王朝腐败,民不聊生。九岁时,董卓进京废帝,另立献帝;十三岁时,曹操占据徐州,他只能背井离乡,和叔父一起流落它乡;十七岁时,叔父不幸离世。从此,他就隐居在隆中,潜心学习,未出茅庐,尽知天下大事。《三国演义》中,英雄如天上的繁星那么多,但是在这众多的星星中,诸葛亮便是最璀璨的一颗。
在我心中,诸葛亮就是智慧的化身。他上知天文,下晓地理,深谙政治,精通军事。在草船借箭中他料事如神,算到三天后必有大雾,并借曹操的疑心得到十万多只箭。在火烧赤壁中,他又把箭还了回去,他还把箭头加了火,这箭直射曹营,烧死了不少曹军;在空城计中,司马懿带十五万大军攻打西城,当时驻守西城的只有两千五百名军士,而他却大开城门,引两个少年来到城头上,凭栏而坐,从容镇定地焚香弹琴,吓退了司马懿。诸葛亮就是这样一位挥挥羽扇计上心来的军事家。而这都得益于他的`勤奋学习和留心观察。
在生活中,我是一个不爱动脑的人,只要遇到棘手的事就会手忙脚乱。看了诸葛亮的故事,我明白了遇事要从容镇定的道理。今后我会努力学习,多动脑筋,要变得像诸葛亮一样聪明。正所谓“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嘛。
在我心中,诸葛亮不仅是一位军事家,还是一位发明家。相信大家都听说过孔明灯吧,但不一定知道它的由来。其实它是由诸葛亮的字得来的,为了在敌人围攻的时候能快速与他人联系,诸葛亮就发明了这种“孔明灯”。为了方便运输粮草,他还发明了木牛流马;为了更好的护城,他还发明了连发弩。他真不愧是一位绝世奇才。
在我心中,诸葛亮还是一位谦逊的人。在诸葛亮向刘备推荐凤雏庞士元时,刘备就问他:“他与军师相比如何?”诸葛亮说:“他的才华胜我十倍。”可见他是一个多么谦虚的人啊。的确,诸葛亮是一个德才兼备的人,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在生活中,有很多人一旦取得了好成绩,就会骄傲自满。我也干过这样的傻事。有一次,我语文考了96分,全班第一,于是就开始骄傲起来,认为大家都不如我,结果导致了成绩的下降。读了这个故事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做人要谦虚。
诸葛亮,你真是我心目中的偶像,虽然你这颗璀璨的明星已经落下,但你在我心中的地位却是其他人无法相比的。你的英名将千古流芳,永远留在天地之间。
读《三国演义》心得体会 篇28
《三国演义》我已经不是第一次看了,书中的大致内容我都了解了,去年的寒假我也读了这本书,并且在那次的开学考试时我还得了99分,可见我对《三国演义》还是比较了解的。不过孔子曾经说过:“温故而知新”,再次阅读《三国演义》以后我发现了一些新的东西。
我以前看这本书时,我曾经说过:“这本书讲述了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群雄混战的故事,生动地再现了三国时期的'历史。”不过现在我知道了,它只不过是根据历史改编成的小说而已,所以我不得不失望地说,《三国演义》与真正的三国历史有出入,有很多像“过五关斩六将”这样家喻户晓的故事都是罗贯中虚构的。但这就是小说的魅力,《三国演义》因为有了这样虽然虚构但是精彩的段子,它才会显得跌宕起伏,惊心动魄,因而流传至今还闻名于世。
我们知道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解放全中国并把它建设得如此强大,是因为我们的党代表广大人民的利益,人民的支持是革命胜利和国家稳定的根本。那么把这种观点代入三国时期后,我们就会知道为什么三个政权在建立时想尽办法让天下人信服,最后却都没能摆脱亡国的厄运。人民和国家领导人的理想是不同的,人民渴望和平的生活,而三国的统治者们都想吃掉另外两国夺取天下,因此,尽管魏国有着最多的地盘和人口,吴国有厉害得使刘备、关羽、张飞三兄弟殒命的领导集体,蜀国有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的诸葛亮,他们还是回天乏术,被淹没在了历史的滚滚洪流之中。
其实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人民的支持都是革命成功和国家稳定的根本。三国之前,有商汤革命、武王伐纣、秦末乱世,这样代表多数人利益的政权推翻失去民心支持的历史事件,三国之后隋唐乱世、五代十国、元末大起义、明末李闯王、清末辛亥革命、三次国内革命战争也在讲述同一个道理。
我们经常说,少数服从多数,人民永远是多数群体,人民的利益永远是领导人应服从的利益,我从《三国演义》中读出了这样一个大道理。
读《三国演义》心得体会 篇29
寒假期间,我读了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罗贯中的《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主要讲述了东汉末年汉灵帝昏庸无能,让张角为首的黄巾军趁机起义,各路势力称霸一方,互相战斗。有着皇家血脉的“刘皇叔”刘备看着天下大乱,于是与关羽、张飞结拜兄弟,并三顾茅庐,请出诸葛先生一起平定天下,匡扶汉室,救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
原洛阳北部尉的曹操挟持天子,以天子的名义掌握了北方的大势。孙权平定江东基业但被暗杀。吴国的政权便来到孙策手中。在诸葛亮的安排下,刘备的蜀国也迅速崛起,后面便出现了三国鼎立和三国互斗的场面。
作者罗贯中把情感融入到书中,让书变的“活”了起来,不仅生动形象,书中的爱恨情仇,读着让人仿佛身临其境。
《三国演义》是一部三国新网史,军事史,历史记录史,从汉灵帝无人国家衰败到三国鼎立,三国纷争,魏国的`兵强马壮,蜀国的人才济济,吴国的名震江东,简直就是一部精彩的历史大片。
但在三国中,我最喜欢的还是常山赵子龙——赵云。他不仅是虎将之一,而且有勇有谋,忠心耿耿。他为了救在行军丢失的刘阿斗,不惜冒着生命危险直面曹操上万雄军,并杀出一条血路,将刘阿斗送到了刘备身边。赵子龙的忠勇感动了曹操,曹操决心收服他,下令不许放冷箭攻击赵云。我对赵子龙的忠心和勇猛也感到无比佩服。
《三国演义》给人们叙述了一段悠久生动的历史。当你置身于书中,仿佛感觉自己正在历史的长河中凝望着他。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为了国家的发展,权力的争夺不可避免,但我还是更喜欢和平年代,所以有一位有勇有谋,心系天下的领导者,是百姓的福气。
【读《三国演义》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读《三国演义》的心得体会01-06
读三国演义心得体会06-22
读《三国演义》心得体会09-03
读三国演义心得体会12-03
读三国演义的心得体会07-21
读三国演义心得体会14篇04-17
读三国演义心得体会13篇04-11
读三国演义心得体会精选15篇03-11
读《三国演义》心得体会(12篇)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