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孟二冬事迹心得体会(精选7篇)
我们得到了一些心得体会以后,可以寻思将其写进心得体会中,这样能够培养人思考的习惯。那么问题来了,应该如何写心得体会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学习孟二冬事迹心得体会,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学习孟二冬事迹心得体会 1
孟二冬生前是北京大学中文系的一名教师。XX年3月,孟二冬从日本教书回来不久,就主动要求参加北京大学对口支援新疆石河子大学的教学工作。到石河子大学的第二周,他出现了严重的嗓子喑哑症状。医生做出“禁声”的医嘱后,他又强忍病痛站在了讲台上。XX年4月26日,他在剧烈的咳嗽中,坚持讲完《唐代文学》最后一节课,倒在讲台上……。
孟二冬的一生中并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壮举,他所做的,都不过是一些平凡的事情。作为一名普通教师,孟二冬每天从事着高校教师的平凡工作,读书、写作、教书、育人。“做平凡的人是有意义的”是他秉持的一个信念;“在平凡的岗位上把小事做好”是他的追求。诚如北大一名教师所言,品读 孟二冬 教授的事迹,其“亮点”不过是一些平凡的“坚守”精神:坚守自己的理想,坚守自己的追求,坚守自己的师德,坚守自己的生活。然而,正是在这普通、平凡的坚守中,他为我们展现了为人师表的高尚品德,为我们诠释了如何为师、怎样为师。他的这种平凡与坚守,令我们感动,更令我们省思与学习。
学习孟二冬教授,就要学习他甘于淡泊、严谨治学、为追求学识锲而不舍、求真务实的的职业精神。孟老师二十几年如一日,潜心学问,刻苦钻研,严谨治学。他埋头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在人文学科的基础研究领域取得了突出的成果,撰写了多部学术著作,其中,用7年时间写出100多万字的《〈登科记考〉补正》是一部难能可贵的资料性著作,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孟二冬教授的可贵在于,他不为外面喧闹的世界所干扰,甘坐“冷板凳”:“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为了治学,他与图书馆的工作人员一起上下班,在图书馆一坐就是一天。孟二冬的这种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甘于寂寞、敬业奉献的职业精神,给我们树立了学习的榜样。
学习孟二冬教授,就要学习他爱岗敬业、为人师表、为教书育人恪尽职守、呕心沥血的职业道德。“尺璧非宝,寸阴是竞”,《千字文》中的这句话,正是孟教授做人的真实写照。在新疆石河子大学支教期间,他不顾食道患病,不顾医生劝阻,直到上完最后一课,才住进医院。他先后三次大手术,躺在病榻上仍然挂念着他的学生和事业。更感人的是,就在他第二次手术的前一天,还把新入学的研究生叫来,在病床上为他们上课。孟老师对学生的关爱是非常自然的,是一种人格的流露,并非简单的职业要求。他指导研究生的学习非常有耐心,每次给学生评阅论文,都会提出大量具体的修改意见。甚至指导本科学生做学年论文,也一丝不苟,认真辅导,连一条注释也要推敲,甚至还亲自为学生找资料。这些尽责敬业的行为行为,都体现着一种难得的爱心,一种对学生的无比关爱之心。
学习孟二冬教授,就要学习他热爱生活、自强不息、为克服困难坚韧不屈、乐观向上的.顽强精神。孟二冬是有名的“ 阳光 教授”:上课嗓音洪亮,学生们在走廊外即可闻其声;爱运动,只要不上课,他总是喜欢穿运动鞋。XX年5月,已进行了两次手术的他还报名参加了北大全校运动会的跳高和跳远两个项目;这年夏天,在他拿到了驾驶执照后,还计划着以后买车带着家人出去旅游。他酷爱书法,即使在住院期间,他还是每天坚持练习书法。“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句名言正体现了他热爱生活、乐观进取、善待生命的人生态度、人格气质。在 孟二冬 教授生命的底色里,充满着灿烂的阳光,所以当他得知自己患了大病之后,并没有被击倒,而是很快接受现实,积极治疗,仍然保持乐观的心态。“我今天也成了病树,但我这棵病树也充满信心,充满自信,要和你们这些参天大树们一起迎接新的春天,一起拥抱新的春天。” 孟二冬 教授的这种热爱生命、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令人敬佩,更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
学习孟二冬教授,就要学习他无私奉献、乐于助人的高尚情操。在新疆石河子大学,他把全部精力投入到教学之中,还为这所大学的学科建设出谋划策。住院治疗期间,孟二冬心里还一直惦记着新疆的同学们,他知道,那里急缺图书资料,就让爱人去刻录了200张古籍资料文献光盘,准备送给石河子大学中 文系的 老师和同学人手一张。他住院治疗,学生们去看他,他的第一句话却是“真对不住你们,你们一开学我就病倒了”。在生命经受最大考验时,他要求“尽量保住我的嗓子,我还要讲课”。他像蜡烛一样无私地燃烧,将光明奉献给了他关爱的学生和追求的事业。
孟二冬的精神,是一种时代的精神,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强烈的爱国主义追求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他的精神,又是一种平凡的精神,体现了一名普通的人民教师把对国家、对人民的热爱和回报,具体落实到自己的事业和学生上,在普通教学和科研岗位上,恪尽职守、呕心沥血、淡泊名利、执著追求。孟二冬教授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杰出典范。他身上体现的热爱祖国、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等高尚品德,是时代的主流价值观,是时代精神的缩影。
孟二冬教授是我们广大教师的光辉代表。我作为教师中的一员,更要用心感受、用心学习孟二冬的精神,以孟二冬教授为榜样,学业上不断进步,修养上不断完善,踏踏实实做人,尽心尽力育人,力争做一名学生热爱、人民满意的优秀教师。
学习孟二冬事迹心得体会 2
工作了十几年,模范教师的先进事迹读了不少,报告也听了很多,可读了孟老师的故事后,感觉和以往的模范人物有所不同。我们当然也能从孟老师身上找到他们的影子,比如认真敬业,有爱心和责任心,讲奉献,甚至疾病缠身最终为事业失去了自己最宝贵的生命也很相似。但从孟老师的故事里我也有了一些前所未有的感喟。相信我的感受应该能和21世纪崇尚以人为本的学生和教师以及所有的教育工作者产生共鸣,是期待我们的偶像身上应该具有的品质。
孟老师一改往日教师的学究形象,他治学严谨但不呆板,日常生活也并非除了学校的办公桌就是家里的书桌,而是喜欢锻炼,喜欢和学生说笑聊天,语言风趣幽默,充满智慧充满活力,给周围的人带去知识的同时也送去欢声笑语。孟老师也不再象以往的知识分子一心只读圣贤书或教圣贤书,百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拒绝享受生活认为是浪费时间,或对与学术无关的琐事不屑一顾。他会放风筝,钓鱼,养蛐蛐抓海货甚至修缝纫机。这些不仅让我们由衷地佩服孟老师多面手的能力,而且体会到了一个心理健康的人,乐观的人才会有的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尊敬。而在他的修缝纫机,放风筝,钓鱼等等的后面我们都能看到一个丈夫和父亲对家庭的关爱和对子女的细心教导和培养。从而看出在认真履行教师这个职业责任的同时他并没忘了他还有作为丈夫和父亲的义务和责任,并没有以牺牲一方来获取另一方的成功除了他自己的生命。我想他一定了解作为个体的任何一个人,他们的生命都是平等的是不容轻视的,他的学生他的女儿和他的妻子都一样,都有他们应有的权利。孩子有受父母亲教育的权利妻子有受到丈夫爱护的权利,学生也有获得尊重,教导和良好科学知识传授的权利。不可顾此失彼。哪一方都没有理由为另一方作出牺牲。上北大的女儿是作为家长的父亲教育的最好成果。作为一名中国顶尖学府的教师,他专业知识的渊博,流畅飘逸的板书,更有为人师表的高尚品德和坚毅达观的人格魅力,这一切不用说他的学生是最大面积的受益者,孟老师在各类角色上的协调能力让我们对他无比崇拜,而且也使我们对自己在生活中不同角色的处理充满了信心。
首先作为一名教师,正如孟老师所说,教育的最高境界是身教胜于言教,所以我们应以自己每节课的认真准备教会学生勤勉踏实的.治学精神,以自己对学生尤其是差生的尊重教会学生尊敬生命,以自己在业务上的不断钻研和学习教会学生尊重知识,通过发现学生身上不显眼的优点增强其信心,通过不断的鼓励培养其拥有乐观的精神面貌。其次也要扮演好家长的角色,通过和自己子女的交流和教育,由此及彼,更好地理解学生和学生家长的需要,有的放矢的同时也能争取相应的帮助,以期达到最佳教育效果。教师是个需要良心的职业。每天的一节课就是一次良心的考验。学生是最公平的法官,在他们那有付出就有收获,不劳则无获,一切都无所遁形。
孟老师以生命为代价向我们展示身教胜于言教的意义,树立了一个新时代的有血有肉的丰满的阳光的教师形象。此地无声胜有声。我们应该继承孟老师的遗志让孟老师的精神在我们身上继续延续,惟有此才是对孟老师最好的纪念。
学习孟二冬事迹心得体会 3
这些年来,教授不给本科生上课,已经是一个比较普遍和突出的现象了。为此,教育部三令五申,教授必须讲授本科课程。前不久,教育部又强调指出,教授两年未给本科生授课,其“教授”称号将被取消。教授不上课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即不能上课、不必上课和不愿上课。
所谓“不能上课”,就是指教授、特别是学科带头人,或因担任科技攻关重任、或因跑课题和申请科研经费,或因带研究生较多,或因社会兼职不少、社会活动频繁,而分身乏术,无暇他顾。如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就认为,我国目前的研究经费申请,评审太复杂,过程太琐碎,因此耗费了教授们不少的时间和精力。再如教授带研究生的问题,某些学校每名博导平均要带上七、八名研究生。连给研究生上课的时间都难以保证,更不可能给本科生上课了。至于教授,特别是名教授因社会兼职过多,而在精力上应付不过来,已经是司空见惯的事了。以北大教授、中科院院士季羡林为例,其实“职”虚“衔”,加起来多达200多个。他面对“开会专业户”的困境,不得不找“窍门”。开会期间,除跟着别人鼓掌之外,以“四分之三”的时间来思考学术问题(季羡林逾90高龄,已经不属必须上课之列)。另外,说到大学校长,无一例外都在“双肩挑”:一肩挑学校管理,一肩挑科研教学。事实上,繁重的管理工作大大挤压了他们科研和教学的时间。
所谓“不必上课”,就是“教授”的职称一旦到手的人,就可以不受“课时任务”的约束了。退一步说,即使有些学校对教授仍有课时要求,但是科研时间可以折算成课时的规定,又让这一要求落空。
所谓“不愿上课”,有观念影响和利益驱动两重因素。观念方面,某些高等院校重科研、轻教学。在一些学校流传着这样的看法:“一流”教授搞科研,“二、三流”教授搞教学。于是,有的教授担心被人视为“二、三流”教授而不愿上课。利益驱动方面,如做课题与上课的收入就存在明显差距。上海交大校长谢绳武在有关会议上说过,一般从事教学的教授的年薪为七万元左右,而有科研项目的教授年收入可达50万到60万元。两相比较,有些人就会争着上科研项目,而不愿搞教学。再如校内上课与校外上课的收入差距就更大了。教授在本校给本科生上课,是其本职工作,大都只有一点课时补贴。而到外面“走穴”,却可凭十分丰厚的“开口费”而致富。如应邀去xx大企业高级管理人才培训班讲课,或者去考研培训班面授应考“机宜”,出马一次的收入,相当于本人月工资的几倍或十几倍。因此,不少学校到校外“走穴”者多,在校内上课者少。
一些高校的教学管理人员都想拿起教育部的有关规定,遏制住教授不上课的势头。但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其“对策”表现在“逃课”、“代课”、“混课”几个方面。课表上已有安排,到时无人上课,这称为“逃课”;课表上安排的是某教授上课,进课堂的却是某教授的研究生,这称为“代课”;不备课就进课堂,东拉西扯,这称为“混课”。有的人因“走穴”在外,在天上飞来飞去。常常是从机场出来,就直奔课堂。“有些任课‘名师’一上课就说‘我刚下飞机’,然后就开始谈他这次出去的所见所闻,或者随便翻翻他电脑中的材料,一节课很快过去了”
教授不愿意和不认真给本科生上课,其负面效应不小。作为教授,“教书育人”是其首要职责,不愿或不认真上课,是严重失职。作为学校,教授是珍贵的教学人才资源。教授不上课,造成高级人才的大浪费。作为学生,一度对名师的向往就会落空,在大学所学知识也必然受损。俗话说:“名师出高徒”。这句话有一个前提,就是“名师”必须面对面地给学生传授知识。抗日战争时期,西南联大名师云集。如闻一多、朱自清等名教授、大学者都亲自给学生上课。西南联大日后涌现出一大批栋梁之材,多因名师当初为其奠定了坚实的知识基础。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苏步青、谷超豪等享誉全国的'教授都坚持为大学本科生上课,近年来,有一个人的名字通过媒体报道,被人们广泛传颂。他就是北大教授孟二冬。孟二冬的学术专著《登科纪考补正》,被业内专家认为是近些年来我国文学界和史学界一部不可多得的力作。写作他的教学态度和业绩更是有口皆碑。北大要经常派人去“对口支援”单位——新疆石河子大学。孟二冬受派于XX年3月1日起,到石河子大学中文系支教。除了给2002级138名本科生讲授《唐代文学》必修课外,还为该校中文系教师开了《唐代科考》选修课。到任不久,因声音嘶哑而就诊,竟被确诊为喉癌,医嘱必须“禁声”。可他全然不顾自己的病情,硬撑着不折不扣地完成了这次支教任务。他以渊博的学识滋润了学生,以无私的奉献精神感动了学生,从而受到学生的崇敬和爱戴。
孟二冬是一面镜子,我们应对着这面镜子找出自己的差距;孟二冬是一个榜样,我们应像他那样教书育人。至于前面提到的,在课堂上喜欢以“我刚下飞机”为开场白的某教授,应当明白乘飞机“走穴”,无准备上课并不是一件值得夸耀的事,请再不要拿“我刚下飞机”说事了。
学习孟二冬事迹心得体会 4
孟二冬教授是一个为人师表、道德高尚的人。“斯文有传,学者有师。”作为一名教师,孟二冬教授身上浸透着师者的博大、尊严与热情。他心中有志、有智、有德、有情,在三尺教坛之上,在著书立说之中,在为人处世之间,以文化的深厚蕴涵与生命的
火热激情,滋润和温暖了周围之人。孟二冬教授用服务祖国、造福民族的无私奉献,成就了当代知识分子的人生价值,他不愧为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楷模,不愧为新世纪的时代英雄。
孟二冬教授是一位“沉得下来”“钻得进去”的学者。治学是他矢志不移的事业。在一些人匆匆忙忙为名利奔波之时,他在少人问津的.传统之学中静得下心,沉得住气。他深知为学之难,“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正是服膺了这种甘于寂寞、一心向学的学术精神,他才数十年寒暑如一日,笔耕不辍,切磋琢磨,获得了优异的学术成就。博学而笃志,这是孟二冬教授不变的治学风格。
孟二冬教授是一位甘为人梯的教学者。“善教者以不倦之意须迟久之功。”在他痴情的讲坛上,孟二冬教授为学生尽心尽力,不知疲倦。他心中总是念着学生,所以他总有不竭的动力与精力去付出、去奉献,在北京的燕园是如此,在新疆的石河子也是如此。传道,授业,解惑,孟二冬教授身体力行,完美地诠释了一个师者的神圣使命。他以赤诚之心,将师者风范和奉献精神带到社会的大舞台中,持之以恒,无怨无悔。
孟二冬教授是一位斗志昂扬的勇士。在他的生命遭遇到残酷的病魔时,人性的可贵与辉煌愈加迸发出耀眼的光芒。在难以想象的病痛折磨之中,他从未失去对生活与事业的热爱、信心与勇气,他对待人生仍有着独特的信仰与坚持,他的坚毅、顽强、乐观与从容令人赞叹。他的生命之河,无论是风平浪静,还是急流险滩,永远保持着一份让人心仪的恢宏而又恬静之气。
在孟二冬教授的生命中,铺垫着一个共产党员的本色。在数十年的求学与教学生涯中,他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全心全意教书育人,扎扎实实著书立说,兢兢业业,呕心沥血,实践着一个共产党人的崇高誓言。
阅读孟二冬教授用生命点滴写就的人生故事,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一个智者和仁者所显现出来的精神魅力。孟二冬教授身上所具有的深厚国学修养与鲜明时代精神,是传统与现代的完美融合。他是一个纯粹的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我们要用心去感受孟二冬教授,更要用心去学习孟二冬教授,让孟二冬教授的精神魅力浸润每个人的心田。
学习孟二冬事迹心得体会 5
从XX年秋季一直到现在,学习孟二冬老师先进事迹之风长盛不衰。为什么孟二冬老师能带给我们如此大的震撼呢?为什么他的事迹能有如此大的激励力量?他的精神里面到底蕴藏着多少宝贵的财富,告知了我们什么呢?教师肩负着培养祖国未来的重任,在教师这个平凡的岗位上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优秀教师。孟二冬老师就是他们中的典型代表。孟二冬老师是边做研究边教学的,他并没有因此而怠慢了任何一个方面。
他在研究成果方面硕果累累,他不记名利,不顾个人得失,遵循着“板凳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的座右铭。孟二冬老师花费7年时间写就了100多万字的《登科记考补正》,令人深有感触。虽然他研究的'是几乎无人问津的学术角落,但是他始终坚持着自己的信念与追求。在别人感觉枯燥无味的领域,他却能潜心研究,而且还乐在其中,这是常人所不能及的。在当今这个市场经济的时代,在学术界少数人弄虚作假、互相攻击的污浊空气中,孟二冬老师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更加难能可贵。
即使他不去支教石河子,即使他没有病倒在讲台上,他也是一个用人格感动社会的高尚的人。作为一名普通的教师,孟二冬老师痴情于讲台,教书更育人,学生都把他当作人生道路上的航灯。他尽职尽责,把三尺讲台作为自己终身的事业,当作自己的理想;他就象一只辛勤的蜜蜂,把自己毕生的精华都奉献给了社会,奉献给了祖国的未来!当他在石河子大学支教时,当乒乓球大的肿瘤卡在孟老师嗓子里面的时候,他还在讲台上带着同学们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
可是,此时,孟老师却忍受着多大的痛苦啊!孟老师是在珍惜着讲台上的每一分每一秒,他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支教机会,他深爱着同学们,深爱着边疆的教育事业。在回北京治病的时候,在经历着一次又一次的巨大磨难的时候,他还在挂念着新疆的学生。在北京的病床上,孟老师仍在工作,他仍然在辅导自己的研究生,不愿意因为他的病而耽误学生。孟二冬不愧是当代人民教师的楷模。在大学校园日渐远离“象牙塔”的称呼,一些高校教师不安心教学和科研,一心追逐个人名利的时候,他以师者最为本真的境界,把心全部交给学生,传道,授业,解惑,他都身体力行,完美地诠释了一个当代人民教师的神圣使命。
可以说,他真正做到了为人师表、道德高尚。当我站在三尺讲台上,面对一张张充满稚气的脸,我看到的是一双双充满求知欲望的眼睛。此时,我想到的是孟二冬老师给我的启示与教导。在我终身的教学生涯中,这一定是一笔用之不竭、取之不尽的财富!他的先进事迹就象是一面旗帜,指引着我们前进。让我们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坚持和发扬孟二东精神,拼搏奉献,利国利民,做学生热爱、人民满意的优秀教师,做无愧于时代的光荣教师吧!
学习孟二冬事迹心得体会 6
孟二冬一个很普通的一个名字今天终于能静静地坐在电脑前将他的事迹看完不禁想起一句诗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一个很平凡的人平凡到:
在讲台上他是那个神采飞扬讲述着盛唐气象、魏晋风度的人。
在运动场上他是那个生龙活虎和学生们一起打篮球、踢足球的人。
在病床上他是那个做完三个大手术仍谈笑风生乐观幽默的人。在学生眼中他是那个教他们知识更教他们做人的人。在同事眼中他是那个善良谦和钻进学问中自得其乐、甘之如饴的人。在图书管理员眼里他是那个每天第一个到达图书馆的人。在医生眼中他是那个最坚强的人。在妻子眼中他是那个如果有来世她还要再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人。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却始终把学生放在心上。他在教学上以学生为本坚持教书育人。在平凡的岗位上把小事做好。最值得我敬佩的是他“板凳要做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的精神正是这种精神的激励下孟二冬甘于寂寞潜心钻研笔耕不辍十几年如一日最后花7年时间完成100万字纯学术著作。尤其是我这样的年轻教师更应该在进行教育研究时去搜集查阅资料结合实际总结经验使自己在业务上能有真正提高。说到底他这种为追求学术锲而不舍求真务实的精神是我们每一个人都该去学习的.。“世界上最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心灵。”作为年轻一代的教师我们应该学习他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师、成为学生尊敬的高尚人格的楷模。
学习孟二冬事迹心得体会 7
孟二冬,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名字,却诠释着一个不普通的人生。这部影片没有特别感人肺腑的场景,没有特别刻骨铭心的时刻,从头至尾如写实拍摄娓娓道来,没有夸张,没有渲染,似乎就是一个普通大学教师的平淡过往,没有像很多影片那样让我泪流满面,感动不已。但当我看完这部影片,思绪却仍在我脑中围绕,平淡过后留下的是思考,这就是影片的作用吧。
微笑,从影片开始他的出现,到他一次又一次从死亡线上挣扎回来,直到死亡的那一刻,那微笑始终挂在他的脸上。那份儒雅,那份执着,那无惧无畏的微笑始终挥之不去。生活可以穷困潦倒,病魔任它一次次侵蚀,可孟老师始终不变做人的原则,坚定前行的脚步,用他那富有感召力的微笑感染着你我。微笑,谁都可以做到的一个表情。但要一直保持,一直发自内心地去微笑又谈何容易。我也是个爱笑的人,我也告诉自己要面带微笑去面对我的学生,面对一切的困难。可当学生不听话时,我的微笑哪去了?当困难来袭,让我手足无措时,我的微笑哪去了?孟老师彰显的是内心的平淡与从容,更是一种坚毅。那是一份态度,一份自信的坚守,我做得实在微不足道。要向孟老师那样一如既往,从不更改,这是我要追求的境界。真正发自内心地去追求梦想,去热爱生活,去关爱他人,去执着这份终身的事业。
孟老师对生活总那么无欲无求,对他人总那么慷慨无私,他要做真的学问,追求真的教育,将所有精力倾注于学问的研究,倾注于三尺讲台,直至无能为力的那一刻。作为一名教师,对我们很多人而言到底意味着什么?是一份可以解决温饱的职业?是一份小时候想要追逐的梦想?还是一份愿真心付之一生的坚守?不同的定义决定了不一样的行为与结果。孟老师的心里只想着一件事,那就是做一个真实的人。学问是不能含糊的,他用7年的光阴换来最后著作的出版,整日泡在图书馆中,几平米的小屋中堆满书籍,没日没夜地学习研究写稿。他爱教育,直至最后一刻他还不舍讲台,想将毕生学问倾囊而出给他的学生们,声音完全沙哑还坚持上课。他用真心换来学生的回头,以身示范地让学生们深刻感知该如何做人,如何做学问。当他临死时,病床前,走廊上挤满了送行的学生,那一刻作为一名教师是幸福的。作为他的学生更是幸福的。面对外界的诱惑,他从没有半点犹豫,他只想走自己该走的`路。他何尝不像现代的陶渊明呢?
影片给我另一深刻感悟就是一定要多读书。影片开始孟老师能找到图书馆中哪本书在哪个区第几排第几本,让图书管理员也为之折服。在平淡生活中能是不是来句唐诗宋词自添乐趣,让我羡慕。因孟老师饱读诗书,才能让他的课堂座无虚席,学生们纷至沓来。他的精神世界是绝对富有的,给平淡的生活也带来了他人所无法拥有的自在与畅快。我心头不禁涌上一股羡慕之情,但更多的是惭愧和希望有他如此毅力的殷切期待。人需要读书,读书可明智知理,读书更能让人抛开外界的杂乱与喧嚣,坚定理想的信念和前行的步伐。读书更需要思考,不偏颇不激进,要形成自己的思想与观点。作为一个一线教师,更作为一个学问不扎实,业务不精进的我而言,读书是必须的,是刻不容缓的。要多读书,多研究,多实践,多反思,多总结,用心学,用心教,我们才无愧于这份事业,无愧那讲台之下期盼的双眼。
孟老师,就像我们身边一个亲切的榜样,用他学生的话说,他是一位智者,博古通今,他是一位勇者,无惧死亡,他是一位仁者,真正做到了为人师表。我们从他的身上能看到自己的不足,更能感受到前进的动力。
【学习孟二冬事迹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学习孟二冬事迹心得体会03-28
学习孟二冬先进事迹心得体会06-09
学习孟二冬事迹心得体会(6篇)08-12
学习袁隆平事迹心得体会05-11
学习榜样事迹心得体会11-18
学习刘佳芬事迹心得体会06-25
学习先进事迹心得体会03-20
学习最美司机事迹心得体会02-25
学习张丽莉事迹心得体会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