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制度

时间:2024-11-18 22:40:50 志华 制度 我要投稿

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制度(通用15篇)

  在充满活力,日益开放的今天,越来越多地方需要用到制度,制度是指一定的规格或法令礼俗。什么样的制度才是有效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制度,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制度(通用15篇)

  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制度 1

  1.消毒剂、麻 醉 药的接触 由于手术室工作中消毒隔离非常重要。因此护士每日必须与大量化学消毒剂打交道,而这些消毒剂不论是挥发到空气中还是与皮肤黏膜的接触,都可以对人体造成慢性伤害。手术室消毒剂的使用应尽可能以新型低毒、无毒的消毒剂取代老式的消毒剂。配置消毒液应了解其理化性质,戴口罩及手套,定时通风,积极做好防范措施。规范麻 醉 药品的使用方法,减少麻药的外泄。

  2.血液体液的污染 手术室的工作性质使得手术室的医生和护士过多地与患者的血液体液接触。手术患者中存在较多的传染病患者,如肝炎、结核、艾滋等,手术中又存在较多的利器、锐器,手术节奏快,稍不留意就可能出现刺伤,进而被感染。必须规范手术室内的各项防范用品的使用。将一次性手套多处放置,在可预见于患者体液、血液接触时候及时取用。正确地使用利器盒,安取刀、针等使用针持,用过的注射器不回套。在进行可能发生血液喷溅的手术时,医生要戴防护眼镜。

  3.仪器设备的危害 手术室较其他科室的设备仪器多许多,如:电钻、电刀、X线、腔镜等。这些设备在极大提高手术水平的同时,也为手术室的护士带来了安全隐患,如电损失、噪音、辐射等。平时要注重仪器设备的保养以减少仪器出现意外。不使用存在安全隐患的仪器(如老化的.设备,一次性物品的反复使用)。孕期护士应避免安排参加造影,透视等含有放射线的工作。

  4.提高医生和护士的自我保护意识 学习关于乙肝、丙肝、HIV、结核等传染病方面的知识,了解各种病毒的传播方式及如何采取防护措施。重视洗手环节。如手破损应用防水敷料包扎并戴手套,防止开放性伤口被患者血液污染。掌握锐器损伤后的处理程序,同时注重上报,以得到及时的监测与治疗。

  5.减少不良习惯的养成 合理地排班,尽量避免长时间工作。

  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制度 2

  一、职责

  1.感染管理科、预防保健科共同负责青医附院感染性疾病相关的职业防护管理工作。

  2.医院应为医务人员提供符合国家标准的消毒与防护用品,配置完整、充足。

  3.医院有关科室与部门应加强对本部门工作人员的培训与管理、提供符合要求的防护用品,防护用品配置完整、充足、便于工作人员获取和使用。

  4.医务人员应掌握相应的职业安全防护知识与技能、在工作中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实施预防控制措施、避免和减少职业暴露的发生。

  5.医务处、护理部、门诊部、后勤保障部等负责相应人员与部门的职业安全防护的培训与督查工作。

  二、感染性疾病相关的职业防护的概念及发生职业暴露的处置规定

  1.感染性疾病相关的职业防护是指预防刺伤、血液体液暴露等导致感染性疾病发生的相关防护措施。

  2.感染性疾病相关的职业防护涵盖的人群包括:青医附院工作人员、在青医附院工作的实习学生、进修人员及其他工作人员。

  3.上述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发生锐器伤、血液体液暴露时按照“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后的处理措施及流程”立即采取适宜的.处置措施,并按照要求及时报告,并到相应的业务科室或机构就诊、随访。感染管理科按要求将职业暴露的相关信息进行报告。

  4.节假日及夜间发生职业暴露时报总值班室。

  5.上述人员发生刺伤等可能导致感染性疾病的职业暴露后,在初诊及随访期间产生的检查费、预防性治疗费由相关人员持有效证明材料,经预防保健科及分管院长签字后到规划财务部报销。

  三、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措施

  1.医务人员在工作中应当遵照标准预防原则,对所有病人的血液、体液及被血液、体液污染的物品均视为具有传染性的病源物质,接触这些物质时,必须采取防护措施。

  2.医务人员接触病源物质时,应当采取以下措施。

  ⑴医务人员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带手套,操作完毕,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

  ⑵在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飞溅到医务人员的面部时,医务人员应当戴手套、具有防渗透性能的口罩、防护眼镜;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大面积飞溅或者有可能污染医务人员的身体时,还应当穿戴具有防渗透性能的隔离衣或者围裙。

  ⑶医务人员手部皮肤发生破损,在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双层手套。

  3.医务人员在进行侵袭性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要保证充足的光线,并特别注意防止被针头、缝合针、刀片等锐器刺伤或者划伤。

  4.使用后的锐器应当直接放入耐刺、防渗漏的利器盒,也可使用具有安全性能的注射器、输液器以防刺伤。禁止将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重新套上针头套。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等锐器。

  5.使用紫外线消毒时,不得使紫外线光源照射到人,以免引起损伤。

  6.干热灭菌时勿与烤箱底部及四壁接触,灭菌后要待温度降到40℃以下再开箱,以防炸裂。

  7.压力蒸汽灭菌设备的具体操作步骤、常规保养和检查措施应按厂方说明书的要求严格执行。

  8.接触戊二醛等消毒溶液时应戴橡胶手套、防止溅入眼内、吸入体内或皮肤粘膜上,一旦溅上,应及时用清水清洗。

  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制度 3

  职业暴露是指医务人员从事诊疗、护理等工作过程中意外被艾滋病毒、肝炎病毒等病毒感染者或病人的血液、体液(羊水、心包液、胸腔液、腹腔液、脑脊液、滑液、阴道分泌物等)污染了皮肤或者粘膜,或者被含有病毒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的针头及其他锐器刺破皮肤,有可能被病毒感染的情况。

  一、预防

  1、 医务人员预防艾滋病病毒、乙肝病毒感染的防护措施应当遵照标准预防原则,对所有病人的血液、体液及被血液、体液污染的物品均视为具有传染性的病源物质,医务人员接触这些物质时,必须采取防护措施。

  2、对于择期进行手术、介入治疗、内镜检查、及其他侵入诊疗(包括胸穿、骨穿等)的病人,手术前要进行手术免疫全套(HIV抗体、HBsAg、HCV抗体、梅毒血清学试验)检测,麻醉科医师在术前查房时要检查患者是否检查手术免疫全套,如为HIV、HBV、HCV或梅毒阳性患者要及时告之参与手术的医师和护士;对于急诊手术,主管医师要检测手术免疫全套 (快速检验HIV、HBV、HCV、Trust)。检验科对于要求快速检验手术免疫全套应在2小时及2天内主动向临床报告检验结果。

  3、 医务人员接触病源物质时,应当采取以下防护措施:

  (1) 医务人员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带手套,操作完毕,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

  (2) 在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飞溅到医务人员的面部时,医务人员应当戴手套、具有防渗透性能的口罩、防护眼镜;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大面积飞溅或者有可能污染医务人员的身体时,还应当穿戴具有防渗透性能的隔离衣或者围裙。

  (3) 医务人员手部皮肤发生破损,在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的护理操作时必须戴双层手套。

  (4) 医务人员在进行侵袭性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要保证充足的'光线,并特别注意防止被针头、缝合针、刀片等锐器刺伤或者划伤。

  (5) 使用后的锐器应当直接放入专用利器盒,也可以使用具有安全性能的注射器、输液器等医用锐器,以防刺伤。禁止将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重新套上针头套。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等锐器。

  二、 发生职业暴露的处理措施

  (一)局部紧急处理

  1、 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后,应当立即实施以下局部处理措施:

  2、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粘膜。

  3、如有伤口,应当在伤口旁端(从近心端向远心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液和流动水进行冲洗(冲洗时间大概为5分钟),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

  4、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应当用消毒液,如75%乙醇或者0.5%碘伏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被暴露的粘膜,应当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眼睛受到血液或其它体液喷溅时,用生理盐水冲洗,严禁揉搓眼睛和应用眼药水滴眼(以上操作会扩张血管,增加进入血液的病毒量)。

  (二)报告

  1、报告部门负责人(医生向科主任报告,护士向护长报告,清洁工向物业公司报告)。

  2、部门负责人报告电话院感科,认真详细填写“职业暴露登记表”,待院感科科长、护理部/医务科科长签名后,复印一式三份,原版留院感科,复印件科室和护理部/医务科各留一份。

  (三)评估与预防

  院感科接到报告后应尽快(4小时内)评估职业暴露情况,并尽可能在24小时内采取预防措施。

  1、立即给发生职业暴露的医务人员开具HbsAg、抗-HBs、抗-HCV、抗-HIV、Trust检验单。

  2、在征得患者同意的情况下,给患者检验HbsAg、抗-HBs、抗-HIV、抗-HIV、Trust。

  3、患者HbsAg(+):

  如需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医务人员需在职业暴露登记表上签字“本人已了解输用血液制品的相关事宜,同意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并签名作证。签名同意后,由主治以上(含主治)职称医生开具处方单及注射单(诊断处注明“职业暴露预防用药”),发生职业暴露的医务人员个人缴费后到中心药房取药,并注射。

  (1)医务人员抗-HBs<10iu/ml或抗-HBs水平不祥,应24小时内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200~400u,并接种乙肝疫苗全套。

  (2)医务人员抗-HBs在10-20iu/ml者,应应24小时内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200u,并强化注射乙肝疫苗一次。

  (3)医务人员抗-HBs≥20iu/ml者,可不进行进一步处理。

  (4)暴露后半年内每个月应检查HbsAg、抗-HBs、

  4、患者抗-HCV(+):发生职业暴露的医务人员抗-HCV(—),暴露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应检查抗-HCV,并根据复查结果进行相应抗病毒治疗。

  5、患者抗-HIV(+):应马上通知院感科和分管院长,院感科通知三水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由院感科工作人员带发生职业暴露的医务人员至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评估与预防指导,根据暴露级别和暴露源病毒载量水平决定是否实施预防性用药方案。暴露后1个月、2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传染源阳性时随访时间应增加至一年)检查抗-HIV。

  6、患者Trust(+):

  (1)推荐方案:苄星青霉素,120-240万U/次,每周1次,连续2-3周。

  (2)青霉素过敏:多西环素(强力霉素)100mg,2次/d,连用14天;或四环素500mg,4次/d,口服,连用14天;头孢曲松最佳剂量和疗程尚未确定,推荐1g/d,肌注,连用8~10天;或阿奇霉素2g,单次口服,但已有耐药报道。

  三、职业暴露后抽血项目仅限于:

  肝功能、乙肝表面抗原和抗体、丙肝抗体、梅毒抗体、HIV抗体。首次验单临床任何一个有处方权的医生都可以开,正常上班时间由当事科室报告院感科,非正常上班时间发生的职业暴露,由当事科室直接通知检验科检测,第二天或待正常上班时间再报告院感科。随诊统一由院感科负责,验单必须院感科盖章确认,才能免费复检。

  四、职业暴露的费用:

  医务人员在工作期间严格遵守职业暴露基本预防控制措施后发生的职业暴露,其中需要注射的预防疫苗或治疗所需的药物、检查费用,均由医院支付。支付方法是治疗疗程完成后,由当事人出具相关的(疫苗、治疗药物)发票,经科主任或护长签名后,再由院感科科长确认签名并登记后交主管院长签名,最后报主管财务院长审批,到财务科报销。

  检验费用由检验科设“职业暴露”专项记账,医务人员不需要交费,检验科按照相关规定计算工作量和检测费用,年终报院感科科长确认签名后交主管院长签名,在相关经费中报销。

  六、随访和咨询:

  1、医院感染科负责督促职业暴露当事人按时进行化验和预防用药,并负责追踪确认化验结果,定期监测随访。

  2、在处理过程中,医院感染科应为职业暴露当事人提供咨询,必要时请心理医生帮助减轻其紧张恐惧心理,稳定情绪。

  3、医院和有关知情人应为职业暴露当事人严格保密,不得向无关人员泄露职业暴露当事人情况。

  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制度 4

  第一条为维护医院工作人员的职业安全,有效预防医院工作人员中出现职业危害,保护劳动者的健康,制订本制度。

  第二条职业危害指医院工作人员在职业活动中,接触职业性有害因素引起的伤害。

  第三条医院工作人员包括医疗、护理、医技、药技、行政、后勤等所有工作人员。

  第四条对职业危害的预防,医院以贯彻落实职业病防治法为主进行预防。

  第五条各科室、部门应积极主动掌握工作环境、性质下可能产生的执业危害因素、危害后果和应当采取的职业防护措施,建立健全有科室特色和针对性的防护制度,严格操作规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第六条对工作中可能产生的职业危险因素、危害程度及时告知员工,让职工知晓职业危害有关情况。

  第七条各科室、部门应提供符合防治职业危害的防护设施和个人使用的防护用品。

  第八条加强工作人员对医疗环境中职业安全防护教育。上岗前对职工进行医院感染、职工防护、安全工作技术和方法等岗前培训。医院不定期进行职业卫生教育培训,对员工进行有关知识培训。

  第九条医院为职工提供员工保健体检,并建立职工健康档案,及时发现潜在问题,让职工享受到有关的健康服务。

  第十条要求职工本人加强防护,增强自身防护意识,培养良好的'工作习惯,凡违规操作,责任自负。

  第十一条在发生职业病危害事件时,应在十二小时内及时向相关部门报告,加强信息沟通与传递。信息上报内容包括:职业病危害概况:发生时间、部位以及事件现场情况;事件的简要经过;已经采取的措施等。在做好防护的前提下,按程序开展具体的事件应急处理工作。

  第十二条事件发生后相关部门应及时调查事件的发生原因和事件性质,估算事件的危害波及范围和危险程度,查明人员伤害情况,做好事故调查处理工作。

  第十三条对已受损害的接触者可视情况调整工作岗位,并予以合理的治疗,促进职工康复。

  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制度 5

  一、 职业防护原则

  1、 基本防护

  防护对象:在医疗机构中从事诊疗工作的所有医、护、技人员。

  着装要求:工作服、工作帽、医用口罩、工作鞋。凡接触传染病人时要加穿隔离衣。

  2、 加强防护:

  防护对象:进行体液或可疑污染物操作的医务人员;传染病流行期的发热门诊,隔离病区等区域的工作人员;转运确诊或疑似为传染病患者的医务人员和司机。

  着装要求:在基本防护的基础上,可按危险程度加用以下防护用品:隔离衣、外科口罩/N95口罩、鞋套、手套、防护眼罩、面罩等。

  3、 严密防护:

  防护对象:进行有创操作,如给特殊病人进行气管插管、切开吸痰等操作和作传染病人尸解的医务人员。

  防护要求:在加强防护的基础上全方位防护,应使用面罩、呼吸防护器。

  二、 基本预防控制措施

  1、 医务人员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掌握常见感染病的传播途径、隔离防护技术,减少职业危害。

  2、 遵照标准预防的原则,在接触病原物质时,应当采取以下防护措施:

  (1) 在接触病人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时戴手套,操作完毕,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

  (2) 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喷溅时,应戴防护眼镜或防护面罩,穿隔离衣或防水围裙等。

  (3) 进行侵袭性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要保证充足的光线,尽量减少创口出血,并特别注意防止被针头、缝合针、刀片等锐器刺伤或者划伤。

  (4) 处理针头时不要太匆忙,手持针头和利器时,不要让锐器面对着他人,在为不合作的病人注射时,应取得他人的协作,使用的针头不可再套回原针帽内,如果一定要套回,则采用单手复帽技术,不要将锐利器具直接传递给他人,使用后的锐器直接放入利器盒,不要折毁锐利器具等。

  (5) 医务人员手部皮肤发生破损,在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须戴双层手套。

  3、 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根据疾病的`主要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包括接触隔离、空气隔离和飞沫隔离。

  4、 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

  5、 对手术前及输血前患者必须严格进行“感染筛查”。门诊小手术等有创操作前,应遵循患者知情同意和自愿原则下做“感染筛查”,如病人不同意做,应在“告知单上”签字,科室留存备查。

  6、 检验科接收到患者的血液标本后,应于24小时内报告“感染筛查”结果。对于HIV抗体初筛实验阳性的标本,检验科应立即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和病人所在科室负责人,医院感染管理科指导科室做好防护工作,同时相关人员要保护患者隐私。

  三、 发生血液传播疾病职业暴露后的应急处理

  1、 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黏膜。

  2、 如有伤口,应当在伤口旁由近心端向远心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液和流动水进行冲洗,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

  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制度 6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传染病防治法》、《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医院隔离技术规范》、《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防护导则》、《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防护和安全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规,结合实际,制订本制度。

  一、医务人员的职业防护要求

  1.建立工作人员的职业防护制度和相关措施,发现工作人员的医院感染应及时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和医务处。一旦发生因消毒操作不当可能造成的人身伤害、放射损伤或事故立即报告本科室主任和医务或医院感染管理部门。

  2.重点科室医务人员应定期体检,进行必要免疫接种。工作人员患传染性疾病或感染性疾病期间应暂时离开直接触病人和无菌物品的工作岗位。

  进行消毒工作的相关人员应采取自我防护措施防止因消毒操作不当可能造成的人身伤害。

  (1)热力灭菌:干热灭菌时应防止燃烧;压力蒸汽灭菌应防止发生爆炸事故及可能对操作人员造成的`灼伤事故。

  (2)紫外线、微波消毒时应避免对人体的直接照射。

  (3)气体化学消毒剂:应防止有毒有害消毒气体的泄露,按照国家规定定期检测消毒环境中该类气体的浓度,确保在国家规定的安全范围之内使用。对环氧乙烷灭菌及低温等离子灭菌还应严防发生燃烧和爆炸事故及操作不当造成的伤害事故。

  (4)液体化学消毒剂:应防止过敏和可能对皮肤、粘膜的损伤。

  (5)使用和处理锐利器械和用具时应采取有效保护措施,避免人体的刺、割等伤害。

  3.医院应提供必要的防护设备。各类人员均应严格执行《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医院隔离技术规范》,做好个人防护,严禁工作时间穿工作服进入食堂和外环境。

  4.放射性防护要求:相关科室工作人员应该具备放射性防护有关知识,按照国家《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防护和安全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规要求做好医务人员和患者的防护。一旦发生放射损伤或事故立即报告科室主任,按照医院关于“放射事故医学相关应急预案”要求进行处置。

  5.生物安全防护要求:按照医院关于生物安全管理制度、措施及相关规定执行。

  二、坚持按需防护的原则

  1.基本防护基本要求:适用对象:在医院从事诊疗工作的所有医护技人员。配备防护用品:如:白大衣、工作裤、隔离衣、工作鞋、工作帽和医用口罩等。

  防护要求:按照标准预防的原则,认真洗手和手消毒。

  2.加强防护基本要求:防护对象:进行接触血液、体液、排泄物、分泌物等可视污染物操作的医、护、技人员;进入传染病区的医、护、技及相关工作人员;可能接触传染性或感染性病的人医务人员;进行各种有创操作的医务人员等。

  在基本防护的基础上根据诊疗的危险程度,使用以下防护用品:

  隔离衣:一般在进行有创操作或进入传染病区时使用。

  防护镜:一般在进行可能被病人体液喷溅操作时或进入有特殊传播途径的传染病区时使用。

  外科口罩或N95口罩:一般在进行有创操作或进入呼吸道传染病区时使用。

  手套:一般在进行有创操作、医务人员皮肤破损或接触体液、血液可能污染时使用。

  面罩:一般在有可能被病人体液、血液、分泌物喷溅面部时使用。

  防护要求:医务人员认真评估医疗活动的危险性,采取以上适当的防护措施,注意利器的安全使用与收集,有效防止伤害,坚持标准预防,认真洗手和手消毒。

  3.严密防护基本要求:防护对象:给呼吸道传染病病人进行有创操作如进行气管插管、气管理切开或吸痰时;或给不明原因死亡患者进行尸解时。

  防护配备:在加强防护的基础上,可使用全面型呼吸防护器;

  防护要求:严格执行所有防护程序,坚持标准预防,认真洗手和手消毒。尽可能使用一次性用品,用后及时按要求收集,严密防范利器伤害,用后规范收集。

  三、对感染性疾病防护具体措施:

  按照医院下发的“预防感染性疾病造成院内感染的控制措施”的具体要求执行。

  四、医务人员遭受锐器伤害后的报告处理:

  根据卫生部《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防护导则》的通知要求,对照医院制定的关于“经血传播性疾病职业暴露防护制度、处理原则、或措施流程”,当医务人员在医疗操作、护理过程中遭受锐器伤害后,应及时报告医务、护理部门、医院感染管理科,并按照医院相关规定的处理流程进行处理。

  五、防护用品规范使用:

  口罩、护目镜、防护面罩、手套、隔离衣与防护服、鞋套、防水围裙及帽子的使用和穿脱顺序按照《医院隔离技术规范》要求执行。

  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制度 7

  (一)标准预防

  认定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传染性,不论是否有明显的血迹污染或是否接触非完整的皮肤与黏膜,接触上述物质者.必须采取防护措施。

  l、既要防止血源性疾病的传播,也要防止非血源性疾病的传播。

  2、强调双向防护,既防止疾病从病人传至医务人员,又防止疾病从医务人员传至病人。

  3、根据疾病的主要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包括接触隔离、空气隔离和微粒隔离。

  (二)标准预防的措施

  l、洗手: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物品时,不论其是否戴手套,都必须洗手。遇有下述情况必须立即洗手:摘除手套后(接触病人前后)可能污染环境或传染其他人时。

  2、戴手套:接触病人的上述物质及其污染物品时,接触病人黏膜和非完整皮肤前均应戴手套;对病人既接触清洁部位,又接触污染部位时应更换手套。

  3、上述物质有可能发生喷溅时,应戴眼口罩,并穿防护衣,以防止医护人员皮肤、黏膜和衣服的污染。

  4、被上述物质污染的`医疗用品和仪器设备应及时处理,重复使用的医疗仪器设备应进行清洁和适当消毒。

  5、污染的床单及时处理,防止接触病人的皮肤与黏膜,以防污染衣物及微生物传播。

  6、锐利器具和针头应小心处理,以防刺伤。

  7、医护人员进行各项医疗操作、清洁及环境表面消毒时,应严格遵守各项操作规程。

  8、污染环境或不能保持环境卫生的病人应隔离。

  (三)医护人员的防护要求

  1、基本防护:

  防护对象;在医疗中从事诊疗活动的所有医、护、技人员。

  着装要求:工作服、工作帽、医用口罩、工作鞋。

  2.加强防护:

  防护对象:进行体液或可疑污染物操作的医护人员,传染病流行期的发热门诊的工作人员;转运疑似或临床诊断传染病的医护人员和司机。

  着装要求:在基本防护的基础上,可按危险程度使用以下防护用品:

  隔离衣:进入传染病区时;

  防护镜:有体液或其他污染物喷溅的操作时;

  外科口罩:进入传染病区时;

  手套:操作人员皮肤破损或接触体液或破损皮肤黏膜的操作时;

  面罩:有可能被病人的体液喷溅时;

  鞋套:进入传染病区时。

  3.严密防护:

  防护对象:进行有创操作;对传染病尸体进行解剖的医务人员。

  要求:在加强防护的基础上,应使用面罩

  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制度 8

  一、标准预防的概念:

  针对医院所有患者和医务人员采取的一组预防感染措施。包括手卫生,根据预期可能的暴露选用手套、隔离衣、口罩、护目镜或防护面屏,以及安全注射。也包括穿戴合适的防护用品处理患者环境中污染的物品与医疗器械。

  标准预防基于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不包括汗液)、非完整皮肤和粘膜均可能含有感染性因子的原则。

  二、标准预防的内容包括洗手、戴手套、使用面罩、护目镜、口罩和隔离衣,具体措施为:

  1.医务人员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手套,操作完毕,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

  2.在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飞溅到医务人员的面部时,医务人员应当戴手套、具有防渗透性能的口罩、防护眼镜;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大面积飞溅或者有可能污染医务人员的身体时,还应当穿戴具有防渗透性能的隔离衣或者围裙。

  3.医务人员手部皮肤发生破损,在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双层手套。

  4.医务人员进行侵袭性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要保证充足的光线,并特别注意防止被针头、缝合针、刀片等锐器刺伤或者划伤。

  5.使用后的锐器应当直接放入耐刺、防渗漏的利器盒内,禁止将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重新套上针头套;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等锐器。

  6.医务人员在临床工作中使用合格的防护用品。

  7.医务人员若发生职业暴露后,严格按暴露的处理流程进行处理。

  三、术语和定义

  感染源:病原体自然生存、繁殖并排出的.宿主或场所。

  传播途径:病原体从感染源传播到易感者的途径。

  易感人群:对某种疾病或传染病缺乏免疫力的人群。

  空气传播:带有病原微生物的微粒子(≤5μm)通过空气流动导致的疾病传播。

  飞沫传播:带有病原微生物的飞沫核(5μm),在空气中短距离(lm内)移动到易感人群的口、鼻教膜或眼结膜等导致的传播。

  接触传播:病原体通过手、媒介物直接或间接接触导致的传播。

  感染链:感染在医院内传播的三个环节,即感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

  隔离:采用各种方法、技术,防止病原体从患者及携带者传播给他人的措施。

  终末消毒:传染源离开疫源地后,对疫源地进行的一次彻底的消毒。如传染病患者出院、转院或死亡后,对病室进行的最后一次消毒。

  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制度 9

  1、病房护士长负责护士的职业安全监管工作,在医院现有条件下提供防护设备。

  2、护士在执业活动过程中,严格遵守管理规定、护理技术操作规程。

  3、严格按照化疗药物使用说明书配制药物,配药时带手套。

  4、严格执行接触放射线安全防护措施和操作规程。

  5、操作前后按“七步洗手法”认真洗手。

  6、操作有可能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气管、粘膜或破损的皮肤时带手套。当估计操作会有血液、体液可能溅到眼睛、鼻腔、口腔或者皮肤时,采用适当的保护用具(戴口、面罩、围裙等)来防止感染。

  7、一副手套只能用于一位病人或一项操作,操作完后立即丢弃用过的手套。

  8、一旦手被病人的血液、体液污染,或每次摘下手套均对手进行彻底清洗。

  9、使用针具进行消毒时,带手套,用过的针具立即扔到废物桶内,严格执行普及性预防措施:回套针帽(必要时用单手法)不摆弄针头、不徒手分开针头与注射器。

  10、用过的针具、刀片或其他锐器置于不易被刺破的专用容器内。

  11、操作后及时料理污染场地,不留给他人料理,禁止用污染的.手接触开关、清洁区和清洁物品。

  12、受到(甲类传染病中非典型肺炎,乙类传染病艾滋病、乙肝、丙肝)病人用过的尖锐器械损伤后,立即采取相应的处置措施:

  用肥皂水或清水冲洗被刺或损害的伤口。

  用清水冲洗被血液或体液溅到的鼻腔、口腔和皮肤。

  用清水、生理盐水或其他特定清洗消毒液冲洗被血溅到的眼睛。

  13、报告程序和时限:一旦受到乙类传染病艾滋病、乙肝、丙肝)病人用过的尖锐器械损伤后或带伤接触艾滋病病人的血液,立即逐级报告,当事人伤后立即向护士长报告,护士长接到报告后立即向护理部、感染办汇报。

  14、用过的污染物品或被传染病源污染的物品,严格按照医院医疗废弃物管理的关规定处理。

  15、其他处理程序按医院有关规定处理。

  16、护士受到职业暴露后有义务接受医院有关部门追踪,对当事人做好保密工作。

  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制度 10

  一、各科室参加门诊工作的.护士在门诊部、护理部和本科护士长统一安排下进行工作。

  二、门诊工作人员要坚守岗位-衣帽整齐。诊室应清洁卫生,有良好的候诊秩序。要进行候诊教育-宣传卫生防病、计划生育等知识。

  三、门诊各级护理人员按岗位责任制工作-并掌握岗位职责标准。

  四、各科门诊均应设分诊台-做到关心体贴病人、应态度和蔼有礼貌、耐心地解答病人的问题,有计划地安排病人就诊。

  五、加强检诊-作好分诊工作-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防止交叉感染。

  六、一切从病人利益出发,建立便民措施,对老弱和重病人给予照顾。

  七、病人进行特殊检查和治疗的预约单要填写准确无误。

  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制度 11

  1、值班人员应严格遵照护理管理制度,服从护士长安排,坚守工作岗位,履行职责,保x各项治疗护理工作准确及时地进行。

  2、交班前,主班护士应检查医嘱执行情况和危重病人护理记录,重点巡视危重人和新人病人,在交班时安排好护理工作。

  3、每班必须按时交接班,接班者提前15min到科室,阅读护理记录,交接物做到七不接(病人数不准、病情不清、床铺不洁、病人皮肤不洁、管道不通、各项治疗未完成以及物品数量不符不交接)。

  4、值班者必须在交班前完成本班的各项记录及本班的各项工作,处理好用物品,为接班者做好用物准备,如消毒敷料、试管、标本瓶、注射器、常备器械、被服等,以便于接班者工作。遇有特殊情况,必须做详细交代,与接班者共同做好工作方可离去。

  5、早交班时,由夜班护士报告病情,全体人员应严肃认真地听取夜班交班扣之后由护士长带领日夜班护士共同巡视病房,床边交接病情及病房管理情况。

  6、交班内容包括:

  ①病人总数,出入院、转科、转院、分娩、手术、死亡人数,以及新入院病人、抢救病人、大手术前后或有特殊检查处理、有行为异常、自杀倾向的.病人情变化及心理状态。

  ②医嘱执行情况,重症护理记录,各种检查标本采集及各种处置完成情况,未完成的工作,应向接班者交代清楚。

  ③查看昏迷、瘫痪等危重病人有无压疮,以及基础护理完成情况,各种导管和通畅情况。

  ④贵重、毒、麻、精神及抢救药品、器械、仪器的数量、技术状态等,全名。

  7、交接班者共同巡视检查病房是否达到清洁、整齐、安静的要求及各项工作实情况。

  8、其余班次除详细交接班外,均应共同巡视病房,进行床边交接班。

  9、交班中如发现病情、治疗、器械、物品交代不清,应立即查问。接班时如发现问题,应由交班者负责;接班后如因交班不清,发生差错事故或物品遗失,应由接班者负责。

  10、交班报告(护理记录)应书写要求字迹整齐、清晰,重点突出。护理记录内容客观、真实、及时、准确、全面、简明扼要、有连贯x,运用医学术语。进修护士或实习护士书写护理记录时,由带教护士负责修改并签名。最后交班与接班者双方签名。

  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制度 12

  1.目的

  加强医院内部医务人员职业安全保护意识。

  2.范围

  适用于医院从事临床医、护、技全部职工。

  3.内容

  一、标准预防:

  基于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不包括汗液)、非完整皮肤和黏膜均可能含有感染性因子的原则而采取的措施。

  这些措施是针对医院所有的患者和医务人员采取的一组预防措施。包括手卫生,根据情况选用手套、隔离衣、口罩、护目镜或防护面屏,以及安全注射。也包括穿戴合适的防护用品处理患者环境中污染的物品与医疗器械。

  1.严格按要求进行洗手或卫生手消毒。

  2.当医务人员接触污染物品时,必须戴手套,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

  3.有可能污染身体其他部位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如:正确穿戴口罩、帽子、护目镜和面罩。

  4.根据需要穿隔离衣、防护服、鞋套。

  (一)手卫生

  1.当手部有血液或其它体液等肉眼可见污染时,应用皂液(肥皂)和流动水洗手。

  2.如果手部没有肉眼可见污染时,使用速干手消毒剂消毒双手代替洗手。

  3.洗手指征参见《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西安市中心医院医务人员手卫生制度》。

  (二)污染的医疗仪器设备或物品的处理:

  1.处理、清洗被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污染的器械、物品、设备时,应戴手套、口罩,可加穿防水围裙、袖套、面罩等,防止工作人员皮肤、黏膜接触及工作服的污染。

  2.使用后利器,放置于防刺、防渗漏的容器内进行转运。

  (三)急救场所需要对病人实施复苏时,用简易呼吸囊(复苏袋)或其他通气装置代替口对口人工呼吸方法。

  (四)医疗废物按规定分类收集、处理。

  二、空气/飞沫传播疾病的防护:

  1.医务人员进入确诊或疑似传染患者房间时,应戴帽子、医用防护口罩。

  2.进行可能产生喷溅的诊疗操作时,应穿隔离衣或防护服、戴护目镜或防护面罩。

  3.当接触患者病人及其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时应戴手套。

  三、特殊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的'防护:如:SARS、人禽流感等。

  1.医务人员应严格按照防护规定着装。

  2.应经过防护用品穿脱程序培训。

  3.医用防护口罩每6h-8h更换,遇污染、潮湿及时更换。

  4.离开污染区前对防护眼镜进行消毒。

  5.隔离衣/防护服被血液、体液、污物污染时,应及时更换。

  6.戴医用防护口罩应进行面部密合性试验。

  四、接触传播疾病的防护:

  1.接触病人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时必须戴手套;手上有伤口时应戴双层手套。离开隔离病室前,接触污染物品后脱去手套,洗手和/或手消毒。

  2.手套一经刺破、损坏应立即摘掉手套,洗手并更换新手套。当操作要求灵活性时应戴一副合适的手套。

  3.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飞溅到医务人员的面部时,应当戴具有防渗透性能的口罩、防护眼镜;

  4.从事可能污染工作服的操作,穿戴隔离衣;离开病室前,脱下隔离衣,按要求悬挂,每天清洗与消毒;使用后的一次性隔离衣按医疗废物处置。

  五、锐器伤预防

  1.进行侵袭性诊疗、护理操作时,要保证充足的光线,防止锐器刺伤或者划伤。

  2.禁止手持针等锐器随意走动。

  3.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等锐器。禁止将针等锐器徒手传递。

  4.禁止徒手毁损、弯曲针头或用双手回套针帽;如用后的针不能立即处理,应使用单手回套法。

  5.使用后的锐器应当立即直接放入耐刺、防渗漏不满的利器盒中。利器收集箱放置位置合适,便于利器丢弃。

  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制度 13

  一、目的

  为了保障医务人员的职业安全,预防和控制在工作中发生职业感染和职业损伤,特制定本制度。

  二、防护原则

  严格执行标准预防,认定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传染性,接触上述物质者,必须采取防护措施。

  根据疾病的.主要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包括接触隔离、空气隔离。

  三、防护要求

  加强职业防护及医院感染管理知识培训,预防职业损伤及职业暴露。

  提高医务人员技术水平,增强安全意识,采取各种形式做好个人防护。

  医护人员要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和操作规程,安全使用和处理锐器物。

  认真执行医院预防和控制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工作制度。

  认真执行医院职业健康监护管理制度和放射防护管理制度。

  四、具体措施

  对从事放射科的工作人员每年体检一次,并提供防护设施、设备及防护用品,配带个人剂量计。

  加强医务人员的健康监测,全院职工每年体检一次,有条件时对感染科实施计划免疫接种。

  在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物品时,必须戴手套、口罩、帽子,必要时戴防护镜,穿隔离衣或围裙。若手部皮肤发生破损,必须戴双层手套。操作完毕,脱手套并洗手、消毒。

  在进行侵袭性诊疗操作时,要保证充足的光线,特别注意防止被针头、缝合针、刀片等锐器刺伤。使用后的锐器直接放入利器盒,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不套回针套。

  正确使用化疗药物及各种消毒剂,防止因化学因素导致医务人员的职业损伤。

  医务人员必须掌握污物及废弃物的正确处理方法,以切断感染途径。

  五、职业暴露后处理流程

  如有伤口,应当在伤口旁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皂液和流动水进行冲洗。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

  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应当用消毒液(如75%酒精或0.5%碘伏)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被暴露的粘膜,应当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

  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制度 14

  一、总则

  为了加强医务人员的职业防护,确保医务人员的身体健康和工作安全,特制定本制度。

  本制度适用于所有医务人员,包括医生、护士、技术人员等。

  医务人员职业防护的原则是:预防优先、全员参与、科学防护、合理措施、安全第一。

  二、职业防护要求

  医务人员应全面了解和掌握职业防护知识,遵守职业防护的要求和规定。

  医务人员应按照规定佩戴好个人防护装备,包括口罩、防护眼镜、手套、防护服等。

  医务人员在处理医疗废物时,应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防止交叉感染和污染环境。

  三、防护措施

  医务人员预防艾滋病病毒、乙肝病毒感染的防护措施应当遵照标准预防原则,对所有病人的血液、体液及被血液、体液污染的物品均视为具有传染性的病源物质,医务人员接触这些物质时,必须采取防护措施。

  医务人员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手套,操作完毕,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

  在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飞溅到医务人员的面部时,医务人员应当戴手套、具有防渗透性能的口罩、防护眼镜;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大面积飞溅或者有可能污染医务人员的'身体时,还应当穿戴具有防渗透性能的隔离衣或者围裙。

  医务人员手部皮肤发生破损,在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的护理操作时必须戴双层手套。

  医务人员在进行侵袭性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要保证充足的光线,并特别注意防止被针头、缝合针、刀片等锐器刺伤或者划伤。使用后的锐器应当直接放入专用利器盒,也可以使用具有安全性能的注射器、输液器等医用锐器,以防刺伤。禁止将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重新套上针头套。

  四、职业暴露后处理

  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后,应当立即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粘膜。

  如有伤口,应当在伤口旁端(从近心端向远心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液和流动水进行冲洗(冲洗时间大概为5分钟),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

  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应当用消毒液(如75%乙醇或者0.5%碘伏)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被暴露的粘膜,应当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

  立即报告部门负责人,填写“职业暴露登记表”,由院感科评估职业暴露情况,并尽快采取预防措施。

  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制度 15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医务人员的职业防护,确保医务人员的身体健康和工作安全,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医疗机构中从事临床、护理、医技、后勤等各个岗位的医务人员。

  第三条:医务人员职业防护的目标是:保护医务人员的个人安全,预防职业伤害和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确保医疗卫生服务的正常进行。

  第二章 职务防护要求

  第四条:医务人员应全面了解和掌握职业防护知识,遵守职业防护的要求和规定。

  第五条:医疗机构应对工作环境进行定期的卫生检查和评估,确保工作环境符合卫生安全要求。同时,医务人员也应积极参与卫生保洁工作,保持良好的工作环境。

  第六条:医务人员在工作中应根据职业特点选择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如口罩、手套、防护眼镜等,并正确佩戴和使用。医疗机构应提供相应的'个人防护装备,并定期检查其有效性。

  第三章 防护措施

  第七条:医务人员应接受职业卫生安全教育和培训,包括职业病的预防知识、安全操作规程、个人防护装备的使用方法等。医疗机构应定期组织相关培训,确保医务人员了解和掌握职业卫生安全知识。

  第八条:医务人员应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掌握常见感染病的传播途径、隔离防护技术,减少职业危害。

  第九条: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事故和紧急情况的预防和处理制度,明确医务人员在遇到事故和紧急情况时的处理流程和应急措施。医务人员应接受相关培训,掌握应急处理技巧。

  第四章 职业暴露后处理

  第十条: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后,应立即实施局部紧急处理措施,包括清洗污染的皮肤、冲洗粘膜、挤压伤口、消毒包扎等。

  第十一条:医务人员应立即报告部门负责人,并填写相关报告表格。部门负责人应及时报告院感科,由院感科评估职业暴露情况,并尽快采取预防措施。

  第十二条:医疗机构应负责督促职业暴露当事人按时进行化验和预防用药,并负责追踪确认化验结果,定期监测随访。

  第五章 附则

  第十三条:本制度自颁布之日起执行,并不时修订,以适应医务人员职业卫生安全防护工作的需要。

  第十四条:对于严重违反职业卫生安全防护制度的医务人员,医疗机构有权采取相应的纪律处分措施。

【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制度】相关文章:

医务人员职业防护制度12-02

护士职业防护制度11-21

护理人员职业防护制度09-02

职业危害防护管理制度06-01

职业健康防护管理制度08-16

职业防护管理制度(通用20篇)07-31

实验室安全防护制度07-05

幼儿园安全防护制度08-09

安全防护管理制度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