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管理制度

时间:2024-05-22 17:13:05 制度 我要投稿

风险管理制度

  在不断进步的时代,制度使用的频率越来越高,制度一经制定颁布,就对某一岗位上的或从事某一项工作的人员有约束作用,是他们行动的准则和依据。我敢肯定,大部分人都对拟定制度很是头疼的,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风险管理制度,欢迎阅读与收藏。

风险管理制度

风险管理制度1

  会计岗位管理制度是企业内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确保会计工作的合规性、准确性与效率,以维护财务信息的可靠性。它涵盖了人员配置、职责划分、工作流程、内部控制、考核评估等多个方面。

  内容概述:

  1、人员配置:明确会计岗位的编制,规定会计人员的任职资格,确保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2、职责划分:详细定义每个会计岗位的职责范围,避免职责重叠或遗漏,确保责任明确。

  3、工作流程:制定标准化的会计操作流程,从原始凭证的.审核到财务报表的编制,每个环节都应有清晰的步骤。

  4、内部控制:设立有效的内控机制,如复核制度、权限控制,防止财务舞弊和错误。

  5、考核评估:建立绩效评价体系,定期对会计人员的工作进行考核,激励其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6、培训与发展:提供持续的专业培训,提升会计人员的业务能力和职业道德。

  7、法规遵从:确保会计工作符合国家财经法规和企业内部政策,及时更新知识以应对法规变化。

风险管理制度2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管理制度是企业安全管理的核心组成部分,旨在预防和控制潜在的事故风险,确保生产运营的安全和稳定。通过系统地识别和评估作业场所内的危险因素,我们可以提前采取措施消除或减少这些风险,保护员工的`生命安全,防止财产损失,并维护企业的正常运行。

  内容概述:

  该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关键环节:

  1、危险源辨识:全面排查企业的生产、储存、运输等各个环节,识别可能导致伤害或事故的设备、物质、工艺和行为。

  2、风险评估:对辨识出的危险源进行定性或定量的风险分析,评估其可能导致的后果严重性及发生的可能性。

  3、风险分级:依据风险评估结果,将危险源分为不同的风险等级,以便优先处理高风险问题。

  4、控制措施制定:针对不同等级的风险,制定相应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如改进工艺、增加防护设备、培训员工等。

  5、监测与评审:定期检查控制措施的执行情况,评估其效果,并根据需要调整风险管理策略。

风险管理制度3

  危险源风险评估管理制度旨在确保企业安全运营,预防事故的发生。这一制度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核心部分:

  1、危险源识别:确定企业内部可能存在的各种潜在危害。

  2、风险评估:对识别出的危险源进行分析,评估其可能导致的风险等级。

  3、风险控制:制定和实施相应的`预防措施,降低风险的可能性和影响。

  4、监控与评审:持续监控风险控制效果,定期评审风险评估结果,以适应企业变化。

  5、培训与教育:提高员工对危险源和风险管理的认识和技能。

  6、应急预案:建立应对突发事故的应急响应机制。

  内容概述:

  1、法规遵从性:确保所有的评估和管理活动符合国家和行业的安全法规。

  2、技术标准:参照相关技术标准和指南进行危险源识别和风险评估。

  3、组织结构:明确各部门在风险管理工作中的职责和权限。

  4、信息记录:建立完善的记录系统,保存危险源信息、风险评估报告和控制措施等。

  5、沟通协调:保证内部和外部的信息沟通畅通,如与供应商、承包商及监管部门的协调。

  6、持续改进:通过反馈机制,不断优化风险管理体系,提升安全管理效能。

风险管理制度4

  质量风险管理制度是企业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旨在预防和控制可能影响产品或服务质量的风险因素,确保企业运营的稳定性和客户满意度。该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风险识别与评估机制

  2、风险管理策略与措施

  3、质量监控与控制流程

  4、应急响应与纠正措施

  5、持续改进与反馈机制

  内容概述:

  1、风险识别与评估机制:通过系统性的方法,如swot分析、fmea等,识别潜在的质量风险,并对其进行量化评估,确定其可能性和影响程度。

  2、风险管理策略与措施:制定针对不同风险的.应对策略,如风险转移、风险减轻、风险避免等,并设定相应的预防措施和控制手段。

  3、质量监控与控制流程:建立全面的质量监控体系,包括生产过程控制、检验检测、供应商管理等,确保每个环节的质量标准得以执行。

  4、应急响应与纠正措施:设定快速响应机制,当质量问题发生时,能够迅速启动应急计划,采取纠正措施,减少损失并防止问题再次发生。

  5、持续改进与反馈机制:定期进行质量审计和数据分析,根据结果调整和完善风险管理制度,推动质量管理水平持续提升。

风险管理制度5

  银行风险管理制度是金融机构内部管理的核心组成部分,旨在预防、识别、评估、监控和控制各种潜在的'风险。它涉及多个层面,包括信贷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以及合规风险等。

  内容概述:

  1、风险识别与评估:建立完善的风险识别系统,对各项业务活动进行定期风险评估,确保及时发现潜在风险。

  2、风险策略制定: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策略,如风险转移、风险分散、风险规避等。

  3、风险监控与报告:设立风险管理部门,负责日常风险监控,定期向管理层报告风险状况。

  4、内部控制与审计:强化内部控制机制,定期进行内部审计,确保风险管理制度的有效执行。

  5、风险文化培育:培养全员风险意识,将风险管理融入企业文化之中。

  6、法规与合规: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确保业务操作的合规性,降低法律风险。

风险管理制度6

  第一条 为保证基金管理规范化运作,有效地防范和化解经营风险,促进公司诚信、合法、有效经营,保障客户及公司资产的安全、完整,维护公司及基金投资人的合法权益,本基金管理人建立了科学、严密、高效的内部控制体系。

  第二条 公司内部控制的总体目标

  (1) 保证公司经营管理活动的合法合规性;

  (2) 保证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3) 实现公司稳健、持续发展,维护股东权益;

  (4) 促进公司全体员工恪守职业操守,正直诚信,廉洁自律,勤勉尽责。

  第三条 公司内部控制遵循的原则

  (1) 全面性原则:内部控制必须覆盖公司的所有部门和岗位,渗透各项业务过程和业务环节,并普遍适用于公司每一位职员;

  (2) 审慎性原则:内部控制的核心是有效防范各种风险,公司组织体系的构成、内部管理制度的建立都要以防范风险、审慎经营为出发点;

  (3) 相互制约原则:公司设置的各部门、各岗位权责分明、相互制衡。

  (4) 独立性原则:公司根据业务的需要设立相对独立的机构、部门和岗位;公司内部部门和岗位的设置必须权责分明;

  (5) 适应性原则。内部控制与公司经营规模、业务范围、竞争状况和风险水平等相适应,并随着情况的变化及时加以调整。

  (6) 成本效益原则:公司运用科学化的经营管理方法降低运作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力争以合理的控制成本达到最佳的内部控制效果。

  第四条 内部控制的制度体系

  公司制定了合理、完备、有效并易于执行的制度体系。公司制度体系由不同层面的制度构成。按照其效力大小分为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公司章程;第二个层面是公司基本管理制度;第三个层面是公司各机构、部门根据业务需要制定的各种制度及实施细则等。它们的制订、修改、实施、废止应该遵循相应的程序,每一层面的内容不得与其以上层面的内容相违背。公司重视对制度的持续检验,结合业务的发展、法规及监管环境的变化以及公司风险控制的要求,不断检讨和增强公司制度的完备性、有效性。

  第五条 控制活动

  公司对投资、会计、技术系统和人力资源等主要业务制定了严格的控制制度。在业务管理制度上,做到了业务操作流程的科学、合理和标准化,并要求完整的记录、保存和严格的检查、复核;在岗位责任制度上,内部岗位分工合理、职责明确,不相容的职务、岗位分离设置,相互检查、相互制约。

  (1)投资控制制度

  ①投资决策与执行相分离。投资管理决策职能和投资执行职能严格隔离,公司投资决策委员会与项目组成员有不同人员担任,人员之间保证相互独立。

  ②投资授权控制。建立明确的投资决策授权制度,防止越权决策。投资决策委员会负责制定投资原则并审定资产配置比例,并评判各投资项目;项目组在投资决策委员会确定的范围内,负责项目筛选、项目立项、项目调研和项目分析报告。

  ③禁止性控制。根据法律法规和公司相关规定,明示股权投资过程中各种禁止性行为。

  ④多重监控和反馈。投资部负责人对项目组投资行为进行一线监控;风险管理部进行事中的监控;审计部门进行事后的监控。在监控中如发现异常情况将及时反馈并督促调整。

  (2)会计控制制度

  ①严格执行国家统一的会计准则制度及相应的操作和控制规程,确保会计业务有章可循。

  ②做好会计审核工作,经办财会人员应认真审核每项业务的.合法性、真实性、手续完整性和资料的准确性。编制会计凭证、报表时应经专人复核,重大事项应由财务负责人复核。

  ③公司真实、全面、及时地记载各项业务,充分发挥会计的核算监督职能,确保信息资料的真实与完整;建立完整的业务台账系统,并通过业务台账系统和会计核算系统交叉印证,防止出现帐外经营、账目不清等问题。

  ④制定了完善的档案保管和财务交接制度。

  ⑤公司建立财产日常管理制度和定期清查制度,强化资产登记保管工作,确保公司及客户资产的安全完整。

  (3)人力资源管理制度

  公司建立了科学的招聘解聘制度、培训制度、考核制度、薪酬制度等人事管理制度,确保人力资源的有效管理。

  (5)审计制度

  公司设立了审计部门,负责公司的监察工作。监察制度包括违规行为的调查程序和处理制度,以及对员工行为的监察。

  第六条 信息沟通

  公司建立了业务汇报体系,通过建立有效的信息交流渠道,公司员工及各级管理人员可以充分了解与其职责相关的信息,信息及时送交适当的人员进行处理。

  第七条 内部监控

  公司设立了独立于各业务部门的风险控制部门,通过定期或不定期检查,评价公司内部控制制度合理性、完备性和有效性,监督公司各项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确保公司各项经营管理活动的有效运行。

  第八条本制度与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的有关规定不一致的,以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的规定为准。

  第九条本制度由公司负责解释及修订。

  第十条本制度自批准发布之日起实施,修改时亦同。

风险管理制度7

  质量风险管理制度是企业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预防、识别和控制可能影响产品质量的各种风险因素。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风险识别与评估:确定可能影响产品质量的`风险源,通过量化或定性的方法进行风险评估。

  2、风险控制策略:制定相应的预防和应对措施,以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和影响程度。

  3、风险监控与报告:建立风险监控机制,定期报告风险状态,以便及时调整管理策略。

  4、风险沟通与培训:确保全体员工理解并参与到风险管理中,通过培训提升风险意识和应对能力。

  5、应急响应计划:预先设定应对突发质量问题的应急流程,确保快速有效地解决问题。

  内容概述:

  质量风险管理制度覆盖了产品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具体包括:

  1、设计开发阶段:对设计缺陷和潜在问题进行风险分析。

  2、生产制造阶段:监控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点,防止不合格品的产生。

  3、供应链管理:评估供应商的质量保证能力,降低外部输入风险。

  4、服务与售后阶段:处理客户反馈,预防质量风险转化为客户满意度下降。

  5、持续改进:通过数据分析,找出质量问题的根本原因,持续优化流程。

风险管理制度8

  1、目的

  规范危险、有害因素识别和评价,增强安全风险预防和控制能力,确保安全生产。

  2、适用范围

  适用于气雾剂公司安全风险识别、评价和控制的管理

  3、 职责

  3.1各科、组车间:负责分管区域生产活动的危险、有害因素的识别、评价、更新和控制管理。

  3.2安管科:负责编制危险、有害因素识别和风险评价表,指导各科、组车间开展危险、有害因素风险识别、评价,负责各科、组车间风险评价记录的审查与控制效果有效性验证。建立、更新《重大危险源档案》,定期进行风险信息更新。

  3.3经理:

  3.3.1负责组织分管部门生产活动中危险、有害因素风险识别、评价、更新和控制管理工作;

  3.3.2负责审核危险、有害因素识别和风险评价结论。

  3.4执行董事:

  3.4.1负责组织生产活动中危险、有害因素风险识别、评价、更新和控制管理工作;

  3.4.2负责审批危险、有害因素识别和风险评价结论。

  4、内容与要求

  4.1公司建立风险评价组织,组织成员由执行董事、经理、安管科长、各科、组车间主管和基层班组长骨干组成。

  4.2风险评价和控制以各科、组车间为单位进行,各科、组车间在安管科的指导下实施。审核由执行董事、经理、安管科负责。

  4.3评价依据风险评价准则,从影响人、财产和环境等三个方面的可能性和严重程度,定期和及时对作业活动和设备设施进行危险、有害因素识别和风险评价分析。

  4.4各级员工应积极参与所从事生产活动的危险、有害因素的识别、评价工作。主动参加公司和部门组织的相关培训,掌握基本分析评价方法,能自行评价。

  4.5 同一个项目涉及多个部位作业的(如设备、电气、仪表、几个施工单位等),由各部门自行分析评价后,项目负责人进行汇总。

  4.6风险分级管理

  4.6.1风险评价依据本制度附录《风险评价方法》进行分级。

  4.6.2各科、组车间负责对所辖范围内所有的直接作业、操作岗位、关键装置与重点部位进行风险评价。

  4.6.3作业风险:重大风险作业由所在部门负责人初审签字,经安管科负责人复审签字后,报执行董事批准;较大风险作业由所在部门负责人初审签字后,报安管科审核批准;中等风险、可接受风险和可忽略风险作业由所在部门负责人签字审核批准。

  4.6.4岗位(装置、部位等)风险:重大风险和较大风险所在的岗位(装置、部位等)由所在部门作为重点部位和关键装置按照《安全生产重点部位管理规定》进行管理;中等风险、可接受风险和可忽略风险所在的岗位(装置、部位等)应由所在部门采取隔离、防护、制定操作规程等措施降低风险。

  4.6.5风险评价职责

  4.6.5.1项目规划、设计前应由有资质的机构从事设立安全评价。

  4.6.5.2项目的建设应由项目组进行风险分析并做好风险控制记录。

  4.6.5.3项目投产运行后,常规和非常规活动风险由各车间进行分析并做好风险控制记录,关键、重要装置或系统的开停车风险由经理分析并做好风险控制记录。

  4.6.5.4工艺变更应由工艺部做好风险分析并做好控制记录。

  4.6.5.5设备、设施新增或拆除由工艺设备科负责组织分析,并做好风险控制记录。

  4.6.5.6事故及潜在紧急情况的风险由所在车间进行评价分析,并做好控制记录。

  4.6.5.7进入作业场所的'人员活动,均由所在车间进行作业风险分析,并做好控制记录。

  4.6.5.8作业场所的设施设备风险应由所在车间、部门进行分析,并做好控制记录。

  4.6.5.9人为因素,包括违反操作规程和安全生产规章制度的风险应由所在部门进行分析,并做好控制记录。

  4.7风险评价方法选择

  4.7.1直接作业环节的风险评价宜采用工作危害分析(jha)。

  4.7.2岗位、部位、装置等风险评价方法宜采用工作危害分析(jha)和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lec)。

  4.7.3重要设备、关键设备的风险评价宜采用安全检查表法(scl)。

  4.7.4新生产工艺线路的设计评价方法宜采用:预先危险性分析(pha)、危险与可操作性研究(hazop)。

  4.7.5失效模式与影响分析(fmea)、故障树分析(fta)、事件树分析(eta)等其它评价方法。

  4.8风险评价准则

  4.8.1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

  4.8.2设计规范、技术标准;

  4.8.3本公司安全管理标准、技术标准;

  4.8.4本公司安全生产方针和目标等。

  具体风险评价参照附录《风险评价方法》进行。

  5、风险评价实施步骤

  5.1执行董事主持风险评价活动,成立评价组织。组织成员由经理、各科、组车间主管和有安全评价工作经验和安全管理经验丰富的人员组成。

  5.2危害辩识,实施现场检查、识别危险、有害因素。

  5.3通过定性或定量评价,确定评价目标的风险等级。

  5.4根据评价结果,提出控制措施。

  5.5得出评价结论。

  5.6风险评价应从影响人、财产和环境等三个方面的可能性和严重程度分析,重点考虑以下因素:

  火灾、爆炸;

  中毒、窒息;

  有毒有害物料、气体的泄漏;

  高温等异常环境;

  人机工程因素(指人员、设备、工作环境合理匹配、使设备、环境适应人的生理、心里特征,从而使操作简便准确、失误少);

  电击、触电及电弧烧伤;

  物体或人员高处坠落;

  机械伤害;

  噪声;

  设备的腐蚀、缺陷;

  潜在危险及其变异;

  其它

  5.7 确定重大风险

  5.7.1依据有法律法规的要求

  5.7.2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严重性

  5.7.3公司的声誉和社会关注度等

  5.8风险控制内容

  5.8.1选择风险控制措施时应考虑:

  (1)控制措施的可行性和可靠性

  (2)控制措施的先进性安全性

  (3)控制措施的经济合理性及公司的经营运行状况

  (4)可靠的技术保障及服务

  5.8.2风险控制措施应包括并按如下顺序:

  (1)工程技术措施,实现本质安全

  (2)管理措施,实现规范管理

  (3)教育措施,提高从业人员的操作技能和安全意识

  (4)个体防护措施,减少职业伤害

  5.8.3风险控制管理

  根据风险评价结果及经营运行情况等,确定不可接受的风险,制定并落实控制措施,将风险尤其是重大风险控制在可以接受的程度。

  对于确定的重大风险项目,需建立档案,内容包括:

  (1)风险评价报告及技术结论

  (2)评审意见

  (3)隐患治理方案,包括资金概算情况等

  (4)时间表和负责人

  (5)竣工验收报告

  5.9风险信息更新

  风险评价的频次为每年一次,当下列情况发生时,公司应及时进行风险评价:

  5.9.1新的或变更的法律法规或其他要求;

  5.9.2操作变化或工艺改变;

  5.9.3 新建、改建、扩建、技改项目;

  5.9.4有对事故、事件或其他信息的新认识;

  5.9.5 组织机构发生较大变动。

  5.10重大危险源

  5.10.1重大危险源的辩识:按照《重大危险源的辩识》gb18218-20xx规定,识别公司生产区域范围内的重大危险源。

  5.11风险管理的宣传和培训

  安管科定期组织对从业人员进行风险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危险因素识别、风险评价方法、控制措施和应急预案等。不断增强从业人员的风险意识,使其熟悉工作岗位和作业环境中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掌握、落实应采取的控制措施。

  6、风险控制

  6.1根据风险评价结果及经营运行情况等,确定不可接受的风险,制定并落实控制措施,将风险尤其是重大风险控制在可以接受的程度。

  6.2 公司选择风险控制措施时须考虑:可行性、安全性、可靠性。

  6.3 公司选择风险控制措施时应包括:工程技术措施、管理措施、培训教育措施、个体防护措施。

  6.2安管科应组织将风险评价的结果及所采取的控制措施对从业人员进行宣传、培训,使其熟悉工作岗位和作业环境中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掌握、落实应采取的控制措施。

  附录:风险评价方法

风险管理制度9

  风险管控管理制度是企业运营中的核心组成部分,它旨在识别、评估、控制和减轻潜在的风险,以保障企业的稳定运行和长期发展。这一制度涵盖了多个层面,包括但不限于风险管理策略、风险识别与评估机制、风险应对措施、监控与报告体系,以及持续改进的机制。

  内容概述:

  1、风险管理策略:确定企业的.风险承受能力,制定相应的风险偏好和容忍度标准。

  2、风险识别与评估:定期进行业务流程审查,识别潜在风险源,并对其可能性和影响程度进行量化评估。

  3、风险应对措施:为各类风险制定预防、缓解和应急计划,确保在风险发生时能迅速响应。

  4、监控与报告体系:建立定期的风险评估报告机制,监控风险动态,及时向管理层汇报。

  5、持续改进机制:通过反馈和学习,不断优化风险管理流程,提升风险管控能力。

风险管理制度10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制度是金融机构运营的核心组成部分,旨在预防和管理潜在的财务损失,确保银行的稳健运行。这一制度涵盖了多个方面,主要包括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控制及风险监控。

  内容概述:

  1、风险识别:识别银行可能面临的各种风险,如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和合规风险等。

  2、风险评估:对识别的风险进行量化分析,确定其可能造成的`损失程度和发生概率。

  3、风险控制:制定策略和措施,限制风险暴露,如设定风险限额,实施风险对冲,以及建立应急计划。

  4、风险监控:定期评估风险管理体系的有效性,通过内部审计和外部监管,确保风险控制措施得以执行。

  5、风险文化:培养全员风险管理意识,使员工理解并遵循风险管理制度。

风险管理制度11

  流动性风险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的核心环节,旨在确保企业能够满足其短期债务和日常运营的资金需求。本管理制度将涵盖以下几个方面:

  1、流动性风险识别与评估

  2、流动性风险监测与报告

  3、流动性风险策略制定

  4、应急计划与流动性保障机制

  5、风险文化与培训

  6、制度执行与审计

  内容概述:

  1、流动资产与负债管理:分析现金流量,确保资产的.流动性与负债的匹配,减少资金闲置或短缺的风险。

  2、风险敞口量化:通过财务模型计算潜在的流动性风险敞口,评估在极端市场条件下的资金需求。

  3、市场环境分析:关注宏观经济状况、行业动态及金融市场变化,预测可能影响企业流动性的因素。

  4、内部流程控制:建立有效的资金调度、预算管理和信贷审批流程,确保资金使用的合规性和效率。

  5、外部合作与融资渠道:维护良好的银企关系,开发多元化的融资渠道,增强应对突发情况的能力。

风险管理制度12

  风险防范管理制度是企业运营的核心组成部分,旨在识别、评估、控制和减轻潜在的商业风险,确保企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它涵盖了多个层面,包括但不限于:

  1、风险识别:确定可能对企业产生负面影响的内部和外部因素。

  2、风险评估:量化风险的可能性和影响程度,以便优先处理。

  3、风险策略:制定应对风险的策略,如避免、转移、减轻或接受风险。

  4、风险监控:定期检查风险状况,及时调整管理措施。

  5、应急计划:预先设定应对突发事件的预案,确保企业能快速恢复。

  内容概述:

  风险防范管理制度涉及的领域广泛,主要包括:

  1、财务风险:如市场波动、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等。

  2、操作风险:包括生产安全、质量控制、供应链中断等。

  3、法律风险:合规性问题、合同纠纷、知识产权侵权等。

  4、技术风险:系统故障、数据安全、技术更新等。

  5、市场风险:市场竞争、客户需求变化、政策调整等。

  6、人力资源风险:员工流失、劳动纠纷、培训与发展等。

风险管理制度13

  风险辨识管理制度是企业管理体系中的关键组成部分,它旨在识别、评估和控制潜在的'风险,以保护企业的运营和资产安全。该制度涵盖了企业内部的各个层面,包括但不限于财务、运营、市场、法律、人力资源等方面。

  内容概述:

  1、风险源识别:确定可能对企业产生负面影响的内外部因素,如市场波动、技术更新、法规变动等。

  2、风险分析:评估每个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影响程度,以确定其优先级。

  3、风险评估:量化风险,制定风险评级标准,以便管理层做出决策。

  4、风险控制:制定应对策略,包括风险规避、转移、减轻和接受。

  5、监控与报告:定期审查风险状况,确保风险管理的有效性,并向高层汇报。

风险管理制度14

  风险评价管理制度是企业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对各类潜在风险进行科学、系统和全面的评估,帮助企业识别、理解和管理可能对企业运营产生负面影响的因素。这一制度有助于预防和控制风险,确保企业的稳定运行,提升决策质量,减少损失,同时也有助于满足法规要求,提高企业的社会责任感。

  内容概述:

  风险评价管理制度涵盖了以下几个关键方面:

  1、风险识别:通过内部审计、数据分析和员工反馈等方式,确定可能影响企业目标实现的内外部风险源。

  2、风险评估:对识别出的风险进行量化或定性的评估,确定其发生的`可能性和影响程度。

  3、风险优先级排序:根据评估结果,确定需要优先处理的风险。

  4、风险应对策略:制定针对不同类型风险的应对措施,如避免、减轻、转移或接受。

  5、监控与报告:定期检查风险状况,及时更新风险评估结果,并向管理层报告。

  6、持续改进:基于风险评价结果,优化企业流程,提升风险管理能力。

风险管理制度15

  高风险管理制度是企业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旨在预防和管理可能导致严重后果的潜在风险,确保企业的稳定运营。该制度涵盖了风险识别、评估、控制和监控等多个环节,旨在通过系统化的方法降低企业面临的各种高风险。

  内容概述:

  1、风险识别:通过对业务流程、市场环境、法规政策等进行深入分析,确定可能对企业产生重大影响的风险因素。

  2、风险评估:量化风险的可能性和影响程度,确定风险等级,为后续的风险管理决策提供依据。

  3、风险控制:制定并实施相应的策略和措施,如风险转移、风险规避、风险缓解等,以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和影响。

  4、风险监控:定期审查风险状况,及时调整风险管理策略,确保其有效性和适应性。

  5、应急响应:建立应急计划,对突发风险事件进行快速响应,减轻损失。

  6、风险沟通:确保管理层、员工及利益相关方对风险的理解和参与,形成风险意识的企业文化。

风险管理制度16

  环境风险管理制度是企业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旨在识别、评估、控制和监控可能对企业运营产生负面影响的环境因素,确保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该制度涵盖了从风险识别到风险应对的全过程,涉及内部管理、法规遵守、应急预案等多个环节。

  内容概述:

  1、风险识别:通过定期的环境审计和评估,识别出潜在的.环境风险,如污染排放、资源浪费、能源消耗等。

  2、风险评估:对识别出的风险进行量化分析,确定其可能性和影响程度,以便优先处理高风险问题。

  3、风险控制:制定和执行预防措施,减少风险发生的概率,如改进工艺流程、提升环保设备性能等。

  4、应急预案:预先规划应对环境事故的应急措施,确保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能迅速响应,降低损失。

  5、法规遵守:确保企业的环境行为符合国家和地方的环保法规,防止因违法行为导致的法律风险。

  6、培训与沟通:对员工进行环境风险知识的培训,提高环保意识,同时建立有效的信息沟通机制。

  7、监控与评审:定期对环境风险管理制度的实施效果进行监控和评审,以持续优化管理策略。

风险管理制度17

  风险管理制度是企业管理的核心组成部分,旨在识别、评估、控制和减轻企业运营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其主要作用在于保障企业的'稳定运行,保护资产安全,确保战略目标的实现,并促进持续改进。通过有效的风险管理,企业能提前预见潜在危机,制定应对策略,从而降低损失,提高经营效率。

  内容概述:

  风险管理制度涵盖以下几个关键方面:

  1、风险识别:通过数据分析、市场研究和内部审计,确定可能影响企业运营的风险源。

  2、风险评估:量化风险的可能性和影响程度,确定风险等级,为决策提供依据。

  3、风险策略:制定预防措施,设置应急计划,以降低风险发生概率或减轻其后果。

  4、风险监控:持续跟踪风险变化,定期评估管理效果,及时调整策略。

  5、风险沟通:确保全体员工了解并理解风险管理制度,提高风险意识。

风险管理制度18

  风险分级管理制度是一种企业内部管理策略,旨在通过对各类风险进行系统性的识别、评估和控制,确保企业的稳定运营和可持续发展。它涵盖了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分类、风险应对及监控等多个环节。

  内容概述:

  1、风险识别:识别企业运营中可能面临的各种潜在风险,如市场风险、财务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等。

  2、风险评估:对识别出的风险进行量化或定性评估,确定其可能性和影响程度。

  3、风险分类:依据风险的性质、来源和影响范围,将风险划分为不同的等级。

  4、风险应对:针对不同等级的`风险制定相应的预防和应对措施。

  5、风险监控:定期检查风险控制效果,及时调整管理策略。

风险管理制度19

  高风险作业管理制度旨在确保企业在进行潜在危险性高的作业时,能够遵循一套严谨的安全管理流程,以预防事故的发生,保护员工的生命安全,维护企业的正常运营。这一制度涵盖了作业前的评估、作业过程的监控、应急响应计划以及后期的审查与改进等多个环节。

  内容概述:

  1、作业风险评估:对即将进行的高风险作业进行全面的风险识别和评估,确定风险等级,制定相应的安全措施。

  2、作业许可制度:设立作业许可流程,未经许可不得擅自进行高风险作业,确保所有作业都经过审批。

  3、安全培训与教育:对参与高风险作业的员工进行专门的.安全培训,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和应急处理能力。

  4、个人防护装备:规定必要的个人防护装备,并确保其正确使用和定期检查。

  5、现场监控与监督:设置现场监督员,实时监控作业过程,及时发现并纠正不安全行为。

  6、应急响应计划:制定详尽的应急响应计划,包括疏散路线、急救措施和事故报告程序。

  7、作业后审查:对每次高风险作业进行事后审查,总结经验教训,持续改进安全管理。

风险管理制度20

  风险作业管理制度是一种旨在保障企业运营安全,预防和控制潜在风险的管理机制。它涵盖了从作业识别、风险评估、控制措施制定到执行监督的全过程,确保企业的各项作业活动在安全的前提下进行。

  内容概述:

  1、作业识别:确定企业内部的所有作业活动,包括常规作业和非常规作业。

  2、风险评估:对每个作业进行风险分析,评估其可能带来的危害和影响。

  3、控制措施:针对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4、执行与监督:确保控制措施的有效执行,并进行持续监控。

  5、应急预案:建立应急响应计划,以应对可能出现的.事故或紧急情况。

  6、培训与教育:对员工进行风险意识和安全操作的培训。

  7、记录与报告:记录风险作业的过程和结果,定期报告风险管理状况。

风险管理制度21

  项目风险管理制度是企业进行有效项目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识别、评估、监控和应对可能影响项目目标实现的各种不确定性因素。它涵盖了从风险识别到风险应对的全过程,旨在确保项目的顺利进行和成功完成。

  内容概述:

  1、风险识别:识别可能对项目产生负面影响的风险源,包括内部因素(如资源短缺、团队冲突)和外部因素(如市场变化、政策调整)。

  2、风险评估:对识别出的风险进行量化分析,确定其发生的.可能性和潜在影响程度。

  3、风险优先级排序:根据风险的影响和概率,确定需优先处理的风险。

  4、风险应对策略:制定预防和缓解措施,以减少风险的可能性和影响。

  5、风险监控:持续跟踪风险的发展,及时调整应对策略。

  6、风险沟通:确保所有相关方对项目风险有清晰的理解和共识。

风险管理制度22

  项目部风险管理制度是企业运营中的一项关键机制,旨在识别、评估、控制和监控项目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风险。它涵盖了项目管理的各个阶段,从项目启动到项目结束,确保项目的顺利进行。

  内容概述:

  1、风险识别:确定可能影响项目目标达成的'潜在风险源。

  2、风险评估:量化风险的可能性及其影响程度,为优先级排序提供依据。

  3、风险应对策略:制定针对不同风险的应对措施,包括避免、减轻、转移和接受。

  4、风险监控:定期检查风险状态,更新风险评估和应对策略。

  5、沟通与报告:确保所有相关方了解风险状况,并及时报告重大风险事件。

风险管理制度23

  风险评价控制管理制度是企业管理的核心组成部分,旨在识别、评估、控制企业运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确保企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内容概述:

  该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关键环节:

  1、风险识别:识别可能影响企业目标实现的各种内部和外部风险因素。

  2、风险评估:对识别的风险进行量化或定性分析,确定其可能性和影响程度。

  3、风险优先级设定: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对风险进行排序,确定需要优先处理的.风险。

  4、风险控制策略制定:为每个重要风险制定相应的预防和应对措施。

  5、风险监控与报告:定期检查风险控制效果,及时报告风险动态,以便管理层做出决策。

  6、风险管理改进:根据监控结果,不断优化风险管理流程,提高风险防范能力。

风险管理制度24

  风险评估控制管理制度是企业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识别、分析、评估和管理可能对企业运营产生负面影响的风险因素。它涵盖了从风险识别到风险应对的全过程,确保企业在面对不确定性和潜在威胁时能做出明智的'决策。

  内容概述:

  1、风险识别:确定企业可能面临的所有内部和外部风险,如市场风险、财务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等。

  2、风险分析:对识别出的风险进行量化或定性评估,理解其发生概率和可能影响的严重程度。

  3、风险评估:根据风险分析结果,确定关键风险,对其进行优先级排序。

  4、风险控制:制定和实施控制措施,以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或减轻其影响。

  5、监控与报告:定期检查风险控制的效果,并向上级管理层报告风险管理状态。

  6、应急计划:为不可预见的风险制定应急响应策略,确保企业能快速恢复。

风险管理制度25

  风险分级管控管理制度是一种企业内部管理策略,旨在识别、评估和控制潜在的风险,确保公司的运营稳定、安全与高效。通过这一制度,我们可以提前预见并预防可能出现的问题,降低损失,保护企业资产,保障员工安全,并提升业务连续性。

  内容概述:

  风险分级管控管理制度涵盖以下几个关键环节:

  1、风险识别:通过对业务流程、市场环境、法规政策等进行深入分析,找出可能存在的`风险源。

  2、风险评估:量化风险的可能性和影响程度,确定风险等级。

  3、风险分类:将风险划分为低、中、高三个级别,以便针对性地制定管控措施。

  4、控制策略:针对不同等级的风险,设计并执行相应的控制措施,如改进流程、设立预警系统、购买保险等。

  5、监控与审查:定期检查风险管控效果,调整策略,确保其有效性。

  6、应急响应:建立应急计划,对突发风险事件快速做出反应,减轻其对企业的影响。

风险管理制度26

  施工风险管理制度是企业管理和工程项目实施中的核心组成部分,旨在预防和控制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确保工程项目的顺利进行。它涵盖了风险识别、评估、应对策略制定、监控和调整等多个环节。

  内容概述:

  1、风险识别:通过对项目全过程的分析,确定可能存在的风险源,如自然灾害、设备故障、人力资源短缺等。

  2、风险评估:量化风险的可能性和影响程度,为决策提供依据。

  3、应对策略:针对识别和评估的风险,制定预防措施和应急计划。

  4、风险监控:持续跟踪风险状态,及时发现新风险和原有风险的`变化。

  5、风险沟通:确保所有相关人员对风险的理解一致,提高风险应对效率。

  6、风险调整:根据实际情况调整风险管理策略,以适应项目的变化。

风险管理制度27

  风险评管理制度旨在构建一套系统性的风险管理框架,以识别、评估、控制及监控企业面临的各种潜在风险。这一制度涵盖了企业的各个层面,从战略规划到日常运营,确保企业在面临不确定性时能够做出明智的决策。

  内容概述:

  风险评管理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风险识别:确定可能影响企业目标实现的各种内部和外部风险因素。

  2、风险评估:量化风险的可能性和影响程度,确定风险等级。

  3、风险控制:制定策略和措施来降低或消除风险,包括预防和缓解措施。

  4、风险监控:定期检查风险状况,评估控制措施的效果,并进行必要的'调整。

  5、风险沟通:确保所有相关人员理解并参与到风险管理工作之中。

  6、应急计划:预先设定应对重大风险事件的行动计划,以减轻其潜在影响。

风险管理制度28

  风险控制管理制度是一套旨在识别、评估、监控和管理企业运营过程中可能面临的风险的体系。它涉及企业的各个层面,从财务风险到市场风险,再到合规风险和操作风险,涵盖公司的'每一个业务环节。

  内容概述:

  1、风险识别:定期进行风险评估,确定潜在的风险源。

  2、风险评估:量化风险的可能性和影响,确定其优先级。

  3、风险策略:制定应对策略,如风险转移、风险减轻或风险接受。

  4、控制实施:建立和执行控制措施,确保风险得到妥善管理。

  5、监控与报告:持续监控风险状况,并定期向管理层报告。

  6、审计与改进:定期审计风险控制效果,根据反馈进行改进。

风险管理制度29

  高风险管理制度旨在识别、评估、控制和监控企业运营中可能出现的重大风险,确保企业的稳定运行和可持续发展。它涵盖了风险管理的各个层面,从策略制定到具体执行,从内部审计到外部合规,形成一个全面的风险管理体系。

  内容概述:

  1、风险识别:通过数据分析、业务流程审查等方式,找出可能对企业产生重大影响的风险源。

  2、风险评估:量化风险的.可能性和影响程度,确定其优先级和管理策略。

  3、风险控制:制定应对措施,如建立内部控制机制、设立应急预案等,以降低风险发生概率。

  4、风险监控:定期进行风险审查,确保风险控制措施的有效性。

  5、内部审计:通过独立审计,检查风险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和效果。

  6、合规性管理:确保企业行为符合法律法规及行业标准,防止法律风险。

风险管理制度30

  风险评估管理制度旨在建立一套系统化、规范化的过程,用于识别、分析和管理企业可能面临的各种潜在风险。它涵盖了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评估、风险应对策略制定和风险监控等多个环节,以确保企业在经营活动中能够有效控制风险,保障企业的稳定运行。

  内容概述:

  1、风险识别:识别企业内外部环境中可能对业务产生影响的风险因素,包括市场风险、运营风险、财务风险、法律合规风险等。

  2、风险分析:对识别出的'风险进行深入研究,理解其发生的原因、可能性及影响程度。

  3、风险评估:对风险进行量化或定性评估,确定风险等级,以便优先处理高风险问题。

  4、风险应对策略:制定相应的风险缓解措施,如风险转移、风险规避、风险接受或风险减轻,并设定应急计划。

  5、风险监控与报告:定期检查风险状况,更新风险评估结果,并向管理层报告。

风险管理制度31

  城管管理制度是城市管理工作的核心组成部分,它涉及到日常执法、城市环境维护、公共安全等多个方面,旨在确保城市的有序运行和市民的生活质量。这一制度的风险管理是确保其有效执行的关键。

  内容概述:

  城管管理制度风险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执法规范性:确保执法人员遵守法律程序,避免过度执法或执法不公的情况发生。

  2、人员培训:定期进行专业培训,提升城管人员的业务能力和道德素质。

  3、沟通机制:建立有效的.公众沟通渠道,及时解决市民诉求,预防和减少冲突。

  4、监督机制:设立内部监督和外部评估机制,确保制度执行的公正性和透明度。

  5、应急处理:制定应急预案,应对突发事件,降低负面影响。

  6、法规更新:定期评估和完善法规,适应城市发展的新需求。

风险管理制度32

  1、目的对本公司范围内存在的危险源进行辨识、评价与评价,制定风险控制措施,并对其实施控制,以减少或避免不期望的事件发生,保证安全生产。

  2、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本公司范围内的生产活动、服务过程中的风险评价与控制。

  3、职责

  3.1总经理职责

  3.1.1总经理是“两个体系”建设第一负责人;

  总经理负责本公司危险源辨识、评价和风险控制的组织领导工作,负责建立风险评价分级管控小组,负责批准重大的风险清单。

  3.1.2成立“两个体系”创建领导小组,明确各级组织、人员职责;

  3.1.3要求各级组织成立本部门“两个体系”创建机构;

  3.1.4审核、签发风险管控、隐患排查管理制度;

  3.1.5对“两个体系”建设提供人力、资金支持;

  3.1.6定期召开会议、组织检查“两个体系”创建进度;

  3.1.7定期开会研究“两个体系”创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组织解决;

  3.1.8组织相关人员对重大风险进行审核;

  3.1.9组织重大隐患治理。

  3.2安环部职责

  3.2.1安环部负责组织本公司范围内的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组织风险评价小组,确定较大及重大的风险,提出重大事故隐患的整改方案,并对全公司的危险源的控制进行监督。

  3.2.2协助总经理检查、部署、落实“两个体系”开展工作;

  3.2.3负责具体制定、修订风险管控、隐患排查管理制度;

  3.2.4负责制定“两个体系”建设实施方案;

  3.2.5负责确定风险分级管控的辨识、评估、分级方法的确定;

  3.2.6负责指导、培训各基层风险管控人员,掌握有关要求、方法;

  3.2.7负责考核“两个体系”进度及质量要求;

  3.2.8负责“两个体系”有关资料、表格、台账、清单的汇总、审核、反馈;

  3.2.9负责各部门风险类型、管控措施、管控分级上报资料的审核、反馈;

  3.2.10定期向“两个体系”领导小组汇报创建情况;

  3.2.11汇总较大以上风险,对公司较大以上危险点定制风险告知牌;

  3.2.12负责重大风险管控措施的完善;

  3.2.13负责重大隐患治理方案的制定;

  3.2.14及时完成“两个体系”领导小组部署的其他工作。

  3.3车间职责3.3.1协助分管经理,检查、部署、落实本车间“两个体系”开展工作;

  3.3.2负责确定本车间“两个体系”创建人员名单;

  3.3.3负责培训本车间风险管控人员,掌握有关要求、方法;

  3.3.4负责考核本车间“两个体系”进度及质量要求;

  3.3.5负责本车间“两个体系”有关资料:设备设施清单、作业活动清单、风险评级和分级等表格、台账、清单的汇总、审核、反馈;

  3.3.6负责本车间风险类型、管控措施、管控分级的审核;

  3.3.7定期向“两个体系”领导小组汇报本车间创建情况;

  3.3.8负责汇总本车间较大以上风险,在较大以上危险点张贴风险告知牌;

  3.3.9负责本车间存在的重大风险管控措施的完善、管控;

  3.3.10参与本车间重大隐患治理方案的制定。

  3.3.11具体指导本车间各班组风险管控的开展;

  3.3.12及时完成“两个体系”领导小组部署的其他工作。

  各部门、分子公司、班组对所辖范围内的危险源进行辨识评价,并实施控制。

  3.4班组职责

  3.4.1协助分公司领导,检查、部署、落实本班组“两个体系”开展工作;

  3.4.2负责确定本班组“两个体系”创建人员名单;

  3.4.3负责培训本班组风险管控人员,掌握有关要求、方法;

  3.4.4负责考核本班组“两个体系”进度及质量要求;

  3.4.5负责本班组“两个体系”有关资料:设备设施清单、作业活动清单、风险评级和分级等表格、台账、清单的识别、汇总、审核、反馈;

  3.4.6负责本班组风险点各危险源的分解,确定各作业活动的作业步骤、设备设施的检查内容和标准以及风险类型、后果、管控措施、管控分级的具体编制;

  3.4.7定期向本分公司汇报本班组“两个体系”创建情况;

  3.4.8负责汇总本班组较大以上风险;

  3.4.9对本班组、岗位存在的重大风险提出管控措施的完善建议;

  3.4.10参与本班组、岗位重大隐患治理方案的制定;

  3.4.11及时完成车间部署的其他工作。

  4、工作程序

  4.1总则

  4.1.1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依据:

  —DB37/T 2882-2016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通则;

  —DB37/T 2883-2016生产安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体系通则;

  —DB37/T 2971-2017化工企业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细则;

  —GB 6441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

  —GB/T 13861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

  —GB18218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公司制定的职业健康安全管理制度及技术规范。

  4.1.2危险因素的分级原则危险因素按以下原则进行分类:

  I级:

  要立即采取措施进行控制的危险因素;

  II级:近期要采取措施进行控制的危险因素;

  III级:将来要采取措施进行控制的危险因素;

  IV级:不需要采取措施进行控制的危险因素。

  4.2风险评价的组织和管理

  4.2.1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工作在安全员的指导下开展工作。

  4.2.2公司成立风险评价小组,由各部门负责人、专业技术人员、电气、仪表、维修等特种作业人员、员工代表等人员组成。

  各部门应成立由专业技术人员和操作人员参加的评价小组在部门负责人的指导下进行工作,同时应鼓励其他员工参与危害和影响的确定。

  4.2.3公司应通过各种途径使风险评价工作小组成员接受必要的培训,使其具备熟悉工艺技术、安全健康管理知识、法律法规要求知识、常用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方法和技巧能力。

  4.3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的范围应包括:

  ——规划、设计、建设、投产、运行等阶段;

  ——常规和非常规作业活动;

  ——事故及潜在的紧急情况;

  ——所有进入作业场所人员的活动;

  ——原材料、产品的运输和使用过程;

  ——作业场所的设施、设备、车辆、安全防护用品;

  ——工艺、设备、管理、人员等变更;

  ——丢弃、废弃、拆除与处置;

  ——气候、地质及环境影响等。

  4.4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应考虑

  4.4.1三种时态:过去、现在、将来

  4.4.2三种状态:正常、异常、紧急

  a.正常状态指正常生产时状态

  B.异常状态指生产活动中开车、停车、检修等情况下的危险因素与正常状态有较大不同的状态

  c.紧急状态指生产活动中出现意外可能造成重大危害的状态

  4.4.3危险源辨识实施——依据GB/T 13861的规定,对潜在的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环境缺陷和管理缺陷等危害因素进行辨识,充分考虑危害因素的根源和性质。

  ——辨识危险源可以从能量和物质的角度进行提示。其中从能量的角度可以考虑机械能、电能、化学能、热能和辐射能等。

  4.5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的方法

  4.5.1 评价人员应根据所确定的评价对象的作业性质和危害复杂程度,选择一种或结合多种危害识别方法,包括:安全检查表、工作危害分析、预先危害性分析、危险与可操作性研究(HAZOP)等,各种识别方法的应用简介参照附录5。

  4.5.2在选择识别方法时,应考虑:

  活动或操作性质;

  工艺过程或系统的发展阶段;

  危害分析的目的;

  所分析的.系统和危害的复杂程度及规模;

  潜在风险度大小;

  现有人力资源、专家成员及其他资源;

  信息资料及数据的有效性;

  是否符合法规或合同要求。

  4.5.3各部门应首先制定安全检查表(SCL)对作业环境、设备、设施进行危害识别,对工作活动、工艺操作等采用工作危害性分析(JHA)。各单位也可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采用其他的识别方法。各种识别方法的应用简介参照附录5。

  4.5.4危害识别、风险评价的步骤按岗位划分作业活动作业活动的划分可以按生产流程的阶段、地理区域、装置、作业任务、生产阶段划分,或者将以上方法结合起来进行划分。

  如:开车、停车、设备检修、突然断电、断水、机泵跳闸、正常操作、物料搬运、药剂配制、取样分析、进入受限空间作业、储罐内部清洗作业、吊装、动火、承包商现场作业等。作业活动清单见下表序号作业活动名称作业活动内容岗位/地点实施单位活动频率备注识别设备设施的危害可按下列顺序:

  厂址:地质、地形、周围环境、气象条件等;

  厂区平面布局:功能分区、危险设施布置、安全距离等;

  建构筑物;

  生产工艺流程;

  生产设备、装置、化工、机械、电气、特种设备等;

  作业场所:粉尘、毒物、噪声、振动、辐射、高低温;

  工时制度、女工保护、体力劳动强度等;

  管理设施、急救设施、辅助设施等。

  识别危害之前可先列出拟分析的设备设施清单,见下表序号设备名称类别位号/所在部位所属单位是否特种设备备注

  4.6识别危害根源和性质

  4.6.1在进行危害识别时要考虑以下问题:

  存在什么危害(伤害源)谁(什么)会受到危害伤害怎样发生

  4.6.2评估人员应通过现场观察及所收集的资料,对所确定的评估对象,识别尽可能多的实际的和潜在的危害,包括:

  1、人的不安全行为,包括不采取安全措施、错误动作、不按规定的方法操作,某些不安全行为(制造危险状态);

  2、设施的不安全状态,包括可能导致事故发生和危害扩大的设计缺陷、工艺缺陷、设备缺陷、保护措施和安全装置的缺陷;

  3、环境缺陷:可能造成职业病、中毒的环境与条件,包括物理的(噪音、振动、湿度、辐射),化学的(易燃易爆、有毒、危险气体、氧化物等)以及生物因素;

  4、管理缺陷,包括安全监督、检查、事故防范、应急管理、作业人员安排、防护用品缺少、工艺过程和操作方法的管理。

  4.6.3在进行危害识别时,要充分考虑发生危害的根源及性质:

  1、火灾和爆炸;

  2、冲击和撞击;

  3、中毒、窒息、触电及辐射;

  4、暴露于化学性危害因素和物理危害因素的工作环境;

  5、人机工程因素(比如工作环境条件或位置的适宜度、重复性工作等);

  6、设备的腐蚀、缺陷;

  7、有毒有害物料、气体的泄漏;

  8、对环境的可能影响等。

  4.6.4危害识别应考虑由于过去或将来的运作、产品或服务可能造成职业安全健康及环境影响,包括以往生产遗留下来的潜在危害和影响,丢失、废弃与处理活动等。同时也应考虑异常(包括启动、关闭、维修、停机、工程开始/结束及其他非预期运行的情况)以及事故和潜在的紧急情况(如火灾、爆炸、泄漏、地震及其他自然灾害而造成的紧急疏散、人员伤亡或重大环境污染)。

  4.7 评价风险和影响评价小组应对所识别的危害事故、事件加以科学评价,确定最大危害程度和可能影响的最大范围,以便采取有效或适当的控制措施,从而把风险降低或控制在可以容忍的程度,具体步骤包括:

  4.7.1决定所识别的危害及影响发生的后果有多严重,重点考虑法律法规要求、伤亡程度、经济损失、环境影响的程度大小、持续时间以及对本公司形象的影响(参考附录1),如同时涉及到两个方面,以高分为准;

  4.7.2 评价发生危害事故事件的可能性有多大,重点考虑危害发生的条件(比如正常、异常或紧急状态发生)、现场有否控制措施(包括个人防护品、应急措施、监测系统、作业指导书、员工培训)、事件或事故一旦发生,是否发现或察觉,同类事故以前是否发生过以及人体暴露在这种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参考附录2);

  4.7.3 评价风险。结合所辨别的危害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及后果的严重性,并决定其风险的大小以及是否可以容忍的风险(参考附录3),风险评价的结果可分为以下几种:

  ——稍有危险(L×S=1~3)——轻度危险(R=4~8)——显著危险(R=9~12)——高度危险(R=15~16)——极其危险(R=20~25)注:R=L×S—危险性或风险度(危险性分值)L——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大小(发生事故的频率)S——一旦发生事故会造成的损失后果。

  4.7.4各部门对本部门的生产过程中所识别的危险因素进行统计,对中等以上的风险进行汇总,部门负责人审核后报安环部。

  4.7.5安全员组织公司评价小组对各部门上交的危险源进行综合分析,确定本公司范围内的重大及较大的风险,编制重大风险清单下发至各部门。

  4.7.6各部门建立各部门的风险清单。

  4.7.7风险分级选择适用的评价方法进行风险评价分级后,应确定相应原则,将同一级别或不同级别风险按照从高到低的原则划分为重大风险、较大风险、一般风险和低风险,分别用“红橙黄蓝”四种颜色标示,实施分级管控。

  4.8风险控制

  4.8.1风险程度的大小是制定何种控制措施的依据,各部门应根据风险评价的结果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见附录4)

  4.8.2重大风险控制措施:需通过工程技术措施和(或)技术改造才能控制的风险,应制定控制该类风险的目标,并为实现目标制定方案。属于经常性或周期性工作中的不可接受风险,不需要通过工程技术措施,但需要制定新的文件(程序或作业文件)或修订原来的文件,文件中应明确规定对该种风险的有效控制措施,并在实践中落实这些措施。

  4.8.3各部门对评价的较大及以上的风险进行讨论并制定出风险控制措施,并检查落实。

  4.9风险控制措施,一般采取以下措施:工程技术措施、管理措施、教育培训措施、个体防护措施、应急处置措施。

  4.10常规性的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应每年一次,在每年底前进行;

  非常规活动的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应在活动开始之前进行(如拆除、新改扩建项目、检维修项目、开停车、较重要的隐患治理项目和较重要的工艺变更、设备变更项目等)。

  4.11安全员每年一次对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的应用效果进行检查和评审。

  4.12参与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的主要人员应受过专业培训,具有一定的知识和经验。

  4.13当产生下列情况时各部门应及时进行辨识与评价,将风险评价结果及风险清单报安全员。

  a.新工艺、新设备技改、技措项目

  b.法律、法规更新

  c.有对事故、事件或其他信息的新认识

  d.相关方要求

  e.组织机构发生大的调整

  5.记录安全检查分析表(SCL)工作危害分析记录表(JHA)作业活动清单设备设施清单风险点登记台账清单重大风险清单风险分级管控清单危险源登记台账附录1:评价危害及影响后果的严重性(S)表附录2:危害发生的可能性(L)及频率表附录3:风险矩阵表附录4:安全风险等级判定准则(R值)及控制措施附录5:危害识别及风险评价方法简介附录1:

  评价危害及影响后果的严重性(S)表等级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人财产损失(万元)停工环境污染、资源消耗公众形象5违反法律、法规发生死亡>10部分装置(>2套)或≥1套关键装置、设备停工

  a、公司外严重污染;

  b、大量使用不可循环利用的物质;

  c、产生排放大量的有毒有害污染物废弃物。

  行业内、省内4潜在违反法规丧失劳动5~10 2套装置停工、或重要设备停运a)公司内严重污染;

  b、中等量使用不可循环利用的物质;

  c、产生排放中等量的有毒有害污染物废弃物。

  本地区内影响3不符合公司的安全生产方针、制度、规定截肢、骨折、听力丧失、慢性病2~5 1套装置停工、或设备停运a)公司范围内中等污染;

  b、中等量使用可循环利用的物质;

  c、产生排放少量的有毒有害污染物废弃物。

  周边范围影响2不符合公司操作程序、规定轻微受伤、间歇不舒适<2受影响不大,几乎不停工a)装置范围污染;

  b、少量使用不可循环物质;

  c、产生排放很少量的有毒有害污染物废弃物。

  公司影响1完全符合无伤亡无损失没有停工

  a、没有污染;

  b、少量使用可循环利用的物质;

  c、不产生排放有毒有害污染物废弃物。

  形象没有受损注:如同时涉及到两个方面,以高分为准。

  附录2:

  危害发生的可能性(L)及频率表等级标准5在现场没有采取防范、监测、保护、控制措施;

  危害的发生不能被发现(没有监测系统)或在正常情况下经常发生此类事故或事件。

  4、危害的发生不容易被发现,现场没有检测系统,也未作过任何监测;

  在现场有控制措施,但未有效执行或控制措施不当;

  危害常发生或在预期情况下发生。

  3、没有保护措施(如没有保护防护装置、没有个人防护用品等);

  未严格按操作程序执行;

  危害的发生容易被发现(现场有监测系统)或曾经作过监测;

  过去曾经发生、或在异常情况下发生类似事故或事件。

  2、危害一旦发生能及时发现,并定期进行监测;

  现场有防范控制措施,并能有效执行;

  过去偶尔发生危险事故或事件。

  1有充分、有效的防范、控制、监测、保护措施或员工安全卫生意识相当高,严格执行操作规程,极不可能发生事故或事件。

  附录3:

  风险矩阵表严重性可能性附录4:

  安全风险等级判定准则(R值)及控制措施风险值风险等级应采取的行动/控制措施实施期限20-25 A/1级极其危险在采取措施降低危害前,不能继续作业,对改进措施进行评估立刻15-16 B/2级高度危险采取紧急措施降低风险,建立运行控制程序,定期检查、测量及评估立即或近期整改9-12 C/3级显著危险可考虑建立目标、建立操作规程,加强培训及沟通2年内治理4-8 D/4级轻度危险可考虑建立操作规程、作业指导书但需定期检查有条件、有经费时治理1-3 E/5级稍有危险无需采用控制措施需保存记录附录5:

  危害识别及风险评价方法简介:

  1、工作危害分析(JHA)是一种较细致地分析工作过程中存在危害的方法,把一项工作活动分解成几个步骤,识别每一步骤中的危害和可能的事故,设法消除危害。

  1.1分析步骤(参照附表):

  a、把正常的工作分解为几个主要步骤,即首先做什么、其次做什么等等,用3-4个词说明一个步骤,只说做什么,而不说如何做;

  作业步骤的划分应建立在对工作观察的基础上,并与操作者一起讨论研究,运用自己对这一项工作的知识进行分析。

  b、对于每一步骤要问可能发生什么事故,给自己提出问题,比如操作者会被什么东西打着、碰着;他会撞着、碰着什么东西;操作者会跌倒吗;有无危害暴露,如毒气、辐射、焊光、酸雾等等;

  c、识别每一步骤的主要危害后果;

  d、识别现有安全控制措施;

  e、进行风险评价;

  f、建议安全工作步骤。

  2、安全检查表分析(SCL)是基于经验的方法,分析人员列出一些项目,识别与一般工艺设备和操作有关的已知类型的危害、设计缺陷以及事故隐患,查出各层次的不安全因素。

  安全检查分析表分析可用于对物质、设备、工艺、作业场所或操作规程的分析。编制的依据主要有:

  a、有关标准、规程、规范及规定

  b、国内外事故案例和企业以往的事故情况

  c、系统分析确定的危险部位及防范措施

  d、分析人个人的经验和可靠的参考资料

  2.1分析步骤

  a、建立安全检查表,分析人员从有关渠道(如内部标准、规范、作业指南)选择合适的安全检查表。如果无法获取相关的安全检查表,分析人员必须运用自己的经验和可靠的参考制定检查表;

  b、分析者依据现场观察、阅读系统文件、与操作人员交谈、以及个人的理解,通过回答安全检查表中所列的问题,发现系统的设计和操作等各方面与标准、规定不符的地方,记下差异;

  c、分析差异(危害),提出改正措施建议。

  2.2分析要点

  a、安全检查分析表分析的对象是设备设施、作业场所和工艺流程等,检查项目是静态的物,而非活动。故此所立检查项目不应有人的活动。

  b、用安全检查表分析时既要分析设备设施表面看得见的危害,又要分析设备设施内部隐藏的内部构件和工艺的危害。如:超压排放;

  阀门等按装方向;

  安全阀额定压力;

  温度、压力、黏度等工艺参数的过度波动;

  防火涂层的状态;

  管线腐蚀、框架腐蚀、炉膛超温、炉管爆裂、水冷壁破裂;

  仪表误报;

  泵、阀、管、法兰泄漏、盘管内漏;

  反应停留时间的变化;

  防火、安全间距、消防道路与装置和储罐的距离;

  报警连锁;

  防爆电器防爆问题、装置区的非防爆问题;

  消防器材的数量;

  仪表误差;

  安全设施状况;

  作业环境等,在识别危害都应考虑到。

  c、检查项目列出后,还应列出与之对应的标准。标准可以是法律法规的规定,也可以是行业规范、标准或本企业的有关操作规程、工艺规程的规定。检查项目对应的标准可能不只一个。应该知道达不到标准就是一种潜在危害。

  d、列出标准之后,应列出达不到标准可能导致的后果,如中毒、窒息、机械伤害、物体打击、火灾、爆炸、淹溺、高处坠落、触电、灼伤等。

  e、根据后果的严重性和发生的可能性判别风险的大小分级管控,制作清单台账,汇总填写安全生产风险管控一企一册。

  f、根据评价的结果制定控制措施,控制措施不仅要列报警、消防、监测、检查、检验等耳熟能详的控制措施,还应列出工艺设备本身带有的控制措施,如连锁、安全阀、液位指示、压力指示等。

风险管理制度33

  风险辨识管理制度旨在构建一个系统性的风险管理框架,通过对潜在风险的'识别、评估和应对策略的制定,保障企业的稳健运营。该制度涵盖了企业各个层面,从日常运营到战略决策,确保在复杂多变的商业环境中,企业能够预见并有效管理可能面临的各种风险。

  内容概述:

  1、风险源识别:确定可能产生风险的内部和外部因素,如市场波动、政策变化、技术更新、人力资源等。

  2、风险评估:对识别的风险进行量化或定性分析,评估其可能性和影响程度。

  3、风险分类:根据风险性质和影响范围将其归类,如财务风险、运营风险、法律风险等。

  4、风险监控:定期检查风险状况,及时发现新的风险源和变化趋势。

  5、风险应对策略:为各类风险制定预防和应对措施,包括风险转移、风险减轻、风险规避等。

  6、风险沟通:确保全体员工了解并理解风险管理制度,提高风险意识。

  7、风险报告:定期向上级管理层报告风险状况,以便做出决策。

风险管理制度34

  危险源辨识风险管理制度是企业安全管理的核心组成部分,旨在预防和控制工作场所的潜在危害,确保员工的生命安全和企业的正常运营。

  内容概述:

  1、危险源辨识:识别可能引发事故的物理、化学、生物、机械、电气等因素,以及人的`行为和环境条件。

  2、风险评估:对辨识出的危险源进行定性或定量分析,评估其可能导致的损失程度和发生概率。

  3、风险控制:根据评估结果,制定并实施相应的控制措施,降低风险至可接受水平。

  4、监测与审查:定期检查危险源控制效果,及时更新风险信息,确保制度的有效性。

  5、培训与教育:提高员工对危险源的认识,增强风险防范意识和应急处理能力。

  6、应急预案:建立应对突发事故的预案,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能迅速、有效地响应。

风险管理制度35

  风险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组成部分,旨在识别、评估、优先级排序以及应对可能对企业运营产生负面影响的风险。一个有效的风险管理制度应包括以下几个关键要素:

  1、风险识别:确定企业面临的'各种潜在风险来源。

  2、风险评估:量化风险的可能性和影响程度。

  3、风险优先级排序:根据风险的严重性进行排列。

  4、风险策略制定:设计应对措施,降低风险的影响。

  5、风险监控与报告:持续跟踪风险状态,并及时向管理层汇报。

  6、风险文化培育:培养全员的风险意识和应对能力。

  内容概述:

  风险管理制度覆盖的方面广泛,主要包括:

  1、战略风险:涉及企业长期目标和规划的不确定性。

  2、财务风险:如信贷、市场和流动性风险。

  3、运营风险:涵盖生产、供应链、信息技术等日常运营环节。

  4、法律与合规风险:遵守法律法规及行业标准。

  5、人力资源风险:员工流动、能力不足等问题。

  6、声誉风险:可能导致企业形象受损的事件。

风险管理制度36

  企业的成功往往依赖于有效的风险管理,而拓展风险管理制度正是这一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旨在识别、评估、控制和监控企业在扩展业务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风险,确保企业稳健发展。该制度涵盖的内容广泛,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1、风险识别:确定企业在市场扩张、新产品开发、合作伙伴选择等活动中可能面临的.各种潜在风险。

  2、风险评估:量化这些风险的可能性和影响程度,为决策提供依据。

  3、风险策略制定:设计和实施应对策略,包括风险转移、规避、接受或减轻。

  4、监控与报告:定期审查风险状况,及时更新风险信息,并向管理层汇报。

  5、应急计划:制定应对突发事件的预案,确保企业能迅速恢复运营。

  内容概述:

  拓展风险管理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关键方面:

  1、法律法规合规:确保企业在扩张过程中遵守各地的法律法规,避免法律风险。

  2、财务风险管理:评估新项目投资回报率,控制财务杠杆,防止资金链断裂。

  3、市场风险分析:研究市场需求、竞争态势,预测市场波动对企业的影响。

  4、运营风险控制:优化供应链,确保生产和服务的稳定性和效率。

  5、人力资源管理:规划人才需求,预防人才流失,确保团队稳定。

  6、技术风险防范:评估新技术的成熟度,防止技术瓶颈影响业务发展。

风险管理制度37

  风险抵押管理制度是企业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旨在通过设定明确的风险管理规则,保障企业的稳定运营和资产安全。该制度涉及的.风险涵盖了财务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多个领域,同时也包括了风险识别、评估、控制和监控等一系列环节。

  内容概述:

  1、风险识别机制:企业需要建立一套系统性的方法来识别可能面临的各种风险,包括内部管理和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风险。

  2、风险评估体系:对识别出的风险进行量化评估,确定其可能性和影响程度,以便优先处理高风险事项。

  3、风险抵押策略:设定适当的抵押物或保证,以减轻潜在损失的影响,这可能涉及到财务安排、保险购买、合同条款设置等。

  4、风险控制措施:制定和执行一系列控制政策和程序,以减少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影响。

  5、风险监控与报告:定期对风险状况进行监控,并及时向上级管理层报告,以便于决策调整。

风险管理制度38

  评估风险管理制度是企业管理的核心组成部分,旨在识别、量化和管理企业运营中可能面临的.各种风险。它涵盖了风险管理的全过程,从风险识别到风险应对,再到监控和报告,确保企业在面对不确定性时能做出明智的决策。

  内容概述:

  1、风险识别:通过数据分析和业务流程审查,确定潜在的风险来源。

  2、风险评估:量化风险的可能性和影响,以确定其优先级。

  3、风险策略:制定应对策略,如风险转移、规避、接受或减轻。

  4、实施控制:建立和执行控制措施,以降低风险影响。

  5、监控与报告:定期检查风险状况,向管理层提供更新报告。

风险管理制度39

  危险源风险管理制度是企业安全管理的核心组成部分,旨在识别、评估、控制和监控可能引发事故的潜在危险,以确保员工安全和生产顺利进行。该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危险源识别:确定企业内部可能存在的各种危险因素,包括物理、化学、生物和行为等方面。

  2、风险评估:对识别出的危险源进行量化或定性的风险分析,确定其可能导致的损失程度和发生的可能性。

  3、风险控制:制定预防和减轻风险的'措施,包括工程控制、管理控制和个人防护设备等。

  4、监控与评审:定期检查危险源的管理效果,及时调整和完善管理策略。

  5、应急预案:建立应对突发事件的快速响应机制,降低事故影响。

  内容概述:

  1、制度框架:明确制度的目标、适用范围、责任部门和人员,以及制度的执行和修订流程。

  2、危险源分类:根据性质和来源对危险源进行分类,如机械危险、电气危险、环境危险等。

  3、风险评估方法:选择合适的评估工具和标准,如故障模式及效应分析(fmea)、作业危害分析(jha)等。

  4、控制措施制定:针对每个危险源,提出具体的预防和控制措施,确保措施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5、培训与教育:定期对员工进行危险源识别和风险控制的培训,提高安全意识和应急处理能力。

  6、记录与报告:建立危险源管理档案,记录评估结果、控制措施的实施情况及事故报告。

【风险管理制度】相关文章:

风险管理制度09-20

风险评估管理制度04-16

工地风险管理制度11-01

生产风险管理制度03-16

全面风险管理制度05-24

安全风险管理制度09-22

企业风险控制管理制度04-06

医疗安全风险管理制度05-15

风险评估控制管理制度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