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教研组管理制度建设
在当下社会,需要使用制度的场合越来越多,制度泛指以规则或运作模式,规范个体行动的一种社会结构。拟定制度的注意事项有许多,你确定会写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研组管理制度建设,欢迎大家分享。
教研组管理制度建设1
一、加强制度建设,规范教学常规管理
负责检查教学常规管理的工作人员指出我们的教学管理细则及其他一些有关业务考核的制度比较全面,但比较零散。针对这个问题,学校在这学期的期末召开的教代会上,将出台一系列的校本教科研制度和修改教学常规管理制度及相应的考核与奖惩制度。通过校本教研制度来规范、引导学校教研活动,使学校教研正常化、规范化、有效化。同时通过修改教学常规管理制度,对备课、作业、辅导、测试等日常教学行为做出详细的规定,同时对老师的教学工作我们将在期末进行综合考核并进行适当地奖惩,以激励教师规范高效地完成教育教学工作。
二、加强薄弱学科建设,促进平衡发展
首先,要严格执行省课程计划,充分落实薄弱学科的课堂教学。有些教师未能充分落实薄弱学科的课时,特别是语数教师兼教地方学校课程或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经常没有落实课时上成语数课。对此,在下阶段我们一方面要严格执行省课程计划,开足开齐各门功课,一方面要对教师进行专题会议,让教师明确落实课时的真正意义,同时学校考勤时要求考勤人员随机进行检查,对随意吃课的教师进行教育,督促他们严格按照功课表上课。另外,针对老师们提出的低年级综合实践课程的资源缺乏的'意见,我们下一步将积极开发校本课程,我们在下学期把文明礼仪教育和书法做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项目,营造书香校园。
其次。要加强品德与社会、品德与生活和地方与学校课程等薄弱学科的建设和教研活动。以往,我们因为品德与社会、品德与生活、地方课程没有专任教师,没有设立相应的,教研活动也没能正常进行,并由此致使薄弱学科更加薄弱。下阶段我们要着手进行这方面的整改,首先设立以上各学科教研组,推选能力强,工作热情的教师担任教研组长,然后每个学期组织大组活动并开展组内互听活动和科研活动。其次创造机会,让任教教师多参加各级各类的培训学习活动和多开课展示教学风采,提高业务水平,精彩课堂。平时我们在品德生活、品德社会这些学科备课方面要求做得不够严格,以后备课这方面也要规范,杜绝不备课,鉴于个别教师兼课的科目比较多,为避免加重老师过重的备课负担,我们将考虑集体备课或电子备课。
三、规范技能学科教研组活动,加强校本教研档案建设
目前,我们学校设有语文、数学、英语、艺术、体育、科学、信息技术等七个教研大组,其中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等组的教研活动形式丰富多彩,活动过程扎实有效,秩序井然,活动有主题、有记录、资料翔实,受到检查人员的充分肯定和赞扬。但在检查中还发现个别教研组的档案建设还不够规范,比如艺术组的教研活动,其他各个方面都不错,就是活动过程是以记录人员综合评述的形式记录下来的,客观性不够。今后,我们将继续推进先进教研组、先进备课组的评选工作,同时要组织教研组长学习校本教研制度、先进教研组评选办法及兄弟学校的教研组建设经验,进一步规范教研组活动,完善学校的校本教研工作。
四、提高质量意识
教研组管理制度建设2
一、地理教研组建设的成绩与特色
地理教研组强调常规工作的开展,扎实有效地开展教研活动,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绩。主要表现在:
1.做好常规工作,提高教研与教学质量
一是集备工作开展有声有色,做到“四定”和“四统一”,为科学合理地组织课堂教学打下良好基础。教研组都注重加强集体备课,集思广益,各备课组能定时、定点、定主题、定中心发言人开展备课活动,做到四个统一,即统一重点、难点、知识点;学进度;统一作业格式;统一测试内容。教师们商讨教学方法,探讨处理教学内容,努力探索提高地理课教学实效、积极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方法。并能充分发挥团队的作用,实现资源共享,疑义同析,信息汇聚,观点碰撞,相互补充,共同完善。
二是教研组加强组内听课评课,贯彻落实组内公开课制度,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为了真正促进组内教研,听课是最好最有效的措施。一般每个教研组都要求任课教师每学期听课的节数,并进行民主评课活动,以达到共同成长,充实了校本教研的内容,有效地实现了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同时公开课从教学前的设计研讨、数次打磨,教学中的实际效果到教学后的评议反思,做到“开课者一人,受益全组人”,教师们不仅从中有所借鉴和启发,也进一步推动了教师的超越、自励和创新。
三是为了更好的探讨新教材的教学模式,钻研新教材的教学方法,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各教研组教师都加强理论,并以学习者的姿态积极求学和以实践都的身姿积极探索教学,如进行“同课异构”的开课模式就是一种很好的探讨方式。
2.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
衡量一个学校的发展实力和潜力,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师资队伍的状况如何,因此地理教研组在师资队伍建设的过程中,特别注重教师的教学理论水平以及业务水平的学习和提高。同时,不同的学校都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和指导,采取有各具特色的培青工作,如:实施的“1-3-5-8”培养工程,促使青年教师的成长与成才。“1-3-5-8”即一年适应(成为“入格”教师)、三年成型(成为合格教师)、五年成才(成为校骨干教师),八年成名(成为一方“名师”)。通过“以老带新,以优带新”师徒结对子方式,对新教师进行传、帮、带,促使新教师的成长。
另外开展岗位大练兵活动,以最终实现全面提升青年教师的教学教研水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极大地促进新教师成长。比如:组织4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板书、板图和说课练兵、优质课评选、组织命题设计等岗位大练兵竞赛活动。
3.注重校本课程的开发,加强对研究性学习的指导
教研组是校本课程开发和使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管理者。在校本课程开发中,要按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着眼于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总体要求,实现学科内综合和相关课程体系综合。通过各学校地理教研组教师的努力,开设了一系列独具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如:福州格致中学开设了《天文观测基础》、《民居与地理》、《风水与民居》、《福建旅游地理》等校本课程;厦门二中开设了《乡土地理考察》、《厦门人口地理》、《厦门商业地产》等学校课程教材;建瓯一中开设了《军事地理》、《和你一起旅游》、《水土保持》、《建瓯地理》等校本课程;晋江一中地理组结合社会需求,基于学校的现实,针对本校学生实际,尊重学生的选择,开设了《晋江旅游》、《宇宙探秘》等校本课程。
教研组在充分利用校内资的源基础上,大力开展了有效研究性学习(地理实践)活动,并借助小论文撰写、科技活动、相关时事热点等,结合教材内容给学生提供研究、创作、自由作答、放飞思维的空间,把课堂向课下延伸。就学习和社会生活中的某些问题运用所学知识主动加以探究,从而使学生获取新的知识、增长见识、提高能力。
4.重视教育科研,开展课题研究
各学校的地理教研组重视了教育科研,每个教研组均承担了校级或市县级课题,甚至有省级和国家级课题,如:厦门六中地理教研组教师承担了一个国家级子课题、一个市级课题和多个校级课题;泉州晋江一中地理教研组承担了泉州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第一批)立项重点课题;德化八中承担了1个市级子课题及多个校级课题;厦门翔安一中做到每个备课组都至少有一个小课题,以小课题带动教学研究,小课题着眼于教学过程中的具体问题,以备课组为单位,通过对教学过程中具体问题的小课题研究,不但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同时也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通过课题研究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使许多教师成为研究者,成为真正研究型的教师。同时教师在课题研究中,出了一批研究性成果,相应地在不同的期刊上发表了一系列有影响的教学论文。
二、教研组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教研组的建设经过教师的努力取得了很大的成就,部分学校在地理教研组也设形成了自己的学科特色。但是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
1.教研组地位日益下降,教研活动流于形式
目前中学主要采用以年级组为单位办公与管理,教研组作用不凸显,让位于年级组和集备组,教研组教研活动主要往往只停留于一些事务性的工作,如强调常规工作、安排活动内容、传达会议精神、进行试题命制等等。因此教研组教研活动的模式常表现为:开学初布置任务与要求——中间组织听课评课活动——布置期中考试工作——考后情况分析——再组织听课评课活动——布置期末考试工作——期末总结,形式单调。听课评课为主要的教研活动形式,少有研讨成分。而评课,在教研组活动中存在着“只讲好话,不讲缺点”的现象,在评课过程中,出现沉默的现象虽然没有,但评课不痛不痒、泛泛而谈,或只说优点、或只说普遍性(如,教态、板书、语言表达等)问题,对于上课中存在的实质问题(如,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学法指导等)则避而不谈,这样的教研活动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讨论,构不成教师的群体合作学习,对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帮助不大。虽然很多学校要求集备组做到四定四统一,也由于地理为小学科,各备课组成员少,交流对话人员少,使得集备活动流于形式。教研组的常规工作中出现了活动性多而主题性少,一些教研活动表面上似乎热热闹闹,轰轰烈烈,但有时却是“活动目的不明确,活动主题不具体,从而出现了活动过后收效甚微的状况。因此,教研组活动很多工作都是表面工作,没有实际意义的实质性研讨活动,这种状况制约着教研组功能发挥的最大化,从而限制了学校总体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有效提高。
2.学科教育科研水平不高
虽然教研室和各个学校都非常重视教育科研,为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也提供了一些课题机会以供教师来申请,但是由于多数地理教师的教学任务繁重,课时多,课余时间少,真正能做坐下来进行教研的老师不多,投入的时间也非常有限;还有就是起步晚,起点低,理论水平不高,在课题研究的实际操作过程中常常有力不从心的感觉。因此课题研究实效性差,只为了完成课题而完成;在论文写作上,很多教师只是为了评职称而写论文。中学一线教师进行教育科研时,需要在选题、操作、结题、实施等方面渴望得到名师、专家的详细和科学的指导培训。
3.教师自身的素养有待提高
很多地理教师的教学理论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教师课堂教学的组织与把握有待提高,青年教师在教学中表现出经验不足的特点,不太注意课堂气氛的把握,教学程序不够鲜明,显得不够老到,难以凸显教学的风采。有的教师教学中分层意识不强,只注重了绝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水平,未能更多地考虑优秀学生以及低水平学生的学习,缺乏分层教学的实践。教师特别应加强对不同层次目标要求的把握和具体程序、细节的实施。
另外,我们还发现不少教师的新技术应用能力有待加强,课件的创新不足,许多老师的课件都是用下载来的,老师的课件制作水平亟待提高;地理学科在中学作为小学科,很多学校领导不重视和教师的教学任务繁重,地理教师外出进修学习和培训的机会较少,也制约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三、对策
1.完善地理教研组的制度建设,丰富教研活动的形式
完善的教研组管理制度是教研组工作开展的前提和保证,教研组工作才能尽可能完美。教研组制度包括集体备课制度、师徒帮学制度、优质课评比制度、教育科研管理制度等。备课组长要落实集体备课制度,定时定点集体备课。如:每次集体备课不少于2小时,研究配套练习的编制与应用,研究重难点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策略。师徒帮学制度要求完善师徒研讨过程记录,每学期听课次数,每学年师徒结对子的中期小结和年终小结。
为了提高地理教研组教研活动的质量和教研活动的针对性、有效性,应进一步丰富教研活动的形式,吸引广大教师主动参与,一是可以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形式。如:通过区域联动形式,加强校内及校际交流,汇集同片不同学校地理教师的智慧,促进、帮助具体的学校教研活动拓宽思路,解决问题,从而提升学校地理教研的质量。二是可以各校地理教研组加强与市区县相关单位共建丰富教研组教研活动的形式。如:各学校与本市环保局、市水土办等单位共建合作,开展丰富教研活动。
2.加强教育科研专家的引领及指导,发挥学科带头人的辐射作用
加强教育科研专家的引领和指导,中学可以每年请专家到学校对教师在课题研究的选题、操作、结题、实施等方面进行1-2次指导,以科研带动教研,各个中学地理教研组的特点是有一定教龄的教师较多,各自有着自己的特色,但是如果此时能够有相关的专家进行引领,一定能更有效地使教师在教育理念上、教学水平上、课题研究水平上更上一个台阶,而不会仅局限于本组的交流研讨。在教师教研论文写作上的指导,可以请已经在教研上取得成绩的一线教师来进行科研论文写作方面的讲座,从选题、写作、发表等方面进行介绍,更能引起教师的共鸣。
学科带头人是在本学科教学中自然成长起来的、获有教学声望的领路人,是学术积累、教学智慧与实施技能诸方面有特长者[2 ]。学科带头人应当是其所在学校教研组新课程教学的实践者和示范者,还应发挥其的辐射作用,通过教研沙龙、课堂诊断、上示范课、课题研究等等活动形式,让其引领和带动本地区地理教研组工作的有效开展。
3.重视教师素养的提高,尤其是要加强对教研组长的培养
教师素质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成长、学校的发展,这已成不争的事实。作为教师,首先要有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其次要有扎实的理论专业文化素质,再次要有健全的身体心理素质,最后还要有很强的科研创新素质。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才能更好地适应教育的发展。教师自身素养进一步提高对中学地理教育及地理教研组的建设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教师应努力从课程实施者拓展为课程开发者;从地理教育的实践者拓展为地理教育研究者。因此教研组应该制定个人专业发展规划,让教师在专业成长的道路上有明确的方向。学校应保证教师在职能有机会进修学习和参加培训。教研组长是教研组的灵魂与核心。他的工作思路可能影响甚至决定教研组的出路[教研组建设现状及功能思考]。教研组长也是教师发展的促进者,他熟知每位教师的个性、弱点和发展空间,因此教研组长应对不同层次、不同状态教师的发展提出有针对性的发展目标和促进措施,从而促进教师个性发展。因此要认真选拔并重视教研组长的培养。
总之,通过对中学高中地理教研组建设情况的分析,各校地理教研组强调常规工作的开展,扎实有效地开展教研活动,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绩。主要表现在:强调常规教学工作,重视教师队伍建设,注重青年教师的培养,加强了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但仍然存在着教师课时多,工作任务繁重、课题研究与教育科研水平不高,教研组工作开展流于形式等问题。因此,为了提高地理教研组工作实效,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应采取完善地理教研组的制度建设和丰富教研活动的形式、加强教育科研专家引领及指导作用,重视教师素养的提高等对策。
【教研组管理制度建设】相关文章:
建设工程管理制度10-16
项目建设管理制度07-04
设施建设管理制度11-03
施工建设管理制度06-21
质量建设管理制度08-10
监理建设管理制度08-30
环境建设管理制度10-03
电力建设管理制度11-04
建设安全管理制度07-15